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对游憩进行了概述,介绍了相关概念,然后对于国外的游憩发展和美国的游憩发展分别介绍,并总结出其对我国的发展借鉴和启示,通过介绍我国的游憩发展历程和发展问题,对于我国的游憩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展望。本文分为上中下三篇,本文为上篇,敬请持续关注。
关键词:游憩 城市游憩空间 游憩规划 游憩管理
作为《雅典宪章》提出的城市四大功能之一,游憩(recreation)目前尚无权威性定义。加拿大学者斯蒂芬.史密斯(Stephen L.J.Smith)在其《游憩地理学》中论述为:“游憩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游憩常常意味着一组特别的可观察的土地利用,或者是一套开列的活动节目单。游憩还包括被称为旅游、娱乐、运动、游戏以及某种程度上的文化等现象。《人类地理字典》第二版(1986)将游憩定义为“休闲时间在家外进行的活动”。美世(Mercer,2003)认为游憩是指相对于工作活动而言的、在闲暇时间发生的户外或室内创造性或消遣性活动。
“游憩”(recreation)前缀Re,表达“不断”、“反复”、“重复”;而creation的意思是创造。Recreation原意是指“业余消遣或娱乐的方式,有身心的放松,休憩”之意。所表达的意思是:要创造就要有休闲生活、就要有玩耍行为、就要为行为者建造游憩的场所。《西方休闲研究译丛》将游憩这一概念译为“娱乐”或“娱乐空间”。“游憩”在中文中解释为:游玩。如《礼记·学记》:“故君子之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郑玄注:“游谓闲暇无事之游,憩者游者不迫遽之意,”《论语.述而》:“依于仁,游于艺。”
之,游憩是指以城市、社区为主要载体,以城市本地居民为参与主体,离开居住地不超过24小时的消遣、游玩、社交等各种活动的总称。游憩的内涵非常广泛,内容涉及到体育、历史、文化、自然、娱乐、教育、参观等。可分为动态、静态;平静、刺激;主动、被动等诸多形式。
游憩作为城市四大功能之一,则是城市功能是否完善的标志,是城市与生俱来的社会现象,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游憩与生活密不可分,积极的生活中游憩占有重要地位,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尺。
游憩空间Recreation space,台湾学者译为“游憩空间”,泛指人的消遣、游玩、社交的场所。1979年中国台湾学者将游憩空间(Recreational Space)概念引入中国。早期翻为“康乐空间”、“娱乐空间”等。随着游憩活动日益成为休闲消费的主要内容,“游憩空间”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和广泛,并成为区别于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空间的特殊场所。
城市游憩空间(Urban Public Recreational Space, UPRS)定义为处于城市或城市近郊。游憩者可自由进出,并具备娱乐、休息、购物、观光、交往、锻炼、旅游等游憩功能的开放空间、建筑物和设施。从游憩空间的发展历程来看,游憩空间类型不断增多,从点、面、线到网络状,其发展演变过程也使城市及区域的空间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图源:景观中国
在美国,广义的游憩空间包括:宾馆(包括汽车旅馆)、饭店、剧院、音乐厅、文化中心、主题公园、博物馆、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网球俱乐部、游泳池、划船俱乐部、马术场、垂钓园、天然小径探险、岩洞探险、风景游览、射击场、台球厅、保龄球馆、滑雪场、假日农场和度假牧场、度假宿营地、探险旅游和野炊场所等等。可分为两类:户内和户外。户外游憩空间与城市开放空间十分紧密,通常把城市开放空间视为城市游憩空间的一部分,户外游憩空间基本等同城市开放空间。
城市游憩空间的类型:目前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分类体系。有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主要包括:
按服务对象属性,分为面向当地居民、面向外来游客及当地居民的;按游憩功能,分为商业性游憩空间、自给性游憩空间、公共供给性游憩空间等。
按活动性质,分为公园、健身道、体育活动场和其他类型;按空间形态分类,从物质空间形态分为面状、块状、线状游憩空间。
从行为空间形态分,则分为平面空间(公园步行道、市民游憩广场、图书馆公共阅览室等)和立体空间(爬山、跳伞、潜水、海底观光探险等);按旅游资源属性分:自然观光游憩地、人文观光游憩地、人工娱乐游憩地、运动休闲游憩地和民俗体验游憩地等。
按由大到小的服务范围分:地区游憩空间、城市或集镇游憩空间、社区游憩空间、室内游憩空间;按地理区位分为市区游憩空间、郊区游憩空间、城市边缘地带游憩空间;按照类型分为体验型、自然型、文化型、商业服务型等。
