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N

EWS博雅动态

【行业观点】博雅研究丨一文读懂为什么要建国家公园,怎么建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建成中国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总体目标。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再度成为热度话题。

“国家公园”的概念来源于美国,是自然保护地的类型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具有世界性和全人类性的自然保护运动。博雅方略详细研究了国家公园的概念,国家公园与旅游业的关系、国家公园建设核心等,并对比了世界其他各国的国家公园旅游情况,对国内国家公园发展提出建议。


一、国家公园与旅游

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的一种重要形式,兴起于美国,随后在世界范围得到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1969年,国际保护自然及自然资源联盟(IUCN)的“国家公园”定义为“一个国家公园有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通常没有或很少受人类占据及开发影响,物种具有科学、教育或游憩的特定作用,或有高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国家最高管理机构采取措施阻止或取缔人类的占据和开发并切实尊重生态、地貌或美学实体,并设立国家公园;观光以得到批准的游憩、教育及文化陶冶为目的。”
世界各国都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截至2014年7月,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全世界符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标准的国家公园5220处,自然保护地共207201处。国家公园制度是一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实现双赢,是让生态环境与旅游消费达到共存的国际惯例和普遍适用的规律。
中国最早的国家公园出现在2008年。环保部和国家旅游局选择在黑龙江省伊春市汤旺河区进行国家公园建设试点。汤旺河国家公园获得批复当年,仅门票收入便达180万元,是前一年门票收入的3倍。国家公园的建立对于中国旅游业、对于游客是一大利好。

2013年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整合建立一批国家公园”。
2014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2015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13部委联合通过《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我国选定北京、吉林、黑龙江、浙江、福建、湖北、湖南、云南、青海等9省市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试点时间为3年。
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又发布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15年工作要点》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大纲》。国家公园将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国家发改委和美国保尔森基金会签署《关于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合作的框架协议》,启动为期3年的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合作。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标志着我国国家公园体制的顶层设计初步完成,国家公园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
国家公园试点计划顺应国际潮流,承担自然生态保护责任,标志着我国旅游业发展价值取向转移的开始。未来我国的国家公园是以保护为核心,在保护的前提下提供全体国民和全球游客旅游观光机会;严格限制国家公园内的旅游服务设施,进行游客流量限制,通过严格规制保证旅游开发与保护间的共促协调,实现国家公园及相关保护区对全民共享国家遗产、维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国家精神的深远价值。


鉴于我国的实际,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将该遵循主体功能区的思路,按目标功能对自然资源地进行分类,国家公园将成为其中一种特定类型。


01国家公园将成为生态旅游的重点

生态旅游亦被称作绿色旅游和自然旅游,生态旅游于20世纪80年代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为:“基于研究、欣赏和享受风景以及当地的野生动植物和文化特征(历史遗存和现在的特征)等目的到相对没有开发过的或者没有被污染过的自然区域中去旅行。”美国生态旅游协会1990年的定义为:带有理解文化和环境的自然历史的目的去自然区域旅行,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提供经济机会,使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有利于当地居民。生态旅游是一种小规模的替代性旅游形式,这种形式既能补充旅游目的地社区的经济收入,又能与当地的自然、文化融为一体;生态旅游与国家公园的目标和定义是十分吻合的。都是让人类走进大自然中,让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又能为当地或国家创造经济收入。
2002年召开的国际生态旅游年大会提出《魁北克宣言》提出了生态旅游的五个标准,即以自然为依托的产品,影响最小化管理,环境教育,为保护事业做贡献,为当地社会做贡献。在国家公园的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得到深入推广及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旅游实践模式。国家公园的旅游经历了上百年的研究和摸索,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增加了旅游经济的创收。加拿大1994年时推行了国家生态旅游战略,重视旅游区建设与经营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注重保护旅游地居民的利益以及发挥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的作用,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和实施该战略的国家。
生态旅游是一种规模较小的、高层次的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要积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做出贡献。近20年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家公园的广泛建设,生态旅游有了长足发展。如美国的国家公园游,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国家公园乡村可持续旅游,肯尼亚的所有国家公园推动野生动物管理与观光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全面布局,有效及时地推动与保护区附近居民的相关计划。


