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历来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多产融合的乡村发展新形式,田园综合体建设备受瞩目。“田园综合体”是指综合化发展产业和跨越化利用农村资产,是当前乡村发展代表创新突破的思维模式。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此后,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浪潮席卷大江南北。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期间,围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民进中央提交了《关于加快田园综合体建设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提案》。指出要完善田园综合体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类型和标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田园综合体建设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引擎。
田园综合体不仅成为了文旅资本的宠儿,也成为了中产阶级安放乡愁的载体。在本质上,田园综合体是在超级交通背景下乡村社区发展起来的新范式,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本质,还原了农业的生态循环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产业反哺之美,在此基础上,田园综合体开启了以乡村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文旅开发新模式。
这是绿色化价值取向的要求,是田园综合体的第一特征和要义。只有优美宜居的环境,才能吸引人、留住人。一个好的田园综合体,就是要让人回归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点,应在规划的有效指导和管控下,通过原汁原味的自然环境、富有个性的景观布局、别具一格的建筑式样、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等,去进行设计、建设和展现。
一个只有自然风光而缺乏人文气息的地方,是难以吸引人的灵魂的。就像一个人一样,如果只有外在的长相美而没有精神的长相美,是令人难以信服的。所以,建设田园综合体,不仅要最大限度呈现所在区域的自然之美,也要深度挖掘所在区域的人文之美,从而形成兼具表里之美、给人双重享受的地方。为此,要在文化植入上下功夫、做文章,对地方物质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传说故事等进行深度挖掘和梳理,在田园综合体予以展示。
从田园综合体的服务功能来讲,最直接、最基本的应当是观光旅游。所以,必须从旅游的角度出发来打造田园综合体,统筹考虑“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和需求,让消费者到田园综合体,有特色美食可吃、有乡村民宿可住、有便捷交通可行、有优美景致去游、有土特产品可购、有好的项目去娱。
而且,要从旅游消费升级的需求出发,增加体验性、休闲性的旅游设计,让传统的观光旅游向新型的休闲度假旅游转变。
应当说,旅游只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切入点和非常重要的内容,而不是全部内容。要提高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含金量,保持田园综合体发展的持续性,还需要在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条上下功夫。就是按照资源整合的理念,采用“旅游+”的思维和模式,以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为基本依托,推动旅游与农业、林业、农产品加工、特色产品开发、文化、体育、康养等产业进行融合,使一二三产业在田园综合体相互关联、形成链条、融合发展,构建起一个多业并举、有效增值的产业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建设涉及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农村金融创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设用地保障、经营模式创新等诸多领域,需要在规划建设中既贯彻执行好上级的政策规定,也从实际出发进行先行先试。所以,建设一个好的田园综合体,也是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通过试点示范的办法,可以有效解决相关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田园综合体是一种基于田园核心吸引物而构建起来的不同供应链的流量共享模式和价值相乘模式。
田园综合体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盈利方式,田园风光免费导流区不收费、体验产品二次消费区主要依托文旅供应链盈利、农事活动作业体验区主要依托农业供应链盈利、田园地产增值区主要依托地产供应链盈利、社区配套商业消费区主要依托配套金融、医疗、健康、教育、商业供应链盈利。
田园综合体实现了田园的三次变现,第一次变现是依托自然之力和科技之力实现田园农产品变现;第二次变现是依托自然之力和创意之力实现田园文化产品和田园旅游产品变现,这一次变现不仅赚了钱,还形成了一个田园社群;第三次变现是依托田园社群建立起来的延伸产业变现。
案例:以美国Fresno农业旅游区为例,这里的规划设计采取了“综合服务镇+农业特色镇+主题游线”的立体架构,农业特色镇和主题游线主要是实现第一次变现和第二次变现,综合服务镇则实现了第二次变现和第三次变现。
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而不是粗放式城市化经济逻辑。粗放式城市化经济逻辑追求的产业之间的无底线利益,集约式城市化逻辑追求的是“工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的利益最大化,乡土经济逻辑追求的是“农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的利益最大化。所以,田园综合体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来说,田园综合体树立了逆城市化的成功范式。
在很多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由于缺乏产业链条的延伸,农业往往不能给农民带来最大利益,甚至有些地方的农业赚不到钱。田园综合体的出现,能够让农业获得价值延伸,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能够降低农村产业的风险。还能够形成农村的乡绅阶层。新乡绅阶层具有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能力,为农村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案例: 以博雅方略“大同黄花田园综合体”项目为例。在大同县的旅游富农之路上,博雅方略针对性的提出了发展“黄花田园综合体”的创新思路,以“一心一核一环四区”为空间布局,以大同西坪镇特色的黄花种植产业为基础,以“黄花”文化为主题,以现代健康生活为理念,将“现代农业、文旅产业、美丽乡居”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并通过文化创意植入,打造了一种人居生活、休闲的新型生活方式。
田园综合体寄托着城里人的乡土田园梦,却也寄托着乡村人的城市化梦想,一群人想要回归田园,另一群人却想要赚更多钱走向城市。尤其是在很多落后贫困地区搞田园综合体,会深刻感受到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在思想意识上的局限性,一群怀着田园梦的运营者、游客和新居民,如何与另一群怀着城市梦的旧居民、行政管理者进行商务沟通和利益协调?这当中需要很多现实的沟通技巧,也需要一个价值观上的相互妥协和磨合。最终才能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共赢发展模式。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还面临着一个文化重塑的过程,任何一个田园综合体的开发商,所面对的风景是田园风景,但是所面对的当地居民可能是被异化的中间人(失去了乡民原本的淳朴,失去了民俗文化的传承,在移动媒介的改造下,变成了中间人,既不是纯粹的乡下人,也不是纯粹的城里人)。如何让中间人重拾自己的民俗文化传承?如何让中间人重新找回田园心性?这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关键。
未来,中产阶级的新田园文化和农民的旧田园文化之间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机制。这种平衡机制的建立不依赖于管理运营者,也不依赖于任何商业模式,而是依赖于一种自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未来,基于田园综合体,一定会生成一种全新的乡贤文化形态。
从宏观视角来看,全中国的田园综合体如果都建设运营到了成熟阶段之后,那么,将形成一个田园综合体的巨大经济网、地理网、智能网和文化网,每一个田园综合体都是一个节点,一个个节点联系起来,就是一个区域性的田园综合体集群,区域田园综合体集群与区域城市群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区域性的城乡竞争力。
区域性的竞争力再叠加起来,就是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在这个意义上,许多点状的田园综合体构建起来的巨大经济网、地理网、智能网和文化网是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命运的。而且,区域田园综合体集群和区域城市群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产业集群模式和文化集群模式,两种模式之间可以形成一种平衡,有利于整个宏观经济的内部协调。
当然,虽然田园综合体形成了新的发展模式,但是,在搞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时候,还要具体进行小模式的创新,不能照搬模式。任何一种模式都是提供一个坐标,而在坐标之内,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定位。尤其是在田园综合体建成之后,还需要根据运营情况进行更多微小的创新,才能让田园综合体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量。
注: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