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墨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健康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导致了亚健康状态趋势的加速,同时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当重大疫情发生时,人们都会产生应激反应,并产生焦虑、紧张、或者恐惧、乃至绝望等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当前,全世界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新冠疫情,面对因疫情引起的创伤,本文提出适应不同人群需求的景观疗法对策和五感花园疗法模式,通过设计和建造景观环境,以满足疫后治愈和健康中国的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
1五感花园概述
1.1相关概念
“康养”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概念,比一般意义的“健康”、“养老”、“养生”和“疗养”等概念涵盖范围广,既可以是一种持续性、系统性的行为活动,又可以是诸如休息、疗养、康复等具有短暂性、针对性、单一性的健康和医疗行为。
养生:“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书。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植物疗法包含景观疗法和园艺疗法。景观疗法利用精心设计的自然环境帮助人们恢复身心健康,园艺疗法则利用植物达成对人的疗效。
“园艺疗法”在西方国家较为盛行,美国园艺疗法协会给出的定义是:“对有必要在其身体与精神方面进行改善的人们,利用植物栽培与园艺操作活动从社会,教育,心理以及身体诸方面进行调整更新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简单说园艺疗法是以“园艺”为媒介的一种特殊“疗法”,提倡通过不断地侍弄花草,积极运用园艺植物、园艺活动及园林绿地环境对人产生的直接、间接作用,改善身心状态,维持和增进健康,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永葆身心健康,提高生活品质。
广义的园艺疗法是指利用植物或者围绕植物开展各种活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和精神恢复的疗法,包括芳香疗法、色彩疗法、景观疗法、植物五行疗法、森林浴、光疗、氧疗和声疗等,可适用于不同年龄、背景、能力的人及各种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的人。人体脑波的表明:园艺活动活动能缓和紧张情绪,使人趋于平静、放松的精神状态。目前,园艺疗法作为一种利用植物的生态作用,对预防和辅助治疗疾病并具有保健功能的方式逐渐流行起来。其操作简单、实施方便的特点适于大范围实施,服务对象和人群也更广泛,除老人外,也适用于健康和亚健康状态的人,在情绪、生理、社交、认知等方面都有较好治疗养生康健效果。
1.2五感疗法
五感是指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是人们据以获取外部信息的渠道。园艺植物和环境对于人的作用主要基于五感:即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五感疗法,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五感为主的感觉刺激带给人的心理、生理效果,通过感官接受环境的积极信息,使大脑处理并通过内分泌等的调节做出积极的反馈,继而达到身心疗愈的作用。五感疗法由视觉疗法、听觉疗法、触觉疗法、嗅觉疗法、味觉疗法构成,
视觉疗法:主要是通过自然景色或者具有疗效的色彩来进行疗治。如采用不同的色彩,借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和目之所及的各种不同事物的颜色打造视觉景观,不同的植物配置刺激患者的认知能力。患者通过眼睛观察刺激记忆力,减轻精神焦虑和负担,减少疲劳感,有助于缓解焦躁的情绪。
听觉疗法:主要是用各种令人舒适的声音使患者身心得到放松。用听风亭、回音廊等景观节点打造听觉景观,种植的树木叶片的摩擦声,歌曲,还有模拟大自然的虫鸟鸣声、水声、雨声,在这种环境下,会不由自主地感到身心舒畅,从而达到缓解消极情绪的效果。
