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R

esearch博雅研究

博雅视野 | 考古研学游持续升温,引客之道还要增内涵可持续

 近年来,随着考古的大门逐渐敞开,亲访古迹、进入考古发掘现场、到考古工地去看看,成为文旅新趋势。今年暑期,多地推出考古遗址研学、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等活动,让考古从“高冷”走向大众,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在揭开考古神秘面纱的同时,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公众可参与到何种程度的考古活动中等话题,也受到多方关注。 

 

一、走近考古:研学游新方式日益“升温”

近日,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的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迎来40多名研学学生,他们在老师和讲解员带领下参加“考古小课堂”活动,了解统万城遗址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摄图网

为推动考古研学游发展,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设置了模拟考古体验区,游客可参与考古发掘过程,了解夯土工艺流程等。“除参观和体验项目外,我们在产品设计方面增加了互动内容,如集章打卡,让游客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学习。”陕西统万城景区运营管理公司负责人赵勇表示。

作为文物大省,河南省目前拥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7处、立项10处,新获批立项大遗址保护工程18个。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当地发展考古旅游、考古研学游的有利条件。

7月12日,“老家河南·青春登场”大学生文旅体验官河南大遗址探秘之旅宣传推广活动正式启动。其间,百名大学生在河南开展5天4晚的深度体验游,分别走进开封、郑州、洛阳、安阳,与夏商文明、北宋文明“亲密接触”,实地领略“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唐气象。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暑期热门打卡地。文博爱好者孙彤近来被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作为商代都城的标志性建筑,公园内壮观的夯土城墙巍然屹立,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位于‘公园之心’的商都遗址博物院,通过虚拟现实复原等技术手段,让我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商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习俗。”她说。

“盘龙城被称为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之源,武汉城市文明之根……”在湖北,近日,武汉商学院的30余名师生组团来到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探源荆楚文化根脉。近年来,围绕“公共考古”和“盘龙城文化”两大主题,该公园打造“小小考古人 研学盘龙城”等系列课程,开发“考古勘探”“田野发掘”“泥条盘筑”等特色体验内容,形成深受在校学生和文博爱好者喜爱的研学品牌。据介绍,自2019年对外开放以来,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

 

二、提炼内涵:各显特色成为引客“门道”

“考古+旅游”有多热?《2023年度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营报告》显示,全国55家公园2023年接待游客总量超6700万,同比增长135%。

据了解,目前,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已有国家5A级、4A级旅游景区29家,47家公园建有考古遗址博物馆,这成为考古研学游蓬勃发展的驱动条件。

这些公园亮点突出、各有特色。比如,位于湖北省荆门市的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遗址保护为前提,以展现史前文明、体验农耕文化为目标,形成集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在研学规划方面,该公园围绕考古科普、考古体验打造沉浸式场景,既吸引大批青少年参与,也让偏僻乡村成为文化打卡地。再如,河南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制定的 “请君只看洛阳城——寻城记”等研学线路入选该省特色研学旅行线路,吸引更多游客深入了解城市历史文脉。

与此同时,多处考古工地、考古遗址博物馆等以突出古迹特色和科技范儿的融合性活动,为游客带来丰富体验。

走进建设在壁画墓葬原址上的专题博物馆——山西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展厅核心位置即墓葬原址。站在透明玻璃上向下望去,幽深墓道清晰可见;戴上互动VR(虚拟现实)眼镜,尘封千年的壁画跃然眼前,来自北齐的人物、街景与生活场景,在科技助力下拂去历史的烟尘、重现华彩。该馆依托墓葬本体、融入多元亮点的特色展陈方式,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山西陶寺考古领队高江涛看来,考古遗址多在野外、贴近自然,是研学之“研”的主题,而通过探寻遗迹、遗物等,能够与古人交流、感知古老文明。“这些特点,是考古遗址研学的独特魅力,因此受到年轻人欢迎。”他说。

热度之下,如何更好发挥“考古+”的“破圈”效应?以河南为例,在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各显特色的同时,还积极发挥大遗址名片带动作用,实施文旅融合项目。“大遗址借力文旅融合发展‘火’起来,文旅产业依托丰厚的大遗址资源,有利于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两者相互促进,意义深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张继焦表示。

@摄图网

 

三、科学规划:保护开发并重凝聚“底气”

开放考古工地、在遗址原址建展厅……随着考古不再“高冷”,公众究竟可以参与到何种程度、哪些过程的考古活动中?

“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明确提出,鼓励开展考古工地开放日、考古研学游、考古夏令营等公众考古活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二级研究员王永波说,目前,全国多地探索将考古工地打造成为“蓝天为幕、大地为台”的博物馆,展现了学术研究与公众互动的可能性。“比如,在考古工地,开展公众考古一般需要考古队选好时间、做好准备,有序接待社会团体,在保障文物安全、人员安全等情况下,允许进入内部参观或在相应人员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他说。

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多地推动文化遗产“守”得住、“活”起来,为考古旅游、考古研学游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在山西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等坚持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物样本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让文物“鲜活可触”。“墓葬原址呈现,无疑会使遗址博物馆保护难度增大。”北齐壁画博物馆馆长王江介绍,该馆坚持保护第一,在封闭保存原址的空间里,温度常年控制在15摄氏度、湿度保持在55%-60%,展厅区域则会根据季节调节室温。

“统万城考古研学在开发过程中,首先遵循的是考古学的原则和方法,确保研学活动不损害遗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因此,我们选择在统万城遗址区外围的游客服务站内进行模拟考古体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保持其主体部分严肃性的同时,不妨开辟承载其他旅游要素功能的“第二区域”,两者做好衔接,既能彰显出考古方面的独特气质,也能更大程度地吸引游客参与。

上一篇:博雅视野 | 情绪消费来袭,文旅IP期待多多 返回列表 下一篇:博雅视野 | 巴黎奥运游盛况空前,反向来华游亦风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