城市游憩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类型,是在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相互制约综合作用下形成的,通过科学合理利用土地来满足人的情感、健康等的需要,提供城市的休闲游憩功能。城市公共游憩空间作为衡量城市社会文明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表征,其规划和发展在迫切缓解当前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游憩空间供给不足与居民游憩需求激增之间的矛盾,解决周末、节假日、“黄金周”等高强度游憩活动引起的人员密集、道路拥挤、游憩空间滥用等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城市宜居性,增强城市居民幸福感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游憩规划:城市游憩规划也就是对市民闲暇生活的规划,以户外生活空间为对象,是城市规划、居住区规划、风景区规划中的专项规划。游憩规划具有四个性质为:以人为本、以闲暇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优化生活结构、提高城市空间的生活价值为目标。
游憩规划是在城市闲暇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指导下的一项城市社会工程,关注的是人民户外生活空间的布局与设计,其内容包括游憩活动计划、城市公共空间布局、社区交往空间与游憩地规划设计等,反映了城市规划向城市公共政策的转变,其目标是在公共政策和意识形态的领域为城市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维护公共利益、协调人际关系、保护弱势群体、谋求公平和正义。
游憩是近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到20世纪初已成为城市建设与规划必不可少的内容。游憩是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现代城市规划越来越重视游憩规划,城市游憩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欧洲很多城市都把游憩系统规划作为城市区域规划的一项内容,它包括从区域到邻里的游憩空间等级体系,以及联系各类游憩空间的游憩通道。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与模式的多样性,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游憩活动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城市游憩规划应以政府为主导,以实现城市的基本功能为目标;同时因部分游憩活动具备产业发展属性,需鼓励相关产业开发,以实现城市游憩功能的多样化。
我国的游憩规划设计脱胎于风景园林规划,城市游憩规划与旅游规划是部分叠置关系。目前旅游规划包括游憩规划及其支持系统规划两个部分,以游憩规划为核心。当经济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之后,人们开始关注精神需求、生活质量和健康,游憩规划需求从城市园林绿地扩展到城市户外空间的规划设计,从美化生活转向健康生活,从局部地块转向整体系统,从自然生态转向社会生态,把体育、文化、娱乐、自然、教育等方面的游憩综合平衡,全面发展。
游憩规划涉及的范围已远远超过风景园林的传统范畴,也超越了旅游规划的一般意义,直接关系到闲暇资源的开发使用效率和城市社会发展与生活质量。游憩空间既是人类文化的创造物,也是传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载体,更是保持和保留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沃土,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是当下城市规划的热点,其规划设计与发展涉及诸多因素,必须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使得游憩空间各要素与城市功能相协调。
图源:新华网发展论坛@雨山新云
游憩管理不仅影响着游憩机会的多少而且还直接影响着游憩者的体验和游憩效益的实现。管理和服务对于游憩空间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游憩空间的管理比建设更重要,游憩环境管理不善是参加游憩活动的主要障碍。城市游憩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城市的宜居境质量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其游憩功能的开发。
伴随着游憩服务项目的增多和闲暇产业的发展,西方学者从80年代开始从管理学视角关注闲暇的营销、规划、经营和管理。学者雷恩(Leigh)曾经对城市游憩设施的管理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经营者需要根据游憩设施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管理模式;克里斯汀(Christine)探讨了质量总体控制等方法在游憩设施管理方面的应用;Utter提出从“分配”和“配给”管理两方面来解决游憩的“使用”与“分配”问题。
到 80 年代中期,基于益效的管理模式(Benefits-based management)BBM理念开始建立,并很快得到推广应用。德莱弗提出游憩管理应从游憩服务项目能给有关各方带来的益处着眼,以实现各种综合效益作为目标,从整体上对其进行规划和管理,并没把管理目标定位在满足游憩者的体验上。这一观念并进一步发展而成闲暇益效方法(Benefit Approach to Leisure,简称 BAL)。哈维茨教授认为必须树立游憩服务营销概念,通过营销来改变游憩者的偏好和活动,进而实现管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基于活动的管理模式(ABM),这种理念认为只要提供各种游憩活动的机会就能满足游憩者的需要。
