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以下简称《重点任务》),从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对2019年城镇化建设进行部署。《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释放出一系列重大信号: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加大推进力度;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房地产调控将实现城城协同……另外,对于如火如荼的特色小镇建设,文件也提出了重点的要求,明确指出严加规范,打假“特色小镇”。《重点任务》指出,要建立规范纠偏机制,逐年开展监测评估,淘汰错用概念的行政建制镇、滥用概念的虚假小镇、缺失投资主体的虚拟小镇。省级发展改革委要组织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相关部门协调推进,避免政出多门、产生乱象。
要点解读
任务:
为推动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重点任务》要求,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II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I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同时,对于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重点任务》要求,城市政府要探索采取差别化精准化落户政策,积极推进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落户。允许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
解读: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将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
其中,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户籍制度改革持续推进。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改进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城市现行落户政策,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
任务:
扎实开展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跟踪评估,研究提出支持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培育形成新的重要增长极。有序推动哈长、长江中游、北部湾、中原、关中平原、兰州-西宁、呼包鄂榆等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建立健全城市群协调协商机制。加快出台实施天山北坡、滇中两个边疆城市群发展规划。
依托国家“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合理建设完善西部和东北地区对外交通骨干网络,发挥优化城镇布局、承接跨区域产业转移的先导作用,带动交通沿线城市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
解读:
国家发改委介绍,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2018年,城市群规划全面实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不断优化。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此前指出,城市群是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群已成为支撑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发展的核心区和增长极,国家间的竞争正日益演化为主要城市群之间的综合实力比拼。“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规划建设19个城市群,打造带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
记者注意到,2018年以来,国务院批复了多个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包括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等。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肖金成认为,城市群不是人为打造和建设的,是历史自然形成的,之所以进行规划是希望城市之间加强合作,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竞争力,增强人口吸纳和产业集聚能力。如成渝城市群规划之后可以增强两大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这样城市群里的城市都可以获得较快发展。
任务:
建立规范纠偏机制,逐年开展监测评估,淘汰错用概念的行政建制镇、滥用概念的虚假小镇、缺失投资主体的虚拟小镇。组织制定特色小镇标准体系,适时健全支持特色小镇有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全面开展特色小城镇建设情况调查评估。
解读:
记者发现,近年来,各地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一大批各类主题的特色小镇应运而生。然而,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
去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主持召开的特色小镇部门协调会指出,特色小镇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的新抓手,是践行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两年多来,特色小镇发展取得了一些进展、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有一些地区存在滥用概念、名不副实、盲目发展、质量不高、房地产化等不良倾向,引发了大量负面的社会舆论。因此,要从正反两方面发力,既要强化规范纠偏,淘汰不实小镇和问题小镇,规范市场主体随意冠名特色小镇的行为,又要强化典型引路,对模式先进、成效显著的特色小镇经验进行总结示范,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引导各地区遵循规律、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为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肖金成表示,特色小镇是小城镇发展的一个特色形式,自从2016年三部门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之后,全国出现了特色小镇热,但有些地方出现房地产化等问题。
肖金成认为,对于这些问题,不是要禁止建设特色小镇,关键要规范,真正的特色小镇对城镇化有积极意义,国家发改委出台标准有利于规范其发展,防止房地产商等钻空子。
鼓励农民进城 “人地钱”挂钩
一个城市要发展,人口、土地、资产缺一不可。《任务》提出,深化“人地钱挂钩”等配套政策。具体来说,就是全面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落实中央基建投资安排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城镇倾斜政策,完善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吸纳贫困人口较多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补助机制。
左晓斯认为,要鼓励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并落户,就需要政府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为所在地全体市民提供更为宜业宜居、更为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此外,这项政策的着眼点主要在于通过土地和资金的倾斜政策,来正面激励地方政府吸引吸纳农业人口在本地落户,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注:素材来源新京报、住浙网、北京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