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方略白墨
西方国家为了使城市具有良好的游憩环境,往往从城市绿化入手。从维也纳拆除城墙形成环绕城市中心的林阴大道,到英国将皇家公园向社会开放,兴建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城市公园;从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和城市公园系统,到巴黎改建的环境更新措施,都是依赖于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游憩环境。郊野公园的建设,最初是为有效控制城市无序蔓延带来的生态破坏,而后逐步发展演变,开始在以人为本的服务设施方面有所研究和建设,以满足人们健身、休闲、 游憩等活动的需求,进而成为城市居民释放压力的好去处。在中国,郊野公园成为统筹城乡发展、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郊野公园是促进城市生态、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1.1概念
郊野公园(Country park):目前,学界对于郊野公园的定义尚存分歧,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按照我国现行《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的定义,郊野公园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按照英国相关标准,郊野公园指位于城市近郊,有良好的自然景观、郊野植被及田园风貌,并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公园。总之,郊野公园是指位于城区边缘,有一定规模,以郊野自然环境为主,景观特点为自然野趣,具有亲近自然、游憩休闲、科普教育、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限制城市无序扩张等功能,具备必要服务设施的绿地。
郊野公园属于公园体系的一部分。从地理位置上来说,郊野公园位于城乡结合处,车程在一两小时内可达,在城市边缘或者近郊地区;从景观特色方面看,郊野公园是占地面积较大且具有乡野的自然风光的公园绿地;从功能性来说,郊野公园不仅需到达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生态性作用,还需要满足人类游憩休闲回归自然的要求。从城市绿地系统角度出发,郊野公园属于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郊野公园位于城市绿化带内;从旅游角度出发,郊野公园位于环城游憩带内。
一般而言,郊野公园具有以下4个特征:①从地理位置上看,郊野公园处于城市的近郊区,具有良好的交通通达性,交通便捷,适合居民的短程出行。②从构成要素上看,郊野公园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如山林、农田、湿地和沼泽等。③从功能上看,郊野公园具有生态保护、环境修复、旅游和科教功能,且以生态保护功能为主。④从风格上看,郊野公园由于以保护自然环境为主要目的,在建设时更加注重保留其自然韵味,突出其乡野意趣。郊野公园具有低成本、亲近自然、可达性较强等优点。
总之,郊野公园的始创者是英国人,其建设的最初目的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的近郊休闲,并保护郊野乡村的自然资源。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变化,郊野公园的概念和形式在走向世界的同时,其内涵也逐渐扩展。当今国际社会有一共识,郊野公园在美化自然景观、承载游憩娱乐、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有着节约土地资源、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乡互补、转移农业劳力、实现产住一体等功能。
1.2郊野公园产生的相关重要概念
闲暇和休闲在古汉语中有三种含义,“平安无事”、“空闲,暇时”、“悠闲从容”。“闲暇是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一”,亚里士多德把闲暇看做“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闲暇”的辞典解释是:“空闲时间,闲暇;悠闲,安逸”;或“空闲的,业余的;有闲的,不以工作为生的;失业的”。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看,闲暇是社会进步的特征。古希腊时代的“闲暇”,到了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后,衍变成为“leisure and recreation”,工业革命为工人阶级带来了“游憩”,使“闲暇”大众化。休闲生活表明人类生活空间摆脱了传统的生存压力和环境桎梏,将进入一个自由发展、自我实现的高级发展阶段。著名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认为,到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在人类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休闲产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渐形成。2003年美国的休闲产业产值就已占GDP的80%。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亚太地区最有可能成为自20世纪的欧洲和北美之后休闲消费和休闲产业的最大市场。在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休闲经济初见端倪。城市郊野公园是城市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人们科学合理地安排闲暇生活。
