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韩国崇礼门大火到2018年的9月2日的巴西国家博物馆火灾,再到2019年4月16日巴黎圣母院的大火,三把火促成这篇城市文化古建筑遗产修复、利用与保护的文章,来为城市双修、人文宜居和文化旅游而呼吁。
建筑与城市已越来越不可分离。自古至今,城市既是神圣精神世界——庙宇之安身立命处,又是熙攘世俗景观和市场的交汇之源,而文化古建筑作为一个城市精神空间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建成850年的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作为世界上最具标志性和最著名的人造地标之一,成为巴黎的标志。它从一座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发展为近2个世纪的世界文明中心地标 (准确说是西方近现代文明)之一,不仅是法国文化的骄傲,也是很多人心目中向往的西方文明象征。作为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故事发生地,名著使得巴黎圣母院的建筑艺术以及对巴黎城市建筑的鸟瞰,上升到振兴整个民族高度。几个世纪以来,它的全球影响力自然就超越法国其他大多数国家的文物古迹。
古物学者米林(A-L Millin,1759—1818)在著作《国家历史性纪念建筑文集》第一卷,提出“历史性纪念建筑”概念,即包括古代城堡、大修道院、修道院及所有能再现法国历史上重大事件的物件或建筑。巴黎圣母院曾遭遇过数次破坏,修复与破坏总是交替发生,此次烧毁倒掉的勒-杜克设计的尖塔结构历经多次修缮。法国浪漫主义推动了历史文化建筑(尤其是中世纪城堡和哥特式教堂)国家层面保护,大革命唤醒了法国人的保护意识,带来了对古迹的关怀乃至修复保护,各个时代各个不同理念造就今天的巴黎圣母院。正如雨果认为“中世纪值得珍爱的古迹”是“古老民族光荣的证据,其上记录着有关国王以及民族传统的记忆”。城市象征着人类文明演进所取得的最高成就,亦象征着人类社会当中种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尊重古文化建筑,因此古迹和建筑同样讲述了历史,这在闻名世界的巴黎圣母院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建筑师哈里斯所认为的,建筑的“公共性”担负着一种唤起人们对乌托邦、对一个更好的世界的向往,是建筑的一种社会伦理责任。巴黎圣母院火灾令世界动容心痛,全球很多人心悸于文明的倾覆。而伦理功能是巴黎圣母院作为公共建筑的最重要功能之一,它把我们从日常的平凡中召唤出来,使我们回想起那种支配我们作为社会成员的生活的价值观;“它召唤我们向往一个更好的、有点更接近于理想的生活”(哈里斯)。在世界其他地方同样,比如屹立600余年的崇礼门一直作为韩国的精神象征。古往今来,历史上显赫的城市中的建筑物、纪念碑、公共要道、文化建筑,把众生芸芸的经验与故事化作了永恒,以艺术和空间展示的方式传递给后人比任何的文字记载都更为深刻、更有温度、更有传承性。
文化建筑具有公共性以公众为权利主体,体现着公平、开放、民主的价值观。西方人文主义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描述城市是人类社会权力与历史文化所形成最大限度的聚合体。体现最多的就是城市文化建筑,城市文化古建筑作为文化历史遗产,也具有“公共性”,体现出公共空间的包容性和平等性。具有“对全体大众开放和服务并被社会所有成员共享和使用”的特点。城市通过多元包容、自由惬意、完全开放的文化建筑,使得公众提高和完善自己,完成了开启民智过程。
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新型城镇化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2014 年2 月,习主席在北京考察时提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2015年12 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2016 年4 月,习近平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17年、2018年城市化的重点转向了留住乡愁等人文城市建设上;2019年两会期间习主席专门探望并文化文艺工作者提出要求。北京作为一座3000 年建城史、800 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副中心通州规划特别强调“体现中华元素、文化基因”,要求从建筑、高度、体量、色彩、天际线等多方面研究城市特色和文化。总之,我国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来重视并对城市文化和文化古建筑提出了要求。
