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孕育了人类文明,人类自古逐水而居,沿河建城。早在199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就指出,到2020年时全球人口会达到80亿,其中的60%的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区,而在超过250万人口中的城市中,65%位于水岸地区。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城市滨水区一般也是城市的发源地,折射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内涵、市民精神、社会审美与意识形态等。水不仅是人的生命之源,还以它的艺术形态和文化信息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城市滨水空间是人类重要的生活和休闲场所。
1.1游憩的概念
游憩是个人或团体于闲暇时间从事的活动,是人们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游憩内涵有3方面:产业角度,游憩是广泛意义上的旅游;地理角度,游憩是作为城市的基本功能,是在城市范围内进行的活动,而区别于休闲的随意性;从行为心理角度,游憩是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体。游憩使游憩者有更充沛的精力、更丰富的知识、更健康的身体从事生产和创造性活动,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游憩休闲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越来越凸显。
美国学者甘哈曼的《第四次浪潮 》,把人类经济活动划分成四个阶段:一是采集资源的活动、二是建设和制造活动、三是服务性质的经济、四是特种的服务经济即后工业化经济,第四次 “多多少少是以我们目前视为休闲活动者为中心”,并预测以休闲经济为主社会将在21世纪正式开始。莫里托的《全球经济将出现五大浪潮》指出,到2015年人类将进入休闲时代,新技术和其他一些趋势可以把人们生命中超50%的时间用于休闲,休闲将在“未来社会”的中心,休闲与工作的界限将逐步消失;休闲选择多样化;在知识社会,休闲资源的可利用性将大大提高;休闲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休闲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生活权。
在社会实践表明,人类的闲暇时间确实正在逐渐增多。城市功能休闲化,现代社会休闲时间逐渐超过工作时间,从事休闲娱乐活动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必要的社会生活之一;城市居民对以精神产品主导的消费需求迅速提高,对城市居民而言短途旅游和休息的界限愈加模糊;城市向服务型的经济结构转变,公共服务功能凸显休闲内涵,即城市从单一的旅游接待服务向综合的休闲接待服务转型,城市休闲空间从传统旅游区向城市商业中心会移,以及城市休闲设施的功能综合化和现代化。城市休闲环境日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休憩方式以环境友好的方式而不断深入人心,同时,随着科技的房展,休闲方式虚拟化和极限化,即休闲娱乐方式从传统转向虚拟。
1.2 城市的滨水区
城市滨水区(City waterfront)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比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总的说是指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陆域和水域相联接的部分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城市滨水区域,不仅是指根据水陆线可以机械求得的距离的长短,而且也是指城市居民对城市滨水区域日常意识较浓的地区。
滨水区区域的界定有好几种。美国《沿岸管理法》、《沿岸区管理计划》包括从水域到临海部分,陆域部分包括从内陆100英尺至5英里不等范围,或一直到道路干线。既是陆地边沿,也是水体边缘。空间范围包括200-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致距离为1-2km,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
城市的滨水区也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指的是城市中对社会公众开放,并满足公众日常生活和公共交往活动需要的共享空间,通常包括街道、广场、公园等。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一直承担着整合、沟通整个城市和汇聚活力的多元化功能,是恢复城市活力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建设人民城市的重要内容。
城市滨水空间的分类
城市滨水空间分类:按濒临水体性质,可分河滨、湖滨、江滨、海滨等;按所处地形,可分为平原型滨水空间和山地型滨水空间;按主要功能分类,城市滨水区分商贸、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环境、居住、历史、工业港口设施六大类;国内学者按用地性质分五类:与城市中心区相连的多重功能混合、公共性强的滨水地区;以旅游休憩功能为主的滨水地区;与城市旧工业、仓储和码头区相连的滨水地区;与城市居住区相连的滨水地区;城市边缘或不同组团间的隔离绿带以生态保育为主的滨水地区。
城市滨水区游憩开发意义:
