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方略白墨
新冠疫情已横扫了每一个大洲,各国各地政府都实行了前所未有的广泛性流动性限制,128个国家现在已经完全关闭了其文化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文网站发表文章,“新冠疫情来袭,很多人渴望从文化中得到慰藉,克服社交孤立。与此同时,疫情亦重创了文化领域。”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几乎每个国家,就社会和经济影响而言,文化生活都以某种方式受到了打击,数以万计的人们把文化作为获得慰藉、幸福和联系的源泉被截断了。
1.1新冠疫情对文化遗产的影响
由于受到疫情影响,全球89%国家的世界遗产地已经部分或完全禁止对游客开放。由于文化机构,考古遗址和遗产遗址的关闭,世界遗产地遗址地空无一人,没人参观;许多重大节日的相关活动和仪式被取消或推迟,无法使用文化遗产及有纪念意义的空间和地方开展文化活动;因疫情限制,社区文化实践活动暂停了,人们无法聚集在一起分享和享受文化的诸多方面,而文化对于社区生活至关重要。导致有关世界各地文化财产和遗址的不安全状况增加的报道,特别是在经历冲突或冲突后的国家,大流行病加剧了本已脆弱的安全局势,加重了对文化遗产地的打劫和自然遗产地的偷猎风险;关闭严重依赖旅游业以维持其预算的文化遗产地会使其长期管理和工作条件更加不稳定,进而对遗产保护产生不利影响...文化旅游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新冠疫情对于全世界各地文化的社会影响、经济影响和政治影响十分明显。它影响了人们的文化基本权利,破坏了艺术家的社会权利和专业人士的创造力,艺术家不能够沟通,许多冀望藉此获得资金支持的艺术家也受到影响;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实践和相关活动中断,导致许多人的社会和文化生活受到破坏,还导致许多文化遗产传承者和从业者的收入下降;文化机构包括博物馆、剧院和电影院等的关闭,对艺术家、创意产业和保护带来了资金上的困扰;地方社区及文化行业从业者也正面临着生计上的巨大挑战,从事表演艺术和传统手工艺的人受到的打击尤其严重,获取订单和原材料方面面临困难,生计受到了影响。新冠疫情暴露了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一些结构性脆弱性和不平等现象。在国家内部,这一大流行进一步表明了弱势群体尤其是妇女,土著人民,移民和难民所面临的不平等现象。
但是文化也成为世界凝聚人心、表达官话度过疫情的最为重要的精神动力和工具。疫情期间意大利著名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一人在米兰大教堂前吟唱福音歌曲引人流泪一样,有感染力的文化一定是人们心之所向且鼓舞人心的。民俗学家玛丽贝尔·阿尔瓦雷斯在《大流行病时代的民俗生活》说“当灾难或其他对日常生活造成重大破坏的情况发生时,人们通常还能‘有质量地生活’。正如伊朗人质危机期间绑在树上的黄丝带,柏林墙倒塌前的涂鸦,人类通过千奇百怪的方式和地点来寻找意义。”在新冠疫情期间,斯里兰卡的传统木偶戏在讲述隔离和社会疏离的故事;塞内加尔守护秩序与正义的神话人物堪库朗则从晚上8点到黎明一直在街道上游行,监督各村庄实施宵禁。
疫情使得民众对文化的需求空前强烈。从哥伦比亚到委内瑞拉、从克罗地亚到意大利,许多圣周庆祝活动虽然在具体形式上做出了调整,但2020年仍在进行;在格鲁吉亚,传统的节日盛宴以网络形式继续举行,人们将摆放着传统食物和饮料的桌子摆在计算机屏幕前,通过视频相互敬酒;印度拉贾斯坦邦民歌歌手通过Facebook组织现场表演,从而与其他艺术家保持团结,继续相互激发灵感;从牙买加到黎巴嫩,烹饪传统和手工艺等诸多传统文化习俗都在隔离之下重获重视;父母们按照祖辈传承的菜谱与孩子们一起烹饪,并在线分享他们制作的美食。摩洛哥阿特拉斯山脉的柏柏尔人社区在传唱关于疫情的诗句;文化使人们坚韧,带给人类希望;提醒着人们,人类并不孤独。
1.2对博物馆的影响
根据国际博物馆理事会(ICOM)的调查,全球因COVID-19大流行而关闭的估计60,000家博物馆中有95%被关闭。为收集有关持续的COVID-19爆发如何对文化部门产生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信息,ICOM发起了一项全球调查,分析全球疫情封锁对于博物馆的影响。调查涵盖5个主题:博物馆和工作人员,预期的经济影响,数字资源和通信,博物馆的安全性和馆藏保护,自由职业的博物馆专业人员。报告分析了2020年4月7日至5月7日在五大洲107个国家/地区中近1600家博物馆和博物馆专业人士的反馈。94.7%的受访者表示,在封锁期间,许多博物馆加强了其数字展览活动,其数字通信活动至少增加了15%;一半的受访者声称博物馆在封锁之前已在社交媒体上占有一席之地或在线共享其藏品,而超一半的博物馆社交媒体活动增加。