之后,基于体验的管理模式(EBM)出现,EBM的管理模式是强调理解人们为什么游憩、什么时候游憩和到那里游憩之间的关系上,把实现游憩者满意的体验而设计各种游憩机会为主要责任。 到80年代中期,德莱弗提出基于益效的管理模式(BBM)的理念开始建立,并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闲暇益效方法(BAL),这种管理模式以实现各种综合效益作为目标。在美国游憩的实际管理中,BBM的应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使产生各种游憩效益的机会达到最优化;另外一种形式就是,作为一种社会干预手段,有目的的专门设计游憩项目,这些目的通常是为了预防、解决和减少某个社会问题的负面影响,或者满足特殊人群的特殊需要,最终获得目标性的效益。
目前,我国的城市游憩空间供给主体日益多元化的同时其管理主体也同样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一般市政公园由各级政府的城建或市政园林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维护和管理;小区游园的管理主体是业主委员会委托的物业管理公司;有的专类公园的管理附属于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商业性主题乐园的管理主体是企业。由于各种城市游憩空间隶属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这也造成管理标准的不统一,信息反馈不及时,影响居民对游憩空间的使用。
园林为早期游憩场所,古代西方游憩场所包括剧场、俱乐部、画廊、旅店、商场、体育场等,在古希腊、古罗马城市中,公众的户外游憩活动还常常利用集市、墓园、军事营地等城市空间。
西方在近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游憩空间。它起源于18世纪的杂志、咖啡馆和音乐室中,之后持续发展,至19世纪的城市街心公园、运动场和假日游憩地,到20世纪初已成为城市建设规划必不可少的内容。西方近现代城市主要游憩空间有街道、广场、公共绿地、游憩墓地、城市公园、城市开放空间(社区和邻里公园)、城市周边游憩中心和游憩地、附属于建筑的游憩空间、绿道等等。20世纪以来,西方城市问题日益严重,为改善城市环境、满足市民的游憩需求,首先发展了公园规划、公园等级体系,成为中心商务区办公人员、小孩、老人、青少年的重要游憩场所。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欧洲很多城市要求不同的城市游憩规划侧重点也不应相同。随后西方城市规划十分注意在城市外围绿带规划建设游憩中心和游憩活动带,一般离城市中心距离多为24-40km之间。欧洲很多城市都编制了绿带规划,绿带发展了它的另一重要功能:满足市民游憩需求,为促进城市外围游憩发展提供机会。城市绿带给市民带来的游憩和宜人居住环境。合并和链接“绿廊”、“绿缓冲带”、“绿轴”、“绿楔”等方法在西欧德国的鲁尔与荷兰的兰塔斯特得到最广泛的应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与模式的多样性,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其中英国在1960-1985年期间兴起的“游憩中心运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欧洲很多城市都把游憩系统规划作为城市区域规划的一项内容,包括从区域到邻里的游憩空间等级体系,以及连接各类游憩空间的游憩通道。西欧主要城市都成功地保护了各自的乡村地带,并积极地开发一些日游憩中心。
例如巴黎1965 年总体规划修改了绿带规划,1975年的巴黎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绿带的多种功能和积极的开发战略。1987年巴黎地区议会正式批准了结合巴黎地区治理规划的环城绿带规划,大片绿地的公共活动场所占7%。巴黎6个绿带总共占地2500km2,占整个规划区的30%。绿带增加了户外游憩设施,尽力适应现有居民和行业的需求。新的游憩功能通过“有控制的发展”的过程嫁接于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上。汉堡市的城市用地中公共绿化、花园、农业用地、公墓、运动场、跑马场、游泳池等用地占到城市总用地的38%。
不少北美城市也通过构建环城绿带尝试建设环城游憩带,在市区周围,通过自然保护区、农田等资源,形成开放空间,提供农园观光、农园采摘、渔场垂钓等城市游憩服务。例如,渥太华的环城绿化带被建成以乡村景观为特色的生态区,其用地比例是:合作性农场占25%,森林和自然风景区占15%,政府和公共事业机构占30%,城市开放空间(如城市公园、高尔夫球场、跑马场等)占30%。
美国的游憩需求在二战以后持续增长。上个世纪50年代,游憩需求的大增所引起的设施和环境的超载问题开始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国会在1958 年建立了游憩资源调查委员会,开始了全国范围的游憩调查活动。委员会曾预测:到 2000 年,美国的游憩需求将增长三倍。事实证明,在 1983年就已超过了这个标准,而且游憩需求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人口增长的速度。预计到 2050 年,美国人口在1995年的基础上增长43.9%,而人均实际收入在1995年基础上增长 14%,收入和人口的增长将会推动游憩需求的继续增长。
美国户外游憩实践起早,经济和社会效益好。