旅游·游憩功能:城市滨水区会成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休闲地域,满足久居钢筋水泥中的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需要,成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休闲游憩的首选场所。对于满足大众多元休闲需求和推动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城市的滨水空间具有陆地空间和水体空间两方面的优势,含有更加丰富的地域文化历史内涵,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它的有效利用对于周围环境设施建设的改善,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扩大城市品牌形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总之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经历了兴起、繁荣、衰败以及复兴,由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向复合型多元空间转变。城市滨水区通过滨水环境的改善,吸引休闲、旅游、商务、办公和居住等业态集聚,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大多数人可以公平、公正地享用滨水品质与公共福利。
当代城市,尤其是全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对于历史遗迹的保护已经相对成熟。近年来,这些城市开始关注对发展停滞和处于衰败状态的滨水区进行改造开发,一系列新的滨水项目正在展开。
2.1城市滨水区的开发简史
国外(主要为西方国家)城市滨水区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资源经济时代、工业化时代和后工业化时代。到了当代的后工业化时代(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许多人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对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滨水区复兴以游憩和景观为主,滨水区的市场价值、独特性和延展性逐渐显现,逐步进入创造消费空间的阶段。一系列新的城市功能空间在滨水区中出现,包括休闲娱乐、商业商务、会展、以及混合功能空间和居住空间等。如今,多数国家都已意识到,“水”的首要功能是游憩和景观,并以此为核心衍生出商务、居住等多种复合功能。伴随着城市滨水区发展史,城市滨水区的功能延续着“能源供给一农业运输一工业生产一休闲游憩”的演变路径,也表现为人类活动“生活一生产一生活”的一种变迁。
发达国家的城市滨水区游憩化是伴随着城市更新而开始的。20世纪50、60年代,由于交通技术的发展,货物装卸集装箱化使码头萎缩,兴建了新的集装箱码头取代了原有码头,喷气式航空客运的发展使得远洋客轮消亡,市中心原有赖于河流的相关制造业向郊区迁移等,造成城市滨水区出现大量废弃的、闲置的工业用地和港口用地。于是,发达国家开始了滨水区更新;从1960年代到1980年代,制造业逐渐让位于服务业,产业结构变迀进一步恶化了滨水区工业和港口工业的发展。直到1970年代,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水、河流对于一个城市的价值。重新塑造滨水空间,它不仅是一处亲近水、接近自然的美景,是城市的明信片,还应该为城市提供休憩、交往、娱乐赏景的公共空间。
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逐渐让位于服务业,滨水区更新模式也逐渐从重振滨水区工业转向滨水区复合发展,在人类的亲水偏好下,休闲、游憩、旅游活动的普及与发展,对滨水区的消费功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因此,城市滨水的开发转向对于滨水区功能休闲游憩的转换,休闲、遗产和旅游导向下的城市滨水区开发逐渐受到了关注。。城市滨水区开始侧重的是休闲娱乐、观光游憩、文化保存、海洋研究和体验生态等游憩旅游活动。生产功能逐渐让位于消费功能是城市滨水区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该过程中,滨水区的游憩化也逐渐受到了重视。游憩与旅游业的发展往往能带来常态化、规模化人流,有利于提高滨水区商业和居住业的吸引力,增加城市的活力和文化品位。游憩和旅游业的作用对滨水区形象塑造与传播不容忽视,同时也提高了城市竞争力。
2.2 城市滨水区的游憩优势
在长期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滨水地区也遗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产特别是建筑类遗存,这些遗产为游憩业、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资源基础。同时,滨水区地带视野开阔、气候凉爽、交通不拥挤、噪音少,往往是都市中少有的几处可以长时间漫步、不受干扰的区域。为此,在滨水公园、步道等游憩设施往往具有天然优势除了人类亲水偏好和资源基础之外,在滨水区更新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也为滨水区的游憩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其中,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的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收入逐渐增加,休闲游憩需求逐渐演变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加大了公众对城市内游憩场所的需求。
城市滨水区往往具有较高的游憩价值,具体体现在环境、景观、文化、区位和社会等层面。在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的过程中,滨水空间的公共属性和资源本底起到了基本旳推动作用,休闲时代下的社会经济转型则拉动着大都市滨水区更新的游憩化。滨水区的游憩化更新主要表现滨水空间游憩化、滨水活动游憩化和滨水产业游憩化三个层面,并与大都市的功能诉求具有较强的契合性。休闲时代的社会经济转型、滨水空间的公共属性和滨水区资源本底蕴含的游憩价值分别构成了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的力和推力,多元的利益相关者博弈、规制的约束与指导则强烈影响着大都市滨水区游憩化更新的进程.