触觉疗法:主要是通过皮肤感受,增加对外界的感知。用不同质感的铺装和各种互动装置打造触觉景观,设置一些新的锻炼器材,刺激患者手掌,还能改善患者肌肉松弛的症状,在室外设置鹅卵石步道来按摩患者足底的经络;室外水景提供了與水亲密接触的途径;在座椅、轮椅、栏杆等的扶手上使用一些有凸点的装饰,也是触觉疗法的一种方式。
嗅觉疗法:是让患者通过鼻子闻花香、叶香、泥土香等,植物具有的芬芳气味可以对患者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用芳香植物和景观装置打造嗅觉景观,如茉莉增强机体抵抗力,令人身心放松;桂花消除疲劳,宁心静气;丁香净化空气,使人沉静轻松。运用芳香气味的植物时,应将同一科属的植物配置在一起,以免与其他种类的植物互相反应、影响效果。
味觉疗法:用食物打造味觉景观。主要是用舌头品尝。种植一些可食用的植物,如丝瓜、西红柿、茄子等颜色鲜艳且具有攀缘性的果蔬植物,患者可以品尝自己种植出的瓜果蔬菜,提升患者的自我价值。采摘、种植可以使患者的身体得到训练、交流,为生活增添色彩。
花园由来已久,传统意义上的花园是种植花卉、蔬菜、药材、水果等观赏植物并提供游玩休息的场所。
植物疗法园是植物疗法在风景园林建设中的应用模式,高品质的植物疗法实施空间是实施植物疗法的基础。设计精良的植物疗法园刺激人们的多种感觉器官,引起更深层次的感受。
互动景观是一种重视人类活动与园林景观相互作用的景观营建方式和景观存在方式。好的景观环境,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游览者的身心健康。
康养(或康复)花园集绿化与园艺治疗于一体,面向老、病、残、伤等生理或精神弱势(缺陷)群体,依托乔、灌、花(草)等植物景观,组织多维景观体验和社交活动,达到缓解痛苦、恢复(生理)功能、建立信心和愉悦心情等目的的综合性景观,是有利于城市美化及具有生态效益的助益人体身心健康的绿化。
感官花园以生态性、参与性、科技性、安全性、以人为本作为设计原则,融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感官设计,通过应用多感官体验打造景观空间,给人舒适、安全、活动并减少人的压力,将人的精神感受自然渗透到花园。
五感花园就是将五感设计应用到植物景观设计中来,通过丰富环境景观的生命力让人们的感知觉充分得到满足,形成全方位的感官体验。景观环境若能使得游人的五感齐发并相互沟通,即可形成多元的立体的审美感受。现代园林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也有助于满足(或弥补)某种感觉器官受限的人群在娱乐休闲活动中的特殊需求。
景观设计师三宅祥介(Yoshisuke Miyake)被成为感官公园概念的鼻祖,他认为:“伴随年龄增加,人的感觉往往会变得迟钝,如果有东西可以在周围不停地刺激你的感官,不仅令人舒心,还有治疗功能。因此希望通过感官公园让公众的感官变得更灵敏,不只依赖视觉来欣赏大自然,促使公众即使闭着眼睛也能体会大自然的奥妙,并能更主动地在自然生态中寻找乐趣,体验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刺激。”
总之不管是疗愈花园、康复花园、五感花园对康复花园的定义,异曲同工,大同小异,本文都统一为五感花园。
1.3作用和意义
十九大报告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需要。五感花园的景观设计提供适合的硬件配套、园艺治疗则提供完善的软件服务。能有效的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绿化用地的不足与人们需要一个身心疗愈的场所这一矛盾。五感公园具有生态恢复的功能,修复城市因为建设造成的破坏。
五感花园结合园艺疗法,将景观赋予了康养的功能,其对社会中的亚健康、生态以及老龄化等问题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亚健康人群的减少,将提高社会运转效率,同时减少其带来的社会负面问题。老人和残疾人也将健康生活,减少福利中心、疗养院的社会负担,并有效服务社会。“健康中国”和生活美好 建设的宏伟蓝图将一步步实现。
植物和人的生理和心理有着很大关联,五感花园的康复疗养作用再度被重视。五感花园关心生理和心理的弱势群体。老年人、残疾人、先天性疾病患者、慢性病人、创伤病人,抑郁症患者、精神病人,老、残、病、亚健康等生理及心理不适者,都是康复花园的服务群体。五感花园服务群体涉及社会短板,迎合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幸福生活。
在体验经济的大背景下,随着全民旅游的来临,将五感景观与游憩空间相结合,对于更好的感知、认识外界具有重要意义,依据行为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理论基础对行为和心理特征,对五感景观的喜好特征及需求,为游憩空间的设计策略提供依据。使得旅游的品质提高,