1916年即在内政部设立了国家公园管理处。
20世纪60年代,游憩业的建设和管理开始走上法制化、行业化轨道。户外游憩是主要的休闲活动并且逐年增长,户外游憩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在美国有1/3的土地用于休闲,有1/3的收入付给休闲,有1/3的时间投人休闲。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花费在休闲娱乐方面的总费用约为40亿美元,到90年代已经达到400亿美元,20世纪末期已经突破10000亿美元。户外游憩资源评估委员会(Outdoor Recreation Resources Review Rommission, ORRRC)(1958-1962)发布著名ORRRC评估报告,成为美国户外游憩管理逐步走向成熟的里程碑。此后,美国内务部设立“户外游憩局”,统筹管理全国的户外游憩业。
1985年,美国成立了户外游憩总统委员会(PCAO),并于1987年完成了首次总统报告,之后每10年进行1次全国性户外游憩评价,旨在监测公众对户外游憩的需求及发展趋势,并为政策、预算、管理及基础设施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自1994年起,美国“野外游憩圆桌会议”每年发布一次现状报告。
美国具有游憩的专门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在美国,统一的游憩管理职能部门称为“国家游憩与园林协会”,“国家游憩与园林协会”是开拓和规划“游憩空间”的行业组织,其目的是:利用园林资源,开展文、体活动,增强人的体质;倡导积极的生活方式,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游玩环境,影响人的参与方式和价值取向;规范行业行规,加强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开展顾问咨询,规划护养公共设施,实施资格认证等。美国的各联邦政府也都直接或间接地介入许多娱乐和休闲产业的企业项目,防止游憩场所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但它们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对于土地的开发利用具有严格的法律程序;同时要求休闲服务产业做好合理的规划与提供优质的服务。
美国游憩规划依赖于系统和周期性的游憩调查。美国对游憩需求的调研工作始于1958年美国户外游憩资源调查委员会成立,作为全国游憩规划的一部分,美国第一次启动了全国范围的普查和游憩资源和机会的评估,被称为“国家游憩调查”(NationalRecreation Survey)。
1958-1962年,户外游憩资源评价委员ORRRC,对普查数据进行汇编,对未来游憩发展的趋势提出的政策和规划建议。确定未来40年间的户外游憩需求和期望、确定满足这些需求的游憩资源、确定满足当前和未来户外游憩需要的政策和方案。1994-1995年重新命名为The NationalSurvey>美国游憩教育发达。早在70多年以前就已设立游憩学专业研究人的游憩行为、安排娱乐休闲时间。从1937年明尼苏达大学第一次提供专业化游憩课程开始,到现在,美国有270所两年制学院和320所四年制大学提供休闲和游憩课程,分属为社会学和自然科学两类。如Hawaii大学、New York大学、San Francisisco大学,培育各个层次的人才,涉及的专业方向有:综合/管理、治疗性游憩、商业/旅游、户外游憩、项目/领导等。美国国家游憩和公园协会与美国休闲和游憩协会合作建立一套评审过程,保证课程和学习内容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1998年,接近100个四年本科课程经过他们的评审通过。
美国的游憩管理理论成熟。美国的游憩管理最为乘数,游憩管理的理念已经上升为基于游憩效益的管理,管理目标是立足于市民的需求,通过游憩的管理实现个体、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多重效益。
美国的游憩管理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基于活动的管理模式(activity-based management,简称ABM)。该理念认为只要提供各种游憩活动的机会就能满足游憩者的需要。管理者所要做的就是设计和提供高质量的游憩资源、提供相应的信息和解说、控制游客的容量,提供基本的游憩服务,管理的重点是游憩资源。后来发现,人们参与活动并不一定能产生满意的体验。满意的体验和人们的心理及游憩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之后,基于体验的管理模式(Experience-based management)EBM出现,该管理模式不再把关注焦点放在人们游憩活动上,而是强调理解人们为什么游憩、什么时候游憩和到哪里游憩之间关系上。因此,从过去把通过活动作为主要责任转变为实现游憩者满意的体验而设计各种游憩机会为主要责任。一度该模式在提供游憩服务的各个联邦土地管理机构中盛行。随后研究发现虽然游憩者和游憩活动不同,但一些有益的体验却是相同的。
到80年代中期,德莱弗提出基于益效的管理模式(Benefits-based management)BBM的理念开始建立,并很快得到推广应用,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闲暇益效方法(Benefit Approach to Leisure,简称BAL)。该管理模式并没把管理目标定位在满足游憩者的体验上,而以实现各种综合效益作为目标。美国游憩实际管理中应用BBM主要有两种:一是使产生各种游憩效益的机会达到最优化(Optimize Benefit Opportunities approach);另一种是,作为一种社会干预手段,为了预防、解决和减少某个社会问题负面影响,或满足特殊人群特殊需要,有目的的专门设计游憩项目,目的通常是最终获得目标性的效益(Capture A Specific Benefit approach)。美国的联邦农业森林局、土地管理局及州政府提供游憩服务的机构都开始采用这种管理理念。
