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旅游
专题研究
中国的申遗之路已经走过30多年,目前拥有世界遗产数量已达53项,其中,包括36个文化遗产和13个自然遗产,还有4项遗产既有自然也有文化属性,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意大利。其中具有突出的科学、审美、文化价值的文物、建筑物、遗址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期积累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属于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共同财富,具有真实性、不可复制性、独特性、稀缺性、完整性等特征,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教育价值较高。
近年来,在旅游市场推动和国家政策引导下,文化遗产旅游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根据20I7年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年度报告中的旅游相关数据,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呈现游客总量持续增长、游客类型多元化与遗产地旅游发展个体间差异大等特点。与此同时,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平衡越来越受到关注,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建立遗产保护标准和完善遗产保护管理,成为未来可持续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探索的方向和目标。
国家层面引导
2013年《国家“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强调规划建设项目应注重保护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强调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2016年,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创新文物合理利用模式、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2016年《“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数字文化遗产”迈入新时代。
2017年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文物资源在壮大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
2018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及运行管理指南》,引导将位于城郊或乡村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为文化旅游的目的地及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一)文化遗产旅游的定义
文化遗产旅游是旅游者以历史遗迹、古代建筑群、历史文物等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遗存为旅游吸引物而展开的一种旅游形式。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展可以重现遗产地的时代场景,也可以向社会展示遗产地居民的生活状态,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
(二)文化遗产旅游的作用
文化遗产与旅游两者之间形成以利用促保护、以保护促利用的良性循环发展态势,相互包容,相互融合,共同繁荣。
(1)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文化遗产旅游,可以向旅游者展示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让旅游者加深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并积极、主动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遗产旅游一方面丰富了旅游业态,满足了体验经济背景下的旅游需求,给旅游业带来新思路和突破口,另一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好的外在工具。
(3)有利于文化遗产地的发展
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能够提升遗产地的知名度,促进遗产地旅游及关联产业的发展,并带动遗产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改善。
(4)有利于国际地位的提升
发展文化遗产旅游,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前来旅游,并深刻感受我国文化的魅力,提升我国的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
博雅紧跟时代发展,积极融入文化遗产的活化发展,致力于探索可持续的文化遗产旅游规划。
注重“真实性”:保持遗产真实性,保护文化传承价值,提升旅游美誉度。
注重“完整性”:保证遗产的物质形态、文化概念和内容上的完整性。
注重“保护性”: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保护措施和规划原则。
注重“地方性”: 提升旅游景观和多样旅游化旅游产品的地方性特征。
注重“差异性”:基于细分旅游市场需求制定差异化定位与针对性规划。
注重“智慧性”:以智慧旅游为支撐提升遗产地承载力管理与服务水平。
(一)一流的团队保障
多年来,博雅方略建立了一支多学科组合、老中青结合、专业化分工的技术团队。现有近300多名专职咨询师、规划师和设计师,涉及旅游策划与规划、区域产业与城乡规划、土地规划与整治、景观规划与建筑设计、文化产业规划、品牌传媒、旅游管理咨询与培训、旅游投融资等多个专业领域。
(二)一流的技术保障
博雅拥有旅游规划设计甲级、土地规划乙级、城乡规划乙级资质,具有超强的政策解读与运用能力。
(三)一流的组织保障
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成立规划专家领导小组,高水平技术指导,保障项目的顺利编制。
成立规划编制组,由四个圈层专家团队组成:
项目管理团队、技术编制团队和长期合作专家团队由受托方(北京博雅方略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的企业团队人员组建成立。
项目管理团队是规划编制组的核心,由项目编制组长、技术负责人,同时,项目管理团队还包括项目管理人,主要负责内外部的商务沟通、规划流程管理、制度管理等工作。
(四)质量保障控制承诺
在长期的咨询研究、规划设计工作中,博雅团队深悟到,客户真正需要的是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成功的实施过程,而不仅是完善的理论和分析详尽的设计方案,因此,集团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始终把质量意识贯穿于整个规划设计工作中,并把实用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客户,推动整个项目的成功实施。
解读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内涵
评估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
编制区域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制定适应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设计深度体验性文化遗产旅游产品
探索可持续文化遗产旅游管理模式
创新文化遗产旅游解说规划
提供智慧遗产旅游管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