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N

EWS博雅动态

【行业观点】博雅研究 |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文化和旅游

2020年两会期间,习主席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在全国两会代表以及文旅行业引起热烈反响。文化旅游是文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发挥文化旅游的作用,就必须牢记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追求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践行生态文明,让文化和旅游产业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区域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1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旅

1.1以人民为中心
一切依靠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大众不仅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体力量,而且是打碎旧的国家制度、创造社会主义新制度新生活的主体力量。“一切依靠人民”随着时间的锤炼和实践的检验而愈益发出真理性光芒。改革开放在40多年,人民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强大动力,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路径,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文化旅游的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文旅复苏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只要紧紧依靠人民,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民是创造历史、成就梦想的伟大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否有效发挥推进社会发展、造福本国人民的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民群众接受与满意的程度。“一切依靠人民”,是中国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最本质体现;只有“一切依靠人民”,才能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才能切实解决好“不平衡发展”和“不充分发展”的问题,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人民为中心”,肩负时代重任,全国文旅行业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坚持人民至上,发展人民的文旅,我们一定能在今年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1.2人民的文化旅游
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推动消费回升”“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对文化和旅游工作做出部署。旅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够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直接影响到很多老百姓的家庭生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去,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文化旅游行业业蓬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转型发展的重要动能、脱贫奔康的重要支撑。两会对旅游企业给予重点关注、重点支持意义重大。是“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的文旅行业成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文旅行业复工复产取得积极成效的背景下,激发和凝聚起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心与强劲动力。文化和旅游产业是脱贫工作的一个重要支撑,要求不仅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要有真心实意为人民做事的举措。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全力做好文化和旅游领域“六稳”“六保”,抓住筹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重大历史机遇,下大力提升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水平,更好满足大众精神文化、品质旅游的美好需求,更好营造充满活力、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做出更大贡献。

2人民的文旅发展

2.1 文化旅游的形势和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旅发展面临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尤其遭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文旅行业成为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没有之一。疫情对文化旅游领域传统治理手段、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等提出新要求和挑战。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文旅行业持续增长、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享受美好文化和旅游的需求没有改变。随着疫情防控向好态势的巩固,文化和旅游产品日益成为大众生活的刚需,文化和旅游业一定能够逐步恢复并健康发展。作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餐饮、文化、旅游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提供丰富、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提高人民群众餐饮、文化和旅游消费体验,既是应对和克服疫情影响必然之举,也是实现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持续发挥重要拉动作用,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超过投资和出口贡献率。民以食为天,人以游为乐。在国家大力支持和全国文旅努力下,文旅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饭店、景区等场所有序开放和恢复经营,人们压抑的社交需求、出游热情不断释放,消费潜力逐步释放。文化旅游消费,是安全的消费、有品位的消费、健康的消费,将贯穿整个文化消费的全过程。旅游消费一“活”,有力带动社会消费的整体回暖和提升,行业发展信心和市场信心得到大力提振。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落实保就业、保市场主体要求的关键,则是要加快恢复和壮大餐饮、文化、旅游消费,通过消费的辐射、带动作用,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为稳企业保就业提供不竭动力和核心支撑。“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优先稳就业保民生,餐饮、文化、旅游行业拥有数量众多的市场主体,集聚了一大批中小微企业,吸纳了一大批就业群体,是“六稳”“六保”的重要行业。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全国文旅行业要把握机遇,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在应对危机中掌握工作主动权,在落实报告中打好发展主动仗,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文旅行业加快恢复发展,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确保“十三五”圆满收官。
从长远来看,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文化和旅游工作中,加大对文旅企业的帮扶力度,把绿水青山守护好,确保群众的文化和旅游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一切靠人民,我们有独特政治和制度优势、雄厚经济基础、巨大市场潜力,亿万人民勤劳智慧。只要直面挑战,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动力,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的难关一定能闯过,中国的发展必将充满希望。
2.2 以人民为中心来发展旅游
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 餐饮、文化、旅游消费具有涉及面广、辐射力强、带动性大等特点,是消费中最有活力的门类。支持餐饮、文化和旅游恢复发展是推动消费回升的关键之举,有利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稳企业保就业的有力支撑,是引导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措施,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元需求。针对受疫情影响损失严重的文旅等相关行业企业,报告提出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一是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减轻旅游企业负担;二是出台更加积极的政策,支持旅游企业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使更多的旅游企业能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通过创新发展,走出困境,在逆境中创造辉煌;三是大力促进消费,以消费拉动市场增长,促进旅游业回暖复苏。这些减税降费措施旨在减轻旅游企业负担、提振市场信心、鼓足企业的干劲,对于促进旅游企业尽快复工达产和重启市场,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贯彻落实习书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精神,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支持扶贫产业恢复发展。“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国家及地方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但是光有外力还不够,重点要靠内功。” 在文化扶贫、旅游扶贫带动下,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旅游扶贫是返贫率低、受益面广、拉动性强、扶贫效果好的产业扶贫方式,既能帮助贫困县,又能给广大消费者提供美好的生活体验。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老少边穷地区旅游业发展,加大旅游扶贫力度,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脱贫群众获得持续收入的重要手段,形成特色文创产品、旅游商品等,扩大购买贫困地区土特产品、到贫困地区旅游休闲的规模,致力于将文化旅游扶贫项目做成既有良好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市场效益的项目,实现脱贫和文旅企业转型升级、改革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长期、可持续的扶贫,真正实现“授人以渔”,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坚持融合发展,壮大消费主力。疫情防控期间,大量线下实体实景消费转为线上消费,网络点餐、线上购物、直播带货、云上赏景等“宅经济”“宅消费”成为消费新亮点,显示了餐饮、文化、旅游消费的超强韧性和巨大潜力。要积极适应疫情倒逼形成的文化旅游服务管理新机制,持续抓细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大力推广和落实门票预约、智慧引导、错时游览等措施,为广大游客参加文化和旅游活动提供更为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推动消费回升。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要多措并举扩消费,适应群众多元化需求。促进文化旅游领域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打造更开放的旅游产业生态圈和价值链。
在5G全面商用的助推下,全面启动数字化转型工作,提升智慧旅游水平。立足于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数字化的需求,打造数字化平台,利用互联网、5G、VR、AR等数字技术,为在线旅游产业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强有力支撑;加速“旅游+”和“+旅游”等新业态和新模式创新;打通旅游和新零售消费场景,拓展云旅游、网络直播、云看展等线上产品服务,打破纵向、横向信息壁垒,适应消费需求变化。加快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布局,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安全、便捷、自主的一站式旅行服务。通过科技提高发展质量,把旅游服务互联网化、智慧化、数据化水平提升到新高度。
文化和旅游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是衡量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和民生福祉的重要指标。以人民为中心,突出文旅的民生导向,满足大众文化旅游需求。强化文旅融合,文化与旅游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相结合,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推动群艺馆、美术馆向游客全面开放,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物等事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倡导全民健身,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
在文虎阿和旅游市场空间的战略布局上,与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保持步调一致,为西部城市的旅游产业现代化积极贡献力量。长期以来,我国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乃至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间一直存在着技术、潮流、消费习惯等方面的“梯度转移”现象。提升互联网旅游,在西部省区市发展“互联网+旅游”,继续致力于西部旅游扶贫事业;立足于基于持续的技术和服务创新,让西部地区旅游企业、旅游从业者、消费者能够分享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成果。
深化文化旅游合作,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把旅游产品提升作为“一带一路”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石,推动“走出去”企业多元化,推动务实合作,促进往来便利化,强化人才支持和信息支撑,重视海外华侨华人在推进文化旅游、促进民心相通中的桥梁作用,加强区域内的文化交流和旅游交往,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更加和谐的氛围和国际环境。
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发展海洋经济,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沿黄生态文化带建设为抓手,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整“带”统筹,建立联动机制;“高”点定位,注重资源保护;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旅游宏伟蓝图,工笔描绘新时代中国梦的文化旅游新篇章。

