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R

esearch博雅研究

软文化的硬实力:挖掘和发挥文化在旅游扶贫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文化扶贫和旅游扶贫的概念、政策,然后,通过民族文化、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创意文化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文化在旅游扶贫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对文化和旅游的扶贫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文化 旅游 扶贫 非遗


脱贫攻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文化和旅游部把深度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工作作为重点,文化既是旅游业的资源基础,又是其精神动力支撑。我国许多贫困地区也是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的地区,很多贫困地区的文化生态保存比较完整和纯正。尊重贫困地区文化生态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有益养分,创新发展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文化旅游。文化旅游精准扶贫,是一种典型且高效率的“造血式”扶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以及两者融合衍生的新兴业态成为各地政府推进精准扶贫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应该加强文化旅游扶贫的统筹规划。


1 文化扶贫和旅游扶贫

1.1概念

文化扶贫是指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尽快摆脱贫困。传统的扶贫主要是从经济物质上进行辅助,而贫困地区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既要从经济上加强扶持,更需要加强智力开发。扶贫不仅要扶物质,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我国文化扶贫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于1993年12月成立文化扶贫委员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特别是传统工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促进就业增收的独特优势。
旅游扶贫:在我国,学术界对旅游扶贫有个明确的定义,即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形成区域支柱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旅游业在脱贫攻坚中具有独特优势,是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途径。
文化作为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启迪心灵、振奋精神、鼓舞斗志的重要作用,经济贫困往往伴随着精神贫困、文化贫困的发生,文化扶贫必须要高度重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和民生保障。文化扶贫、旅游扶贫相结合的脱贫新路既能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又能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2相关政策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扶贫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和旅游富民”的具体措施,为旅游业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
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发布两个关于“非遗扶贫”的文件: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下发《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旨在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大力推进文化扶贫,传统工艺、非遗助力脱贫攻坚。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组织传统工艺手艺培训,帮助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学习传统工艺,掌握相关技能;组织专家团队,对传统工艺产品进行专业设计和改造提升;搭建平台,支持电商企业等通过订单生产、以销定产等方式,帮助销售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生产的传统工艺产品,形成扶贫就业、产业发展和文化振兴的多赢格局。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铁路总公司五部门近日发布《“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聚焦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 西藏自治区、四省藏区、新疆自治区南疆四地州、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精准扶贫,提出加快“三区三州”主通道建设,加强对旅游业发展支撑;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倾斜,改善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不断丰富深度贫困地区旅游产品和服务。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提出以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为重点,兼顾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国家级贫困县,选取确定了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文化旅游是推动传统村落精准扶贫的不二选择。贫困地区并不是没有文化,贫困地区的文化也不等于贫困文化。“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多生态环境优美、民俗文化多彩、历史底蕴深厚,蕴含较大的旅游价值,发展旅游是一条脱贫致富的捷径。文化和旅游部召开的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文化建设会指出,下一阶段,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要全力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推动深度贫困地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动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2 文化在旅游扶贫中的作用

我国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的关键时期,剩下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石山区、深山区、极端干旱山区、高寒阴湿地区,发展一般的脱贫产业难度大。但是,这些地方往往是革命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山地文化、历史文化资源的富集区,对于发展文化旅游、推进文化扶贫来说,具备宝贵的资源潜力。
贫困地区的传统文化有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方面,但其中也有不少优秀元素,对维护区域和谐稳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脱贫攻坚,要发挥文化凝聚力量的作用”为老少边贫等地区振兴传统工艺,需要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挖掘文化资源,善于在继承中更好地创新,搭建资源整合和服务平台,增加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扶志”“扶智”作用,助力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文化扶贫既要“富脑袋”,又要“富口袋”。“送文化”,贫困地区的人民大多乐于接受先进文化;“种文化”的旅游发展有效实践,本地文化资源与旅游要素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了乡村扶贫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效应,增强乡村的自我"造血"功能,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文化旅游扶贫”在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作用正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2.1民族文化

