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旅游是花卉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人们为了非工作目的而前往花卉资源集聚区域进行的花卉生态审美休闲与花文化体验认知活动。发展花卉旅游,既可以完善和优化目的地旅游产品结构,又可以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近几年来,花卉旅游在我国已经成为游客青睐的热门旅游主题之一。本文总结了国内外花卉旅游的不同特点及发展现状,并对国内花卉旅游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本文分为上、下两篇,本文为上篇,重点阐述了花卉旅游的概念及国外花卉旅游经典案例。
“花卉”是对于观赏植物的一个概称, 作为一种带有社会象征意义的符号,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成为诸多建筑、纺织物品、图画和诗歌中的永恒主题,用途极为广泛。我国古人爱花之盛形成了风尚,花可为信物,可为供侍,可为雅事。自古以来中国人有养花、用花、赏花、食花的习惯,历经千年形成独特的花卉情结,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古人相信花木有性格、德行、才能,因此赏花也并不囿于一项休闲娱乐之举,而是出于特定仪式与理念。古往今来,人类出于观赏、保健和科研等目的精心培育各种花卉,花卉文化亦沿着人类精神文明长河不断发展。
我国自古以来便拥有极其丰富的观赏花卉资源,花卉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诗经》歌颂了桃花的繁盛状态:“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除外,牡丹、梅花、菊花、梨花、杏花、海棠、荷花等等诸多花卉品种都深受古人今人喜爱,这些花卉被人们赋予了多种多样的文化与美学内涵,也为今天花卉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自古至今,中国花卉旅游的内涵伴随花卉旅游实践的发展不断更新、逐步丰富。中国早期始于花卉的旅游活动应追溯至为采摘食用和药用花卉而引发的空间移动,注花卉食用和药用的实际功能。中国的食花习惯最早出现于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自汉始,历朝历代皆有花木酿酒的记载。花卉养生最早出现于战国或秦汉时期(约公元前300年)。
在汉、晋、南北朝时期,花卉业开始从纯生产事业转向以欣赏为主。造园栽花活动盛行,赏花活动也从宫廷普及至民间。花卉旅游的目的是欣赏自然、寄托情思。花卉旅游活动更倾向于“向善”,以花比德、以美储善,花卉的文化象征和民族精神逐渐凸显,文人墨客在赏花时创作的花卉题材诗作是这一时期花卉旅游的有力见证,亦成为记录和传承中国花文化的纽带。
自宋朝开始(约1000年),我国花卉旅游注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遣娱乐,将观赏花卉与休闲结合,形成“赏花三品:茗赏上、谈赏次、酒赏下”。花卉旅游活动更加雅逸,花卉游赏风俗也逐渐流行于民间,花卉节庆繁荣,花卉产区遍布全国,形成一些名产区。在唐代明确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并与元月十五元宵节和八月十五中秋节合称为三个“月半节”,是重要节日之一。我国繁荣灿烂的花卉文化顺应历史长河不断发展。如今花卉旅游因在旅游市场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一年一度芳草绿,又到一年赏花时。花卉旅游是每年春季旅游市场的主角,从三月天气转暖开始,花卉经济也逐渐升温,“花景观”随处可见,“花节庆”相继举行。在中国卫星遥感影像上,是一幅不断向北推移的绿色梯度图。油菜花、桃花、梅花、兰花、樱花等为主的花卉旅游目的地迎来了潮水如注。大到如洛阳牡丹、毕节杜鹃、青海油菜花、南京梅花、北京香山红叶等以花卉旅游而闻名全国的城市名片,小到每年各地植物园举办的桃花节、樱花节、菊花节、郁金香节等。花卉旅游发展红红火火。