五感花园以康养为目的。五感景观有助于人群(尤其老弱病残)心理压力的缓解和生理疾病的康复,痛苦的缓解、功能的恢复、信心的建立和心情的愉悦是“康复”的主要内涵。能缓解人们和病人生理上的痛苦程度,如疼痛、瘙痒、酸胀、寒热等;其次,能恢复完全或部分缺失的生理功能,如肢体运动,心肝脾肺肾等内脏生理功能等;帮助人们还有患者建立战胜疫情和病魔的信心,成为自信的人;四是形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成为快乐的人,成为健康中国健康社会的重要。
五感花园无法直接治愈病症,但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 五感花园以人为本、生态上的回归自然、环境上的和谐统一。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场所的不同需要,活动体验满足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需要,减轻释放压力、缓解负面情绪,达到身体良好的平衡状态。
2) 五感花园追求任何自然统一,以阳光、植物、水景等自然和生态要素应用景观,通过五感园艺治疗方法、使用当地材料营造景观、运用乡土植物资源营造舒适、健康的环境,使使用者增强自我康复能力,得到更快速恢复;还能。
3) 产生空气负离子、释放植物精气、散发芳香气味,进行、辅助治疗,刺激情绪和心理缓解,缓解身心压力、焦虑、抑郁,获得常规医疗能达不到的疗效;
4) 构成五感体验的设计元素营造不同色彩、质感、高度的花园景观,除了植物除生态作用外,升入挖掘植物的疗养和康复作用,积极调节身体舒适度、人际关系和精神压力等,能够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增益。
5)为工作人员、高压人群等提供减缓工作压力的场所;释放生活中的紧张压力,
6)在城市内部,为弱势群体、病人和访客提供安静平和的互动环境。
总之,五感景观是创造集感官性、互动性、科普性于一体的人性化游憩空间。借助自然的力量,通过接触自然环境的色彩、香味、质感、水声等刺激感官舒缓情绪,锻炼肌体,在活动中享受亲自参与的乐趣与成就感,达到对身心辅助治疗和康复的效果,对人体的心理状态和大脑皮质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激发使用者的正向情感,复健心灵,感受美好,消除灾后身心障碍。
2中外五感花园历史与案例
2.1国外的五感花园小史
无论东西方,从古代造园开始,五感花园就贯穿始终。古埃及宫廷御医曾尝试在花园中行走,缓解法老的精神压力;古希腊哲学家专门设计睡眠花园,以增强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古罗马要求军队医院或伤员康复地周边设置花园或空地。在远古时代,先民已经发现植物、花园等人造自然要素,对病痛、伤残及精神压力的舒缓作用。
中世纪修道院园林:中世纪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停滞与封闭,修道院园林逐渐兴盛,并成为静思的场所。修道院内庭中央种植草坪,设置喷泉和十字形水渠象征生命的活力的源远流长,庭院四角种植松树象征生命的常青。修道院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体,在建筑附属用地上,设蔬菜园、水果园、草药园、绿色庭院、墓地等各种园林。内庭围廊四周种植各种花卉、草药和灌木。修道院向流浪者和穷人开放,老、幼、病、残等弱势群体可获得水源、食物、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修女们带流浪者和穷人回修道院进行康复治疗,发现并积累运用草药、花园、肢体活动等康复辅助治疗经验,此外还研究清香、绿色和鸟鸣对康复的帮助。修道院的草药、修道院园林的优雅环境成为老、幼、病、残休养生息的场所。
之后综合医院的疾病治疗兴起使得五感花园沉寂。14~15 世纪的欧洲,各类疾病集中爆发,大批失地农民和流浪者涌入城市,传统封闭的修道院已无法容纳大量平民,修道院医疗服务供给不足。开放性医院逐步取代修道院,满足了大量平民的医疗需求。但也使得五感花园的建设与研究陷入沉寂,人体生理康复、精神疏解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被忽视。一些五感花园性质的修道院转入冥想性研究,出现一些冥想花园,如日本禅宗园林。提倡通过观察者的主观思考,改善精神状态,帮助观赏者思维集中和情绪放松。