生态休闲:生态休闲是休闲的一种形式,现代科学家从生态哲学维度出发,认为“生态休闲”就是人的生态化休闲与发展的生态空间,就是为不断满足科学、文明、健康休闲的需要而处于的生态文明创造体验、欣赏并建构的一种高层次、高品位和高质态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状态,它既是人类着力建造的生态环境物质文化和生态享受精神文明的结合,亦是人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经济的发展和休闲娱乐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生态危机给休闲经济带来的破坏影响,表现在:一,生态危机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及文明的发展;二,生态自然资源、能源等无法充分满足休闲业的需求;三,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的休闲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许多休闲活动无法开展,从而严重损害休闲经济的发展。
生态休闲通过人类休闲所特有的生态行为方式、生态思维方法、天人合一的情感、关爱生命的伦理,创建生态文化意境,通过环境保护途径,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品质的全面提升和自由发展。由此可见,生态休闲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休闲,它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它以保护环境为途径,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休闲观。'生态休闲'的概念,概括地说就是可持续体闲。在大力发展休闲经济时,要保证是建立在生态休闲的基础上,郊野公园在具有改善生态、美化环境、保育自然功能的同时,还具有开展自然游憩活动、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和控制城市空间盲目扩张等多种功能,其建设因此日益加快。
体育健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大力推动全民健身,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国内外研究表明,在运动健身中如果多投入1元钱,便可能在医疗中减少7~8元的投入。因此,加强全民健身工作,推进健康关口前移,对于加快建设健康中国、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医疗负担等具有重要意义。体育运动是市民游憩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据日本有关研究统计,在所有的游憩活动中,与体育相关的活动占70%左右。20 世纪60年代中期后,对市民运动偏好及其游憩距离的研究,逐步形成各种运动设施布局的理想区位理论。在德国很多中等规模的城市,根据每个居民在离家一定范围内参与各种运动的空间需求制定了运动设施标准的综合范围。位于城市郊区的郊野公园以其便利的地理区位,众多的原生态自然景观资源,富有野趣的游憩项目,不仅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短途游憩、体育健身,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认识自然和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的健康的愿望, 郊野公园从美化生活转向健康生活。
新型城镇化
在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在给人们带来物质富裕和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空前的生态环境压力,城市中的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和生态意识的增强,人们已不满足于城市里高污染、高强度的人工绿地,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作为城市生态屏障的城市近郊区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城乡矛盾日益突出。在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绿色化导向下,城市绿色空间作为城市极为重要而特殊的生态安全屏障、农林生产设施和游憩服务基地,日益受到重视。在建设生态文明、节约型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之下,城市生态建设“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成为郊野公园的核心思想之一。郊野公园作为缓和城市与自然矛盾、保持自然的历史风貌、抑制中心城市蔓延的方式之一,其规划和建设也已经逐渐被各国政府所重视并列入城市总体规划的体系范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在城市建设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郊野公园已经成为战略上保存重要的绿色空间和为城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还可以有效保护区域内自然景观资源,抑制城市无序蔓延。
1.3意义
城市可持续发展
郊野公园的营造实践抑制了城市的无序蔓延, 有效地保持城市的合理规模、 人口数量、格局与形态, 协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关系, 保证城市有序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城市与自然相互协调、有序发展。郊野公园作为控制城市无序蔓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城市居民释放压力的好去处,已开始在我国一线城市和其他大城市兴建。通过郊野公园的设计,能够通过土地征收、用途管制、有偿使用等制度,整合农田、湿地、林地、水网等自然要素,挖掘地方文脉和自然野趣,给市民带来休闲、健身、科普的多样化户外活动场所。这使得郊野公园能够成为大都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形成承载都市居民“乡愁”的摇篮。