芒福德认为,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是文化的使命。城市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抽象的精神常常具化在城市的文化建筑上。正如雨果认为巴黎圣母院反映的是从罗马风建筑到哥特式建筑的过渡,显示了艺术渐变中的微妙,这些建筑绝非单纯个人的创造,而是社会的结晶……是整个民族的积累,是时代的积累。当以砖石结构为主的巴黎圣母院都难抵大火烧毁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5000年的文化大国,以故宫为代表的大量以木质结构为主的文物建筑敲响了警钟,并提出了更多要求。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和经济转型期,在人文关怀和物质追求、发展速度和生活品质、城市的财富积累和人的幸福感两两相对之间的价值取向混乱和迷失之际,如何保护和利用受国内外公众一致认同的文化古建筑,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实现文明教化、幸福实现、人文宜居的城市发展,发挥文化古建筑的意义尤其重要。
世界上有很多城市像巴黎北京一样,也面临着大量旧有文化古建筑的保护、修复和利用。相比西方,东方的文化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木结构建筑遗产具有文化价值的多样性和材料的特殊性,更难以保护。因此,其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均面临诸多挑战,防火重于一切。曾经,韩国崇礼门的焚毁给韩国社会和民众造成巨大冲击,为保护修复崇礼门的历史文化和建筑学价值,韩国政府历经5年零3个月的严密重建,最终于2013年5月4日让这座古城门重新与世人见面。新时代,如何通过文化古建筑保留传承历史、文化基因,塑造城市形象,树立自豪感,获得新型爱国观和国家意识,发展文化旅游,满足现代城市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是艰巨的人文城市建设和城市双修课题,也是文化旅游的重要担当。
欧美都是把大规模的宗教建筑、王侯的宫殿、伟大的政治家住过的旧居等作为保护对象,根据历史价值决定保护对象。作为文明的核心空间,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古建筑承载了文明的诸多面相。文化古建筑遗产能够将历史的信息传达给未来,在社会、精神、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同样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于在这里生长的人们,城市文化古建筑寄托着人们共同的思念和回忆的价值观。文化古建筑这种承载文化记忆,留住乡愁、寄托情怀的功能,正是中国人的城市化和幸福产业的最重要载体。
城市历史文化古建筑遗产的保存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有着非常大的“精神价值”。锡耶纳一度是意大利商业与贸易重镇,锡耶纳贝壳广场上的哥特式建筑堪称艺术精品,既是全锡耶纳的中心,也是全城公民精神上的重心。法国作家蒙田称其不仅是全锡耶纳的中心,也是全城公民精神上的重心。最能代表地中海文明也反映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精神实质的,非威尼斯莫属;而最能代表威尼斯精神的,则是展示在广场上国家最精华的财富与信仰集中的大教堂与总督府建筑。巴黎圣母院是巴黎历史悠久的古迹之一,城市文化生活的重心,对于文化法国意义非凡。世界上的文化古建筑使得文化名城熠熠生辉,也为全球文化旅游增添了浓墨重彩。
法国人的文化自信依然比绝大多数国家要高一些,在当代人类社会的文化、思想价值和吸引力上,法国的文化影响力远远高于目前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整个西方现代文明核心基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次火灾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巴黎圣母院火灾因其对法国文化的和巴黎的象征意义而震惊世界。巴黎圣母院作为中世纪古迹,曾被毁重建了多次,催生了历次法国对文化古建筑前所未有的保护理念、法律及相关举措:比如“国家历史古迹”、“国家遗产的科学和艺术”等概念,以及古迹教育功能、国家管理遗产职责、国家遗产分类清单等做法具有划时代意义,并对欧洲其他国家文化古建筑遗产保护利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巴黎圣母院在遗产保护史上地位的殊,其修缮负责人从维奥莱-勒-杜克到今天的本杰明·穆栋,一直都是各时代法国遗产保护界的泰斗级人物。19世纪象征意义的修复见证了法国文物建筑保护部门的诞生,成为遗产保护史不可或缺的部分;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通过去除病害的表层“美容”措施,圣母院重新焕发了青春;20世纪圣母院的保护分三类:保护、修复和安全。21世纪的巴黎文化古建筑主要是关注于保存,也有修复,发展创新体现在开启了文物建筑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大门。