进入17世纪后,人与自然的关系被重新审视,田园设计风格与浪漫主义设计思潮兴起于康复机构;1699年,李娜托·表加在《英国庭院》中,提出挖坑拔草等对人身心健康益处;18世纪初,五感花园开始在欧洲复苏,罗马的新医疗理念开始注意医疗卫生条件,及园林绿化对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帮助,认识到除药物治疗外,小气候、光照、通风等自然因素对病患康复的积极作用。1786年,精神病学先驱、美国国家独立宣言人本杰明·拉什公开宣布挖掘土壤对精神病患者有医疗效果;英国苏格兰的哥雷格迪博士开始研究园艺栽培活动与精神病康复的关系,对精神病患者施以园艺栽培训练,组织精神病人进行栽花、植草、除虫,鼓励他们与兔、鸡等动物玩耍;18世纪末,德国愿意家Christian Cay 设计了专供病人观赏的花园,花园中茂盛的植物和色彩各异的花朵,总是能给病人以积极乐观的联想。
1817年,美国费城友谊医院的附属温室明确将园艺治疗纳入康复治疗的重要环节,专门设立静谧的林荫道和开阔的草地,供病人自由活动;1845年,五感花园与精神病医院内部景观结合,并按照其对园艺治疗的理解开展活动,让患者获得自信与生活激情,最好的方式是园艺活动;南丁格尔强调,具有良好空气和阳光的环境可把病人死亡率从49%降至3%;1878年庞蒂克州立医院设立,引入农业和园艺治疗运作。
20世纪初,爱德华·史蒂芬调查整理的《20世纪的美国医院:本世纪初美洲和欧洲医疗机构发展研究》指出环境景观的设计与建筑设计同等重要,光线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甚至超过药物;20世纪30年代,英格兰的不少农场与医院合作,医学家发现病人在农场的园艺活动中获得肢体锻炼和社交满足,对病患的治疗效果是难以估量。1933年Heartwell《景观与花卉治疗》中,表示园艺活动对于身心疾苦的人的疗效是常人难以想像;1942年,第一个有职能治疗学位的Milwaukee Downer学院在职能治疗课程中授予园艺课程;1953年,公立花园进行首次园艺治疗,退伍军人医院发展了一套园艺治疗内容;1956年,俄亥俄州的霍尔登植物园在克里弗兰“老人中心” 发展了一套五感花园治疗课程;1971年美国堪萨斯州州立开设园艺疗法大学课程;1976年,美国各州植物园定期开展园艺治疗有关话动,五感花园及园艺治疗在美日韩等国迅速发展。
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五感花园虽没有正式成为一种园林形态,但其治疗效用得到广泛共识,其功能作用基本明确,各种设计实践活动频繁,为20世纪中后期,康复花园成为独立的园林形态做了准备。五感花园的设计高潮出现在二战后,二战后大量退伍伤员和老兵的康复医疗为五感花园提供了发展契机;理论方面,近100多年园艺治疗的经验,形成较为完整的治疗理论,景观设计与康复医学、健康医学充分融合。
进入21世纪是五感花园的高潮与盛行,五感花园走向生态可持续之路。在美国有20%的综合医院有附属康复花园,80%以上病区配置户外活动场地、小型公园和交流场所;日本的森林浴念提倡病人通过阳光照射和树林隐蔽的交互,改善生理机能;美国和日本还建立了花香医院,通过植物挥发性气体对人体的作用,延缓人体机能因疾病的退化,降低医疗成本,节约医疗资源。目前国外对五感景观研究起步较早,成果相对丰富,其研究内容多与社会热点问题及公众需求紧密联系。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对五感花园研究应用较系统、完善,且目前己达到较高水平。
2.2国内的五感花园历史与现状
我国约在起源于神农氏的《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有“闻香治病”记载。早在盛唐时期,植物制作的香薰就用来清热、解郁、治头痛的治疗。中国古代园林建设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各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平衡来影响人体内在的平衡,从而达到理疗、养生的效果,如皇家园林、寺院园林、郊野园林以及别院、山庄等地,它们就是古代康复景观初步形成的场所。但这些场所不具备公共服务及其它社会责任方面的功能,并且也没有形成康复景观的完整理念。
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五感花园景观的研究和实践,2000年以前,为园艺疗法发展历程的萌芽期,但国内多以单维度感官研究和应用为主;2000-2010年为五感花园的普及期;存在部分保健型园林、园艺治疗活动的实践,但总量较少,分布不均匀,侧重点比较零散;且主要集中在视觉景观和听觉景观2个方面。相比之下,我国康复花园的研究与实践,仍处于初级阶段。理论方面,以台湾学者黄盛璘著有《走进园艺治疗的世界》,推广五感花园与园艺治疗。2010-至今,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环境的追求,使得五感花园进入了发展期。
