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传统手工业工坊作为乡村手工业文化的物资载体,具有浓厚的乡土性与地域性。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手工业工坊再利用研究,是对当代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重构与探索,有助于传统手工业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将为振兴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思路。
传统手工作坊是封建社会中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生产加工的主要场所。一般传统手工作坊的规模较小,多为家庭合院式建筑,层高为单层或多层。
01 自然性
传统手工作坊对场地选择具有一定的要求,常建在运输通畅的区域,一些产业建筑选址于滨水的高地上,从而获得良好的区位及景观优势。
02 人文历史性
传统手工技艺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有着紧密的关联,既有现实的经济价值,又有很高的审美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历史价值。
03 建筑技术性
乡村传统建筑的营造技艺主要体现在对建筑材料使用以及对构造逻辑的演变。在与自然环境长时间的博弈中以及融入地域的文化特征,传统的建造技艺日趋成熟,建筑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对生产生活的需求。
乡村传统手工业如纺织业、制糖业、榨油业等因手工制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社会需求逐渐缩减,在现代工业生产冲击下濒临被消失的窘境。在一些竹编、制伞工中,这类手工技艺由于难度大,周期长,也往往面临艺人流失、后继无人的困境。地域文化意识的淡薄、手工业经营入不敷出,从根本上阻碍了乡村手工业工坊的再生,未来亟待转型。
01 适应乡村发展和保护更新
乡村传统产业以小而精的作坊模式发展而来,同时充分发掘传统作坊在生产过程中的天然性、手工性等特点,以适应性的改造对建筑及场所实施保护更新,为村民提供舒适的服务性空间,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体验感。
02 延续乡村文脉与场所记忆
传统手工作坊的更新与保护工作应当遵循延续乡村农业生产文脉及乡村记忆的原则,起到承接传统历史并引领乡村未来发展的作用。具体到改造中,尽可能保护建筑的原本风貌及空间形态,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地域设计元素,充分发掘传统手工作坊的内在生命力,从深层次对传统手工行业进行复兴。
03 兼顾乡村经济与生态效益
将绿色建筑设计手法利用到传统手工作坊的更新改造中,提高传统手工作坊的空间品质,降低建筑对能源的损耗同时保证空间一定的舒适性。
01 规模化的活态博物馆模式
活态博物馆规模化是指将传统手工业活跃的村落内存留的一定数量和规模的个人传统手工业工坊集聚并整合,建造成功能复合的新工坊,或在地保护,规划为大型的传统手工业活态博物馆,统一管理、宣传并销售,从而扩大当地手工业工坊的规模与影响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资源集中,改善恶劣生产环境,创造地标性乡村场所
由政府主导成立生产合作社并建造新工坊,组织村民统一进行手工艺加工。建筑一般呈开放式布局,合理布局功能流线,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线性流动空间。在非生产季节,工坊的生产空间可以转化为村民活动休憩、传统手工艺展示场所。
·规模扩大,引入旅游业,形成完整的特色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个体作坊聚集化模式适合造纸、制糖、制茶这类有一定观赏价值的特色手工业,且需要村落内个体工坊数量较多,有成熟手工艺业态。这种类型的手工业村落通过工坊的合并重组易于发挥产业聚集的优势,结合文旅产业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乡村经济的增长。
02 多样化的传统手工艺休闲体验模式
