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物馆,听见文物开口“说话”;漫步旅游区,机器人前来领路;夜游古街区,数字光影铺陈千年故事……“十四五”时期,智慧旅游成为推动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摄图网
01、从“看风景”到“入风景”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重点任务,“推动旅游业的数字化创新”成为这5年来文旅行业持续探索的重点领域。特别是近段时间,国内几家在线旅游平台更是加速迭代AI产品。针对旅行应用场景开发的大模型,可以提供比通用型大模型更准确、更可靠、更实用的推荐。
在故宫博物院,“数字孪生紫禁城”让文物“开口说话”,佩戴VR设备的游客,可以通过手势操作,打开虚拟奏折;敦煌莫高窟引入“穹游扫码讲解系统”,融合AI大模型与图像识别技术,游客拍照即可触发文物深度讲解,12种语言版本的讲解供选择;无锡拈花湾打造的夜间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通过灯光投影、声光装置等构建起“禅意数字幻境”,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带动了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峨眉山景区推出外骨骼登山助力机器人,不到2个月时间便吸引上千人次付费体验。
“十四五”时期,全国5A级旅游景区数字化改造完成率达100%。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遴选推出“长安十二时辰”、Teamlab无相艺术空间、“夜上黄鹤楼”等42个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新技术驱动的“旅游体验3.0”渐成趋势。依靠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空间定位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各式各样的沉浸式项目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游玩体验,催生文旅消费的新潮流。

@摄图网
02、从高效指引到精准适配
“十四五”时期,各地积极探索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通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智慧旅游线上服务相结合,开发智慧旅游助手类应用,提升旅游目的地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一部手机游云南”“一码游贵州”“一键游广西”“一机游河南”……如今,游客通过手机即可实现门票预订、路线导航、停车缴费、互动分享。5年来,智慧化服务更加细分、精准。为提升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出游智能化服务水平,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遴选推出39个智慧旅游适老化典型案例,“数字鸿沟”持续弥合。
智慧旅游建设正在从局部应用走向系统联动,为游客打造无缝衔接的数字化出游服务体验。“十四五”时期,《关于加强5G+智慧旅游协同创新发展的通知》《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相继印发。文化和旅游部建设了两批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共有20多个。例如,景区交易数据要素化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与6300多家景区合作,打通30多万家商户,每年成交门票量达3亿多张,形成“政策—技术—应用”的闭环体系。

@摄图网
03、从人工调度到数据决策
为避免过多游客在同一个景点聚集,浙江缙云仙都风景区通过400个摄像头进行人流密度探测,实现实时调度;江苏南京珍珠泉风景区通过闸机、客流监测探头,实时掌握在园游客数据,确保景区安全有序……借助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预约数量、日接待量、瞬时承载量等正在成为众多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工作常态。
“十四五”时期,各地智慧旅游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智慧旅游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全国智慧旅游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目前,各地已建成近30个综合性智慧旅游平台,初步构建起覆盖国家、省、市、县、景区的五级智慧管理网络,实现旅游市场管理的精准化、高效化、协同化。
数字化治理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也强化了公共安全管理水平。云南丽江古城投入无人驾驶巡逻车、无人机巡检系统,使安保效率提升3倍;安徽黄山风景区建成“迎客松掌上指挥调度平台”,通过AI卷积神经网络构建客流预警体系,打通指挥中心、片区、综治组、一线队员4个层级,使景区管理效率大幅提升。同时,很多地方尝试依托多源数据提升旅游市场经济运行监测与风险预警能力,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和过程性数据分析研判能力。部分地区还推动自然灾害易发地区旅游点配备卫星通信终端设备,保障极端情况下应急通信需求。

@摄图网
“十四五”以来的5年,是智慧旅游从持续探索到走向成熟的5年。面向“十五五”,伴随着生成式AI、数字孪生、脑机接口等新技术的加速突破,智慧旅游将迈向更智能、更沉浸、更普惠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