最近,新兴花卉旅游以从未有过的高关注度,在全国内地遍地开花。花卉苗木产业转型与旅游业产业升级耦合一起寻求新的发在机遇,花卉苗木产业与旅游业的嫁接,是这两大产业需求突破的最佳路径之一。除了不断涌现的政府投资项目,还有行业外的资本进入, 花卉文化、花卉生产、花卉旅游、花卉美食、花卉节庆等诸方面行业内的花卉企业也加大了对花卉旅游项目的开拓力度。
每年,从三月初开始掀起花卉旅游热,三月下旬——四月上旬为最高峰,一般最晚延续到5月。“油菜花”、“樱花”、“桃花”、“杜鹃花”。跟着花儿走,国内是昆明、洛阳、江西婺源、武汉武大等传统的花卉旅游城市和景区。国外出境赏花游已渐成时尚:日韩(樱花)、荷兰(郁金香)等为最火的出境赏花目的地。周五-周日,这是因为赏花游多为短途游;围着城市走,大都市近郊:赏花游一日游、二日游居多,多为都市3小时车程范围内的近郊短途游;沿着高铁走——高铁带动的新兴区域”。
图1:全国赏花地图
资料来源:搜狐旅游http://www.sohu.com/a/114563303_461506
全国通过利用本地花卉资源和地方文化办节,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许多产业发展“以花为媒”,花卉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代表,一直以来在旅游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花卉旅游不仅丰富了旅游的特色与内涵,同时可满足人们对生态需要与旅游体验的双重要求,为旅游市场带来巨大的人气和商气,以踏春赏花为主题所带动的大规模花卉旅游带来巨大文化、经济和社会等效益的,花卉旅游消费效益已成为一块“诱人蛋糕”。
荷兰又被称为郁金香王国,世界上最有名的花卉王国,荷兰花卉旅游以其先进发达的花卉产业体系为基础。从16世纪从土耳其引入郁金香,经过400多年的发展,荷兰已形成以花卉生产种植高科技化、产业组织专业化分工合作、花卉科技研发与培训网络、完善的市场交易和信息网络、辐射球的花卉物流系统、全方位的政府服务体系等为内容的花卉产业链条和花卉产业集群。被称为“世界花卉王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花卉旅游成为荷兰花卉产业价值实现的创新路径,花卉业卖点由纯产品扩大到花文化,极大提升了其花卉产业效益水平,并有效推动了花卉产业发展。
荷兰花卉旅游是荷兰花卉产业发展的衍生物。荷兰花卉旅游以其丰富的花卉文化为灵魂。长达400多年的花卉产业发展,积淀形成了丰富的花卉文化。当代荷兰花卉文化,包括发达的花卉种植技术、先进的花卉产业组织形式、独特的花卉交易制度安排、花卉学习网络与知识传递系统等。与先进发达的花卉产业一起构成了荷兰花卉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吸引着全世界游客前往荷兰行花卉审美休闲、花卉产品交易、花卉产业参观学习以及花文化体验等旅游活动。
荷兰的花卉种植面积大,素有“欧洲花园”和“鲜花之国”之美誉。每年春季各色鲜花盛开,大地被鲜花覆盖,花田中还有风车、农庄、小城堡等点缀其间。花田犹如一幅色彩缤纷的大拼图,又宛若满载水彩的调色板,十分壮观和美丽。荷兰人通过营造美不胜收的花田景观吸引游客,通过举办花车巡游和“花绘”比赛等节庆活动扩大影响,建立花卉主题公园进行花卉品种的集中展示和宣传。因此,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春天”。