在全球资本大举侵入滨水区优势区位的背景下,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很多城市的滨水区更倾向于创造高雅文化空间,如展览厅和会议大厅等,希腊的赛普洛尼基滨水区更新就是类似典型。文化和遗产往往是彰显城市滨水区独特性的手段,增加城市滨水区的历史认同,保护建筑遗产往往会成为城市滨水区的核心。利用这些财富为现在及后人创造有吸引力的有序生活和工作环境。游憩导向下的城市滨水区强调空间内设施的混合配置,如游憩、商业或办公、酒店与非家庭性居住相结合,同时强调游憩、旅游对滨水区更新的导向作用。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或主动或被动地,旅游和游憩逐渐被视为是城市滨水区更新的催化剂。发达国家在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逐步完成了城市滨水区游憩化。
2.3 城市滨水区的游憩开发模式
美国滨水区更新的典型模式是城市滨水区的居住、游憩、商业和公共土地利用的复合发展模式。为此,美国内务部制定了滨水区游憩机会谱,将滨水区游憩机会序列从原始区域到城市依次划分为:原始、半原始、自然的乡村、发达的乡村、郊区。提倡和引导游憩导向的城市滨水区开发,类似模式已经“出口”到世界各国。同时,把休闲和旅游作为城市形象重塑和再开发手段己为滨水区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物质、经济和社会利益。
总结国外城市滨水区的复兴10种趋势:改善可进入性,提高开放程度;全面综合性开发;降低道路干线对滨水地段的侵扰;注重滨水地段堤岸的游憩开发;历史遗迹恢复和仿建;建设商业空间(休闲和商业);举办世界级展览会;灯光设计与环境艺术相融合;节庆与大型活动的增长;完善滨水地段监管系统,城市滨水区的生产功能逐渐向消费功能转型。
国际上的很多滨水区已经转型成为了以商业、游憩和旅游业为吸引力的区域,韩国汉江滨水区、美国哈德逊滨水区、美国曼哈顿岛的SoHo区和英国泰晤士河滨水区的空间利用,法国马赛、德国汉堡、西班牙巴塞罗那、荷兰鹿特丹等欧洲城市港城界面的发展取向也都清晰地表明了游憩开发的重要性。如波士顿查尔斯海军码头和多伦多滨海区都通过游艇码头和周边酒店与餐馆业为滨水区发展创造氛围,特别是游艇业的发展不仅创造了直接的经济回报,还有效改变了滨水区的原有工业形象。
美国:全长240英里的圣安东尼奥河,穿越整座城市,孕育了圣安东尼奥市的一切。经过治理后,如今每年接待游客700多万,1000多个大型会议在这里举行,圣安东尼奥被著名旅游杂志《柯尼旅行家》誉为“全美第二位,全球第九位最受喜爱的旅游城市”。滨水商业与亲水空间的打造,使得圣安东尼奥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旅游景点;巴尔的摩经过20多年的更新努力,其内港区从一个衰落的旧港发展成了高质量的公园、路径、休闲码头,布满了文化设施和商业设施,连同城市区一起推动了巴尔的摩的升级,根据巴尔的摩开发公司的数据,仅1990年一年,就有700万游客光顾了内港,消费额高达8亿美元;芝加哥河蜿顿穿过整个芝加哥市,在二十世纪80年代时,芝加哥滨水区幵始拟定城市更新计划,经过多年发展,水体生态和两岸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河滨走廊游憩设施密布,有效改善了芝加哥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空间质量。从1970年代开始,大量游客涌入。1980年代中期,港口广场一年吸引的游客和居民高达1800万。
日本的滨水区开发强调了游憩性。日本濑户川改造成一条有数千尾锦鲤鱼悠游其中的清溪,加之整齐的传统木造房屋和干净的街道,使得这座只有1.6万人口的山城小镇,成为美名远扬的旅游地。日本Muromi和Naka河流滨水区的游憩活动归纳成16类:游泳、钓鱼、水生生物采集、昆虫采集、植物采集、划船、漫步、樱花欣赏、焰火、速写\摄影、观鸟、慢跑、体育锻炼、打棒球\网球、历史\风景点、节庆\传统节日,且居民对漫步、慢跑、赏樱花等活动最为期待。
滨水区游憩空间的营造也往往具有地方特色或方式。新加坡滨水区游憩空间则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来自远方”的主题,引诱、剌激消费。悉尼达令港则是个为游客提供差异性环境和休息的地方,地使游客感觉很舒适并觉得和当地人有着某种联系,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需要,有着平等“玩”的权利。墨尔本滨水项目,作为“码头区更新”的一部分,邻近CBD,通过三座新大桥及一条铁路线和高速公路与CBD相连。开发旅游,为该地段带来了居民和近30 000工作岗位。
国外城市滨水区游憩开发的启示在于:讲究主客共享、休闲游憩导向的开发模式;追求真实性、完整性保护和文化引领游憩的开发理念;确保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实现标准与资金平衡的开发机制;通过游憩空间的合理设置将游憩者和城市滨水区相连接、满足游憩者的游憩需要。