多样化的传统手工艺休闲体验模式是将乡村传统手工业工坊中的生产体验或特色构建元素,融入到多功能复合的乡村休闲活动场所的建造中,提供给游客及村民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生活体验。
·依托传统手工业工坊,打造特色民宿
游客既可以在民宿度假时体验到乡土饮食文化,又可以在民宿内购买重新包装后的特色美食。通过将传统手工业作坊的元素融入民宿的主题设计中,并将特色手工农产品投入运营,多方面提升了乡村民宿的乡土与地域特色。
·以传统手工艺为媒介,形成功能复合的多元化乡村公共活动场所
乡村公共活动空间记录了乡土社会的日常活动与集体活动,是乡村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乡村手工业工坊作为多元化公共活动场所的组成部分,以乡村传统手工艺作为维系媒介,既传承了濒临消亡的手工艺文化,更增加了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与认同感。
多样化的传统手工艺休闲体验模式适用于已经没有活跃的手工艺业态、只有少量手工艺工坊遗存的偏远乡村,在这种村落中针对单个手工作坊进行改造并不能达到有效成果,反而是将手工工坊作为乡土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乡村民宿、乡村手工艺基地、村民公共活动场所的开发中,往往能够通过深度的乡村旅游带动手工业作坊的再生,展现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03 艺术创意工作室的介入模式
艺术创意工作室的介入也是当下乡村手工业转型的一种趋势。这种模式是指通过艺术家、设计师对话乡村传统手工艺人,运用现代创意设计激活濒临消失的传统手工艺,以艺术工作室的形式重新定义传统手工业工坊。
·创建传统手工业工坊品牌文化
市场化竞争下,打造具有情怀与温度的品牌文化更有助于事物的传播,现代审美情趣与传统非遗文化的融合,彰显了一种质朴、温情的生活方式,这种品牌文化的建立,在通过互联网的线上宣传后,提升了传统手工业工坊的差异性与可识别性。
·吸引大众参与,传播传统手工技艺
以编织、扎染为代表的这类传统手工艺制品由于做工粗糙、审美差异等原因往往造成其与现代社会的远离,其传统的家庭手工经营模式也不利于手工艺的传播,如何吸引城市人群的参与是传统手工艺能否传承的关键。
艺术创意工作室介入模式常见于一些手工业工坊建筑实体完全消失的地区,现代创意工作室与手工业工坊的融合创造出了充满创意与活力的传统手工艺活动的场所,通过设计师或艺术家的介入,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打造品牌文化,将传统手工记忆融入当代审美,既能够传承传统技艺,也能激活市场更吸引更多非乡村人群。
台湾作为乡村活化的世界楷模,他们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往往都是扣住一个小小的文化并将之做精做透,凭借其认真执着细致的精神感染游客,进而让游客认同其乡村文化!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个经历两次繁荣而又没落的村庄,如何借助自身的产业和文化起死回生,打造成如今闻名的艺术乡村的!
01 发掘文化,振兴产业
板头村又称古笨港,位于台湾省嘉义县新港乡西北隅,距嘉义中心区直线距离约16公里。古笨港是板头村历史发展的源头,最初是“洪雅族”原住民的聚居活动场所,这里在清朝时曾是盛极一时的大市镇,后因一连串天灾人祸终至没落。
1911年,板头村再次崛起,嘉义北港线铁路开通经过板头,这条铁路是台糖客运史上最赚钱的客货两用铁道,被称为“黄金铁道”。随着90年代制糖业的衰落以及1998年台糖铁路全面停运,产业没落导致板头村再一次衰败。
再次衰败的板头村跟我们大多数乡村一样,除了有着丰富的生活文化记忆,一个破旧的陶窑廠和身怀制陶技艺的老乡亲,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自2004年开始,为重振乡村活力,一群有识之士寻回历史脉络,修复了古笨港的原始风貌并传承新港(交趾烧的故乡)交趾陶剪粘之技艺,经过他们的精心打磨,将板头营造成为“交趾剪粘工艺村”,通过三方协作、产业复兴充分实现了板头村的重生。
如今,板头村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已经从一个陈旧农村变成了一个休闲、生活、艺术氛围极为浓郁的乡村社区,并成功地转型成为一个多功能营运机制的地方产业。
02 创意景观渗透全村