闲暇预测式的游憩管理。做好游憩管理还需预测未来人们的需求。很多专家、学者建立了颇有实用价值的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方法,并广泛地运用到游憩实践中。如服务需求预测法、政府在发展闲暇服务中作用分析等。闲暇预测方法发展与近几十年来西方国家闲暇服务的发展密切相关。美国户外游憩资源审查委员会,对美国游憩资源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一些学者利用这些数据,建立了以人口及社会经济自变量、游憩需求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用来定量地预测未来的游憩需求。模型不仅被用于后来美国各州“户外游憩规划”项目,而且被一些欧洲国家所采纳,用于其游憩空间规划。
政府主导社会化的公私合作提供游憩公共产品。美国政府社会机构和私人的。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满足游憩需求变化,美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社会机构和个人合作关系日益加强,共同提供游憩公共产品。合作不仅包括政府系统内部的合作,如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间合作,各级都有义务为城市游憩提供资金、信息和技术方面支持;也包括政府内不同部门的合作,如美国农业森林部和美国土地管理局之间的合作,经常联合推出一些游憩项目;还包括政府与志愿组织、商业机构、私人之间的合作。1965年通过土地与水保护基金法案成为联邦基金为游憩需求提供资金的首要来源,直至20世纪90年代,该法案使州及当地政府(以各自50%的配比)将超过30亿美元资金建设和设计户外游憩设施。为缓解供需矛盾,提高对的游憩业的投资,鼓励公私合作关系,美国的城市游憩发展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
美国有超过100多个城市的游憩和公园部门在与其它组织结构合作,共同开发策划游憩项目,如和当地学校、大学、教会组织、商业机构和工业合作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游憩活动和服务。1994年,美国所有州的州公园都在经历相似的合作化和志愿者化浪潮。游憩管理部门也招募大量志愿者协助工作,社区的公园和游憩部门更是主要依靠志愿者的工作而维持运转。以政府主导的这种社会化的合作的领域是非常广泛式就是共同参与规划一个游憩项目,实现某些共同的目标。美国城市游憩服务部门也已经意识到,只有建立合作关系才能提高游憩服务水平,才能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的游憩需求。
图源:新洲区林业局
1政府提供满足居民的游憩服务需求
在美国,城市公园和游憩服务属于政府的职责之一,从上个世纪初就被当成城市政府部门公共服务的一部分,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行使这一职责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设立专门管理游憩和公园的机构,承担提供游憩活动、游憩场所和设施、游憩信息和游憩领导、游憩法规的制定、游憩服务的协调等较为广泛的游憩服务。
2游憩服务以人为本的包容性
美国宪法规定,公民游憩的享有是每个公民的权力。城市公园和游憩机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税收,政府机构必须向全体公众提供游憩服务。政府逐渐把游憩服务重点放在包括儿童、贫困阶层、残疾人、老年人、少数民族等社会弱势群体中。从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到承担规划、组织和实施各种游憩项目和活动过程中,寻求所有人都可以参与的公众参与的广泛性和包容性。
3游憩资源兼容性和多渠道
游憩资源是满足游憩需求提供游憩机会中最基本的一个要素。在美国城市看来,只要能开展游憩活动的场所、设施、服务等都可以归属为游憩资源,包括城市中的自然资源和各种社会资源。美国游憩资源调查委员揭示出游憩资源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即具有兼容性。游憩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游憩场所或者资源,其它资源如高速公路建设、城市河流、废弃的厂房、学校、废弃的铁路等可开发其游憩功能。比如,纽约高线公园。
4由满足游憩需求向创造游憩需求转变
美国政府关于游憩资源开发规划的理念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游憩资源的开发规划逐渐发展为以需求为导向,由社会各方参与的综合系统的开发工程。通过游憩资源的开发规划创造更宜人更运动型的游憩环境,吸引人去参与游憩。帮助城市居民去建立健康的闲暇生活方式。
5政府必须寻求合作来应对需求的变化
游憩总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增长、游憩资源多样性,不同类型的游憩资源归属不同,决定了游憩资源所属部门之间要通力合作来满足游憩需要。美国政府通过建立合作关系满足游憩需求。既有政府内部的合作,也包括政府与社会其它机构和个人的合作。通过合作,可以达到原来难以实现的目标,游憩服务供给增强了并且扩大了使用者范围,可以满足原本没有被服务到游憩需要。