我国在追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称号的过程中,创建了许多外观精美的城市景观,用五感来综合的欣赏景观也正在成为一种趋势。然而目前国内五感花园建设开发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实践水平,受人欢迎的五感花园项目不多。在五感花园的园艺疗法的研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起步相对较晚,相关研究较为分散,两者结合的应用和研究更尤为少见。
总之,五感花园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城市生态改造及景观提升中,可将城市社区的闲置地块进行品质提升,结合五感花园的疗愈功能创造。同时,我国的五感花园还探索用五行学说用的木、火、土、金、水进行指导设计,并将中草药植物应用到五感花园的五感区及中草药植物展示园中,使其具有辅助康复及科普教育、文化传承的作用。作为治疗与康复相结合的自然疗养形式,五感花园正在逐步走入康养小镇、旅游小镇,作为构建“全民康养”未来社区的重要户外健康场所,也将在未来社区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2.3国内外五感花园案例
日本大阪大泉绿地公园(Oizumi Ryokuchi Park)让参观者通过他们的感官去体验、感受和探索自然。提升的种植床和水面让儿童和旅客可以更直接接触植物、水合水生植物;墙面采用代表花园植物的装饰瓷砖,扶手背面刻有描绘周围景致的盲文,高低两种扶手方便所有人群使用;花园里设置各种信息牌、触觉显示器、音频信息和盲文等,并提供机会触摸和感受水、植物和雕塑等,丰富参观者的感官体验。
新加坡大巴窑感官花园:建于2009年,面积约1.1公顷。按照人的5个感官分成5大区块,无论老人还是孩童,健全人还是残障人士都能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体验大自然的魅力。视觉区以栽种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的植物为主;听觉区以人造水景的潺潺流水配合风吹竹林的声音为主,水景和地面材质结合发出悦耳的音乐;触觉区有植物的花、茎、叶和景观墙的体浮雕的触摸质感,及触摸后的变化;嗅觉区和味觉区则栽种果树和芬芳的植物,可供嗅闻或食用,让公众走一趟色香味俱全的感官之旅。
日本“Shiru-ku Road”公园,设置很多特殊声音装置,即时收集公园内的各种自然声音,并可现场提供给游客聆听。如,在园内一片竹林中,设置一些喇叭形听筒,与其联通的麦克风伸至竹梢高处,游客从听筒中可清晰地听到风吹竹林发出的“沙沙”声;园内地上也有一些装置,需趴地上听,那里所录播的是地表昆虫的聒噪声。这些装置帮助游客获得平时难以享受到的耳福。
印度新德里的五感公园,有精美的园林花卉,众多的艺术雕塑,口味多样的餐厅和原始的岩石、荆棘丛和小径等,可为游客提供的五感功能包括触觉(基于原始岩石的质感)、视觉(基于花树和雕塑的色彩和性态)、听觉(基于陶瓷钟声和瀑布流水的声音)、嗅觉(基于各种植物散发的芬芳)及味觉(基于园内餐厅的各种美食)。
英国利物浦的感官公园,按人的五种感官分区。视觉区是色彩对比强烈、高矮与形状各异的植被;嗅觉区是一条布满藤本植物并散发出浓烈气息的回廊;听觉区利用流水的冲激发出令人震撼的声响;触觉区栽种了各种长毛、带刺、光滑或粗糙的作物;味觉区则种植着各种可以食用的蔬菜瓜果。
西班牙卡斯特利翁的感官公园,于2004年建成,面积约13000平米。公园的设计使游人可以充分利用五感来全方位的体验大自然,并蓄意将感官享受转化(引向)为传播知识的途径,是学生和游客们的喜爱的聚集、休闲场所。
法国伊瓦尔的五感花园,花园中有1300多种植物,按照味觉(基于食用花卉)、嗅觉(基于百合、玫瑰的花香)、触觉(基于枝叶、绿篱的修剪)、视觉(基于西番莲、雪绒花等多彩的鲜花)、听觉(基于水声和鸟鸣)的主题分区布置。像一个绿色天然的小小迷宫。
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将环境心理学“五感”、康复性景观理念与植物景观设计相结合,以体现植物景观疗愈的健康效益。该园的植物资源丰富,具有大量芳香植物,可食植物及可采摘植物种类应用,景观季相色彩相遇性丰富,能为游人提供很好的五感体验,具有构建康复性景观基地疗愈的条件,但尚不具有康复性景观专类园设计,及参与性活动的开展,同时植物园还缺少品牌性特色活动。
上海植物园的“寻艺听香”小花园,有两层含义:一是追寻园艺和园艺疗法的真谛;二是“听”不同于“闻”,更侧重于香气像声音一样袭来,来时自然就来了,散时却无影无踪。景点内融入了“反差感”强烈的多肉植物,还设置观景平台、吊篮和花架座椅等,供游客朋友们休息、体验和观赏需要。随意触摸、闻香,充分调动人体的“五感”,充分汲取天然的芬芳。“寻艺听香”有芳香植物多达62种(含品种),植物的叶片既可泡水,又可在料理或糕点时加入调味用于美食、糕点和茶饮等,开启专属于自己的园艺疗法!