大多数博物馆专业人员都是在家工作的:在84%的博物馆中,绝大多数员工在停摆期间都在远程工作。博物馆员工的就业情况似乎相对稳定,只有6%的临时合同未续签或已终止;但自由职业的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情况糟糕:16.1%的受访者已被暂时解雇,而22.6%的人没有续签合同;自由职业者相对脆弱,56.4%的受访者由于疫情将不得不中止的工资支付;39.4%的受访者的公司将不得不减少员工数量。同样,由于新冠疫情大流行,全球几乎所有博物馆都不得不减少活动:将近三分之一将缩减规模,而十分之一以上的博物馆可能被迫永久关闭。在博物馆计划方面,有82.6%的受访者预计会减少,而有29.8%的受访者预计会缩减相关部门的人数。最后,有12.8%的参与者担心他们的博物馆可能会关闭。
博物馆关闭特别影响仍然博物馆文化脆弱的地区:在非洲,亚洲和阿拉伯国家中,分别有24%,27%和39%的人担心博物馆会关闭,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只有12%,在北美为10%,在欧洲为8%。总的来说,博物馆的文物安全和保护工作在整个封锁期间都在继续:约80%的受访者表示,为应对现场工作人员的短缺,维持或增加了安全和保护措施。但是,在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几乎有20%的受访者认为这些措施不够充分。
总之,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破坏了全世界博物馆的活动,威胁了博物馆的财务状况和成千上万博物馆专业人士的生存生计。与其同时,关闭博物馆给居民接触文化造成了困难和阻碍,对文化传播和获取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尽管世界各地的许多博物馆已经能够通过虚拟展览虚拟旅行等在线解决方案进行调整,或者通过社交媒体挑战来吸引公众,但由于能力有限或数字化技术水平,数字化并非对全球所有博物馆都是可行的。
2.1对于文化遗产的影响
2020年上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疫情会对文化产业产生直接冲击。其中,严重依赖于人员集聚的文化旅游业、演艺业、电影业、节庆会展业、体育休闲业等遭受的冲击最为严重。我国在初期采取了严格的管制措施防控疫情,全国经济和文化活动受到限制,因疫情导致春节庙会、元宵节灯会、清明节祭扫等节日文化活动取消。表演艺术以及传统手工艺类的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因订单和原材料获取渠道的中断,面临困境。
随着疫情结束,文化逐步恢复,但是,文化产业前期的损失却不可能完全弥补。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将直接净损失8959亿元;同时,由于疫情造成的GDP增长和人们消费的影响,我国文化产业潜在的损失可达约2890亿元。综合考虑并修正后,我国文化产业在2020年全年直接与潜在损失合计将在8959-11849亿元之间。此次疫情期间,传统线下文化遭受重大冲击,而新兴数字文化产业却优势凸显,获得了更大的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相关企业加速了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博物馆与旅游景点推出的在线游览,教育培训类机构加快布局的网络授课等。我国文化产业不可避免地发生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文化遗产被赋予了缓解个人负面情绪、维护家庭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弘扬传统文化等多重意义和价值,承载着更多的文化价值语义和社会功能。