乡村文化、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的发展动力。贫困地区的传统文化本身并不具有封闭的特性,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贫困地区的传统文化正展现出开放的姿态。
坚持打好民族文化这张牌,对于文化旅游大有可为。乡村旅游是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资源进行旅游扶贫的重要途径,珍视少数民族文化,加强少数民民族文化等各类文化资源在激发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重塑发展格局等方面的主要做法和作用机理。大力发展旅游在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作用,力争本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实现较大改观。形成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旅游快速发展的合力。
近年来,在中国光大集团和光大证券等单位的帮扶下,一批瑶胞贫困户从大山里易地搬迁出来,建成美丽乡村和旅游示范村。让瑶胞在家门口脱贫致富。中国光大集团2015年底定点扶贫新田。中国光大集团和光大证券直接投入各类资金3537.44万元,结合新田县文化旅游的资源,积极推进文化旅游扶贫,投入资金360余万元,完成小源会议旧址、蒋先云故居、肖明故居等的保护性修缮工作。实施了金融扶贫、产业扶贫、文化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项目60余个,协调融资8亿元,招商引资20亿元。扶贫效果明显。
张家界是46个民族的聚居区,是湘鄂西、湘鄂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武陵山片区,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北京文化艺术界、乡村旅游领军企业和其他爱心人士共同参与的系列文艺公益助力旅游扶贫活动。通过聘请知名艺术工作者担任张家界乡村旅游公益大使、开展一系列文艺公益扶贫行动,开创了旅游与文艺公益扶贫融合的新模式,吸引更多文化艺术人才,参与张家界旅游扶贫和乡村振兴。


2.2 传统乡村文化、民俗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良好乡风民风建设的推进剂,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将其作为乡村扶贫发展的“金钥匙”,与新时代发展要求有效结合、深度融合,打好乡村文化资源整合、专业队伍素质提升、服务体系健全完善“组合拳”,特别是在推动公共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重点发挥传统文化“元素”作用,将其与旅游扶贫、 “文化扶贫” 精准扶贫有机融合,让贫困地区的乡村群众“口袋”鼓起来的同时,“脑袋”转起来,“日子”富起来,站在文化振兴的高度重新认识家园,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
传统村落是一部微型的人类文明史。同时传统村落面临着巨大的扶贫任务。文化旅游是推动传统村落精准扶贫的不二选择。文化旅游精准扶贫有市场广阔、效果显著、环境影响小、可持续性等特点。把贫困村变成旅游村整村推进是旅游扶贫创新模式,不仅可以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还能打造秀美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给贫困群众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甘肃陇南把特色文化保护传承与文化名镇名村建设、精准扶贫工作、美丽乡村建设、旅游产业开发等紧密结合,以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为平台,着力打造文化名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加快了当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步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变化。近年来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因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民俗是沟通传统和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纽带,能反映民间地域或社区人群的共同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同和继承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不是落后地区的奇风异俗,不是穷乡僻壤的“专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产”。民俗文化活动为旅游注入新活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助力地区“精准扶贫” 走出了民俗文化搭台,文化旅游唱戏的新模式。
文化和旅游部对口帮扶县山西娄烦地处吕梁山腹地,是集山区、老区、库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红色文化浓郁的抗日根据地。娄烦近年来扶贫工作成效显著,截至目前,累计89个贫困村脱贫,贫困发生率由43.7%降到9.7%,其间,娄烦持续深挖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扶贫攻坚“生力军”。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

2003年10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出台,开启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旅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工艺联系千家万户、遍布城镇村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扶贫是近年来的热门,利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扶贫开发为贫困乡村精准扶贫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年来,许多地方大力探索和实践“非遗+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多典型经验和显著成效。许多传统工艺企业、作坊、合作社主动招收当地贫困劳动力就业,帮助贫困家庭脱贫增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非营利性机构西藏雪堆白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近年来在当地政府支持下,面向西藏自治区招收农牧民贫困家庭子女、残疾人和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学费、食宿费等费用全免,通过传统手工艺技能培训实现就业并脱贫致富,政府与民间力量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贫困生技艺培训与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相融合的文化扶贫模式。
针对部分传统手工艺者的综合文化修养、设计创新能力不高,民族特色知名品牌缺失,行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帮助非遗传承人群补文化修养之缺、美术基础之缺、设计意识之缺、市场意识之缺;帮助他们提高审美能力,提高传统工艺的设计制作水平,更好地将美带入作品。让这些“草根大师”乃至更多有手艺的民间手工艺者汇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综合力量,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所在贫困村,帮助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对传统工艺产品进行再设计和改造提升,解决工艺难题,提升产品品质,对接市场需求,提高产品附加值。
“非遗扶贫”不是概念,而是贫困地区发展致富的新路。大力推进非遗文化扶贫工作,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发挥非遗尤其是传统工艺在助力精准扶贫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贫困地区传统工艺项目的材料、工艺、功能、样式、历史文化内涵,进行分类研究,丰富现有产品题材、样式、功能。支持已设立的传统工艺工作站面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开展传统工艺振兴工作。让非遗带动贫困村民增收、助力精准扶贫。推动在全国层面让文化的精神和价值惠及更大范围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使脱贫的意志植根于文化的血脉,还需要继续探索与创新。让文化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2.4 旅游文化创意