荷兰通过文化创意进行花卉纪念品和工艺品的开发,在有限的花期内荷兰人以花卉为载体,通过多元创意,创造出无限商机。荷兰人高度重视花卉资源收集和新品种培育,加大花卉科研的推广并与花卉生产市场需求高度结合,几乎每种花都有专门的育种公司,每年对花卉进行组合杂交,使荷兰花卉高度产业化并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荷兰郁金香花节:节日期间活动丰富多彩,最著名的就是花车巡游。义工们用鲜花做成各式花车,浩浩荡荡地在街道巡游,当地居民和国内外游客夹道驻足观看。也有花农将自家车用鲜花装饰后加入游行队伍。最早的郁金香花节至今已举办了60多届。北荷兰省还会举办“鲜花马赛克”比赛,家家户户用鲜花“绘”出各种图画,比创意、比技艺,由游客进行评比。
荷兰的库肯霍夫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郁金香主题公园,公园内郁金香的品种、数量、质量以及布置手法堪称世界之最。每到三四月,这里都将举行为期8周左右的花展,公园内除了大片的花海之外,还有展馆内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花展、花卉的栽培示范活动、插花艺术展等,更少不了绘画和摄影展。此外,还有特别为儿童设计的探险之旅、花园迷宫、牧场等活动。公园里当然也少不了郁金香特色的纪念品和工艺品。库肯霍夫公园自2006年起设置了开园主题。每年的开园主题各不同,主题会体现在园区的整体设计上。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日本人把樱花作为与富士山并列的两大国家象征。日本花卉旅游以其源远流长的花卉文化为基础。早在远古,日本人就崇拜樱花,把它看作是春天的化身,是花的神灵。早期历史上就有多位日本天皇酷爱樱花,赏樱成为日本权贵阶层权势和身份的象征。到江户时代(1603-1867)樱花文化终于普及到平民百姓,形成传统的民间风俗。日本人民认为樱花具有高雅、刚劲、清秀质朴和独立的精神,把樱花作为勤劳、勇敢、智慧的象征。如今,樱花被称为日本国花,成为日本精神的象征。以樱花命名的街道、车站、市镇、商标、饭菜、茶点、汤饮等比比皆是。
樱花作为日本的国家名片和形象代言,每年的 3月15日到4月15日是日本的樱花节,日本各地都要举办各种赏樱活动,它的热闹非凡不亚于日本任何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庆典。樱花已经融入日本社会生活,成为文化符号。日本花卉旅游以日本樱花文化为底蕴,以覆盖整个国家范围的花卉资源为支撑,形成了全球性的樱花旅游品牌。目前,日本樱花节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节,吸引着大量世界游客前往日本旅游,每年春季是日本旅游旺季。每年3月樱花节是日本人的重大节日,每年赏樱外国游客就成千万人次,对日本经济起到重要作用。
足利花卉公园曾被美国CNN选为“全球十大梦幻旅游景点”之一。足利花卉公园位于距离东京约80公里的栃木县足利市,一年四季都有鲜花可以欣赏:4月中旬到5月中旬,在9万多平方公尺的园区内,约有350株以上的紫藤同时绽放,满园处处垂挂着紫藤花穗,犹如瀑布般涌入眼帘,声势壮观且惊人,被公认是全世界最漂亮的紫藤花美景。藤花开放的顺序是淡红色、紫色、白色、黄色。公园会在藤花最佳观赏期间延长开放时间,还会举行夜晚点灯活动。在同一期间,足利花卉公园的5,000多株杜鹃花也会迎来最佳观赏期。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景色呢!1月上旬~2月下旬梅花盛开,3月上旬~4月中旬樱花盛典,4月中旬~5月中旬梦幻紫藤,5月中旬~6月上旬玫瑰飘香,6月上旬~7月上旬绣球花迎初夏,7月上旬~9月下旬清香莲花,10月上旬~11月下旬秋玫瑰花海,10月末~2月上旬日本三大灯光盛典....
