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件从十个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分别包括:①提升农业发展质量②推进乡村绿色发展③繁荣兴盛农村文化④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⑤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⑥大号精准脱贫攻坚战⑦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⑧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⑨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⑩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十大部署中,将“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摆在了重要位置。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如何在乡村生态环境风貌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是乡村旅游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经济绿色发展、人居环境和谐优美,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各地区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三个目标任务年都对乡村环境的保护提出了发展目标,可见乡村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更是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规划先行,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前提,也是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顶层设计。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些政策及指导都为乡村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下,我国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必须走质量兴农之路,而绿色兴农,不仅构成质量兴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关系到农村人居环境。走农业绿色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如何真正让农村的绿水青山给农民带来金山银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乡村振兴致力于让农民吃上“生态饭”,中央一号文件中为乡村经济绿色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路径——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让农村的绿水青山给农民带来金山银山。目前,乡村旅游形式多种多样,如森林草原旅游、河湖湿地观光、冰雪海上运动、野生动物驯养观赏等产业,与此同时,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可持续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中央一号文件中,从如何治理、如何补偿、如何管理与服务三个层面阐述了乡村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著名林学家、北京林业大学沈国舫院士认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重点区域实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提高生态系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分类有序退出超载的边际产能。扩大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科学划定江河湖海限捕、禁捕区域,健全水生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加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力度。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继续开展退耕还湿。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把所有天然林都纳入保护范围。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建立成果巩固长效机制。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有效防范外来生物入侵。
2月5日,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全国范围内考虑,扩大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范围;推进中西部重金属污染耕地防控和修复,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加大对东北黑土地保护力度;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的综合治理;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落实县乡两级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这要求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过程中要重视市场化、多元化的特征。如何才能突出市场化、多元化特征。
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地方在重点生态区位推行商品林赎买制度。
健全地区间、流域上下游之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购买、森林碳汇等市场化补偿制度。建立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补偿制度。推行生态建设和保护以工代赈做法,提供更多生态公益岗位。
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
加快发展森林草原旅游、河湖湿地观光、冰雪海上运动、野生动物驯养观赏等产业,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在乡村振兴中大力弘扬乡村生态文化,传承发展森林文化,营造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努力保持乡村原始风貌,真正留住乡情、记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