由于五感花园的使用更注重“治未病”,专注于养生、康复和疗养,来解决亚健康者的生理或心理的问题,通过一定的色彩、有节律的声音、方向的气味,宜人的质感刺激并改善使用者的感官;通过可操作性强的互动使人从自身的不良状态中剥离出来,分散与对身心不适的注意力,更为人性化,使用人群涵盖范围广,正在得到世界各国的普及应用。
3设计要素及建议
五感花园设计要点
(1)用水、阳光、植物等自然生态要素创造提供五官感受及活动庭院空间;
(2)人群导向,激发让参与者的五感体验和动手照顾植物的园艺空间;
(3)构建无障碍的步行空间,避免对行动不便者和小孩伤害的友善环境;
(4)营造易达、多元、方便的休憩和运动空间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多元化;
(5)植物的形态、气味、质感、季节变化和色彩要多样化;
(6)开放、半开放、私密等不同程度和类型休憩空间,满足个性化需求;
视觉感观设计
·植物宜选择色彩明快、四季可赏的类型,种植观花、观果、观叶植物,利用植物生态性,通过植物优美的造型、丰富的空间感、绚丽的颜色等有机结合。
·花园中宜设置精致小巧的景观节点,从大自然景观中汲取营养,营造出让人流连忘返的休闲娱乐场所。
听觉感观设计
·听觉设计以“声景观”为理念,借助自然之声,注重场地的声音特征以及自然环境,通过不同水景感受空气湿度和季节变化,营造丰富的听觉体验空间。
·充分利用植物之外的动态的声源,如风、雨、水、虫及鸟声,创造出聆听大自然的“音乐厅”,营造一种安宁、祥和的氛围,使人们得到心灵的升华。
嗅觉感观设计
·确保芳香植物的花香、果香、叶香及分泌物有足够的嗅觉刺激强度,能给人带来嗅觉享受,调节人的神经系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和机体活力。
·植物选择宜强调其疗愈效果,注重避免植物间的零散及香味过于浓郁的植物,并避免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免引起人们的厌倦。
触觉感观设计
·植物设置的位置宜便于人触摸,或利用不同高度的水体、种植床创造出可使人们零距离接触的氛围和空间,同时配套设施注重质感、舒适性以及多样性。
·宜采用有特殊手感的不同质地的枝叶、果实、种子、植物,通过亲身体验刺激触觉效果,增加辨别能力,感受细节带来的乐趣。
味觉感观设计
·强调采用食用性与药用性植物,种植可采摘、即食性植物。味觉型植物其花、果实、叶子等不同部位在丰富人的味觉体验的同时,也可起到保健作用,
·通过对货物的加工和食用促进健康,鼓励分享劳动成果以促进社交,增强人的参与意愿,增加新鲜感与娱乐性。
五感花园园艺活动设计:
·强调手作的工艺活动:制作植物饰品、植物染、手作庭园步道等;
·能群体进行的团体活动:与植物相关的益智游戏、说故事、电影或音乐欣赏;
·远足踏青:到植物园、公园散散步、跑步和;
·动手栽培、栽植活动:花艺设计、种植花卉蔬果、庭园环境维护等;
·户外教学:在户外进行昆虫、动植物、土壤等知识学习。
·运动健身:空间设置一些健身设施,改善和调节使用者身体和心理机能。
·冥想静默:营造感受环境并与景观形成沉思、冥想空间,潜移默化的正向引导。
4结语
随着我国渐入老年社会,以及全民旅游时代,养生的理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五感花园的园艺治疗的理念也更受大家的关注。其所带来的自然景观效益对减轻压力、注意力恢复、提升正向情绪以及提高心理福祉有积极的影响。2020年新冠疫情已经取得重大效果,诊断的病人正在逐步消融,但是看不见的创伤还在很多人的心头。刚刚康复的人需要修复,失去亲人需要活动来忘却悲伤,应急反应的人需要更多的康养提供交谈、娱乐、复健等……。人人都需要治愈,利用五感设计、景观叙事理论来加深人们在空间中的感官体验、唤醒城市记忆。五感花园的园艺治愈就成为完美的选择。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颜色和香气忽然都有了声息——‘闹’:鸟声竞熏了‘香’;风声竞染了‘绿’;自云‘学’流水声、绿荫‘生’寂静感;口色与风共‘香’;月光有‘籁’可听;燕语和‘剪’一样‘明利’;鸟语如‘丸’可以抛落;五官的感觉简直是有无相通,彼此相生。”让我们走进五感花园,最大限度地结合景观与人的感官,进而达到景观与人的和谐统一,以良好的心态及对未来的向往,重新感受生活的美,为创建全面小康社会贡献我们健康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