新闻联播报道
央视网(新闻联播)对“5·19中国旅游日”作了报道。报道指出,2025 年 5 月 19 日是第 15 个中国旅游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今年 “五一” 假期,人员流动量大,国内旅游市场火爆,出游人次和花费双增长,带动多领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发展作出诸多重要指示,2024 年 5 月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为文旅融合指明方向。在政策指引下,国内旅游市场蓬勃发展。各地加大优质产品供给,同时游客需求推动公共服务和旅游环境持续完善。
以山河为卷、文化为墨,中国旅游产业正在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各地5·19实践速览
湖北通过“科技+文化+惠民”融合,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省市县三级联动举办355场线上线下活动,推出581项惠民措施:4市州发文旅消费券,10余家企业线上优惠,70余家景区免门票、150余家景区打折,30余家企业提供餐饮住宿等配套优惠;开展179项文化惠民措施、200余场公益性活动,满足多元出游需求。
江苏分会场以“乐游水韵江苏畅享美好旅程”为主题,联动13市推出1573项特色文旅活动、1305条惠民政策(含景区门票减免等),展现文旅发展成果。活动现场发布《数说“水韵江苏”・培育支柱产业》,推出“一起去旅行”系列活动、“3D云游・水韵江苏”体验项目及国际版“星球号”,公布2024年度旅游市场执法典型案例。省文旅厅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签约,省总工会解读职工疗休养政策,助力释放内需、激活市场。
甘肃分会场启动全省文旅消费促进活动,推出三大核心举措:一是贯穿全年举办“五一”消费周、暑期消费季等主题活动,联动“敦煌文博会”等推出实景演艺、非遗体验等促消费项目;二是策划“烟火兰州・黄河风情”等700余项特色活动,打造百日千场文旅盛宴;三是推出“甘肃文旅年卡”“文旅养车卡”等真金白银政策礼包,联动政银企推出金融惠民、新潮业态体验等措施。
安徽分会场活动在合肥罍街举办,以文旅市集打造全民参与的嘉年华,聚焦惠民乐民推出500余项创新举措,16市集中推介文旅新业态,展现全域旅游魅力。其中作为品牌活动的2025“春游江淮请您来”期间推出百类新业态、1700余项新产品及6500余场活动。此外,省文旅厅通过社交媒体发起“锦绣山河美好安徽”话题挑战赛,吸引游客参与短视频共创,掀起“云游安徽”热潮。
河南分会场活动暨第三十届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在三门峡启动,以“中流砥柱・幸福黄河”为主题,融合文旅节会与商品博览,共绘“以节会友、以商兴旅”画卷。全省推出超百项文旅优惠,各省辖市文旅展台展示特色文创产品,聚焦黄河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组织文化、经贸、体育等系列跨界活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激发市场活力。
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
理论逻辑与实践价值
当前实践本质是生产与消费辩证关系的演绎:供给端通过技术、制度、模式创新创造新场景,需求端个性化需求倒逼供给侧改革,政府、企业、社会协同构建产业新生态,为后疫情时代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供给侧文旅产品体系重构
在 "双循环" 格局下,各地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突破同质化困境,构建多元产品矩阵,实现从 "资源驱动" 向 "创新驱动" 转型。
文化基因深度解码与体验化转化依托文化数字化战略,将非遗、节庆、民俗转化为可参与的体验产品,形成 "遗产活化 — 场景构建 — 消费延伸" 路径。通过 "IP 解构 + 创意转化 + 商业赋能" 模式,推动文化资源向体验载体与符号消费升级,印证体验经济理论中 "产品即文化认同载体" 的核心逻辑。
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增长极通过 "文旅 + X" 打破产业边界,构建冰雪经济、低空经济、夜间经济等新兴场景。区域间践行差异化互补发展(如南北冰雪产业协同),城市地标通过技术赋能重构夜间消费空间,县域游挖掘特色资源构建 "主客共享" 生态圈,破解传统旅游依赖核心景区的弊端。
需求侧指导公共服务体系升级
以服务经济学为支撑,构建 "需求识别 — 服务设计 — 体验优化" 闭环,推动公共服务从 "基础保障" 向 "价值创造" 升级。
精准化服务满足细分市场需求,例如针对银发经济、入境旅游等客群,实施适老化改造与国际化服务提升,体现 "用户体验分层管理" 理念。通过硬件设施适老化、服务内容文化化,满足老年群体社交与尊重需求;通过多语种标识、智能导览等优化入境游客高频接触场景,提升目的地服务口碑。
动态化管理破解供需矛盾面对旅游旺季时空错配,文博场馆与景区通过 "时间弹性供给 + 空间流量调控" 平衡供需,体现运营管理中的 "收益管理" 思想。运用价格杠杆理论推出惠民措施(如消费券、折扣套餐),通过边际成本定价刺激消费,符合微观经济学中 "价格歧视" 调节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