日本芝樱公园位于日本北海道东藻琴村藻琴山,占地10公顷,芝樱数目达120万枚,五月花季,紫、白、红、粉红、淡粉、雪青6种花色同时开放,花期长达3个月。欣赏浪漫芝樱+体验花田赛车,世界独一无二的芝樱卡丁赛车场,同时,山下设置亲子游憩设施,并提供野餐等场地。 “芝樱祭”系列春日活动、“东藻琴芝樱公园摄影比赛”等活动。多彩的芝樱花田:通过不同花色的芝樱种植,拼出独特的“小牛”大地艺术景观,形成景区著名地标之一。
日本樱花文化催生了日本花卉产业的发展。在日本所有公园里,满目都是樱花。目前日本有樱花30多类,300多品 种,并在全世界传播,如中国武汉大学的樱花已经成为武汉市的主要景观之一,美国华盛顿依托其几千株日本樱花每年举办樱花节。日本樱花文化也催生了日本国民对其他花卉的热爱,并带动了日本花卉产业的发展,日本花卉产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花卉的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大国。
“樱花之国”日本,在开发樱花文创方面经验丰富,不仅推出了限量版樱花味的食品,樱花主题的胶带纸、便签等商品,还将樱花融入当地的服饰文化、茶文化中。星巴克、麦当劳等连锁品牌,每年也都推出相关主题的产品。今年星巴克推出的多款“樱花杯”以及樱花口味的咖啡,一上市就受到热烈追捧;曾经推出的桃花主题情人节系列商品也颇受欢迎。
法国的普罗旺斯地区连片种植的薰衣草打造出令人震撼的田园美景,营造出“花的海洋,香的世界”,薰衣草盛开时节,整齐的花垄伴随着山坡地高低起伏,点缀着树木、房屋,呈现出优美的画面,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在熏衣草田里矗立着普罗旺斯乡间最传统的建筑,农舍用土黄色密实的石块砌成墙壁,厚实的木门和木制窗板漆成鲜艳的天蓝色,和遮荫的大树一起,成为紫色田野中最显眼的景致。建于12世纪的古老石砌建筑前一片熏衣草铺成的紫色大地,形成了绝美的画面,是许多摄影家的最爱,也是普罗旺斯最著名的熏衣地标。
从十九世纪开始,瓦伦索就开始种植熏衣草,产量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而时至今日它仍然供应着全世界对这种花卉需求量的四分之三以上。法国普罗旺斯的薰衣草主题的花卉旅游,通过将薰衣草制作成香包、精油、香水等,延长花海的产业链和引入特色旅游节庆活动,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的发展。游客不仅可以欣赏薰衣草花海,选购一系列薰衣草产品,还可以体验当地的特色美食——橄榄油、葡萄酒、松露等,美景和美食相辅相成,旅游业也间接促进了这些美食享誉世界。
英国EDEN伊甸园通过植物展示+科研教育+特色活动,通过环境再生,建造一个与世隔绝的人间“伊甸园”。1994年英国人提姆·史密特首次提出要在一个已经受到工业污染和破坏的地区重建一个自然生态区的想法,2000年在英国南部康沃尔郡废弃的矿山上兴建的伊甸园的项目成为全球最大的生态温室。汇集了几乎全球所有的植物,超过4500种、13.5万棵花草树木在此是一个集科学与娱乐为一体的博物馆,不仅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是一个开展生态教育的天然课堂。通过它,人们可以了解更多的生物学信息,它是后工业时代环境再生的绝佳范例。
此外,英国从园艺消费出发,发展出了完整的园艺产业链。园艺用具、肥料、草花、苗圃、园艺装饰等通过各种渠道很容易购买,书店里介绍园艺的书也数量众多。据英国花园快递网(GardeningExpress.co.uk)2014年一项随机调查显示,在调查了540名英国家庭园丁的消费习惯后,发现迷恋于栽花种草的英国成年人平均每人一生在园艺上花费约3万英镑。英国园艺中心已形成品牌化经营并不断开发新的经营方式,例如增设园艺体验区、宠物店及家庭娱乐休闲区、儿童娱乐区、餐厅等,以吸引更多顾客。
加拿大国宝级精致园林,坐落于加拿大温哥华岛,占地20公顷,是利用一个荒废的采石坑修建的,层次鲜明,四季可游,融汇世界园艺精华的精致花园。通过花卉旅游,实现四季皆有景的多彩风情园。该园利用地势起伏构建景观层次,从单调园艺走向主题园;主要旅游产品包括:玫瑰园、日式庭院、意大利花园、低洼花园、Butchart家族陈列馆;相应的旅游配套包括:游客中心、停车场、园艺咨询中心、种子和礼品店、餐饮厅(dinning room,blue room-温室餐厅,咖啡店);其旅游盈利:门票+餐饮消费+纪念品出售。园艺学和旅游合作分别给园艺产业和旅游产业带来的益处,以及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整治、人类健康和福利等方面的公营、私营机构专家们带来的福祉。