生态文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生态明建设全面进入新时期。城市更加注重生态区域的保护与发展,随着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创新性变化,郊野游憩成为国民生活的新亮点。郊野公园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够有效协调城郊土地利用关系,城市的生态建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探索“郊野公园”,为营建高品质的城乡人居环境,引导生态功能区的有序建设和发展提供实施路径。郊野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绿地模式,在保护城乡自然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丰富居民休闲生活,推动城乡建设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健康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提出,推动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到2022年不低于22%,到2030年不低于30%。健康的身体源自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行动”提出,鼓励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或者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多动,达到每天6000~10000步的身体活动量。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高度城市化发展的阶段,这个过程中,伴随着都市圈的逐渐形成,构建稳定和谐的都市生态体育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合理郊野公园发展体育健身,大力推动全民健身,扶持与全民健身相关的健身休闲发展,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休闲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我国的休闲经济初具规模,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亮点。当代中国逐步进入了休闲经济时代和生态文明时代,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在全球化背景下,休闲经济生态化的历史趋势日益明朗。游憩空间是休闲时代重要的空间类型,郊野公园是游憩空间的典型代表。当今,我们的社会即将迈入“普遍有闲的社会”,休闲在生活中的比重日益增大。为了人类现在和将来更好的休闲,郊野公园的营造实践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对自然和野趣风景的向往与热爱,不但可以让游人得到愉悦和美的感受,还会给予他们丰富多彩的游憩体验,成为生动活泼的科普教育场所,有助于在公众与自然之间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
休憩需要
郊野公园作为新兴的城市公园类型,不仅满足了人们日益强烈的游憩需求, 居民日常游憩场所与郊野游憩开发是当前城市游憩规划的两大核心问题。推进郊野公园风景园林体系的规划与建设,积极引导城市居民活动的空间领域,因势利导地将郊野公园发展成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所需求的、拥有鲜明特色和文化性的绿色生存环境,具有紧迫的社会意义。
2.1国外郊野公园的发展和启示
2.1.1郊野公园的发展历程
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都醉心于城镇为广阔美丽的乡村所环绕,所有市民步行就可到达游憩场所。近现代的社会活动家与建筑师如霍华德与柯布西埃也认为融于自然环境中的城市可以充分满足市民对游憩的需求。现代意义的郊野公园发展分为控制游憩扩张→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和游憩需求并重等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1929~1969年)以控制休憩扩张为特点。“郊野公园”概念起源于英国,是由英国Addison委员会提出的。城镇建设加速,游憩需求增长,自驾车郊野旅游兴起。为缓解国家公园接待压力,保护乡村自然环境。随后,德国、法国等国家也陆续制定了相关措施发展乡村休闲旅游。20世纪60年代,1968年英国政府出台《乡村休闲》(Leisure in the Countryside)白皮书,提出郊野公园的主要功能和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可缓解压力并可减少乡村地区遭受破坏风险的休闲场所”,1968年,《乡村法令》(The Countryside Act)正式从法律的角度确定了郊野公园是乡村休闲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工作重点:满足简单指标:临近城市,环境宁静,设施简单,机车可达。
第二阶段为探索阶段(1970~1991年),以保护自然资源为特征。随着石油危机财政缩减,公园建设停滞,美国生态保护运动加强资源保护意识。在这一时期,大量关于郊野公园建设的政策被集中制定出来,1974年英国乡村委员会发布郊野公园规划的建议报告,《Advisory Noteson Country Park Plans》提出了郊野公园的管理规划方法,及“理解场地,明确目标,有效执行,财政支持与合作”。该阶段郊野公园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少充足的资金支持、忽视了工人阶级的需求、建设郊野公园的积极性降低及对郊野公园的管理力度不足等。建设目标:转变功能定位,从蜜罐到网关。工作重点:理解区位,以资源管理为主体的整体规划,保证资金支持,加强与当地的合作。
第三阶段为深入发展期(1992年至今),以注重人的关怀为特征。1990年前后城乡一体化研究开始向城乡边缘区推进。这一时期郊野公园建设者更加关注游憩主体——人的需求。2003年发布郊野公园复兴报告。英国乡村委员会发表了《旅游者在乡村》的报告,着重于“提高旅游者对乡村地区的信心、理解和关心”。郊野公园的建设管理越来越重视游客的体验,通过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英国的郊野公园超过400个,景观认证达80%,每年的观光游客近7300 万人。这些郊野公园大部分都是英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根据《Countryside Act 1968》所划分出来的。近年来因为缺乏经济上的支持,新郊野公园的设立非常有限。建设目标:降低出行成本,满足不同人群游憩需求。工作重点:加强城-郊路网建设,增添多种娱乐设施。