2.4滨水城市游憩案例借鉴和启示
泰晤士河滨水区的游憩化发展与伦敦尤其是其内城的更新进程关系密切。在泰晤士河滨水区更新过程中,游憩活动逐渐普及,滨水空间、滨水活动和滨水产业逐渐游憩化并推动了泰晤士河滨水区的持续健康发展,也推动了伦敦城市空间的优化。如今泰晤士河焕然一新,已成为到英国旅游的必到之处。还河于民,营造伦敦市民的休憩空间。泰晤士河滨河地带超过100处开放空间得到整治和改善,而且市区很少有私人住宅靠河而建,滨河空间真正成为市民的免费公园、公益性的开放式旅游景区。时尚创意,打造新的旅游核心吸引物。泰晤士河两岸,用创意艺术手法打造出一片时尚滨水空间,伦敦眼、千禧桥、新千年广场等都成为新看点,并且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植入,改造河南岸的老工业区和旧城区,也使其变成城市的新亮点。
苏格兰城市格拉斯哥开始对克莱德河滨水区采用新型的、创新性的混合发展来改变衰败的工业区,首先通过节日、各类博物场馆、音乐厅等节庆活动和设施的建设,每年吸引近千万游客;其次大力发展零售业,成功地吸引了美国两家最大的购物中心开发商来投资,建设了依诺奇购物中心,每年带来近2000万的游客。结果实现了城市滨水区的复兴,恢复城市的自尊和自信。苏格兰东部港口城市敦提滨水区体现了游憩和旅游导向下开发,混合配置 5575平方米的Outlet工厂零售店;家庭餐饮、快餐、酒吧和主题酒吧等;一处含140处床位的4星级酒店、健身倶乐部;250处位于岸边的居民公寓和工作室;一处帆船和游艇码头;一处城市广场;战舰遗址;托儿所和儿童娱乐区。
在德国汉堡港口城再生中,投入3%的可用土地面积用于广告、8%用于文化、科学和教育,33%用于居住,56%用于服务、第三产业和旅游。哥本哈根滨水空间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人的滨水”,也是该城市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希腊科林斯滨水区的居住、游憩、商业、零售、服务和旅游设施在滨水区空间内的融合发展,成就了希腊旅游大国的名声。
滨水城市可以利用滨水的优势与建筑艺术结合起来,提升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名气,意大利的热那亚和英国的利物浦成为欧洲的文化城市(European City of Culture)是最好的例子。英国利物浦Head码头/Mann岛三大复兴工程,耗资5000万英镑的利物浦博物馆正式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靠近博物馆的公共区域、咖啡馆和餐馆、商店、展览空间、公寓和办公空间。
挪威首都奥斯陆滨水区以“峡湾城”命名,覆盖总长12公里的河岸,将建设公寓楼,另外还包括旅馆、商店、餐厅以及一座歌剧院等文化设施;英国普利茅斯市把滨水地区的开发,形成一个从东到西的“弓形”开发走廊,东部和西部分别是旧区重建地区,而连接它们的是完整的步行系统,与城市中心有紧密的联系,最终把普利茅斯发展为欧洲一流的城市;法国的敦克尔克(Dunkirk)位于北海之滨,通过对废弃旧港区的改造, 建设包含近居住、工业和商业空间,以及一个近2 500个泊位的游艇码头,重振了工业港口和旅游城市的盛名。
总之,欧洲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其滨水区的更新可概括为“自我有机更新模式,滨水沿线以延续传统的欧式建筑形式为主,总体形成了完整统一的滨水城市风貌,以住宅为主导逐步向酒店、商业、娱乐功能转化,并较为强调滨水区活力氛围的营造。
3.1我国滨水城市的开发
我国地形复杂,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并且地域文化千差万别,造成了城市水空间有多种类型:一是沿着人工开凿而成的河流城市:如位于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城市临淄、聊城,城市内人工开挖河湖的苏州等;②天然河道与人工河道结合而成:如隋唐洛阳城;③江河穿越,湖泊密布的城市:如武汉、长沙;④海滨城市,城市面对辽阔的海洋:如大连、青岛、深圳;⑤位于河流入海口的城市:如天津、上海、东营。“小河小市,大河大市”是水城关系的基本规律,城市旅游活动发展的过程中,流经城市的河流尤其是滨水区将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从单一的依水村落到现代功能多样化的港口城市、滨湖公园等,滨水空间的游憩化。我国的滨水城市游憩开发也千姿百态。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城市扩张与城市更新进入高潮,各大城市均掀起了滨水区开发与重建的热潮,过度致力于城市物质环境建设和经济效益提升,自然环境的保护、用地功能的协调、公共设施的完善等受到了忽视。