巴黎圣母院的保护体现了人文、科技和资本的结合。巴黎圣母院在国家预算支撑和文物建筑研究实验室及相关专家和研究机构支持下,采取了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保护,接受文化部主导的不间断监测,所有相关的工程受文物建筑主任建筑师监督,法国国家建筑师(ABF)负责安全和日常维护。防火防雷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防止游客坠楼和自杀采取人性化措施,并优化了残疾人通道。在文物保护中,奢侈品牌参与修复,通过基金会等形式参与,完全是公益。在法国,遗产管理和修复的门槛严格,只有特定人群才有文物修复的资格,由文化交流部统一根据特定培养机制遴选国家建筑师。
在日本,城市改造和市政建设同样也面临拆旧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日本至今不乏唐代木结构古建筑,存续了从中国学来的古建筑技艺,注重并长期守护着自身更为古远的传统。日本历史上不乏战乱,而有意识滥肆破坏文虎古建筑的事却不多。日本的历史文化古建筑遗产使居民留下记忆,古老的旧记忆使得居民感觉亲切,更热爱现代文明中的新家园。日本城市在保存着历史的记忆中发展,这种经验引起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关注。
日本重视文物(包括建筑)立法,对古建筑历史风貌整体环境严格保护、严格要求和管理。20世纪上半叶,曾分门别类先后通过三部文物保护法;1950年,在原有基础上又通过一部综合性《文化财保护法》。在日本,保护历史文化建筑,已形成民族共识,官员严格执法,民众认真守法。日本对于保护对象拨付保护资金,立牌标示规范公众行为,提高公众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意识,保持历史建筑环境的安静整洁。保护建筑得到细心照管,干净整洁,绝无任意涂抹污损的痕迹。即便维修重建,也尽可能作到整旧如旧,保持历史原貌。
历史建筑的活用国际公认判断基准为Authenticity,世界教科文组织将Authenticity定义为“材料、设计、工法、场所等与建筑当初的状态相比没有改变”。日本文化厅解释为“真实性”,并把Authenticity的内涵分为形态和意匠、材料和材质、用途和功能、传统和技术、地域和环境、精神和感性等。日本从70年代开始,针对历史建筑的各种不同使用目的而选取保存方法,将一些历史性建筑物修缮后回复其原来的功能,或根据现代社会所需赋予新功能。作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物来利用。很多历史街区建筑修复后都维持了原来的使用功能,也有一些被改造成饮食店或资料馆等。神社、寺院建筑物仍维持原有功能,或保留原状而功能则改成资料馆或美术馆供来访者参观。北海道仓库群改造后成为大规模的啤酒厅饭店,纺织厂房被改造为饭店、美术馆和娱乐休闲广场,东京旧近卫师团司令部厅舍成为东京国立近代美术工艺馆。城市建筑遗产包括衰退的许多旧厂房、仓库、住宅被再生利用,成为带动城市持续发展的手法。
1996年,日本修改了文化财产保护法,实行文化财产登录制度,为文化古建筑赋予“国土的历史景观”称号。作为地域标志的建筑物,以及让人们记忆着、喜爱着的建筑物也都成为保护的对象。现在日本指定为重要文化财产的建筑物有5000多个,每年都不断增加。日本传统建造物群体保存地区从1976年最初的7个地区,现已发展到36个都道府县的70多个地区,达3000多公顷的面积。
近年来,日本对历史遗产保护及活用中,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针对城市发展过程文化古建筑保护的阶段分6个类型:文化财产保护、地域商业活性化、社区活性化、生活舒适化、确保城市特性、环境保全和管理。历史遗产的保护与活用要考虑在延长建筑物寿命的同时促进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减少资源损耗和垃圾废弃物等,直接关系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
总之,日本在经济高速成长时期有过许多只顾开发、不顾及环境和历史遗产保护的教训;也有许多重视文化、历史等遗产保护和再生的经验,尤其是现在还在继续着各种研究,探索城市、街区的再生之道。这对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无论是对于新型城镇化还是建设“旅游强国”、发展文化旅游都不乏借鉴意义。
古文化建筑遗产旅游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比较常见的是保存建筑物的原状并延续建筑物在历史上的使用方法,同时作为景点展示。如将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物作为博物馆资料馆对外开放,民居开发作为曾居住过的名人纪念馆,用门票收入作为维护建筑物的经费等。还有的是将一些历史遗产建筑物改造成历史风格的饭店或旅游商店,扩展旅游产业链条,开发旅游衍生品,以建筑物和其功能、地理位置、规模之间的关系为保存和再生的主线,利用手法多种多样。但是一些改造也许把原有古建筑物精髓抹灭了,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很多文化古建筑就是这样在高速城镇化低水平发展旅游业中遭到了破坏。我们有必要借鉴世界知名的文化古建筑的成功案例,来纠正并提质升级文化旅游。