02国家公园旅游促进我国旅游新业态发展

随着新的旅游要素“商、养、学、闲、情、奇”的提出,出现了很多旅游新业态。国家公园内涵丰富,含有国家公园范围内具有保护、科研、教育、文化、游憩等价值的一切要素,可以开展的旅游新业态形式多样。伴随着国家公园的出现,很多对自然资源压力较小、附加值较高的产业,乡村旅游、自驾车、房车营地旅游、邮轮、游艇旅游、文化、研学旅游等新旅游形态不断出现。
国家公园有充足、舒适的公共露营地,为所有徒步或汽车旅游者提供最好、最经济的住宿设施,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让露营者以低廉价格获得最满意服务,国家公园将成为人们最喜爱去的地方,露营、钓鱼、晒太阳、游泳,树木种植、采集种子、考察濒危动植物、栖息地的保存及杂去除草,其乐无比。国家公园园内一切设施包括道路、野营地、健步行道和游客中心、徒步、登山、骑游等深度体验类的旅行方式渐受青睐。国家公园旅游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旅游新业态,为公众提供对国家公园环境及其蕴含文化的体验、研究、学习和享受的机会,游客通过国家公园的旅游线路,去观赏、旅行、探索,可以享受清新、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03国家公园有利公共服务和福利体系建设

国家公园满足人们享受公共资源的前提条件下,保护资源的一种手段。而我国正在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家公园的使命———保护自然和历史资源,为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提供观光、度假、感受、教育和激发灵感的价值。以全民公益性、民族自豪感、代际公平为主要特征,是最为公平的社会生态产品和生态文明代表。
国家公园的基本理念就是为了公益——保护自然和文化生态,同时满足人们的旅游休闲需求。国家公园代表是公益、公共,公“园”属于旅游景点,要有最基本的管理和服务设施,如游客中心、厕所。国家公园为游客提供大量的展览、展示、说明、讲解、咨询、安全保护、紧急避险等公益性服务具有很高的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国家公园采用一种资源开发与保护、民众旅游与接受教育及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国家公园模式。国家公园能把生物多样性、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性、文化生态的原始性和民众旅游、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等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帮助当地人民脱贫致富,提供一个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04国家公园旅游促进国民休闲度假发展

由于大城市的生活越来越繁忙,人们多往大自然寻找休闲活动,推动旅游业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国家公园是人们最喜爱去的地方,无论露营、钓鱼、晒太阳、游泳,都其乐无比。通过到国家公园里旅游,游客去观赏、旅行、探索,可以享受清新、舒畅的自然与和谐,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国家公园强调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满足人们探索、观赏自然美景、认知历史文化、体验生态环境的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休闲度假旅游发展,使居民受益。国家公园旅游将从高消费时代回归社会公益属性,旅游成为全民共同的生活享受。


二、国家公园建设思路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为国内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提供了顶层设计,并提出了国家公园的定位、建设目标、建设原则等。


1定位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最重要类型之一,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国家公园的首要功能是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同时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

2建设目标

到2020年,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基本完成,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分级统一的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国家公园总体布局初步形成。

到2030年,国家公园体制更加健全,分级统一的管理体制更加完善,保护管理效能明显提高。

3建设原则

1、科学定位、整体保护。

坚持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考虑保护与利用,对相关自然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合理确定国家公园的范围。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对国家公园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2、合理布局、稳步推进。

立足我国生态保护现实需求和发展阶段,科学确定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将创新体制和完善机制放在优先位置,做好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的衔接,成熟一个设立一个,有步骤、分阶段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3、国家主导、共同参与。

国家公园由国家确立并主导管理。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探索社会力量参与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的新模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广泛引导社会资金多渠道投入。

4发展方向

• 建立国家层面的《国家公园法》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自然保护区或者森林公园等保护地的国家层面的法律,我国目前自然保护区管理依据的是《自然保护区条例》以及相关的《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以及《海洋保护法》等,国家公园体制应该是我国自然保护事业发展的一个契机,制定出一部综合的法来适应当前自然保护形势,既是理顺管理体制,也是给予保护工作者巨大的工作动力。

• 注重社区利益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初期,并没有过多考虑社区的利益,很多土地权属问题、生计资源供给问题等都形成了历史遗留问题。经历多年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开展,解决了部分保护过程中的纠纷,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对保护区资源的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周边居民进入保护区砍伐薪柴等一系列破坏行为。究其原因,还是保护区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没有及时关注社区利益。当地居民是建设国家公园的重要参与者以及政策的执行者。国家公园带给当地居民一定的利益,当地居民主动建设国家公园,这应该是理想的发展模式,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道路。

