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R

esearch博雅研究

博雅视野 | 解决强制消费问题,守护旅游市场净土

旅游本应是愉悦身心、开阔视野的体验,然而一直以来,旅游中强制消费的行业乱象却屡屡破坏这份美好。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第一批 16 起旅游市场整治典型案例,剑指导游强迫游客参加自费项目、胁迫购物、诱骗消费等违法行为,涉案导游及旅行社已依法受到刑事或行政处罚,彰显了监管部门对旅游市场乱象零容忍的坚决态度,为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敲响了警钟。

@文化和旅游部官网

此次公布的案例中,导游强迫游客参加自费项目现象尤为突出。一些导游为谋取私利,不惜以强硬手段胁迫游客,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游客的合法权益,也严重损害了旅游行业的声誉,对文旅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

@新浪新闻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导游为诱骗游客消费,开始编造 “政府补贴”“扶贫项目” 等新型话术。美好国际旅游有限公司导游虚构 “政府补贴” 噱头;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佳灵分社导游谎称购物是 “政府指定的以购代捐” 助学;华夏四季(北京)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导游宣称购物店是 “政府合作平台”,这些欺骗手段迷惑性更强,游客稍不注意便会受骗上当。

针对这些乱象,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有效维护了旅游市场秩序。相关部门依法对涉案导游给予刑事处罚,以及吊销导游证、没收非法所得、罚款等行政处罚,相关旅行社和直接责任人也受到相应的处罚,对违法者形成了有力震慑。但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综合性的措施。

法治利剑:斩断黑色产业链的利益纽带。强制消费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 "低价揽客 - 强制消费 - 利益分成" 的黑色产业链。文旅部门联合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开展 "春雷行动",对涉案旅行社实施 "吊销许可证 + 高额罚款" 双重惩戒,对导游实行 "刑事处罚 + 终身禁业" 联动机制。例如黑龙江导游高某因强迫交易罪获刑 7 个月,成为法律震慑的典型范本。针对 "零负团费" 等低价陷阱,需严格执行《旅游法》关于 "不得以不合理低价组织旅游活动" 的规定,对未签订正规合同、擅自变更行程的行为依法严惩。

@摄图网

智慧监管:打造全流程的数字治理闭环。科技赋能是破解强制消费监管难题的关键。例如利用 "智慧旅游监管平台",通过大数据实时监测旅游行程,对异常停留、高频购物等行为自动预警,强制消费无所遁形。此外,电子合同、行程轨迹追踪等技术手段可有效防范合同陷阱,明确禁止未经同意的额外消费,通过智能识别拦截 "零自费"" 超低价 " 等异常广告,实现从线索发现到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

@摄图网

行业转型:重构旅游服务的价值逻辑。强制消费的根治需要行业从 "流量经济" 向 "留量经济" 转型。旅行社应将导游薪酬与购物脱钩,建立 "底薪 + 绩效" 的合理分配机制,通过提高基本工资、引入游客满意度考评,引导导游回归服务本质。同时,鼓励旅行社开发 "文化体验 + 深度游" 产品,如故宫的 "文物修复研学之旅"、敦煌的 "壁画临摹体验",将消费重心从购物转向文化消费。

@摄图网

文化赋能:重塑旅游体验的精神内核。旅游的本质是文化体验与心灵滋养。强制消费的功利化操作,正在割裂文化体验的完整性。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强调:"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不能让商业气息掩盖了历史厚重感。" 文旅部门应引导旅游企业深度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设计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通过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减少购物。同时,加强对导游的文化培训,将文化讲解纳入导游服务质量考核体系,从源头上杜绝 "购物式讲解"。

@陕西文化产业网

游客觉醒:筑牢权益保护的最后防线。游客的理性选择是遏制强制消费的重要力量。文旅部门通过 "以案释法" 宣传,引导游客识别消费陷阱,鼓励通过 12301、12315 等平台维权。此外,游客应主动签订正规旅游合同,保存行程单、购物票据等证据,遇到强制消费时可采取录音录像等方式固定证据。

旅游市场的风清气正,需要我们共同守护。当每一次旅行都能沉浸于文化的滋养,当每一份消费都源于内心的自愿,旅游才能真正成为 "诗与远方" 的桥梁。

上一篇:博雅视野 | 《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的解读 返回列表 下一篇:博雅视野 | “五一”〇〇后热门玩法,引领文旅消费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