巴黎圣母院作为旅游名城巴黎标志性和最著名的地标之一,既是令人仰慕的景点,又是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国家遗产,每年有超过1300万人参观。热爱法国文化,去巴黎旅游的人,世界各国的比例都非常高。巴黎圣母院作为法国文化的代表,每年都能吸引上千万的游客,也是许多国人对于巴黎的第一印象。富裕起来、能去欧洲旅游的中国游客,只要是有机会都要到巴黎旅游,都要去看看这座哥特式教堂。作为文化建筑,巴黎圣母院教堂免费,仅仅登塔才收费区区5.5欧元,老人、学生、18-25岁青年3.5欧元,18岁以下免费,每月第一个星期日免费。这座著名文化古建筑发展旅游不是唯经济的,而是城市文化的象征和灵魂。
日本将历史文化遗迹、优秀建筑的保护置于首位,而不仅着眼于旅游开发,当作摇钱树。古建筑整体环境保护形成一个与核心古建筑风貌一致的良好完整环境,并完全对公众免费开放。有时仅对观赏核心古建筑收费,更凸显出核心古建筑珍贵的历史人文价值。日本古建筑(群)按历史年代及历史价值不同冠以“国宝”、“国家重要文化财”等不同级别,多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严岛神宫、古姬路城,圆觉寺,东大寺,唐招提寺、法隆寺等都对大众开放。古建筑参观券着力于介绍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票面上详列建筑物具体数据,向游人提供有用信息,却不带任何商家广告。按平均收入比看,其票价即使是世界文化遗产也很低廉,并不唯利是图。
日本历代古建筑已成为公众接受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日本京都二条城,为德川幕府的将军行宫,又是明治维新“大政奉还”仪式的历史性场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向公众开放。二之丸御殿全为木结构建筑,颇易损坏,游客又多。而有关部门却管理有方,规定游客一律按日本习惯脱鞋进殿,依绳子拦出的指定路线参观,人虽多却秩序井然,不见喧哗。游人自觉、积极的配合,体现的公共素养,也显示了城市的品格,是文化古建筑旅游必不可少的条件。
“崇礼门”是首尔市中心最大的城门,四大城门之一,被视为护城正门,曾是汉城历史最悠久木造建筑,称“南大门”。1962年,崇礼门被指定为韩国国宝第1号。2008年2月10日,崇礼门火灾,上层木质结构整体垮塌。屹立600余年的崇礼门作为韩国的精神象征,它的焚毁给韩国社会和民众造成了巨大冲击。韩国政府历经5年零3个月,斥资270亿韩圆(约人民币1.55亿),由35,000名(包括数百名高级技术工匠)重建;韩国政府规定匠师必须身穿传统服饰,使用传统工法整修,是韩国至今耗时最长、最昂贵的重建。2013年4月29日完成, 2013年5月4日重新与世人见面,成为首尔城市的文化旅游象征符号。
弗兰克·盖里设计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是文化建筑,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个城市文化消费品”,其建成不仅提升了城市空间环境的品质,提升城市的文化和经济地位,使毕尔巴鄂市从一个工业小城一跃成为全球的旅游热点,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就业及其他相关问题。
总之,对于文化古建筑这些祖先遗留、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搞旅游开发利用,保护好是最要紧的,要怀抱宽厚理性的心态,应注重社会效益。要获得社会与公众的认同,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体现了文化建筑的本质意义。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中,文化建筑作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一种可共享的公共产品,对城市环境和经济推动具有正面的推动作用。文化建筑成为公众空间的核心,在人文城市建设,塑造城市公共生活中有三方面作用:①文化古建筑是全民所共有的公共物品,是公共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也是社会公共福利;②文化古建筑是公众文化生活的空间载体,是公共场所,具有包容和平等地开展公众文化生活,使公众得到完善自我的机会;③文化古建筑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成为公共参与等社会公共事务的平台。
文化建筑的社会职责是促成城市理想公共生活的空间物质基础,许多城市在推进城市化中,利用将文化建筑集中配置于重点中心区。文化古建筑还被视为城市形象的塑造元素,提升城市面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宣传城市文化古建筑并出售城市形象,从而塑造形成了城市的象征文化符号。随着文化因素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趋突出,利用文化来提高本国和城市地位和影响力已成为世界各国个城市的重要战略抉择。因此,文化古建筑用以显示国家实力、强化公众自豪感,宣示社会的目标与理想的城市不断增加,也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时尚风标。