• 倡导全社会参与建设管理国家公园

所谓全社会参与,就是“让公众进得来,再次愿意来”。就目前来看,我国已有的国家公园准入票价过高,一是不会激发公众参与建设管理的积极性,二是他们没有意愿给予国家公园捐助,我国绝大部分自然保护地受捐助资金主要来自非政府组织,这也说明,我国目前保护体制存在一定问题,公众目前并没有主动意愿参与保护地的建设与发展。我国生态文明体制的构建,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国家公园体制作为生态文明体制的“排头兵”,应该培育公众的生态文明自醒意识,倡导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行为,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的自律机制。

那么如何倡导全社会参与建设国家公园,一是低票制,制定科学的发展路径;二是广泛宣传,利用互联网以及多媒体,向全社会宣传国家公园体制的理念。因此,保障公众对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是把国家公园体制建好的充分条件。

• 整合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试点国家公园

我国保护地体系重构涉及国家中长期生态安全保障和人民游憩福利保障,涉及国家自然遗产资源管理格局以及多主体多层次的利益调整,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又艰巨复杂的工作,那么就不能操之过急,首先要开展小范围的试点工作。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包括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等在内的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5理顺关系

• 重点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不同部门、跨行政区划的关系,重点在于理顺职能。

• “理顺管理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处理好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 重视保护区与原住民的关系。一定要重视原住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妥善解决好国家公园区域内及周边群众的脱贫致富、就业创业、教育医疗、文化活动等民生建设问题。
• “理顺管理机构与旅游者之间的关系。在管理上,要避免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坚决防止借机大搞旅游、无序开发。要科学划定功能区,最大限度地保持原生态。
• 重视法律关系。要重视国家公园中各个角色之间的法律关系。

三、国家公园十大试点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包括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总面积为12.31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面积的31.16%。这也是目前试点中面积最大的一个。

作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是我国重要的淡水供给地,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维系着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是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之一。正在试点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以自然修复为主,保护冰川雪山、江源河流、湖泊湿地、高寒草甸等源头地区的生态系统,维护和提升水源涵养功能。

 

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旨在进一步加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试点区总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涉及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其中四川占74%。

国家公园试点区加强大熊猫栖息地廊道建设,连通相互隔离的栖息地,实现隔离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通过建设空中廊道、地下隧道等方式,为大熊猫及其他动物通行提供方便。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选址于吉林、黑龙江两省交界的老爷岭南部区域,总面积1.46万平方公里。其中,吉林省片区占71%,黑龙江省片区占29%。

该试点区旨在有效保护和恢复东北虎豹野生种群,实现其稳定繁衍生息;有效解决东北虎豹保护与当地发展之间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湖北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拥有被称为“地球之肺”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泥炭藓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生物活化石聚集地和古老、珍稀、特有物种避难所,被誉为北纬31°的绿色奇迹。这里有珙桐、红豆杉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36种,金丝猴、金雕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5种。

试点区整合现有的神农架“国字头”保护地,面积为1170平方公里。

 

浙江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位于浙江省开化县,这里拥有大片原始森林,生物丰度、植被覆盖、大气质量、水体质量均居全国前列,是中国特有的世界珍稀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颈长尾雉、黑麂的主要栖息地。

试点区面积约252平方公里,包括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钱江源国家级森林公园、钱江源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连接自然保护地之间的生态区域,区域内涵盖4个乡镇。

 

湖南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位于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试点区整合了原南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江峡谷国家森林公园、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4个国家级保护地,新增非保护地但资源价值较高的地区,总面积635.94平方公里。

这里植物区系起源古老,是生物物种遗传基因资源的天然博物馆,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还是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通道。

 

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位于福建省北部,试点范围包括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九曲溪上游保护地带,总面积982.59平方公里。

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保存了地球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也是珍稀、特有野生动物的基因库。

 

北京长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目前北京长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总面积59.91平方公里,长城总长度27.48公里,以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延庆部分)边界为基础。

试点区域的选择旨在保护人文资源的同时,带动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建设,达到人文与自然资源协调发展的目标。通过整合周边各类保护地,形成统一完整的生态系统。

 

云南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试点区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境内,试点区域总面积为602.1平方公里。

普达措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拥有地质地貌、湖泊湿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珍稀动植物等,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好。试点区分为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各区分界线尽可能采用山脊、河流、沟谷等自然界线。


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祁连山是中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此间地貌涵盖高山、冰川、森林、草原等,海拔介于2000至5000米,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涉及祁连、门源、天峻三县以及德令哈市17个乡镇60个村。2018年10月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揭牌,当年11月30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挂牌成立。

 

上一篇:博雅视野丨多规合一!新时代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点分析 返回列表 下一篇:博雅关注丨“大花园”新出彩——2019文旅融合的浙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