6通过满足游憩需求实现城市综合效益
美国传统游憩服务目标是为游憩者带来高质量的游憩体验,现在游憩服务的目标是实现综合效益。效益的获得与体验不同,体验是短时效的,而效益既可以是短时效的,也可以是长时效的。体验具有现场性,而效益则不会因场所改变而消失。游憩具有个体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美国,游憩可以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越来越得到认同,游憩的社会效益越来越凸显。从联邦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不断增加对公园和游憩系统投入,一些志愿者机构、非赢利机构及商业机构的游憩服务也在不断增长。美国通过游憩预防和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如预防青少年犯罪、控制人口肥胖率的增长、减少歧视、增进邻里关系、提高妇女地位、减轻社会压力等。由此,游憩成为社会变化和改革的工具。
7游憩专业化教育提高了游憩服务质量
美国成熟的游憩职业教育体系为城市游憩业的发展提供了各种专业人才,提高了游憩业的发展素质。此外,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和职业认证体系提高游憩专业教育的质量,提高了游憩职业者的服务质量从而提高游憩者的游憩体验。
在长期的农耕经济时代,我国处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方式中。游憩场所主要为统治阶级所有,城市游憩空间处于封闭状态。这一时期未出现大量的公共游憩空间,寺庙及城市近郊未被划为皇家、贵族所有的风景园林成为人们休闲游憩的主要场所。
到了近代工业经济时代,社会基本目的为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人们的生活方式处于极端的工作状态,渴望各种游憩活动。这一时期,人们从专制桎梏中解脱出来,大量属于封建主私有财产的游憩空间逐步向公众开放。加上中国人口的剧烈增长及城市扩张的影响,城市中人们对于交往的渴求与日俱增,这些潜在和实际的游憩需求促使城市中兴建大量诸如公共绿地,博物馆,商业街区等一系列的公共游憩空间。
体验经济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转变,人们的游憩需求也逐渐多样化和个性化。随着人们游憩需求的转变,城市的发展从单一的追求游憩空间的目的逐步转化为能满足不同阶层游憩需求的城市游憩空间的建设。
从时间上看,从农耕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到体验经济时代,随着居民游憩需求的增加和多样化,城市游憩空间作为居民游憩活动的承载场所,其演化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游憩空间类型不断增多,从单一普通化到多样个性化的发展过程。中国正处于城市化速度日益加快阶段,城市功能系统愈加繁杂,其中休闲游憩功能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其在城市空间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断增强。游憩空间的规划和布局对城市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空间结构、城市景观等都产生较大影响,并关系到城市功能发挥的效度和整体运行秩序的稳定。
图源:青海康辉旅游
1985-2000年为起步期。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内社会经济增长开始发展,休闲游憩理念在居民生活消费中开始传播,游憩空间概念开始被城市规划和旅游学界引到国内。开拓了国内游憩空间建设和发展,为后期城市规划和城市旅游发展的发展作好了铺垫。
2001-2009年为成长期。
这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休闲游憩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逐步成为居民日常消费的热点,对游憩空间、设施和环境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与此同时,随居民游憩需求的快速增长而城市游憩空间建设日益加强,这一时期成果和设施迅速增加。
2010-2017年为巩固期。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的闲暇时间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居民休闲游憩消费观念转变,休闲游憩活动由小众奢侈化向大众日常化转变,休闲游憩已成为居民生活必需品,融入城市居民的惯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缓解生活压力的重要途径,为城市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憩场所是政府职责。在我国很多城市,城市滨水空间、城市绿道、城市公园等公共游憩空间的生态环境、游憩活动、空间优化也成为焦点。诸如儿童游憩空间、体育游憩空间等针对不同目标群体的游憩空间的实践和建设不断开展。
2018——至今为存量时代的高质量高品质发展期。