文化古建筑展示城市文化水平,让世人通过一座文化古建筑联想到一个城市的文化面貌;文化古建筑在城市经济、文化发展到某个阶段,自然而然表现为润物细无声形成与促进城市文化气质;文化古建筑为城市带来投资机会,并作为人文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文化古建筑核心功能具有对人类文化成果的展示和传播作用、对市民的教育与引导作用等,是其他建筑和设施所不能替代的功能。文化古建筑美化城市面貌,进而为城市增强资本竞争力。文化古建筑在当代技术文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大火对建筑的破坏不容小觑。2018年9月2日,拥有200年历史的巴西博物馆大火,90%文物毁于火海,超过2000万件藏品化为灰烬。巴西总统特梅尔称:“两百年来的努力、调查和知识毁于一旦,这对所有巴西人来说都是悲伤的一天。”格拉斯哥艺术学院麦金托什大楼是新艺术运动标志性风格大楼,查尔斯·雷尼·麦金托什的建筑杰作,却在四年内2次火灾。巴黎圣母院的火灾,再次提出保护文化古建筑的重要性,尤其对于拥有大量木结构的我国文化古建筑,面临的防火压力更大。如2003年1月,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遇真宫主殿突发大火,最有价值的236平米的3间正殿化为灰烬,让人痛惜。
民族化的文化更显具生命力,惟其民族化,才会令世人耳目一新,更富于世界化。前故宫博物院馆长单霁翔在2013年坚决要在故宫全面禁烟。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全国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大检查首轮督查显示,我国一些博物馆和文物建筑仍存在较严重的火灾隐患和问题。故此,每年年初,国家文物局都举行发布会,汇报上一年度全国文物消防安全情况。2017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生安全案件(事故)25起,其中火灾事故6起;2018年,国家文物局接报文物建筑单位火灾事故12起,其中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起(分别是西藏拉萨大昭寺火灾、北京市颐和园瞰碧台火灾及北京市清华大学早期建筑明斋楼火灾),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起。文化古建筑是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保护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水火无情,更要求我们用更多的热情感情来保护古建筑。
据悉,今年国家文物局将开展多方面工作:其一,考虑到文物建筑类型比较复杂,2019年将出台《文物建筑电器火灾防控技术标准》。文物建筑、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给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保存近千年的古文化建筑是全民族、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们不但属于今天,更属于未来。利用可靠的技术手段和人防管理将它们真实、完整地留传下去,是当下义不容辞的职责。只有保护,才能传承;只有传承,才能发展,文化在保护、传承和发展中才能壮大,文明才能进步。我们才能高质量发展新型城镇化,才能实现文化复兴,建设旅游大国,实现中国梦。
行政机构发挥作用
国家、地方政府的行政机构在文化古遗产保存和活用中担负制定方针政策的职责。古迹和传统建筑保存地区、文化财产、景观条例都与城市规划相关,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要综合考虑景观和城市设计,需要纵向的文化行政机构的组织化一体化,以配合的积极姿态开展各项活动。
全民参与发挥积极作用
历史性建筑物的保存运动、古都保存运动、街区保存运动等,都与居民们的努力分不开。通过全民参与,沟通行政机构和社区居民,组织义演进行宣传或筹集资金,向政府提出各种建议和意见,促进了文化古建筑的保护利用发展。
发挥企业作用
在历史性建筑物的保存利用方面,企业要提供资金,,修复历史建筑风格,保护标志性建筑。企业在城市建设、文化旅游开发中发挥作用。
建设并发挥NPO的作用
在历史建筑物保护中,建设介于行政机构和民间的民间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并发挥其作用。非营利是指在得到收益时不分配给个人,而是用于其再开发目的中的各种项目。
体现无障碍设施及人性化理念
一般的古建筑建造之初一般对当代提出的人性化问题考虑欠周,要利用现代建筑设计的无障碍理念在文化古建筑保护再利用中体现做努力。
普及化教育建筑遗产知识
普及建筑文化和古建筑知识,使公众于游览和瞻仰古建筑时,培养起对建筑遗产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唤起自觉保护意识。
注:内容来源博雅方略,作者为博雅方略白墨,图片来源pexels,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