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R

esearch博雅研究

博雅视野 | 甲亢哥中国行:从文化破壁到入境游破局

美国网红 “甲亢哥”(IShowSpeed)的中国行,以其独特的 “发疯式直播” 和跨文化互动,成为中国入境游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这场覆盖上海、北京、成都、重庆、深圳等 8 座城市的旅程,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掀起 “中国热”,更从文化传播、旅游推广、政策落地等维度,为中国入境游注入了新动能。

@bilibili糖醋鱼不会说唱

01打破信息茧房,重构全球对中国的认知
甲亢哥的直播以 “无剪辑、无滤镜” 的真实视角,粉碎了西方媒体长期塑造的 “灰暗中国” 叙事:
城市形象颠覆:上海外滩的霓虹夜景、重庆穿楼轻轨的魔幻地形、深圳的科技体验(如比亚迪两栖车、华为三折叠屏手机),让海外网友惊呼 “中国已活在科幻片里”。YouTube 评论区被 “中国街道好干净”“移动支付太方便” 刷屏,甚至有网友直言 “这比好莱坞电影更震撼”。

市井人文破圈:成都中医把脉证明他 “没有甲亢”、北京大妈夸他 “黑小伙喜庆”、重庆市民用英语提醒他注意安全等细节,展现了中国人鲜活友善的一面。这些内容在 TikTok 播放破亿,被外媒评价为 “最生动的民间外交”。

科技基建出圈:高铁隧道内全程流畅的 5G 直播、无人机外卖 8 分钟送达、小米 SU7超跑试驾等场景,让习惯地铁没信号的欧美网友酸评 “中国 5G 是魔法吗?”。这种 “科技生活化” 的展示,直接带动深圳清明假期入境游客增长 25.2%,旅游收入达 6.7 亿元。

@微博中事

02激活地方文旅 IP,带动精准流量转化

甲亢哥的行程设计巧妙融合传统与现代,为不同城市定制差异化传播策略:

传统文化现代表达:在河南少林寺,他误入冒牌武馆后拜师学艺,体验铁布衫和猴拳,被网友戏称为 “现代版孙悟空拜师”,相关视频播放量超 778 万次,带动嵩山少林寺搜索量激增 300%。

城市特色深度绑定:重庆的 “8D 魔幻地形”、成都的 “麻辣火锅 + 川剧变脸”、深圳的 “科技暴走” 等内容,精准匹配城市定位。例如,他在重庆李子坝轻轨站大喊 “这是现实还是游戏?”,相关片段被 Netflix 导演转发,称其为 “东方科幻美学的最佳宣传片”。

政策红利叠加效应:2024 年中国入境游客达 1.32 亿人次,免签政策覆盖 63 个国家,甲亢哥的爆火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他的直播中多次提及 “签证便利”“外卡绑定支付宝” 等细节,间接推动政策落地。

@大象新闻

03创新文化输出范式,推动民间外交升级
甲亢哥的成功揭示了中国文化输出的新路径:
年轻化与娱乐化:他与田一鸣合唱《热爱 105℃的你》、与王嘉尔打乒乓球的 “整活儿” 互动,用 Z 世代语言传递文化魅力。这种 “无厘头” 风格让海外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相关内容在 B 站鬼畜区播放量破亿。

民间叙事力量:相较于官方宣传,甲亢哥的 “草根视角” 更易穿透信息茧房。例如,他在长沙与大张伟合唱《阳光彩虹小白马》,被网友称为 “跨文化整活天花板”,相关话题登上微博、推特双平台热搜。

官方背书与民间共振:中国驻美大使馆发文称赞其 “用数字方式弥合文化鸿沟”,外交部发言人亦肯定这类 “非官方叙事” 的价值。这种官方与民间的良性互动,为文化输出提供了新范式。

@高分影视

04暴露问题与启示:流量狂欢背后的冷思考
尽管甲亢哥的中国行取得显著成效,仍需警惕潜在风险:
负面事件的传播:随行翻译的不当言行(如称粉丝为 “神经病”)、文和友创始人的抢座争议,短期内对品牌形象造成冲击。这提示文旅合作需加强对随行人员的培训,建立危机响应机制。

流量依赖的隐患:部分城市过度依赖网红效应,可能导致旅游体验同质化。例如,文和友因 “伪市井文化” 遭本地人排斥,此次事件后客流量锐减,暴露了 “流量经济” 的脆弱性。

长期效应的持续性:甲亢哥的热度能否转化为持续旅游增长,需依赖后续政策支持和产品创新。例如,深圳借势推出 “科技旅游专线”,将华为、比亚迪工厂纳入旅游线路,这种 “网红引流 + 深度体验” 模式值得借鉴。

@央视新闻

05对中国入境游的战略启示
打造 “网红矩阵”,实现全域覆盖可借鉴甲亢哥的 “8 城联动” 模式,邀请不同领域网红(如美食博主、科技极客、传统文化达人)进行主题化旅行,形成多维度传播网络。例如,河南文旅可邀请功夫网红深度体验少林文化,成都可联动美食博主推广 “火锅地图”。

强化 “科技 + 文旅” 融合,利用 5G、VR 等技术开发沉浸式旅游产品,如 “高铁 5G 直播体验”“元宇宙兵马俑” 等,让游客在旅途中生成个性化内容,形成二次传播。

优化政策与服务,进一步简化签证流程,推广 “外卡绑定支付宝” 等便利措施,同时加强对网红合作的规范管理,避免类似文和友事件重演。

培育本土 “跨文化网红”,扶持中国博主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如李子柒式的 “田园叙事”、何同学式的 “科技科普”,形成 “双向奔赴” 的文化对话。

@中青旅

甲亢哥的中国行,本质是一场 “数字时代的文化破壁实验”。他用癫狂的直播风格撕开了西方媒体的滤镜,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立体、充满活力的中国。这一案例证明,入境游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支持和硬件升级,更需要 “以人民为中心” 的传播策略 —— 当一碗豆汁、一次高铁微笑、一场火锅乒乓球赛都能成为文化符号,中国故事便不再需要宏大叙事。未来,如何将这种 “民间智慧” 系统化、常态化,将是中国入境游破局的关键。 

上一篇:博雅视野 | 《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的解读 返回列表 下一篇:博雅视野 | 从文化圣殿转变为活态创新的孵化器——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