文化遗产具有天然的活力,在面对危机时拥有一定的适应和发展能力;在线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提供了传播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知识的新方法;社交网络在帮助人们实现隔离的同时保持联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居家隔离增加了在家庭环境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突出了紧急状态下文化遗产的脆弱性,但同样也为文化遗产提供复兴或创造性的语境,迫使人们重拾传统文化。文化遗产并没有因为疫情而中断或停滞,相反,民众对于作为传统文化的文化遗产的需要转换了新的形式,继续为我们在建立社会连接、提供群体归属感和摆脱困境的身心慰藉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疫情期间人们更多的时间是待在家里,诸如烹饪、传统手工艺等文化传统都被重新“点燃”;学校也通过网课教授,非遗手工课,使得优秀的文虎阿遗产资源成功转化为教育资源;非遗传承选择通过自主学习和主播培训的方式,把在线讲解非遗文化知识、录制非遗技艺网课、直播营销等搬进了直播间。既传播了传统文化,又丰富了群众特殊时期的精神文化生活。疫情倒逼民间手艺人由线下门店转战线上平台,通过在线表演、录制网课、互动授课、直播带货等方式,手工艺品一下“秒光”,增加了收入,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疫情使文化遗产的许多要素正在发生变化,以支持和强化公共卫生措施。作为民间宝贵的抗疫资源正发挥着积极作用:我国针灸、艾灸等传统医疗手段在人们的隔离生活中发挥了养生调理、身心调解的辅助疗效,艺术家正在使用传统设计和工艺制作口罩;疫情期间重学手艺、剧种、太极拳、口技、围棋、象棋、花毽等传统体育游艺项目,对平时生活的突破和尝新。通过日常生活仪式化,如出生礼、成人礼、葬礼、婚礼、生育礼等仪式,帮助人类应对过渡。文化遗产带来希望,网络化文化遗产呈现出数字化时代的特点,并通过数字媒介使得文化遗产在海内外传播。
2.2对于博物馆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各大博物馆推出“云展览”。推动传统展览资源数字化、“云展览”知识生产与传播等工作,扩大博物馆展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云展览”便捷安全性凸显,服务不打烊、展览不落幕、精彩不打折。博物馆发挥优势禀赋,迎来变革,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面对公众需求以及数字网络、融媒体传播等技术的不断赋能,摆脱时空局限增益展览效能,生产传播反馈全链互动,融合创新线上线下服务,推动文物价值更好转化。
全国博物馆加强疫情防控,加大线上传播。严格按照中央和本地区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有序组织“博物馆和文物宣传”相关活动。减少人员聚集,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加强数字化展示和网络化传播,保障文物安全和人员健康。发挥联动效应,形成宣传合力。统筹协调、央地联动,形成主场城市活动和各地活动精彩纷呈的博物馆和文物活动。尽管新冠疫情突显了博物馆的困境,但这种情况也可以为博物馆的云展览和文物的展览提供振兴和创造的环境,让被忽视的文化和文物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甚至孕育出新的内容。
博物馆突破传统展览数字化采集,实现“云展览”知识生产与呈现、知识获取与按需传播、个性化定制与交互式体验等;推动博物馆与融媒体平台、信息技术企业合作,推动博物馆资源开放共享,共同建设“云展览”体系;通过整合网友、专家、媒体等反馈渠道,建立不同层次和性质的“云展览”评价体系和推广矩阵,加大推广普及,引导业态良性发展。围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开展活动,以各大网络平台为主要传播媒介,让民众深度领略非遗的传统魅力。