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由全联旅游业商会指导,北京博雅方略文旅集团主办,2022第九届博雅旅游论坛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北京)泛户外产业高峰论坛在京成功举办。论坛以“复苏·向阳·共生”为主题,聚焦后疫情时代的泛户外产业发展,汇聚20余位文旅产业领域、体育旅游领域等行业知名专家、学者,群英荟聚、献计献策,共话后疫情时代下泛户外产业发展的美好未来!活动期间同步举办了十大主流泛户外运动形式主题分享、博雅华辉泛户外商城上线仪式、博雅华辉泛户外公司宣传片发布仪式、博雅华辉泛户外基地现场连线等一系列精彩的活动,并特设“冠军时刻”环节,感受“不折不挠、坚持不懈”的冠军精神与他们热爱的泛户外生活。近万人次通过在线的形式观看了当天的论坛,整场活动获赞近10万。
博雅方略文旅集团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窦文章教授在会议上发表题为《泛户外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有可为》主旨演讲,探讨泛户外产业与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发展前景、主要模式等。他指出,泛户外经济还处于市场导入期和产业培育期,万亿级规模指日可待。
以下为窦文章教授主要观点:
旅游对于人类来说并不陌生。从国内的封禅泰山到西方国际的奥林匹亚庆典都是旅游业的早期发展形式。而现代旅游业的起源则源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新式交通工具——火车和轮船使得远距离大规模的人员流动第一次成为可能,为早期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在最早建成铁路的英国,商人们开始利用包租火车的形式把大批游客运送到游览地。形成了现代旅游业的开端。1841年,托马斯库克在英国正式创办了通济隆旅行社,专门经营旅游业务,从而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工业革命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诞生和发展,同时也催生了户外运动,一些传教士开始为传教事业四处奔走,科学家为做自然生态的研究而探索。如国著名科学家德·索修尔为探索高山植物资源于1760年5月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夏木尼镇贴出一则告示登顶悬赏。直到26年后的1786年6月,巴卡罗的医生揭下了告示,于8月6日首次登上了勃朗峰。
由此可知,现代旅游业与户外运动都受工业革命推动,有着紧密联系。
另外,从劳作与休闲游憩的关系框架看,劳动与游憩、运动、娱乐、商务、休闲活动等有许多的重叠。当下的旅游业,我们更多的是从养身的角度来考虑,未来的旅游业发展,将致力于从身体层面到精神层面的转化,实现生命丰厚度向内拓展,实现从养身、养心到养性的提升和突破。因此我们可知,泛户外运动与现代旅游是孪生同源的关系。
后疫情时代,泛户外休闲呈现出了极高的热度和需求,也展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
1.回归身边的“风景”、日常的“美好”
受疫情影响,近年来游客平均出游距离和目的地平均游憩半径呈现双收缩趋势。一方面是近距离的都市休闲游、近郊乡村游等周边游的兴起使得社区公园、城市公园、郊野公园、主题公园、古镇村落等贴近日常生活的景区景点日益成为老百姓的首选。另一方面踢毽子、抖箜篌、打太极、广场舞已经不再是家门口居民的专利,这些活动的人群中已经出现了短期近程休闲出游的游客身影。
2.小规模、自组织、家庭型、开放性的旅游方式受到广泛青睐
根据2021年携程的五一旅游大数据统计,私家团订单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约230%。私密、回归家庭、一单一团专车专导的私家团引领了跟团市场复苏增长,同时也验证了中高端需求回流国内的巨大市场潜力。
3.微度假、慢休闲的旅游模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消费选择
微度假是集“吃、住、游、购、娱、会、养、赛”为一体,距离市区半小时车程左右的一站式休闲度假综合体。度假区布局酒店、SPA、温泉、美食、商业与高尔夫训练及比赛场地及研学与教育的内容。受疫情影响,微度假成为众多游客出行首选模式,并成为文旅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4、户外运动正逐渐成为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
户外运动是文体与休闲活动的分支,是人们消遣、节日度假以及外出旅游的主要选择之一,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后疫情时代,全球范围内的户外休闲、活动增加,野营、徒步等户外运动在全球市场出现明显增高趋势。
户外休闲热度越来越高,基于这样的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国家和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水上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极大地推动了体育旅游行业成长加速,对促进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扩大体育消费市场,激发大众体育消费需求,拓展体育旅游经济产业规模,打造体育旅游消费新业态都具有强烈的政策导向作 用,也必将带动体育消费领域和旅游消费领域产业经济的新一轮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2020年中国体育产业产出值由21,988亿元增长至27,372亿元,增长原因主要包括体育产业利好政策推出、体育服务业迅速发展、居民体育消费能力逐步提升等。根据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预计至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12.8%,高于GDP增速。体育产业成为万亿级消费蓝海。
