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方略白墨
摘要:本文首先从概念和意义对于工业遗产旅游进行了概述,然后介绍了发达国家的工业遗产旅游案例,以及经验借鉴和启示。然后介绍了我国的工业遗产和工业遗产旅游发展和问题,最后对工业遗产旅游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工业化 后工业化
后工业时代、信息化时代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许多改变,一些老工业基地和工厂逐渐萧条黯淡,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问题催促着老厂房加快转型发展的步伐。随着后工业化时代到来,用创新的思路和设计处理再利用大量废弃的工矿、旧设备和工业空置建筑,让旧工厂焕发新活力成为工业遗产旅游的重任。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工业遗产旅游的历史经验表明,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升级调整,加上政府的指引及相关政策的推出,工业旅游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工业化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总与农业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
明确提出和界定“后工业社会”概念的是丹尼尔 贝尔。他把人在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以经济增长为轴心,同经过加工的自然界竞争,机器是资源,企业主是社会的统治人物。(从时间上大约是20世纪70,80年代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之后)。
后工业社会以理论知识为中轴,意图是人与人之间知识的竞争,科技精英成为社会的统治人物。后工业社会特征: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职业分布以技术阶层的崛起为特征、知识日益成为创新的源泉和制定社会政策和依据、控制评价与选择技术发展等。
2003年7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的《下塔吉尔宪章》提出:“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遗存,具有历史的、科技的、社会的、建筑的或科学的价值。这些遗存包括建筑、机械、车间、工厂、选矿和冶炼的矿场和矿区、货栈仓库,能源生产、输送和利用的场所,运输及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宅、宗教和教育设施等。”这是国际社会对工业遗产概念的公认界定。工业遗产拥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建筑价值和科学价值。2012年11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又提出了亚洲工业遗产的特点:强烈表现出人与土地的关系,在保护的观念上应该突出文化的特殊性。
工业遗产旅游是在传统工业区域产业衰退的过程中,基于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目的,在工业遗留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温或了解工业历史和文明,融合相关旅游功能的新的旅游形式。工业遗产旅游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旅游新形式。简言之,工业遗产旅游就是以工业遗产为核心吸引物的主题旅游活动。
在国际上,致力于促进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组织——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
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时期一般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特点是城市的中枢管理职能更加强化,城市消费者的要求更加多样化,电脑技术和数据通讯网络所构成的物质机制使城市的经济状态和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革。尽管工业时代还未真正成为过去,而信息时代对传统生活的颠覆、大都市的“逆工业化”趋势以及“后现代”的来临,使人们产生了对工业技术以及这种技术所衍生的社会生活的怀念和失落感,进而催生了“后现代博物馆文化”———传统的工矿企业成为人们体验和追忆过去的场所。
工业遗产旅游的社会功能,
破旧的建筑物遗迹经过改造,能转变为在社会中发挥有益和教育作用的旅游功能景点,对于提升当地特色效果十分显著;
工业遗产旅游是生态环境修复与接续产业培育的最佳结合点,也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有效着力点;
工业遗产旅游能真正帮助衰退中的老工业区在从“工业经济”到“体验经济”的转变中找到再生之路;
旅游业为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就业门槛较低,就业机会多,有助工人及其后代实现“再就业”,对促进当地社会的稳定和谐、繁荣进步,具有广泛的意义。
在西方,工业遗产旅游的概念提出的很早,被划归为广义的文化遗产旅游。在工业发展起步较早的西方国家 (如英美等)逐渐发展成为后工业社会。欧洲列国,老工业基地和大国比较多,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工业企业的发展,很多被淘汰的工业场所、生产线、工人宿舍,甚至相关的教堂、食堂等都面临着销毁还是保留的抉择。伴随着大环境的变化与时代变迁,上世纪60年代,工业遗产旅游开始较大规模的实践,旅游使得工业遗产焕发了新的生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培养新的产业和生产关系,来适应环境所带来的冲击。目前,英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奥地利、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家都有不同程度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
英国最早于19世纪中期就开始重视工业遗产保护问题,是最早开展工业遗产旅游的国家。英国的工业革命给英国留下了数量众多的老煤矿、老铁矿、古老的运河、废旧的工厂等等。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进入后工业时代, 很多旧工厂纷纷倒闭,一些甚至被推倒重建。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伯明翰大学的Donald Dudley教授首次提出了“工业考古学”概念。工业考古迅速蔓延到了欧洲其他工业停滞区域。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以铁路谷废弃的工厂、作坊为典型代表的工业遗址旅游的保护与开发。通过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铁桥峡谷整合成面积达10平方公里,有七个工业纪念地和博物馆、285个保护性工业建筑整合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每年为该地带来30万-40万游客,实现了经济转型和生态环境的极大改善。1986年11月,该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因工业而闻名的世界遗产。英国工业建筑遗产的主要再生途径包括作为文化旅游的承载体、作为时尚之旅的发酵酶、作为田野景观的生成源等模式。
