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国务院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必须加大力度、加快治理、加紧攻坚,打好标志性的重大战役,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意见》明确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体目标为: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实现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据悉,在5月18日至19日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国家领导人强调,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此次《意见》的公布,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专家认为,《意见》以2020年为时间节点,兼顾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从质量、总量、风险三个层面确定攻坚战的目标。《意见》提出,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督察专员徐必久说,这些目标指标,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规划计划的基础上,通盘考虑后作出的科学决策,保持了持续性,也提出了新要求,要通过艰苦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力争取得更好效果。我们要紧盯目标、挂图作战、确保完成,进展快、效果好的地方要巩固提升,进展慢、效果差的地方要迎头赶上,确保不让一个区域一个流域掉队。
在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党委书记陆军看来,意见要求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几大标志性战役,是针对最突出的问题和领域,抓住薄弱环节,集中攻坚,解决一批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和经验,带动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纵深突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进展。
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认为,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深入推进,宏观经济环境更加有利。此外,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和积累,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和人才基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红利逐步释放,为生态环境保护增添了强大动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已经进入了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的阶段。
在2018年2月全国环保会上,李干杰就曾表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思想认识程度之深、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执法督察尺度之严、环境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系列重要环保法律法规要完成修订。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党委书记陆军指出,《意见》要求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几大标志性战役,是针对最突出的问题和领域,抓住薄弱环节,集中攻坚,解决一批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和经验,带动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纵深突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进展。
专家指出,生态环境问题是长期形成的,根本上解决需要一个较长的努力过程。意见远近结合,既集中力量打好攻坚战,又统筹兼顾谋长远,注重源头预防、扩大容量、强化保障。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能源资源全面节约;引导公众绿色生活。
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决查处生态破坏行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体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体系;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保障体系;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行动体系。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攻坚战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保障。”徐必久说,源头预防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通过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污染物排放从源头上大幅降下来,生态环境质量才能明显好上去。
污染防治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必须坚决打好,以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不够绿色的问题。网民“王一彪”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腾飞,但毋庸讳言,快速发展过程中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影响,污染物排放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重、生态受损大、环境风险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以打赢重大污染战役为契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可以推动各地下决心解决产业结构、能源体系和空间布局等问题。可喜的是,今年地方两会,多地在部署工作时,均强调“高质量发展”,一些省份淡化GDP增长目标,更加重视生态环保等体现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污染攻坚战的过程中,诸如中央环保督察等监管手段不断创新推出,表面上看影响了一些企业的生产,但常态化的严格监管带来的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强化,进而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生动局面。同时,污染治理本身就是一个庞大产业,巨大治理需求已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
绿色发展同样离不开制度建设和制度改革。网民“李佐军”认为,当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正在不断向前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等正在加快建立和完善,这些制度将长期持续发挥作用,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意见》指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原则。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意见》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赞着系统工程的思路,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意见》对于国家公园的开发建设提出了要求,指出,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到2020年,完成全国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界限核定和勘界立标,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推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海洋休养生息等。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不够绿色的问题。博雅方略认为,通过将生态发展与旅游结合,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两”两山理论的重要践行,是改变传统经济模式,以旅游产业带动整体经济产业的绿色发展新模式。此次《意见》提出了要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将对生态旅游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2016年,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三江源启动。在国家公园及长江园区、黄河园区、澜沧江园区这“一园三区”,将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9月26日,《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正式出台,标志着我国国家公园体制的顶层设计初步完成,国家公园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不同于其他形式的保护区,国家公园创新体制机制,从理念上使人与自然关系更趋和谐。目前,中国已有三江源国家体制公园体制试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湖北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浙江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湖南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北京长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云南香格里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等九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为生态旅游建设的一个新亮点。
意见提出“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现全国行政村环境整治全覆盖”。2018年是乡村振兴元年,乡村振兴关键在于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将乡村得天独厚的美丽宜居环境、休闲农业体验等与旅游结合,打造出以旅游业为龙头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产业新结构,推动乡村经济转型。
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我国生态旅游形式已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旅游对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内容形式丰富,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应当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而目前我国很多生态旅游实践并没有达到生态旅游的本质要求,着重强调了生态旅游“认识自然、走进自然”的一面,而忽略了生态旅游“保护自然”的目标,各地开展的生态旅游产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产品,而是自然旅游或者是观光旅游的另一种形式。要走向真正的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我国的生态旅游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内容来源新华网、经济参考报,能源杂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