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N

EWS博雅动态

【博雅新闻】博雅研究 | 一文读懂研学旅游

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研学旅行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热门问题。

在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影响下,各地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积极实践,并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实践成果。但是,从全国范围看,研学旅行普及程度较低,国家推进研学旅行的愿景还没有真正落地。

研学旅行概述

 

一、研学旅行的概念及内涵

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全国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纲要首次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

2014年4月19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的主题演讲。在会上,他首先提出了研学旅行的定义: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研学要以年级为单位,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同学们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确定主题,以课程为目标,以动手做、做中学的形式,共同体验,分组活动,相互研讨,书写研学日志,形成研学总结报告。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二、研学旅行的特点

研学旅行的本质是一项“教育+”旅行活动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本身具有异地旅行的性质,因而校外课后的兴趣小组、俱乐部的活动,棋艺比赛、校园文化,不符合研学旅行的范畴。

研学旅行是有意组织的活动

即有目的、有意识的,作用于学生身心变化的教育活动,周末三三两两出去转一圈,不叫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是集体性活动

以年级、班,乃至学校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同学们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一起活动,一起动手,共同体验相互研讨。

研学旅行活动要突出亲身体验

动手做,做中学,学生必须要有体验。要有动手的机会、动脑的机会,动口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在一定情况下,应该有对抗演练,逃生的演练,应该有出点力,流点汗,乃至经风雨、见世面。


三、研学旅行的意义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研学旅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研学旅行有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研学旅行是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研学旅行有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的延伸,适应了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要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

 

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行业现状及格局

我国研学旅行出游人次和市场规模激增。

2018年国内研学旅行人数达到了400万人次,5年间实现年均增长率30%;2018年国内研学旅行市场规模达到了125亿元,人均消费3117元/次,分别较2015年增长127%和25%。

研学旅行试点示范建设卓有成效

首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城市:

河北省、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广东省、重庆市、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首批研学旅游目的地与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首批10个“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城市

北京市海淀区、浙江省绍兴市、安徽省黄山市、江西省井冈山市、山东省曲阜市、河南省安阳市、湖北省神农架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四川省绵阳市、甘肃省敦煌市等。

首批20家“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研学旅行行业投融资加大,市场趋热

自2010年以来,研学旅行行业越来越受到资本方的青睐,国内关于研学旅行的投融资事件逐渐增加。2018年我国研学旅行机构数量由2015年的1800家增加到12000家。

整体行业集中度低,格局分散

巨大的市场挖掘空间和资源整合度低的特点,使得中国研学旅行市场仍未进入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格局,并且将在未来10年里长期处于市场参与主体共同摸索前行的蓝海中。这种局面必然导致研学旅行整体行业的集中度极低,行业格局分散,头部优势机构(针对泛游学与营地教育)的市场占有率不足2%。

2018年研学旅行行业的所有市场参与主体能达到几千家,但绝大多数是营收规模在千万级以下的中小机构。

综合考虑发展进度、营收规模、品牌影响力、融资和上市情况以及产品服务研发情况等指标,大致可将研学旅行机构分为四个梯队。 

 


二、研学旅行发展环境利好,未来可期

 

利好行业发展的政策

自2013年以来,国内关于研学旅行的政策发布日渐密集。多个政策出台提供了行业发展利好,而行业也正迎接不断扩充的市场。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2月至2018年3月,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原国家旅游局等部委印发关于研学旅行的文件达10多个。

数量庞大的市场需求基础

我国中小学学生数量基数大且总体稳定。截至2018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达2375.4万人;全国普通初中在校学生人数4652.6万人;全国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达10339.3万人。

逐渐增加的教育文化支出

居民教育投入比重加大将有力促进研学旅行行业的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2-2018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为7.8%,农村为8.8%。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我国居民的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也在不断加大。

消费升级和教育改革呼吁

适应消费升级的教育改革,将使研学旅游走得更远。

研学旅行产业链分析

一、上游:研学旅行资源及产品供给

一切可以为研学旅行活动过程提供服务的载体都可以称之为研学旅行资源。研学旅行资源产品供给主要涉及景区、研学基地、营地、交通、住宿、餐饮、教育,以及相关的规划设计、建筑建材、装备生产等行业。但目前研学旅行资源开发不足、产品形式单一,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研学旅行产品还相差甚远。

研学旅行产品形式单一

目前研学旅行市场的研学旅行产品多以观光科普为主,缺少深度体验性、探究性的产品。产品设计总的来说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研学旅行产品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等因素,注重科技、文化的融入及创新,增加产品的趣味性、体验性和知识性。