德国鲁尔工业区是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著名例子。鲁尔工业区曾是德国传统重工业基地, 20世纪60、70年代先后遭遇“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于是鲁尔工业区亨利钢铁厂被改造成一个露天博物馆;废弃铁路和旧火车车皮变成社区儿童艺术表演场地;蒂森钢铁公司成为以煤铁工业景观为背景的大型景观公园,废弃的旧贮气罐被改造成潜水训练池,料场被改造成青年活动场地,墙体被改造成攀岩者乐园;仓库厂房被改成迪厅和音乐厅,高雅的交响乐也以巨型钢铁冶炼炉为背景别开生面地演出,艺术灯光使公园之夜充满魅力。有色金属矿区奥博豪森改建为大型摩尔购物中心,并开辟了工业博物馆;焦炭厂则变成了吸引众多艺术、创意和设计公司的办公和展览场地。工业区废水污水排放管道的埃姆舍尔河恢复成为了景观优美的生态流域。开发从1998年开始,将全区主要的工业遗产旅游景点整合为著名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工业遗产旅游得到空前发展。
工业遗产旅游推动鲁尔地区经济走出了困境,促进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全面优化,培育了文化创意、休闲度假、科技研发、生态保护等一大批新兴产业, 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鲁尔新区发展为融遗迹观赏、旅游度假、文化娱乐、科学展览、体育锻炼、培训教育、商贸购物和市民宜居等于一体的区域。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德国鲁尔区的埃森煤矿评为首例以近代工业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鲁尔区由此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工业遗址旅游城。
格拉汉姆在《往事不会重现:旅游———未来的怀旧产业》中把工业遗产旅游归咎于人们的“怀旧情结”———基于这种“怀旧”,旅游保护工业遗产,除了满足“怀旧情结”外,求新、求异、求知、求乐也是重要的动机。工业时代的采煤、纺织、蒸汽机制造等工业中心都是极有潜力的资源,工业遗产的利用和改造有巨大的想像空间。英国学者J.Arwel Edwards提出,工业遗产旅游地应被纳入更广泛的“遗产旅游”框架中。
大力发展工业遗产旅游,是发达国家针对工业衰退区的一种较为成熟的转型方向。例如还很多其他案例:美国西雅图炼油厂公园、美国纽约SOHO区、德国钢铁城景观公园、艾尔西诺旧船厂改造成文化知识中心;丹麦旧船厂改造成为主题餐厅;美国旧金山吉拉德里广场成为全美第一座工厂改造的露天购物中心;日本仓敷阿依比广场(仓敷常春藤广场),保留红砖外墙的观光及街区原貌的观光旅馆;法国巴黎奥赛艺术博物馆由火车站改造,成为巴黎三大艺术宝库之一;莫斯科Winzavod酒厂、红十月巧克力工厂等已经成为创意集群以及夜生活的热门地点。美国学者Dallen J.Timothy指出,个性化的遗产旅游具有广阔的空间。
工业旅游的开展形式各式各样,跟行业、产业、区域、历史、文化等都有很大的相关度,学习国外的先(gu)进(lao)经验,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得失之间,是为经验。
国外工业遗产旅游启示:
一政府区域整体规划,统一整合开发,采取区域一体化模式,搭建工业遗产旅游协作平台,系统化开发旅游资源;形成区域一体化规模效益。
二是突出特色,要有创新;废弃的厂矿区遗址和建筑创意和改造的余地较大,工业遗产利用和旅游开发有巨大的创新想象空间。
三是发展文化产业,在旅游再利用方面,注重工业文化内涵的保留,注重工业遗产内在价值彰显,认同遗产本身价值,加强产品多元化开发,专业化程度高。
四是加强生态修复和工业遗产资源的保护;规模宏大的工业遗址改造为工业遗产主题公园或打造工业旅游城,作为独特的人类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开发。
五是打造工业旅游带,镶嵌在城市中与城市和谐发展;对于大城市周边的厂区建筑,在其中注入旅游业、商业、休闲服务业、艺术、会展等概念,突出时尚、怀旧的元素,改造成迎合都市人群品味的游憩商业空间;
六是政府采取因地制宜的经济政策,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对老工业区的改造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实现了经济结构转变和产业转型,赋予新的生命力。
自从清朝洋务运动以来,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我国出现了一大批近现代工矿业城市,各个时期的工业遗产体现了对中国特殊工业化进程的见证。近代的工业遗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带着“自强不屈”、“实业强国”深刻烙印;而中国现代工业,是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援助下建立起来的,经历了大跃进、三线建设等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从“三来一补”到成为“世界工厂”,高速工业化过程迅速缩小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从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到新经济革命,老工业基地经历了一个从破茧诞生、曲折发展到转型再生的轮回,浓缩了我国工业化近现代史。
我国工业遗址承载着中国特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工业化之路不同于欧美,也不同于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工业遗产便见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程,见证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几代人的创业历程在这里沉淀为弥足珍贵的记忆。因此,中国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具有独特性,无法被取代。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很多工矿业城市面临着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转型。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开发工业遗产旅游必将发挥重要而特殊作用,促进和带动这些地区旅游业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支点。
中国科协调宣部等机构主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从清朝的洋务运动的官办企业,民国时期大批爱国人士创办工厂实业救国,到20世纪50年代有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 我国的工业遗产主要包括近代工业化以来具有历史价值的工厂、船厂等工业遗存,覆盖造船、军工、铁路等门类。工业遗产记录了我国工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我国不仅拥有上述有形的工业遗产,更拥有值得骄傲、值得深入挖掘的无形工业遗产。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对国家工业遗产的认定程序、保护管理、利用发展、监督检查做出了详细规定。这是工信部继2016年《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及两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工作的延续。一大批被遗忘已久、濒临破坏的老工业遗产为下一步开展旅游活动奠定良好的资源基础。工业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区域振兴等相结合,建设工业文化产业园区、特色小镇、街区、创新创业基地,培育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工业创意产业等,将有力推动工业遗产旅游发展。