与发达国家不同,受经济体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滞后的影响,我国的滨水区并没有进入完全衰退的阶段,不能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我国,滨水区空间的开发建设起步不久,很多项目由于建设周期短和缺乏合理有效的规指导,导致了环境破坏、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它兼具自然和人工景观的营造,并将其巧妙融合在一起,能够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然而,我国城市滨水区尚面临着多重困境。首先,当前的滨水景观设计,大多缺乏生态意识及河流、湖泊保护意识。河流、湖泊被随意裁弯取直、拦截隔断的现象到处都是;景观水体不能满足生物的多样性生长;生活、生产污水未经处理排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水体自净能力破坏,水系生态失衡,水质污染严重,滨水区生态结构失稳,最终致使城市整体生态系统失调。
其次,过于侧重经济收益导向化发展、过于强调复制式的更新模式,公众与滨水空间的社会联系则多处于割裂状态。各类滨水地区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并没有规划为城市的公共开敞空间,为大众提供服务,而是作为一项稀缺资源被少数高档住宅小区所占有,导致社会分异加剧。
城市并空间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应保持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适应并延续滨水场所的自然演化过程。应留住乡愁,区别环境空间的差异,唤起对一个地方、一段历史的记忆。但我国很多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充斥着形式主义,忽视城市的文化特征,切断了城市文脉。
最后,滨水空间文化休闲设施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市民在滨水空间活动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但是,居民在滨水公园、小广场等地只能进行休息、聊天和健身锻炼等个体性行为与活动,缺乏具有人文气息的更高层次的文化活动,特别是缺乏大型公共活动。城市滨水空间游憩功能有待提升,城市滨水区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空间,集休闲、娱乐、健身、文化等为一体,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部分,是为城市人民期待、追求和努力去营造的美好愿望。当前,“城市双修”成为我国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的重要方式。“城市双修”对从“生态修复、功能修补”两个方面入手,强调城市生态和功能缺失弥补的重要性,寻求城市与自然二者之间的开发平衡点,提升城市各方面的综合效益。
3.2 我国城市滨水游憩案例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的主要公共场所、景观游憩空间和生态保护空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城市滨水区游憩的成功案例。
自1843年开埠以来,黄浦江就成为了上海城市发展的黄金水道,在其中,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不仅是现代上海城市的发源地,黄浦江承担着工业生产、运输、仓储、交通等城市功能。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演化来看,就演化阶段而言,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有明显阶段性,萌芽阶段(1843—1949年)、停滞阶段(1949—1990年)、初步发展阶段(1990—2002年)以及复兴阶段(2002—目前);就演化规律而言,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由“单一型”走向“综合型”,由“主导型”走向“合作型”、由“推倒型”走向“渐进型”。游憩从单一观光、观景功能向文化展示、旅游游憩、休闲商业以及生态功能等的多元复合功能转变。
从1950年代直至1990年代,黄浦江滨水区多数地段都属于生产性岸线,承接着工业基地建设重任,相当多被闲置、废弃、改造的厂房与仓库。1990年代开始,外滩和小陆家嘴地区实现了一定游憩化更新与游憩资源配置;进入21世纪后,黄浦江两岸开发序幕拉开以后,滨水区游憩化进程进入了快速发展期。黄浦江两岸游憩空间的数量与规模一直都在不断增加与扩大,在复兴阶段黄浦江两岸的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之间分布了大量的不同种类的游憩公共空间,并且形成了显著、次显著以及初步形成三个不同等级的游憩公共空间的集聚区。为工业遗产活化、地标性景观植入以及生态景观建设。