研学旅行产品名不副实

研学旅行是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是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活动。而目前的大多数研学旅行产品都只是在常规旅行产品的基础上,添加少量研学元素,有的甚至是直接将常规旅行产品“克隆”并套用在研学旅行产品上,如单纯的留学国家研学游、名校参观一日游等,并不能达到研学旅行产品的内涵高度。


二、中游:研学旅行产品与服务的集成


以旅行社为主导的研学旅行服务机构,是研学旅行产品的设计者,也是推进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三、下游:学校为主导的研学旅行需求方


集体出游使得学校成为研学旅行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同时,由于研学旅行费用问题,学生家长无疑也成为研学旅行活动的间接承担者。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架构

一、研学旅行产品概述

研学旅行产品是适应我国研学旅行教育需求,针对学生的不同学段特点和教育目标而设计的,以校外探究式学习、综合实践体验为主要内容的产品与服务。

区别于传统游学、修学旅游、观光考察等旅行形式,研学旅行是由旅游部门、教育部门和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由校内向校外延伸的一种创新教育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因而,本质上,研学旅行是以教育为主要目的,以研学内容为主题,以校外旅行为载体的“教育+”产品,而非“旅游+”产品。

参照国家文化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LB/T 054-2016),按资源类型将研学旅行产品划分为五类,即自然观赏型产品、知识科普型产品、励志拓展型产品、体验考察型产品和文化康乐型产品。

研学旅行产品打造是一项系统工程

研学旅行产品是一个集课程、基地、线路、导师,以及配套服务要素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这些构成因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服务于研学旅行活动的顺利开展。

其中,研学旅行课程是前提和基础,旅行线路是载体和形式,而研学导师、辅导员等人力因素是产品价值实现的推进者,研学基地、景区、餐饮、住宿、交通等配套服务要素是研学旅行产品的保障体系。


二、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的“443”架构


以四项原则为指导,紧抓四个环节,强化三个要素支撑,打造高质量研学旅行产品。

01研学旅行产品四项原则


研学旅行产品设计应根据主办方要求,紧密结合不同学段、龄段特点、教育目标和地域特色,多层次、分梯度、多维度地设计研学旅行产品。

02紧抓“四环节”,打造研学旅行优质课程


研学旅行课程是研学旅行教育产品的核心。参照美国教育学家泰勒的现代课程理论,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可分为确定课程目标、精选课程资源、组织课程实施、开展课程评价等四个环节。

1、明确“1+1+n”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体系

 

课程目标是研学课程设计的首要环节,在整个研学旅行活动中具有导向作用。

2、多主体参与选择设计研学旅行课程资源

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是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支撑要素和实施载体。一切具有教育价值、研究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并且可开发运用于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资源都可以成为研学课程资源。

3、明确研学导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导作用

4、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研学旅行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目的是要全面检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及其实施情况与效果,它贯穿研学旅行课程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实际达到课程目标程度的过程,主要由教育部门或学校主导进行。

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可分阶段针对课程内容、课程准备、课程推进情况、研学导师表现、学生研习效果等进行多角度评价。目前常用的课程评价方式有研学心得的分享、研学成果的展示、研学成绩的认定等。

03强化“三要素”,打造研学旅行精品线路

如果说研学旅行课程是研学旅行活动的理论和内核的话,那么研学旅行线路就是研学旅行活动的实践和形式。研学旅行线路的设计要以研学旅行课程为指导,强调线路的主题性、内容的创新性和行程的安全性等三个要素。

1、课程为纲,强化研学线路主题

研学旅行课程是指导研学旅行活动开展的重要行动指南。研学旅行线路的主题、内容及环节设置、目的地选择,甚至人员配备、服务支撑等,均要以研学旅行课程为基础并在其指导下来进行。任何脱离研学旅行课程指导的研学旅行线路只能是传统的旅行线路产品,而非研学旅行产品。

2、创新内容,深化研学独特体验

区别于一般旅游线路,研学旅行线路是建立在知识启发性、深度体验性、团体配合性等活动内容基础之上的,以探究性学习为目的旅行过程。这就要求研学旅行内容设计要有创新性和开拓性

3、强化安全,保障线路实施

在研学旅行线路设计的过程中,要谨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旅游安全管理工作方针,做好前期实地考察,将安全防范贯穿整条旅游线路。

研学旅行线路的实施要做到行前有预案、行中有保障、行后有总结。行前要有线路备选方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行中要有安全保障、交通保障、住宿保障、餐饮保障、游览服务保障、及教育服务保障;行后应及时汇总分析各方面反馈信息,明确产品中的主要缺陷及发生质量问题的原因,持续优化研学旅行产品设计和服务质量。

04严格把关研学旅行产品质量

 

博雅产品与服务

 


 

 

 

 

上一篇:博雅视野丨“十四五”文旅产业发展方向与愿景分析 返回列表 下一篇:博雅研究 | 一文读懂康养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