我国进入后工业化的时间比欧美要晚,2000年以后,工业遗产的概念和保护开始逐渐为社会各界认同,旧工厂改造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但发展的速度较快。2006年,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无锡召开,《无锡建议》的通过标志这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和旅游进入了实质阶段。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启动和改造了一批具有历史意义的旧工厂改造项目,如上海的M50、8号桥,北京798,深圳华侨城OCT等。武汉、广州、大庆等城市出台了工业遗产保护的地方法规,力图“保护工业遗产,传承城市文脉”。近5年来,更多的城市旧工厂改造迅速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展。
2017年年底,工信部正式公布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张裕酿酒公司、鞍山钢铁厂、旅顺船坞、景德镇国营宇宙瓷厂等项目入选;2017年11月27-29日,国家旅游局授予10家单位为首批“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包括湖北省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河北省唐山市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吉林省长春市长影旧址博物馆;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浙江省新昌达利丝绸世界旅游景区;江西省萍乡市安源景区;湖南省株洲市醴陵瓷谷;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工业博物馆;四川省成都市东郊记忆景区;贵州省仁怀市“茅酒之源”旅游景区。工业遗产旅游从民间呼吁到国家重视,随着我国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工业遗产旅游迈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当前,伴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工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转型,一批重要工业遗产面临损毁、灭失风险。工业遗址大多具有“以用促保”的空间,许多退出经营领域的工厂、矿区成了有开发潜力的工业遗址资源。“工业遗产旅游保护的是集体记忆”,唤起共同的记忆以及充当稳定剂、凝合剂;而发展旅游是工业遗产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通过旅游可以让工业遗产进入公众的视野,使人们能够认识到工业遗产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感受到工业文明时代的历史记忆。
工业遗产旅游是改造工业遗产,既可以优化产业结构、解决就业,又能够吸引投资、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工业遗产是特定时代生产力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标志,具有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建筑价值及审美价值。对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工业遗产能够在衰退地区的经济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我国对工业遗产的理解和保护利用还处在初级阶段,国内工业旅游不成功的较多,工业遗产旅游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的工业遗产旅游更加偏重经济价值,注重建筑和景观的保留,而缺乏对工业文化的传承,核心价值与特性体现不足,模式单一趋同。
城市工业反映了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见证了城市在工业时代的辉煌,丰富了城市景观,延续了城市文化。随着我国进入后工业化的新经济时代,多规合一、城市双修和文旅融合成为我国内涵式新型城镇化的必然之路。工业遗产旅游必然在后工业化时代的新型城镇化和文化旅游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
保护的目的不是为了过去,不只是为了留存,而是为了现在和未来,传统的价值在于“传”。发掘、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我国的工业遗产,积极推动“旅游+工业”融合发展,突出工业遗产特色,展示工业遗产风貌,弘扬我国工业文化,努力实现工业遗产旅游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这对于传承我国工业精神、工匠经济、促进工业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坚持改革开放,学习发达国家的工业遗产旅游,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幸福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博雅方略 白墨 (转载请注明来源出处)
[1] 巫 宁.从工业旅游到工业遗产旅游.中国旅游报.2006-03-21 [2]金懿诺.金懿诺:钢铁之都的艺术蝶变.中国艺术报.2018-07-25 [3]孙施文.保护与发展:价值与抉择.规划中国.2019-01-28 [4]张金山.工业遗产如何变身文化旅游.大众日报.2018-03-09 [5]李思文 范昕.留一段旧时记忆 续一章城市华彩:工业遗存的艺术转身.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02-07 [6]田晓凤.老旧厂房换新颜.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7-08 [7]张春海.提升工业遗产整体保护水平.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2018-01-31 [8]赵东平. 国内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导刊》.2018年第16期 [9]李关平.中国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五化”语境分析.《中国旅游报》.2010-05-14 [10]雷册渊.工业遗产:“活”起来的城市年轮.解放日报.2018-03-05 [11]后工业文明的奇迹之花:德国鲁尔区工业旅游的创新探索. 巅峰智业.2016-12-02 [12]发展工业遗产旅游需多部门协同发力.《中国旅游报》.2019-01-28 [13]工业旅游,让德国鲁尔区绝境重生.中国工业旅游开拓者.18-05-18 [14]工业旅游接待游客量将达2.4亿人次.经济日报.2017-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