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根本,同时也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而旅游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也迎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2018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组建,“诗与远方”的结合实乃众望所归。而博物馆文创则是典型的文旅结合产品之一,并在近几年若火如荼的发展,成为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文创产品一方面因其天然的文化基因,使其具备市场其他产品所不具备的深厚底蕴,另一方面,创新的设计将博物馆文化以一种灵活有趣的形式宣传开来,既是对文化的有益传播,又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以故宫为例,据统计,2017年故宫文创部线下收入将近1亿元,线上淘宝网店收入近5000万,2017年文创产品总销售收入为1亿4千万左右,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
博物馆既是地域名片,同时也是地方独一无二的文化IP。但令人遗憾的是,博物馆商店曾经是个摆设,因产品单一、质量不佳而乏人问津,游客们往往过而不入。现在,文创产品点亮博物馆商店,使之成为“最后一个展厅”。在苏州博物馆文创部副主任蒋菡看来,观众来博物馆参观,看了展览,看了展品,参加完互动体验,最后来到博物馆艺术品商店,带走一两件文化产品,这才是一次完整的博物馆之旅。
近年来,博物馆文创产品大受追捧,很多博物馆的文创销售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以苏州博物馆为代表,2017年承接参观游客240万人次,文创产品销售额达到1400多万元,几乎每年都有40%到50%的增幅。2018年1月,苏州博物馆还因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荣获“中国最佳旅游文创项目TOP20”称号。中国博物馆文创产品正突破单调刻板的传统形象,以焕然一新的面目出现在大众面前。
早在2006年,国家文物局就提出“把博物馆带回家”的理念,得到了全国博物馆界业内人士的普遍赞同。2015年3月实施的《博物馆条例》提纲中就规定了博物馆发展文创产业的原则性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博物馆发展文创产业的根本路径,就是要“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条例》中提出,鼓励博物馆挖掘自身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自身发展能力。这标志着博物馆行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文化创意产业成为许多博物馆率先发展的突破口。2016年3月,《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又指出,大力发展文博创意产业,深入挖掘文物资源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更加注重实用性,更多体现生活气息,延伸文博衍生产品链条,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调动博物馆利用馆藏资源开发创意产品的积极性,扩大引导文化消费,培育新型文化业,博物馆文化产品研发已列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年12月 ,江苏省印发了《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的通知》,创造性地把文化创意产品定义为“具有创造性的特展临展、服务公众的社会教育项目和文化创意衍生商品”等内容;2017年3月 ,江苏省文化厅、文物局确定37家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要求试点单位在“创新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模式、优化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完善文化创意产品营销与管理等方面进行重点探索”。
在中央及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从设计、生产、营销一条链式打造符合各自博物馆文创发展模式,先后涌现出许多集创意、文化、审美、实用于一体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许多地方博物馆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先行一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链。
作为公益类文化文物单位的博物馆,是中华优质文化资源的集中保存地,是传统文化研究人才的集聚贮存地,因此更应该利用博物馆馆藏优势,利用藏品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底蕴,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创意设计到文化创意产品当中,并且让它融入人们的生活, 让我们的生活“越中国、越高贵”。
博物馆不能光有历史和继承,也要有创造、有发展。这样的创意产品开发,弘扬了中华传统和地域文明,是服务公众的现实需要,也是文化创造力释放的需要和时代发展个性追求的需要。国务院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明确了作为事业单位的国有公益性单位也要积极参与其中,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主体从由企业开发变为文化文物单位与企业共同开发。
