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不仅是旅游新业态、新模式中不可忽视的元素,更是可以成为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优质资源。从《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发布,到近期第二届气象旅游发展大会的成功举办, “气象+旅游”的理念越来越受到关注。
传统理解上,气象作为旅行中的重要变量,常常被视为外在不可控的因素,影响着游客的计划和体验。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游客需求的提升,气象逐渐从一个被动的变量转变为一种主动的旅游元素,甚至成为一种吸引游客的资源。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带来了旅游模式的变革,还为气象服务和旅游行业的融合开辟了全新的市场机遇。气象与旅游融合能带来哪些“化学反应”?气象服务又如何守护旅游晴空?
1、气象+旅游:创建新品牌
气象在旅游中的作用从未被忽视。晴朗的天气通常被视为理想的旅游条件,尤其是在户外活动和观光类旅游中,阳光普照、气温适中的日子往往能带给游客愉悦的心情和舒适的环境。而恶劣天气如暴雨、台风、雪崩等则常常会迫使游客改变行程,甚至取消旅行计划。但在现代旅游的背景下,气象的作用已经不再局限于旅行者的计划调整,而是开始深入影响旅游决策、目的地选择,甚至旅游产品设计等。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气象与旅游存在着天然的紧密联系,气象资源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要素。一方面,气象是影响游客旅游体验甚至影响旅游安全的重要因素,准确预报气象能提高游客体验感,有助于旅游管理部门、企业提高管理效能;另一方面,气象、物候景观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助于推动地方特色旅游项目、旅游路线开发,培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
@摄图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气象旅游资源进入人们视野,带来不同的旅游体验。从黄山云海、漠河极光、吉林雾凇,到颐和园冬至前后的“金光穿孔”景象,都是气象带来的独特旅游景观。游客追随最佳的气象观赏时期,前往旅游目的地,期待亲眼目睹这壮丽的自然景象。此外,台风追逐者、龙卷风追逐者等极限气象旅游项目也吸引了不少探险者的目光。这类旅游项目不仅依赖气象的变化,更将气象作为主要体验元素,将气象从“环境条件”变为“核心吸引物”。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游客对气象景观的期待,各类旅游机构与气象部门密切合作,推出个性化的气象服务。实时气象预报、气候数据分析等服务帮助游客选择最佳旅行时间和地点,最大化地提升他们的体验。这些新的旅游模式展示了气象在旅游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也表明气象和旅游行业间的深度融合正逐步展开。
2、气象+旅游:加出新效能
随着气象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气象+旅游”也日益成为助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力量之一。
例如,福建平潭“蓝眼泪”已成为带动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气象IP。“蓝眼泪”是由海藻和夜光藻等海洋生物在夜晚发出荧荧蓝光的一种奇特现象。每年4-6月是平潭“蓝眼泪”的高发、频发期。气象部门通过近岸观测、实地追泪、媒体收集、观看追泪直播,收集“蓝眼泪”发生时间、地点和等级等实况信息,分析选择与“蓝眼泪”发生相关性较高的因子,建立“蓝眼泪”概率预报模型,预报未来5天“蓝眼泪”的发生概率,并得到预报图形产品。
2021年,平潭首次使用浮游生物水下成像仪,更直观地监测“蓝眼泪”细胞的数量变化,掌握“蓝眼泪”发展规律,提前预测“蓝眼泪”集中出现的时间。2022年,平潭北港入选“中国首批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蓝眼泪”景观预报服务为地方旅游经济增长增添活力。游客人数逐年上升,2022年度旅游总收入达63.49亿元,直接面向民宿业发布旅游气象信息,提升民宿推广宣传效应,助力平潭北港民宿年收入超3000万元。
@摄图网
“气象+旅游”还能够带来可观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气象往往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在气象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中,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也得到保护。例如,气象康养需要通过良好的气候环境来满足游客预防、保健以及治疗的需求,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保持较好的空气质量、温度、湿度、水质、负氧离子浓度、植被覆盖率等条件,从而促进了整体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气象旅游不仅是对气象现象的观赏,也是公众了解和学习气象知识的契机。在许多气象旅游项目中,游客有机会听取专家讲解气候变化、气象原理等科学知识,提升他们对气象科学的兴趣。这种体验式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公众的气象知识水平,激发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环境问题的关注。
“气象+旅游”正成为旅游经济中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新发展方向。未来,围绕公共气象服务需求,应加强旅游气象资源的开发和评价,提升旅游气象监测与预测服务水平,不断拓展以气象景观、气象康养、气象研学、气象科普等为核心的气象旅游产品,为游客创造舒适的旅游环境和旅游体验,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