进入新时代,城市进入存量时代。随着户外游憩空间功能和性质的日益多样化,户外游憩空间的供给主体和方式也呈现多元化。由于人们游憩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游憩空间供给模式从以往中央政府和城市政府主导的普遍性供给,转向多元供给主体提供的差异化游憩体验空间,转变为中央政府负责的国家公园公共游憩供给,城市政府负责的城市游憩供给,公共部门提供基础性游憩服务,由私人部门提供高端多样化游憩服务的整体格局。
各类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如BOT(建设一经营一转让)、PPP(公共民营合作)、TOT(转让一经营一转让)、TBT(转让一建设一转让)、BT(建设一移交)等都用到城市户外游憩空间建设中。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非福利型、非公益性游憩场所供给主要是市场和企业行为,有效提高游憩场所的经营效率,保证城市和市民的游憩利益。
2我国游憩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为游憩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对我国游憩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近来,我国的城市游憩空间建设尽管在不断尝试,面对由于闲暇时间增多而产生的人们游憩意识增强和休闲方式改变,我国大多数城市无法创造高标准、高质量的游憩空间与环境来满足数量庞大的都市游憩者复杂多样的游憩需求,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均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政府重旅游发展轻游憩发展规划
我国城市规划对游憩在市民生活与城市功能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足,城市管理者的初衷为了树立好城市形象吸引旅游者,而不是游憩。虽然城市游憩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很多改善初衷多是为发展旅游提高城市形象,而不是构建在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上。城市旅游发展能为城市增加经济效益,游憩是城市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必由之路。政府更多关注城市旅游,追求城市经济活动效益,对游憩认识的普遍不足影响到了城市游憩的发展。表现在市政部门重旅游轻游憩,造成游憩需求得不到满足。
游憩环境设计对游憩者行为、心理需求调查和重视不够
系统和周期性的游憩调查工作是我们目前城市游憩环境建设中最欠缺的部分。随着公共游憩空间体现的公益性诉求,关于游憩规划设计中更多体现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则较少受到关注。此外,对于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设施建设方面也严重不足。
游憩管理理念落后
我国很多市政部门只是把提供游憩场所和活动看成是游憩服务的最终目标。衡量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状况如何,常用的指标都是该设施的总量是多少、人均量是多少等客观物去衡量。而不是用“人”的尺度去衡量。忽视城市居民游憩需求的变化。游憩规划和和设施最终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
城市游憩场所和设施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
随着我国城市居民游憩需求的增长。城市游憩场所和设施仍显滞后。硬件设施不足,现有游憩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现有城市的游憩环境质量普遍不高。场地质量、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跟不上,影响人们游憩活动的进行。城市公园缺乏游憩活动设计,公园游憩活动类型非常有限的。
社区游憩落后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就近游憩的需求
游憩的近距离频繁化对社区游憩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游憩服务应为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很多城市社区中,可供社区居民自由活动的场所非常有限的,即便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也如此。我国城市社区游憩体育设施种类数量有限,而且大部分收费。活动人群主要是面向中年和青年,适合儿童和老年人的活动设施就更少了。
游憩专业化水平和游憩体验低
我国的游憩的专业化程度较低游憩体验低。首先,缺乏规范管理及合理规划,缺乏正确的舆论引导和政策支持,立法几乎空白,没有行业规范;其次,科技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匮乏,使消费者不能享受到满意的服务。游憩专业化水平低直接影响了游憩服务质量,从而,降低了游憩者游憩体验的质量,表现出对游憩场所游憩服务的满意度较低。
游憩管理层次低
国内的游憩管理是游憩规划中最薄弱的环节,若从美国的游憩管理发展的阶段来看,国内还未达到美国第一阶段即只要提供各种游憩活动的机会就能满足游憩者需要的要求,更无法满足体验和效益的更好层次了。因此,对于游憩需求的预测、政府在发展游憩服务中的作用将是我国游憩规划管理的重点。