文创产品开发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文博系统要发挥重要作用。山西省文化厅文化产业处处长贺建平认为,现在的文创产品开发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文物的简单复制,按照不同比例把已有文物缩小或放大,做成所谓的艺术品。这种直接复制其实没有多少艺术含量和创意成分。二是把文博符号简单化地附着到某种实物上,以体现其“实用价值”,比如做成钥匙扣、鼠标垫甚至文化衫等。这种符号化的应用是文化信息的简单处理,缺乏艺术提炼,难以打动人。优秀的博物馆文创商品,要把传统的文化符号应用到文创产品中,并且能够融入今后的生活,要把“中华传统和地域文明”带回家,或者说是把博物馆的展览、文物、反映的社会思想带回家,要通过博物馆的文化底蕴、器物的形象图案,设计出具有一定用途的东西,既用起来称心如意,又具有中国风格。
对于博物馆的文创创新,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创意等同于颠覆和猎奇。“卖萌”虽在某些程度上契合当下热点,但如果对其无以节制地扩大,毫无边界地利用,不仅终将失去新鲜感与关注度,也必然会与文物的本源魅力逐渐背离。实际上,细微之处即可见真诚之意,文创产品只要灌注了独特的设计思想就不再平庸,即便简约,仍将成为精心之作。以文物为基础进行的文化创意设计,诚然无法像艺术创作般的天马行空,但同样拥有无限可能。
故宫作为“探路者”的成功实践,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引发各地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的热潮,“文创理念发生了质的转变”。苏州博物馆文创部副主任蒋菡坦言,“一开始做文创的时候没有经验,只是简单地将文物影像贴图式印在产品上,谈不上创意,现在游客有了更多选择”。
台北故宫的“朕知道了”胶带纸、翠玉白菜伞,北京故宫“朕亦甚想你”折扇、朝珠耳机……这些有趣实用的文创产品一经推出,就虏获了年轻人的心。目前,博物馆文创产品最具购买力的消费人群为“80后”和“90后”。他们有个性、充满活力,深谙网络文化,追求购物的趣味性,同时拥有不俗的审美。只有摸清了主要购物人群的消费心理,做出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博物馆文创产品才能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博物馆是一国文化的精粹之地,本身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创产品就是连接博物馆文化与游客的载体,研发者需要深刻挖掘藏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将传统元素与新潮的思维融于文创产品之中。
立足馆藏资源,寻求创意“灵感”
博物馆馆藏文化艺术品是其文创产品开发的重要宝库。欧美发达国家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大多遵循从藏品中获得灵感的原则。国内也有从藏品资源获得创意灵感的例子。吉林省博物院设计开发的双陆棋调料盒,就是立足于藏品研究开发的一种比较贴近群众生活的产品。
开放式用人观,储备创意“智囊团”
许多博物馆并不具备一套完整的文创团队,文创人员不足甚至并没有专业的文创人员。个人认为在这种条件下,文创工作还是可以开展的,但是有个前提就是领导班子要重视,并委任至少一名文创带头人,给予权利,由文创带头人整合本院人力资源,突破部门,突破专业。
与时代接轨,设计理念要接“地气”
传统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多为字画、瓷器、馆标等历史感较“沉重”的衍生品。这难以满足互联网时代越来越“时尚”的观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2014年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中说:“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以时代前沿科技为依托,以学术研究成果为支撑,是故宫博物院创意产品幵发的原则。”正是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故宫博物院一改过去“沉闷”的研发产品,突破了文创产品研发瓶颈。例如,当今社会手机基本成为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品,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看到有人在用手机,故宫博物院以此为契机,目前已经研发了一百多款符合各类品牌手机的外壳,深受观众喜爱。所以博物馆文创产品应该倾向老百姓喜闻乐见,又融合历史文化元素的产品,这样才能让文创产品真正融入群众生活。
借助大型文创展览、会议,把创意“引进来”
在《博物馆条例》发布之后,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逐渐得到各级博物馆的重视,国家级、区域级文创展览、会议也逐渐多了起来,并且趋于成熟。各级博物馆应该抓住机会,充分利用好平台,引进自己需要的文化创意。例如,每年举办的“文博会”,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博博会”,都会涌现许多非常有创意、有历史价值的文创产品。文创产品不仅有融入网络流行元素的人偶,还有把创意产品做成食品,更有设计成文学作品的创意作品,这些好的创意都可以“引进来”本地化到自己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中来。
优秀的文创商品是一种载体,帮我们留存记忆,把博物馆的展览、文物和其反映的思想带回家,同时也将博物馆的文化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将文化以一种更为随性、更为灵活也更为普通大众所接收喜爱的形式发扬光大。在文旅融合发展大趋势下,在个性化、体验化的旅游新趋势下,这样的文创创新能够给博物馆带来一种巨大的活力,同时也带来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注:素材来源《新形势下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新思路》、微信号“文博圈”“光明网“等,博雅方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