3围绕人民为人民

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文化旅游承担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责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人民提供周到服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把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与提高旅游景区品质结合起来,把文创产品研发推广作为工作着力点,让更多老百姓把文化带回家,实现“让文化留住游客,让游客带走文化”的良性互动。在全面小康社会,人民对精神生活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更多,对于健康、快乐、幸福的期盼将更强烈,催生出一系列新型文化消费需求,形成新的产业链。在新形势下,要创新服务形式,满足信息时代大众对数字信息的需求,从而守护国家记忆,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体现了强烈而真切的为民情怀和生态文明发展观。水清山绿,环境更美。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通过发展情系人民的文化旅游,用一杯清茶、一个苹果、一棵蔬菜、一壶小酒,一首山歌,一包特产……落到吃穿不愁的生活实际、点到收入稳定的生活细处,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让文化旅游给游客留住乡愁,圆了乡情,暖了思乡之心,让人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作于细”而“成其大”的文化旅治国方略,殷殷关切里皆是之民心。以人民为中心,围绕人民发展文化和旅游,一定让每一个灿烂梦想都照进现实。

参考文献
[1]李志刚 沈啸 李凤 崔哲.以人民为中心 让文旅产业 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中国旅游报.2020-05-25
[2]李志刚.授人以渔 实现长期可持续旅游扶贫.《中国旅游报》.2020-05-26
[3]包心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自觉.理论网.2020-05-27
[4]将群众利益挺在前面 打出“组合拳”化解涉疫旅游纠纷《中国旅游报》2020-05-27
[5]银元.文旅行业恢复发展可有力支撑消费回升. 《中国旅游报》.2020-05-27
[6]李凤.全国政协常委达久木甲: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旅游报》.2020-05-26
[7]王德刚.以更加积极的政策措施促旅游业回暖复苏.《中国旅游报》.2020-05-26
[8]李凤.致公党中央:深化“一带一路”文旅合作《中国旅游报》2020-05-27
[9]吴志祥.为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现代化贡献力量.《中国旅游报》.2020-05-27
[10]李志刚.让文化留住游客 让游客带走文化《中国旅游报》.2020-05-27
[11]王红彦.凝聚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中国旅游报》.2020-05-26
[12]程晓刚.文旅扶贫攻坚 志在全面小康.《中国文化报》.2020-05-29

上一篇:博雅关注 | 北京多地调整防疫政策:景区收紧管控,酒店退订率激增 返回列表 下一篇:博雅研究丨拉动旅游经济,助推旅游消费 ——写在贯彻“两会”精神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