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R

esearch博雅研究

博雅视野丨高铁延伸生活半径,铁旅搅动文旅格局

 周五下班后从北京南站出发,2小时直达济南趵突泉赏夜樱,周日晚在天津海河畔看完灯光秀还能赶上回京末班车——这届年轻人正在用高铁重新定义“同城生活”。

国铁集团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全国高铁“计次票”用户同比增长217%,周末跨省游订单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320%。当高铁将“跨省”压缩成“通勤”,一场关于时间与空间的社会实验正在中国上演。这不仅是交通方式的革命,更是一场生活方式的觉醒——每个人都在重新定义“归属感”。

@摄图网

高铁如何打破时空界限?

01 “3小时定律”:都市白领的周末狂欢

同程旅行调研显示,76%的都市白领将3小时高铁视为“可接受通勤阈值”,超过48小时自驾游的心理极限。这一现象在长三角、珠三角、成渝三大城市群尤为显著:上海至杭州、广州至深圳、成都至重庆等核心城市间的高铁通勤已常态化,催生“双城生活”新范式。

贵南高铁开通后,贵阳到荔波周末游客量暴涨458%,当地民宿周末房价较平日翻倍仍一房难求。黔南州文旅局数据显示,贵州荔波开通高铁一周年,共接待游客2745.3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2.9亿元。这种“朝发夕至”的出行模式,让都市白领得以在周末深度体验异地文化,同时避免长途自驾的疲惫。

@摄图网

02 “钟摆式旅游”:从“特种兵”到“微度假”

携程数据显示,北京→天津(30分钟)、广州→佛山(18分钟)等短途线路中,“当天往返”订单占比达35%,游客更倾向于“白天逛景点、晚上回城加班”。这种“钟摆式旅游”折射出年轻人对效率与体验的双重追求。上海至苏州的高铁列车上,现磨咖啡销量同比激增90%,印证“带着笔记本旅游”的“数字游民”趋势。

消费升级不仅体现在餐饮,更体现在文化体验。4月10日,山东省文旅厅联合铁路部门打造的“会跑的旅游景点”。“活态非遗”的沉浸体验,每周五至周日,车厢秒变“流动大舞台”。可以沉浸式体验淄博琉璃匠人现场吹制生肖摆件,临沂柳编艺人教编小篮子,更有山东快书传人即兴表演。当高铁把旅行变成“点到点运输”,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追求“过程即景点”的慢体验。“齐鲁1号”精准抓住了这个趋势——它把6小时车程变成可触摸的文化长廊,让每个停靠站都成为盲盒式的惊喜。

与此同时,“微度假”逐渐取代“特种兵式旅游”。长三角城市群中,游客更愿意用2-3天深度体验目的地,如上海游客乘高铁至安吉民宿,或杭州游客赴黄山感受徽州文化。这种转变不仅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更带动了目的地餐饮、住宿等二次消费。

@摄图网

沉浸式数据:谁在推动这场变革?

01 年轻人主导的“周末刚需”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的旅行观念正在发生深刻转变。曾经热衷于打卡热门景点的他们,如今更倾向于寻求一种轻松、自在的“微度假”方式,以此来治愈工作带来的精神压力。马蜂窝的调查显示,高达80%的年轻人认为“安排好周末比远行更重要”,周末微度假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刚需”。

90后、00后占比62%,更偏爱“高铁+共享汽车”组合。贵阳北站联动租车订单增长140%,年轻人通过“高铁+自驾”实现“点对点”深度游。同程旅行数据显示,大学生自主出行决策率已达76.3%,他们擅长通过“空铁联运”组合方案节省成本,如苏州至泉州选择“高铁+飞机”中转,时间成本降低6小时,费用仅增加7元。

02 银发族崛起的“康养小镇”

55-70岁群体周末出游频次同比增长45%,偏爱“高铁+康养小镇”。云南永仁房车营地接待游客3.05万人次,其中银发族占比超60%,他们通过高铁便捷抵达后,在康养小镇长期旅居。

行走在美丽的宜春温汤小镇,温泉游订单增长200%,银发族更注重慢节奏的健康生活体验。宜春市旅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到温汤买房的上海人超过了5000户,随着高铁的开通,来这里休闲度假养生的人会越来越多。”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观光并重的转变随之而来,同时,高铁推动了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旅游资源由分散开发向整体开放开发推进、旅游转型速度加快。

03 经济效应的“双轨驱动”

一方面,县域经济的爆发。2024年县域旅游总收入突破5.75万亿,高铁沿线县城如福建霞浦(摄影主题游)、湖南凤凰(古城夜游)收入增速超50%。沂水县依托高铁开通,2024年接待游客1279.76万人次,旅游收入121.76亿元,同比增长12%。

另一方面,商业逻辑的重构。广州南站周边10公里内,便利店24小时营业比例从40%提升至78%,印证“流量即收益”。高铁站成为新商业中心,如南京南站引入高端餐饮和文创市集,日均客流量超50万人次,带动周边商业体销售额增长40%。

沉浸式浪潮:“三大革命”如何重塑世界?

01 技术革命:从“刷脸进站”到“AI行程管家”

广铁集团试点“车厢VR选座”,用户可360°预览座位视角。12306新增“充电口地图”功能,标记高铁座位充电口位置,相关话题阅读量超2亿。智能技术不仅提升出行体验,更优化资源配置,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流,动态调整列车班次,2025年一季度全国铁路日均开行旅客列车11266列,同比增长7.4%。

02 产品革命:“高铁+”生态链的无限可能

跨界融合成为高铁发展新方向。京张高铁推出“冰雪奇缘”主题车厢,游客可穿戴VR设备参与互动剧情;成都至西安线路开设“唐诗走廊”专列,孩子可在车上背诵古诗兑换门票。浙江试点“杭州+千岛湖+黄山”旅游高铁计次票,以“1次购买、3段乘坐、7天有效”的模式,促进长三角旅游消费。

03 文化革命:重新定义“在地性”
高铁正在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云南“坐着火车游云南”活动,将少数民族歌舞搬进车厢,带动沿线非遗产品销量增长70%。但文化输出也面临挑战:洛阳应天门景区因高铁游客激增,推出“限时汉服体验”,却引发“文化表演化”争议。如何平衡商业化与文化本真性,成为新课题。

沉浸式挑战:隐藏着怎样的隐忧?

基础设施的“极限挑战”
2025年清明假期,长三角高铁平均上座率达98%,部分列车超载20%,站台安全压力骤增。三线以下城市充电桩覆盖率不足30%,江西婺源景区停车场投诉量增长45%,新能源车主被迫“续航焦虑”。此外,高铁站周边交通接驳不足,如贵州荔波站至小七孔景区仅开通3条班车线路,无法满足瞬时客流需求。

放眼未来
发改委《关于推进高铁旅游经济带建设的意见》明确,2026年前建成50个“高铁文旅枢纽示范站”。浙江试点“高铁月票制”,包月599元不限次乘坐省内线路,首个周末使用率突破70%。这类政策将进一步降低跨省出行成本,推动“公交化”高铁网络成型。中国旅游研究院戴斌指出,“3小时高铁圈”将模糊省份边界,催生“跨省上班族”。上海-苏州通勤人群已超30万,广州南站周边出现“周末父母”社群,工作日异地工作、周末高铁团聚成为新家庭模式。未来,高铁站或将成为“城市客厅”,如杭州西站规划与城市综合体无缝衔接,实现“零换乘”和“一站式生活”。

上一篇:博雅视野 | 《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的解读 返回列表 下一篇:博雅视野 | 柔性引擎,交融发展:文旅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