交趾陶是台湾的一项极具代表性民俗艺术,而板头村所在的嘉义新港乡又是交趾陶技艺最为发达的地区。2004年,板头村民陈忠正先生回到村里,开创交趾陶厂“板陶窑”,带领村民在社区改造中传承探索交趾陶技艺。在板陶窑主陈忠正支持提供交趾陶材料下,主要由艺术家进行社区里的公共艺术作品执行制作,部分作品由村民以交趾陶庙宇建筑工艺结合马赛克拼贴手法,融入自然农村风光,为村庄堤坊、村落围墙和建筑墙面着手装饰。
板头村通过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方式,将交趾陶工艺应用到全域装饰中,包括建筑立面改造、围墙景观改造处理、涵洞景观改造处理、标识标牌、导览牌、休憩座椅等景观小品,吸引了大量都市人前来观光,使板头村成为“文化创意”的代名词。
山芙蓉壁画:板头村在早年的古笨港边有条长长的堤坊,巨大灰色的堤防墙面,使农村景观显得刚硬,经过当地艺术家以交趾陶拼贴,搭配酒瓮剪粘工艺巧手改造后,堤坊变成美丽的山芙蓉壁画。
苦楝树大壁画:苦楝树有四季分明的意象,有春花、夏夜、秋果、冬枝的循环美感。板头村就有这样一幅以苦楝树为主题的交趾剪黏壁画,是200多支酒瓮、三万多个陶碗敲碎后,用碗底和陶片粘黏出来的。壁画宽31.5米,高5米,由九位专业师傅历经一年完成,被称为“板头三朵花”。让人震撼的交趾陶艺术展示使板头社区一夕成名。
仲夏之夜牵牛花:在土桥下还可以看到以牵牛花为题材的交趾剪黏作品,作品的名字是“仲夏之夜牵牛花”,描绘当地人孩童时躺在牵牛花下看月亮的美好回忆。
台湾水牛色彩:在板陶窑边的道路上,以马赛克拼贴艺术表现的台湾水牛色彩,斑烂而优美。
各种景观小品:公园、街头设置了利用交趾陶剪粘技艺的座椅和雕塑,水闸这样的小设施也因有了交趾陶剪粘的改造设计而变得活泼可爱,一扫村庄荒凉沉寂的氛围,让这里成为吸引人聚集的场所。
板头村的交趾陶艺术品是村民全员出动、发挥各自创意的结果。每一个作品都独一无二,甚至于家家户户的围墙上都有融入了家庭故事的交趾陶剪粘画作品。比如,以可爱的漫画人物和动物为主题,将充满童趣的小朋友捉迷藏、爬围墙的场景搬到壁画里。
03 技艺活化与“钱”途
创意景观将交趾陶这项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艺术展现的淋漓尽致,并由此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而除了观光之外,如何把交趾陶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并由此拉动乡村经济呢?
板头村在板头厝车站附近的月台开设了文创商品店铺、交趾陶主题餐厅、交趾陶工艺品DIY体验等。
这些店铺由商家与文创工作者经营,游客可以购买这里特产的交趾陶工艺品和DIY体验,同时还保留了“第一月台”“第二月台”字样的车站文化元素。
餐饮店内也采用交趾陶马赛克拼贴的形式设计桌椅,向游客时刻传递着本地的特色形象。
传统工艺才能激起人们沉积已久的民族底蕴,并可传承地方文化的基因。创意化、时尚化,交趾陶剪粘工艺抓住了都市人的需求,通过DIY体验、捏陶、剪粘马赛克拼贴、手绘陶盘,以及工艺产品贩售,促进了板头村交趾陶工艺和产业的发展。
乡村文化元素的发掘与应用对于乡村旅游的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乡村文化产业是乡村经济振兴的推动力。通过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 将文化资源转化成经济效益,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在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可以扩大乡村文化的影响力。
当然,乡村文化重塑也并不意味着回归复古和重新构建乡村文化的价值体系和行为体系, 而是在保持自身传统和特质的基础上,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将现代性因素融入到乡村文化之中, 找到新的生长点, 实现其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展望未来, 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经济效益明显。乡村文化+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文化支撑的同时, 一定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扩展乡村振兴实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