黄浦江是上海大陆水系中最大主干道,是上海文化的“活历史”,黄浦滨江沿线有老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老码头、江南造船厂等;浦东滨江则有民生码头、亚细亚火油站;作为上海“百年工业”代表,杨浦滨江更不乏诸如上海船厂、杨树浦水厂、新怡和纱厂等工业遗存。上海充分保护并合理利用这些历史文化风貌资源。在沿江地区,先后打造了5个历史文化遗存集聚区、3个历史文化风貌区、7个风貌保护街坊、1条风貌保护道路,并保留了百余处历史建筑物。
打造可以驱车看江景的景观大道、多层次沿江公共活动空间、充满人文活力的滨水岸线。透气、质感、文艺,“宜漫步、可阅读、有温度”的世界级滨水公共开放空间。让工厂、仓库变身美术馆、剧院。打通滨水通道、增加滨水空间、打造生态廊道,形成文化、旅游、商务、生态、居住的复合名片,为市民游客的苏州河旅游和休闲,提供充足的滨河公共空间。呈现国际一流滨水空间 打造“世界的会客厅”
杨浦滨江南段大桥以东2.7公里公共空间实现贯通,向广大市民开放。实现步行道、跑步道、骑行道的“三道”贯通之外,2.7公里段进一步提升“工业遗存博览带、原生景观体验带、三道交织活力带”的“三带”融合,内外兼修的滨水公共空间,串起“百年工业博览带”将呈现国际一流滨水空间,努力打造成“世界的会客厅”。
杭州拱墅区,从西湖可以沿游步道走到大运河,是杭州市区唯一一条串联起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生态廊道。打造了大兜路历史街区,大运河边的景区至今保留着香积寺石塔、国家厂丝储备仓库以及大量清末民初民居建筑等。在运河边的桥西历史街区看看运河边近现代的历史文化,见证昔日运河沿岸的繁华风光,也看尽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业没落的无奈,浓缩了从晚清以来,近代杭州百余年民族工业发展历史的缩影。
江阴打造高品质滨水空间。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4.2公里的长江岸线边上会建起5座滨江公园,逐步把一些工业岸线打造成美丽的生态岸线。江阴滨江公园和锡澄运河公园将以崭新的面貌成为长江下游靓丽的生态景观廊道。环城绿道建设也同步推进。八里沿江、十里运河打造成为一个集旅游观光、体育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滨江亲水空间,让市民和游客看得见江、享得到绿、摸得到历史、品得到的文化。
新津是成都的一个郊县,探寻了国内城市河流及滨水空间发展之路。构建宜居宜游的标杆亲水城市的发展思路。以若干黄金节点为核心,构建水脉相连的“全域水城”。五津为脉:主要是以新津域内5条水系为脉络,因地制宜地重点沿河打造不同侧重的水系景观带和景点;四城为芯:结合河流周边的城市发展状况,打造时尚动感、隐逸生态、怀旧记忆等不同主题小水城;湖泊点缀:重点打造不同功能的5大湖;湿地点睛:结合目前4大湿地的状况,进行涵养、会议、游憩等不同的功能叠加;岛屿相嵌打造婚庆、露营、居住等5大特色岛;滩湾相依:打造3滩3湾;堤岸相应:打造5大堤岸等。
总之,基于我国的城市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六大综合治水理念与城市滨水游憩空间结合不断推进,城市滨水空间的游憩打造,满足了城市居民美好生活的期待。
3.3展望
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城市化速率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模式实现了由增量扩张走向存量挖潜的转变。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消费代替了生产成为了城市发展的第一驱动,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形象展示的窗口和人们城市休憩、开展户外休闲活动的空间载体,重新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对滨水空间的更新开发如火如荼的展开。美国著名建筑学家伊利尔·沙里宁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市民在追求什么。”休闲时代下的社会经济转型则拉动着城市滨水区的游憩发展,也塑造着城市的文化和形象。确立游憩在城市滨水区更新中的地位,主动承担游憩这一城市职能;围绕城市滨水区游憩化的双修,推动滨水区与城市空间共生、产业共生、社会空间共生、人才共生、生态共生等,提升城市滨水空间的文化功能,打造人民的城市,实现城市滨水区在塑造城市综合软实力中的价值。同时,让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