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体验经济兴起,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沉浸式旅游日渐成为文旅产业新热点,智能化沉浸式服务体验释放出文旅消费新活力。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深化‘互联网+旅游’,扩大新技术场景应用。”
近期,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名单,24个项目入选,涵盖了沉浸式夜游、沉浸式展览展示、沉浸式演艺、沉浸式主题街区等多种类型。未来,依托数字技术打造的文旅沉浸式体验项目的前景将十分广阔。
沉浸式空间是沉浸式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旅游新业态培育、新产品开发、新服务提供的基础。
那么,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是什么?它将为旅游带来哪些新体验?沉浸式旅游发展如何推动构建新空间,全方位助力旅游产业提质升级?
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的内涵
具体而言,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是指依托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工业遗产、博物馆等场所或相关空间,运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并融合文化创意等元素,通过文旅融合、虚实结合等方式,让游客深度介入与互动体验而形成的一种旅游新产品、消费新场景。
传统文化是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出圈”的重要因素。正是通过挖掘、提取、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新空间实现了文旅深度融合,用文化丰富旅游内涵,用旅游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沉浸式旅游发展如何推动构建新空间?
01
丰富多消费场景,构建新消费空间
科技、创意与消费需求的融合,促进了沉浸式旅游发展、催生了新消费场景、加速了消费需求的释放。公园、街区、景区、园区、度假区、博物馆等借助科技和创意手段,对现有文化资源创造性重塑,为游客的在地消费提供了全新场景。
例如,无锡拈花湾景区将灯光、投影、原创音乐、互动置于景区之中,打造了“拈花一笑”、DR奇幻夜间体验等夜游新产品,将日间消费延长至夜间。
@新观察视野
可见,公园、街区、景区、园区、度假区、博物馆等文旅场所借助沉浸式夜游、沉浸式体验产品的打造,可以形成有别于传统业态的新消费项目,充分引导并释放消费需求。
02
释放多感官知觉,构建新体验空间
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声光电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场景,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游客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知觉,让体验变得生动、丰富、多元和深入。
例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长征”沉浸体验和飞跃影院以4D和6面的全景影院再现长征场景,利用闪电、烟雾、降雨、吹风等多种环境特效,让游客在多维感觉体验中更深切地感受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辛。
03
创新多消费业态,构建新产业空间
随着沉浸式旅游发展,一批沉浸式业态持续涌现,囊括了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沉浸式娱乐、沉浸式街区、沉浸式夜游等多种形态,成为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提升游客体验品质、开拓产业发展新空间的重要动力源。
从旁观到沉浸式参与,沉浸式演艺以技术和创意的双重作用,让旅游演艺变成了游客可参与、可体验、可感知的深体验活动。例如,郑州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沉浸式戏剧艺术的手法,将黄河文明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让游客在行走式体验之中,成为演出的参与互动者。
沉浸式展览借助科技和创意手段,营造出更具艺术性、氛围感和交互性的展示空间,让游客在沉浸式观展和交互性互动中获得更深层次的身心体验。
沉浸式展览打破了静物、文字、视频等传统展览模式,将声、电、虚拟、全息、光影等多种技术与实物相结合,让历史和文物借助现代科技活起来。
例如,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5G、VR、AR、多媒体等技术与文物相结合,再现大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和繁华景象。Soreal、EX机器人、Z-BOX等构建的沉浸式娱乐空间,尼山圣境、夜上黄鹤楼等沉浸式夜游空间等,均是依托数字技术打造的全新体验空间。
04
挖掘多文化资源,构建新文化空间
相较于过去单一、平面的文化资源展示方式,沉浸式旅游基于科技和创意的整合打造,为文化资源提供了更加立体、多维、生动、丰富的呈现方式,让文化资源、文化遗产、文化故事等要素从游客客观视角的听说看转向主观视角的参与、体验和感知,解构并重构了文化空间。
例如,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以盛唐长安的历史故事为背景,通过场景再现,将街区中的人物、服饰、饮食、氛围、环境、娱乐等定格于唐代背景并利用现代技术和创意重现,让游客在游走、融入、感知中跨越时空领略唐代长安的风采。
沉浸式旅游在深度挖掘文化资源的同时,将文化价值与新技术、新形式、新要素相结合,可以极大地拉近游客和历史文化之间的距离,让历史和文化变得可阅读、可感知、可触摸,是提升游客文化体验的更优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