花卉旅游是花卉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人们为了非工作目的而前往花卉资源集聚区域进行的花卉生态审美休闲与花文化体验认知活动。发展花卉旅游,既可以完善和优化目的地旅游产品结构,又可以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近几年来,花卉旅游在我国已经成为游客青睐的热门旅游主题之一。本文总结了国内外花卉旅游的不同特点及发展现状,并对国内花卉旅游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本文分为上、下两篇,本文为下篇,重点梳理了国内花卉旅游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并提出合理建议,助力“花花世界”发展提升。
自新中国成立后,现代花卉旅游萌芽,花卉旅游逐渐从原先小规模、零散的粗放模式步入产业化初级阶段,景区的行业准入标准、管理规范、监管体系开始建立,与之相关的花卉旅游目的地的配套服务逐渐向标准化目标迈进。丰富的花卉自然文化资源与巨大的旅游市场机遇相结合,促成中国花卉旅游产业的复兴,其呈现点状发展态势,且在地域扩展和产业链延伸方面潜力巨大。21世纪以来,依托花卉产业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的,集休闲、娱乐和旅游为一体的新型花卉产业集群在国内开始出现,其规模日益扩大,发展模式也日趋成熟。
随着进入新时代,在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下,开展花卉旅游无疑是最浪漫、最惬意的产业,各地都在大力为之。至今,伴随游客的差异化需求和不断提升的消费购买力,花卉旅游步入强劲生长期。花卉旅游在提供观赏活动基础上衍生出多种游憩功能,提供给消费者不同的感官享受,形成多个延伸的细分市场,如花卉种植体验游、花卉购物游、花卉婚宴游。花卉旅游提供商亦营造不同类型的花卉情境,如郊野田园类满足市区居民返璞归真、享受自然的旅游动机;或在原有的花卉资源基础上进行人工艺术景观的再创造,满足游客新奇、求知需求,从而提供多目的融合的游憩方式。
门票收益:门票收益是目前花卉旅游的传统模式。以销售门票收入为主,以花卉观赏为目的,以规模化的地景花海或专类花卉来吸引游客。
花卉种植、销售:即通过花卉的种植、销售取得的收入获得收益。
花卉深加工:在传统花卉旅游的基础上,通过花卉深加工,延伸花卉产业链,推出如高品质精油、绿色花茶等产品,吸引游客群变为买客群。
花卉休闲度假消费:以花卉为引爆点吸引游客,打造花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让传统的旅游度假更具吸引力,吸引游客延长驻留时间。
休闲观光型
该模式主要是以赏花经济为主导,以特色节庆为引领的开发模式,其重点在于通过大规模的富有创意的花卉景观来带给游客视觉冲击,并针对推出节庆活动来提升游客的体验度,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收益。案例:北京蓝调薰衣草庄园
科普观光型
以科普考察为主,具有四季花卉观光,同时注重科技导入,从花卉苗木的组培科研到立体化展示,策划一些趣味性的科普教育活动或景观小品等提升景区的观赏性,增强游客的体验感。案例:上海辰山植物园
生态度假型
该模式兼顾花卉的特色观光和优美环境功能,以花造景、依景度假,通常具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丰富度假产品,例如:花田运动、花汤养生、美食体验、花丛住宿等。案例:成都石象湖
主题乐园型
该模式是主要以花卉景观为环境特色,以花田游乐为主导,通过不同种类花卉搭配种植,形成多彩花田景观并将运动娱乐等项目导入。案例:日本芝樱花园
农家花香型
该模式以花田为背景,以农家乐为主要载体,注重风貌整治,以大面积花卉景观围绕,凸显乡村风貌并融入乡村文化,打造主题文化景观,设置手工艺、民俗、农家美食、休闲垂钓、农事体验等活动,以花引客,以闲留客。案例:四川成都三圣花乡
产业链延伸型
