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今年文旅市场表现,亮点层出不穷。大学生带火特种兵式旅游,年轻人中意寺庙游,万人空巷的村BA村超,再到悄然走红的City walk、围炉煮茶、爆发的演唱会、反向旅游,为文旅产业带来了新的看点与机遇。它们看似各有千秋,实际上内核出奇一致——在一系列的新玩法中,情绪价值构成了主导因素。
情绪消费是以消费者的情感为主导的一种消费行为。寺庙游目的是情绪宣泄,村BA村超主打情绪共鸣,City walk、反向旅游则重视情绪治愈,围炉煮茶火爆来源于情绪释放。可以看到,情绪演变为一股强大的消费动力,不仅影响着消费者的决策,还重塑了旅行方式。接下来,甘愿为情绪买单的年轻人,或许会制造更多文旅爆点。
体验为王,本质上是情绪为王
去年稳居各大旅游榜单之首的露营在今年的热度逐渐消散,一方面源于旅游市场的全面放开,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新的旅游热点层出不穷,例如走红的“村超”、寺庙旅游等特色旅游方式备受追捧,爆发的演唱会、音乐会更是成为了旅游的“强心剂”。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游客不远千里奔赴一座城不是为了“好山好水好风景”,而是为了看一场演艺、吃一次烧烤、看一次比赛,这背后折射的是游客需求的变化。
@文化旅游报
《体验经济》一书中预判:“体验是开启未来经济增长的钥匙”。事实也证明,这几年体验经济兴起,不断赋能文旅融合创造新动力。
Z世代消费有着多面性的特质,最为突出的便是乐于为体验付费。但他们崇尚体验为王,追求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体验感贯穿消费全程。盲盒、剧本杀、密室逃脱、沉浸式演艺等文旅新兴事物,皆是体验为王的产物。
国外有学者认为,旅游体验本质要求相互契合,即旅游是一种情感过程。旅游的终极目标是获得愉快的旅游体验,情绪则是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不仅寻求产品与服务,他们更在意自己获得实实在在的正向体验,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满足,而这种积极的情绪能够在消费决策中起关键作用。从这个逻辑出发,体验为王,本质上就是情绪为王。
上海迪士尼乐园玲娜贝儿的出圈,背后是情绪为王的消费心态支撑。凭借可爱的形象、活泼的性格和与游客机智有爱的互动,自面世以来,这只童话里的玩偶角色很快让年轻人爱不释手,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原价两百多元的公仔一度被黄牛溢价10倍售出。
@羊城派
有网友说,自己前段时间前往上海迪士尼乐园游玩,想与玲娜贝儿互动仍要排上几个小时的长队,购买玩偶得在园内抽签获得购买资格,且限量供应。作为一个商业IP,玲娜贝儿的成功得益于牢牢抓住了消费者心理,许多人把它当作情感、情绪投射的对象以及精神寄托,他们认为,可爱软萌的玲娜贝儿提供了一个宣泄情感,慰藉心灵的出口。
情绪价值潜力巨大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层级是自我实现需要。情绪消费不谋而合,许多人期待以旅游体验,实现自我疗愈。“玩的就是一个开心和舒服”“多尝试新奇的旅游方式,调动自己正面情绪,忘掉不愉快。”一些网友表示。《2023小红书City walk趋势报告》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小红书App上City walk相关搜索同比增长超30倍,舒缓心情是大家选择城市漫步的主要原因之一。
洞察当下年轻人的心态,压力是被频繁提及的关键词。生活节奏加快,忙着搞事业、卷学业的他们,常常面临着难以言说的压力,焦虑又无助,大家渴望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走出思维误区,带来更多的正能量与正向激励。《2023国民健康洞察报告》调查中,九成人都有健康困扰,情绪问题居第二。释放焦虑、纾解情绪,获得情绪价值,无疑是年轻人出游的重要动机。
可见,情绪价值有待发掘的潜力巨大。今年寺庙游的流行印证了这一趋势。北京雍和宫、杭州灵隐寺、西安广仁寺等,门口都少不了年轻人大排长龙的身影,手串一类纪念品被他们买到限购。遇事不决,先问玄学,说的正是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寺庙游某种程度上是他们对当下困难与压力的释放,以及渴望找到缓解途径的决心。
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去寺庙、道观小住,当义工的经历,早睡早起,上早晚课,主打一个修身养性,远离喧嚣。从这个角度出发,寺庙提供宝贵的情绪价值,蕴含了对生活的期待向往。
感觉正是体验的开始,因为消费体验主要来自自身的感觉,包括惊奇、舒适、愉快、印象深刻等。由情绪而起的旅游方式,一直创新不断,但不管出现什么样的旅游热词,内核是一致的——体验者都是为了让生活变得美好,让人生变得有趣。去体验新的场所,收获乐趣,学习一种享受的方式。
抓住风口,下一个爆点?