缺乏统一的游憩管理机构
我国现在还没有专门的游憩管理机构,缺少相关主管部门。将文化和旅游归于专门文化旅游部门,体育则归于体育局,公园的管理归于市政,而民众从事游憩活动需要一个综合的环境,政府内部如何协调管理,正是我国目前正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游憩协调机构,建立体育与市政、体育局、卫生部门等机构协调机制是当务之急。
游憩供给和管理缺乏合作关系
城市游憩空间关联于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如文化旅游局、林业局、园林局、规划局、建设局、工商局、教育局、农业局等,其政府管理模式表现为碎片化、多头管理的特点。近年来,我国政府与其私营者的合作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中国城市主要的户外游憩场所总体上是实行的政府生产并供给的事业体制。公园的资金、管理、规划设计上主要是政府行为,真正的社会参与机制还没有建立。
构建游憩理论理念,推进游憩扩展深化
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一直作为居民基本权利,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得到体现和关注,游憩空间规划发展的相关理论体系已经较为系统和成熟,与之相关的规划实践也较为丰富。而国内对于城市公共空间,尤其公共游憩空间,概念、规划和研究落后于西方实践和理论界。
以人为本融入游憩
人的需求、目的和效益是城市游憩空间形成的基础。我国的游憩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游憩空间建设发展,亦需要对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人群等多元主体深入分析和需求调查,以人为本来满足对游憩的需求。
加强城市游憩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耦合利用、经营管
城市游憩经营管理的本质是对休闲文化与游憩环境的营造与管理。科学的管理需要在投资主体、融资方法、资金运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部门及当地居民间的协调性,城市游憩空间建设前后评价,游憩文化挖掘、整理、再现与游憩资源保护,游憩产品的组织与营销等方面提供。此外,要增强城市空间的综合管理,优化游憩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布局组合及空间耦合利用,从各级规划层次对接。
国内城市游憩空间规划开发需要因地制宜,突出中国城市居民游憩行为特点,以及不同区域游憩需求差异,针对性制定我国游憩空间规划的专项政策和制度,建立完善的游憩管理的制度和政策保障体系。
建设相应的规划标准和技术准则
针对当前有关指导我国城市游憩空间建设的国家标准较为缺乏的现实问题,针对不同的游憩空间类型、不同规划层次(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景观设计等),设置符合中国国情的较为详尽的规划技术体系和标准化经济指标体系。从而为我国的游憩城市空间规划建设和实践管理提供政策依据和科学支持,构建具有我国游憩空间管理制度体系。
建设可独立支撑户外游憩旅游区的运动休闲项目;
设计一系列同类型或互相呼应的户外游憩项目,并着重游憩旅游区的休闲和服务建设;
借助于营销性质或具有营销效应的户外游憩项目,最终吸引城市居民游憩;
利用好游憩资源,保护好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确保资源环境对使用者具有长期吸引力,以实现游憩的可持续发展;
应对游憩需求的多样化发展,为使用者提供满意的游憩体验。
针对户外游憩空间供给主体日益多元化,其管理主体也同样多样化。
随着城市可用土地减少,对其它资源用途的开发日益显著。包括:废弃的煤库、停车场、废弃的火车线路、河流、城市道路、学校的资源等,创造出新的游憩机会。
--end--
注:本文内容为博雅方略原创内容,作者为博雅方略研究院白墨,如需引用、转载请主动联系申请白名单,严禁未经允许的转载,侵权必究。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雅典宪章》作为“城市规划大纲”,是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于1933年8月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大纲》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近一个世纪以来,雅典宪章在全世界的城市应用并推广。很多国家的城市规划针对四大功能,都有专门的规划,比如居住区规划,针对工作的工业区、商业区(我国是开发区、高新区)规划,针对游憩的规划和交通专项规划,但是在我国的专项规划却缺少专门的游憩规划,也没有对应的政府专门的游憩管理机构和行业机构。针对这些,在这个炎热暑期的两个月,针对分散在绿化、园林、水利、市政等不同政府部门并与游憩密切相关的公园、绿道、郊野公园、公园系统、口袋公园等做一个专题研究,旨在与世界接轨,响应我国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希望通过这些文章,探索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城市规划的健康科学发展,通过游憩引领我国人民走上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