从起源、缘起到理论架构到市场的表现,户外运动与文旅实现了非常多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维度:一是泛户外运动的专业化,包括国际体育运动赛事、全国体育运动赛事、
全民体育运动赛事等;二是竞技向大众的转变,表现为大众型户外运动、专业型户外运动等;
三是与人们相关的健康教育、经济社会、公共安全等的融合发展,如运动健身、运动康养等四是户外游憩与户外教育。
体育赛事、体育场馆、体育中介等都是非常典型的“体育+”融合发展模式。体育赛事作为产业核心,直接带动旅游、酒店、餐饮、购物等消费,提升经济活力;体育场馆作为产业的主场,直接承接休闲旅游、运动体验、研学培训、商务会展等消费,延展经济业态。
文旅产业与农业、工业、教育、康养、体育、科技、娱乐、地产等融合发展,可形成一系列业态丰富的、多层次的文旅产品、业态结构等。而泛户外产业与文旅融合将形成新型产业供给结构。这个供给结构包含了泛户外装备、泛户外培训、泛户外赛事、泛户外服务、泛户外营销等一系列全产业链,能够提供更好的供给侧的作用。
2011 年-2019 年作为国内露营发展初期,发展缓慢,2020 年在疫情爆发导致跨省与出境游受限的背景下,露营成为本地游市场的焦点。据艾媒咨询数据,2014-2020 年我国露营营地市场规模由 77.1 亿元稳步增长至 168 亿元,CAGR 为 13.9%,而 2021-2025 期间 CAGR 预计可达 17.1%。2021年中国露营营地市场规模同比增长78.6%达300亿元,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
自驾游成为国内游的主体。2020年,全国自驾游人数占国内出游总人数的77.8%,比2019年增长了14%,自驾游领域将面临更成熟的发展机遇。
低空旅游即通用航空旅游,是指人们在低空空域(在我国原则上是指真高1000米以下的垂直范围),依托通用航空运输、通用航空器和低空飞行器,所从事的旅游、娱乐和运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年,建成500个以上通用机场,基本实现地级以上城市拥有通用机场或兼顾通用航空服务的运输机场,覆盖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林区、50%以上的5A级旅游景区。中央空管委办公室在已批准海南、四川、湖南、江西等省开展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的基础上,2021年新批准安徽省加入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拓展试点的行列,使全国参与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省增加到5个。低空飞行也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
一辆单车,一个背包即可出行 ,简单又环保。在不断而来的困难当中体验挑战,在旅途的终点体验成功。2020年我国自行车产量为4436.8万辆,2021年中国自行车产量稳定在4827.1万辆。国内与国际有多项专业的自行车赛事,也为骑行产业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
游艇业从奢侈化走向大众化,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峰期。未来的游艇业产品将向合适和需求的方向转化,生产和销售会更为密切,消费服务也会进行革新。客群随需求而细分,例如亲子、体育、派对、巡游、商务等,各类细分所要求的产品配置会有些功能和价值的区别。
马业是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马业的发展繁荣与农牧民利益息息相关,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驱动马产业提升现代化经营水平,从而为马术行业发展创造和优化软硬件条件。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具备了参与高尔夫球运动的经济实力,高尔夫球产量也随之增长。2020年我国高尔夫球产量约为26069万个,同比增长0.52%。国内高尔夫运动从高阶消费向大众消费拓展,同时高尔夫旅游等综合化业务的不断创新,国内高尔夫产业规模开始稳中回升。
万人规模的徒步大会层出不断,是一个用心感受、收获感动的一种泛户外运动形态,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追捧。
马拉松(Marathon)长跑是国际上非常普及的长跑比赛项目,在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马拉松参与队伍。“奔跑”的马拉松背后隐藏着千亿级的产业链。
2022年冬奥会在中国成功举办,后冬奥时代,中国冰雪运动产业驶入快车道。
户外运动在国外有悠久的历史,虽然在国内也呈现出越来越高的热度,但中国户外运动人口比例相对于欧美国家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据中国户外联盟统计(截止至2019 年),目前我国每年有1.3亿人参与徒步旅行、休闲户外等运动,占总人口的9.5%,有6000万 人参与登山、攀岩、徒步等运动,占总人口的4.38%,但与美国50%的户外运动参与率差距较大。 从人均消费看,我国户外活动年度人均消费额不足20元,而欧美和亚洲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费额 均在300-800元之间。因此,无论从人口占比的角度,还是从人均消费的角度来说,中国户外产业都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泛户外旅游融合文化、旅游与体育产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市场前景大有可为。目前,国内的泛户外经济还处于市场导入期和产业培育期,万亿级规模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