文创产品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而生产出的高附加值产品。生发于贫困景区的东西,如今已不仅仅是贫困人的普通物件,而是游客眼中的稀罕之物,体现出景区的文化内涵、民俗风情及深层价值。创造这些稀罕物件的,正是各贫困地区手工艺者。贫困地区的景区文创产品挖掘属地区域的历史和文化,把景区特色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游客面前。贫困地区的文化创意产品以文化内涵为设计灵感,突破对文化表层的简单复制,启发人们发现产品背后的历史、人文、风俗等基因,极大满足了游客的需求,贫困地区的旅游文创产品收入已成了不可小觑的一部分。
旅游业的扶贫效果是非常好的。联合国世界旅游机构负责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旅游组织主席DhoYoung-Shim说:旅游业可成为非常好的减贫措施。如女性集在一起编篮子,每一个篮子可以卖4.4美元。这就让他们有足够的钱买牛奶、面包。传统文化完全可以与高端的产品、科技、市场进行直接对接,历久而弥新的文化产品附加值是不可估量的。
娄烦县文物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娄烦县依托核心文化和旅游资源,包括云顶山森林公园、汾河水库、汾河牡丹产业园,以及剪纸、刺绣等文化和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民俗旅游、研学旅游等,取得了扶贫致富的极大效果和显著成效。做好加快文旅产品开发、发展乡村文化、乡村旅游,做好加快文旅产品开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市场宣传营销、完善优化体制机制等工作。
屏南县,在既有古村落的有利因素下,积极探索“文创+旅游”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打造国际性文化创意硅谷和文化旅游胜地,践行文化惠民,给传统村落插上腾飞的翅膀,助力精准扶贫。以文化为魂后发追赶可以实现弯道超车。


3 展望

文化发展是我国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转型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在激发脱贫意志、助推脱贫攻坚中具有独特作用和巨大力量,文化软实力是可以转化为经济硬实力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在精神激励与物质丰富的合力下,才能形成拔穷根、真脱贫的决胜之势。
保护环境、挖掘文化是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文化旅游扶贫是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发展旅游,树立文化自信,挖掘文化资源,激活贫困地区的传统文化生命,帮助当地人创造新的美好生活。文化旅游扶贫扶起的是志气骨气,传承的是家国情怀,守护的是绿水青山,融合的是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呼应着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史竞男、骆飞.文化扶贫“造血”让深山苗乡焕发生机.新华网.2018-07-04
[2]龙迎伟.文化扶贫不是单方面输入文化.光明网.20118-05-14
[3]张玉玲 韩业庭.非遗扶贫:变“软实力”为“硬支撑”. 光明网-《光明日报》.2018-07-27
[4]王高超.文创产品成为景区盈利点(旅游漫笔).《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7-29
[5]中央党校第 44 期中青一班一支部调研组.挖掘和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学习时报.2018-06-25
[6]陈地.四川:挖掘民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新华社.2018-07-29
[7]徐业礼.浅析非遗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07-24
[8]周耀林 戴有山.推动新时代文旅融合深度发展. 《光明日报》.2018-06-14
[9]董小迪 李欢.文化和旅游部: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用传统工艺助力扶贫.中国网.2018-07-18
[10]周玮.文化和旅游部:大力推进“非遗+扶贫” 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新华网. 2018-07-19
[11]王德刚 王娟.服务国家战略 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富民.《中国旅游报》.2018-6-19 1
[12]刘友春:守住乡村文化振兴的“魂” 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07-30关
[13]非遗扶贫:变“软实力”为“硬支撑”.《 光明日报》.2018-07-27
[14]助力脱贫攻坚,文化要精准深入.《中国艺术报》.2017-03-16
[15]关于印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 2018-06-14
[16]《旅游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2018-07-12
[17]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官网.2018-07-18
[18]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官网.2018-07-18

 

上一篇:节庆营销——体验时代的景区营销“金钥匙” 返回列表 下一篇:一文读懂田园综合体建设理念与产业体系构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