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表示:“新冠疫情危机的全球性特质要求国际社会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和政府间对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了“漫谈坚韧艺术”全球的线上讨论,讨论主题是“艺术家和创造力如何战胜危机”,商议如何在新冠疫情期间及以后更好地支持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并维系每个个体与遗产和文化的关联;同时发起“分享我们的遗产”全球社交媒体运动,希望以文化遗产为焦点,提高遗产和教育的可获取性,并强调在这场公共卫生危机结束后,持续开展“分享文化”和“分享我们的遗产”运动,保护世界遗产地和促进可持续旅游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科文组织建立网络平台以分享和交流疫情背景下的活态遗产相关经验,既包括疫情对遗产的影响,也涉及社区通过活态遗产增强社会韧性和活力的多样化方式;通过其网站线上地图和社交媒体提供最新信息,通报新冠疫情对世界遗产地的影响和应对举措,分享世界遗产地管理者提供的第一手资料;世界各地的儿童也将被邀请分享他们关于世界遗产地的绘画。无论是当前还是危机过后,教科文组织都将尽全力支持文化,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赋能艺术家和创作者。
而国际博物馆理事会对新冠疫情作出了紧急反应,迅速调整了其工作,以更好地应对其网络的困难。在合作伙伴组织的支持和国际委员会的专业知识的支持下,起草了有关如何处理强制关闭的建议,并代表博物馆提倡,呼吁政策和决策者紧急分配救济金,以协助博物馆及其馆藏。我国的博物馆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东风,统筹已建成的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文物编码和数据管理系统,以及各地博物馆的数据信息,整合建立起全国性的博物馆数字化体系。
世界旅游组织正与各国际机构、国家政府以及私营部门密切合作,及时和负责任地为恢复旅游业提供支持。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历史遗迹和文化场所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再次开放。6月第一周估计有46%的国家开放或部分开放了其世界遗产。6月2日,东京国立博物馆、京都国立博物馆和奈良国立博物馆均将以预约制逐步开放。在中日韩和德国一些博物馆率先恢复开放后,越来越多的艺术机构在因新冠疫情长期关闭之后,宣布重开计划。近日,欧洲各国的博物馆与美术馆相继开放,大英博物馆的“历史城市旅游攻略”将旅行者带到公元1世纪的罗马,罗马奎迪纳莱宫将于6月2重启因疫情被迫中断的拉斐尔大展,乌菲兹美术馆(Uffizi)将于6月3日开放。为了安全考虑,开放后的观众数量受限,且大多来自本地,游客不被鼓励前往参观。无论如何,给人类带来希望和慰藉的文化,作为人类文明之光在疫情之后将迎来更多的璀璨。
参考文献:
[1]教科文组织启动“非遗与新冠”平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微信公众号.2020-05-20
[2]抗击新冠疫情 世界文化遗产能给我们什么?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04-27
[3]沈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我国非遗实践的新变.文艺报.2020-05-29
[4]薛帅.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将加强抗疫文物展示宣传.《中国文化报》.2020-04-28
[5]陈汉坡.做好博物馆的“加减乘除”.《光明日报》.2020-05-17
[6]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罗布林卡3日恢复对外开放.新华网.2020-06-03
[7]世界旅游组织:全球217个旅游目的地100%对国际游客实施旅行限制联合国新闻网.2020-0 5-11
[8]世界旅游组织:旅游限制开始放松 但仍需采取谨慎态度.联合国网站。2020 - 05 –31
[9]王文华 付华.走出文旅融合守正创新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山西考察重要讲话在当地文旅业界引发热烈反响.《中国旅游报》.2020-05-15
[10]顾军.非遗保护亟须厘清的四对概念.《中国文化报》.2020-05-13
[11]黄松.大英博物馆开放190万张艺术品图像,《女史箴图》纤毫毕现.澎湃新闻.2020-05-10
[12]袁思陶 邢贺扬.刘玉珠委员:大力发展“云展览”多维度展示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报》.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