毋庸置疑,瞄准情绪价值,讲出好故事,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是文旅领域的重点方向。研究证明,积极情绪往往会正向影响客户的消费意向、重购意向和冲动购买意向。那么,发现、挖掘与利用情绪,具有重要的营销价值。情绪营销已经成为风口,谁能准确切中消费者的情绪,谁就有机会在文旅赛道中拔得头筹。
要读懂消费者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满足内在情感需求,引发情绪共鸣。快乐情绪是年轻人首要追求。
今年夏天,多巴胺穿搭在年轻人中走红,多巴胺穿搭是指明亮的颜色能引发积极情绪,促使人体释放出“快乐激素”多巴胺。这种快乐的“多巴胺”也能运用在旅游产品之中,通过色彩、设计、建筑等元素,营造出愉悦、兴奋、惊喜等积极的情感体验。除了快乐情绪之外,“多巴胺”风格的景观建筑非常适合拍照打卡,方便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和传播自己的旅游体验,进一步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
今年满洲里套娃广场凭借绚丽的色彩和异域风情十足的建筑风格,在马蜂窝的年轻人喜爱的“多巴胺”目的地榜单中拔得头筹,“蓝色小镇”新疆喀赞其和青岛青山渔村紧随其后。
当然,旅游建筑和产品在颜色选择上也要慎重,因为不同的颜色传递不同情绪,如红色代表的热烈活泼,黄色带来的温暖明媚,蓝色带来的沉静安宁。旅游产品要合理提取目的地特征色彩,并从宣传材料的色调和目的地客观环境的色彩规划设计入手,塑造目的地独特的色彩形象,使色彩成为目的地的一张“名片”。
提供情绪价值,也离不开体验感的加持,触发新场景、营造氛围感至关重要。夜间经济、沉浸式演艺这些新兴业态,都胜在了通过场景的营造触动消费者,引发共鸣。
在越来越原子化的现代社会中,年轻人既喜欢独处,也渴望与他人社交,这也带火了剧本杀、围炉煮茶、飞盘以及后备箱集市等业态。
@文化旅游报
旅游景区可以在年轻人渴望社交,想要特色化、个性化展现的需求上进行业态、活动创新。举例来说,近期全国各大城市均在风靡是“猫抓老鼠”的捉迷藏游戏,现在小红书上关于“捉迷藏”“猫抓老鼠”的相关笔记有25万篇,这个游戏就能融入在景区之中,猫鼠游戏的是在“躲猫猫”的基础上,加入了手机地图的位置共享功能。游戏参与者首先通过抽签分为猫、鼠两队,游戏开始后,鼠队先出发寻找藏身之处,如果被“猫”抓住,那么“鼠”将变成“猫”,直到所有“鼠”都消失,游戏就结束。
@文化旅游报
再比如,上海引进的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创作者将剧中的麦金侬酒店搬到上海静安区一栋旧大楼里,大楼六层被改造成90多个具有复古之风的房间,多条故事线由20多位演员在不同的空间进行表演。游客只需要戴上白色面具便能穿梭在任意房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剧情跟随,并将内心的情感投射到情境之中。由此创造了游客与剧情、演员的情感连接与共鸣,在观看一场表演的同时完成了个人情绪的释放。
创新虽是一个老话题,但在情绪营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瑞幸与茅台的联名酱香拿铁,不仅是口味与包装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饮品的推出拿捏了消费者求新、求奇的情绪,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以及对新消费体验的期待。
因此,情绪应该落脚到文旅产品与服务的打造中,触发游客丰富的情绪体验,产生消费欲望,最终能够带动消费提升,实现消费者与旅游目的地的双赢。
注:来源于文化旅游报、网络等,博雅方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