鲜花港多位于经济发展较快或有产业依托的区域,其发展依托花卉现代化规模化生产,以花卉交易、物流、加工为载体,以花卉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为动力,以花卉主题观光休闲为营销点,是延伸花卉产业链,三产联动的花卉产业集群新模式。随着休闲旅游业的繁荣发展,观光型花木园不断涌现,花卉苗木园不仅可以生产花卉苗木,还可以作为观光旅游休闲地,吸引游客过来消费,既赚了花木的钱,还能赚游客的钱。案例,上海鲜花港,北京鲜花港。
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度低,缺乏花卉特色旅游商品、花卉乡村休闲等产品,众多赏花基地局限于景区经济,但花卉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产业支撑不够,花卉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少,新品种少,市场竞争力弱,资源优势没有转变为经济优势。
开发层次低、体验项目少,花卉旅游景点或景区的产业开发重点仍然集中在花卉种植和花卉观光上,活动大多体现为单纯的旅游观光、休闲体验、养生产品经营等方面,参与性、体验性、文化性等深层次花卉旅游开发力度不够。
缺乏特色,可复制性强;局限于门票经济。旅游产业链和综合经济效益尚未全面激活。资源的初级开发,部分游客消费只停留在购买门票和餐饮等方面,游玩期间大多为“打卡拍照”,停留时间短,难以吸引回头客,且消费不高。
花卉旅游的核心问题在于文化特色少,品牌效应弱。目前大部分花卉旅游缺乏传统文化的支撑,主题和品牌没有区隔,缺乏鲜明的主题,个性化品牌和特色严重缺失,同质化严重。在科学规划、资源开发、内涵挖掘等方面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花卉旅游要专注景观营造和视觉震撼和美丽,塑造立体化、多维度观赏结构,形成色彩缤纷的大地景观,组织体验活动,利用春、夏、秋黄金时段,解决季节性差异问题,延长花期,打造长花季,使得花卉旅游从“一季花”向“四季景”转变。通过设计美仑美奂的花境景观,制定完美的观花路线等等引人流连忘返。
科学设计基础设施,做好维护工作;用美丽的鲜花完善旅游度假的配套设施布局,合理布局停车场和出入口,合理调配人流车流;根据工作日和节假日天然存在差异性,在旅游内容和功能上有所侧重,如工作日可做会议市场,周末则主要做度假市场。
花卉旅游跳出“种植”和“门票”怪圈,着眼于景观延展性和消费释放。文化元素代入是实现花卉旅游差异化的核心环节,发展花卉旅游相关的花事体验、文创产品等新消费模式,将花卉旅游与当地文化特色、历史底蕴相结合。有特色、有体验、有文化,才能吸引更多人气,带来的经济发展才最有意义、最可持续。
重视产品创新和内涵,延长产业链条;花卉旅游要集花卉苗木种植、展览、观光休闲等为一体的产业链式开发,设置出花卉科研区、花卉展销区、主题花海观光区等旅游项目从而以产带旅,以旅促产。充分挖掘花卉的多重利用价值,从单纯赏花到育花、护花、赏花、食花、拍花、咏花、画花、插花等多样发展,强化花卉附加吸引力。开设鲜切花制作、插花教学、花卉科普等花事体验项目,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开发花卉旅游创意产品和品牌化,开发精油、鲜花皂、香薰、花烛、鲜切花等多种花类旅游产品,还注册自有商标,进行系列化运营。结合实际情况推出主题食品、装饰品等特色产品,推出了一系列旅游题特色文创产品,将文化融入设计中,打造文化创意产品。
丰富游客的体验。通过结合当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开创特色民俗参与式活动,如融入传统节日花朝节的节日习俗等,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双赢,让花卉旅游真正为当地发展“锦上添花”。
打造各种与花卉观光有关联的活动,增加娱乐性。如打造花田运动、花汤养生、花卉美食、花间住宿等特色活动,让人们体验花卉带来的乐趣。以花田游乐为主要活动方式,将运动与娱乐导入其中,将花田设置成自行车赛场、花墙脚迷宫等趣味场所,增加花卉景观的娱乐性。
总之,在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下,开展花卉旅游,用最浪漫、最惬意的事来让人们的生活幸福起来。
注:内容来源博雅方略,作者为博雅方略研究院白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