2.1.2 国外发达国家郊野公园
国外郊野公园发展已相当成熟,不仅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成绩,而且在以人为本的服务设施方面有相当成熟的一套方案和专门的法律体系及监管部门对其进行保障。国外的郊野公园远离城市中心区域,以“生态保护、市民休憩、自然教育”功能为主,生态保护是最主要的功能。
英国的郊野公园有效缓解了城市无序蔓延的问题,合理保护城乡周边的自然风光方面,通过注重满足人们游憩活动的服务设施建设的需求。英国的郊野公园依据人们游憩活动的选择倾向来布置各类服务设施。英国的郊野公园发展至今,已经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规划设计方案和标准,其服务设施的建设及后期运营的维护管理的经验,可作为我国郊野公园服务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借鉴。英国的郊野公园,大部分由地方部门管理,有人造设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美国的郊野公园具有更加完善的服务设施,更加注重人类活动参与性的设计特点,并非单纯的休闲观光游览,特别是一些带有健身和探险的活动项目的服务设施,活动内容分陆地活动和水上户外活动。美国的郊野公园设施较多,可兼容户外运动、水上运动、住宿等功能,但保护生态仍然是最主要的功能。同时美国有一个统一的职能部门为“国家游憩与园林协会”,是开拓和规划“游憩空间”的行业组织,其目的是:利用园林资源,开展文、体活动,增强人的体质;倡导积极的生活方式,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和游玩环境,影响人的参与方式和价值取向;规范行业行规,加强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开展顾问咨询,规划护养公共设施,实施资格认证等。美国的各联邦政府也都直接或间接地介入许多娱乐和休闲产业的企业项目,防止游憩场所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但它们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对于土地的开发利用具有严格的法律程序;同时要求休闲服务产业做好合理的规划与提供优质的服务。
同时英美都注重郊野公园休憩及管理的教育和人才培养。美国早在70多年以前就已设立游憩学专业研究人的游憩行为、安排娱乐休闲时间。从1937年明尼苏达大学第一次提供专业化游憩课程开始,到现在,美国有270所两年制学院和320所四年制大学提供休闲和游憩课程,分属为社会学和自然科学两类。培育各个层次的人才,涉及的专业方向有:综合/管理、治疗性游憩、商业/旅游、户外游憩、项目/领导等。美国国家游憩和公园协会与美国休闲和游憩协会合作建立一套评审过程,保证课程和学习内容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英国的Luton大学旅游与休闲系和Sheffield大学休闲管理系设有硕士和博士点。
2.1.3经验借鉴
立法管理持续发展
除了小部分的私营郊野公园之外,大部分郊野公园都由地方部门管理。明确郊野公园作为公共产品和民生福利的属性,通过立法、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和提供经费保障,确保郊野公园的持续发展。
精细化的服务
郊野公园强调鼓励城市中大多数人来参观和游览,为不同需求、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提供服务和设施。为多种团体活动或个人项目提供绝佳的场地,指向性要明确。根据不同地点和游赏内容设有桌椅、野餐地点、烧烤炉、废物箱、儿童游戏设备、凉亭、营地和厕所等,健身径中设各种健康器械。扩展公园的服务范围,使更多的游客选择在郊区参加不同于城市公园的野外活动。
郊野气息
自然、古朴、野趣是郊野公园的基本特征。自然生境而非人工绿地。人们可以进行野外拓展活动。它包括山林坡地、河湖水岸、沼泽湿地和良好的林地植被等多种保留较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人为干扰程度低,具有多样性的生物物种资源,可发挥积极的生态运行机制和作用。
保护重于建设
郊野公园兼具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征。郊野公园不再进行开发建设,而重在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动植物的庇护场所,并设立必要和有限的服务设施,供市民休闲、健身和亲近大自然。保留自然,人工构筑少。
交通便利可达性好
在交通便利、景色优美的位置设计规则的活动空间,位于城市边缘的远近郊区,距离中心城区两小时车程之内,也就是大约80公里范围之内。英国65%的郊野公园位于城市边缘,同时大部分郊野公园位于交通主干道和高速公路附近。
独特自然景观和社交
基于原有自然景观资源改造而形成的独特自然经过,人气的重要场所。空间具有一定的拓展性,便于搭建一些临时的构筑物,并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人参与。预留庆典主题空间。可以迅速适应不同主题的气氛需要,定期举办各类主题性活动:展览、科教、野餐和烧烤、森林音乐会、公众集会、婚礼、家庭聚会等。
人性化空间布局
英国超过50%的郊野公园都拥有漫步道、慢跑道、主题性活动庆典场所、自行车运动和钓鱼场所。根据人们游憩活动的选择倾向来布置郊野公园的空间:提倡人们自备野餐布,自由度更高,也有利于不同个体间的互相交往。
环保节能生态
郊野公园生态优先,公园内的建筑和设施都尽量以当地自然材料或自然可再生的材料,采用可存贮能量、循环使用方案和可再生能源系统,减少对乡村风光的破坏。等建筑寿命终结后可以整体回收,给自然留下最小的痕迹。
路径丰富标识清晰
郊游路径有各种不同类型、长度和难度,以满足不同游人需求。突出健身、休闲、科教功能。路径的标识系统相当完善,兼顾安全标识、越野定位系统以及对各种配套设施作详细的指引。
最主要建筑为游客中心,一般不超过三层,有的游客中心内
安全防护措施齐备
山火防护安全。设有山火控制中心,管理处设便携式灭火器,消防水池,山火瞭望台,园内有护理员轮流值班。游客报警求救系统完备。提供无线对讲设备出租服务、手机加油站业务,对特殊季节的特殊游客作特殊安全装备指引,每一段路径旁有报警电话,以备不时之需。所有郊野山径基本都覆盖移动通讯网。
2.2 我国国内城市郊野公园发展介绍
我国郊野公园的起源地为香港,香港在殖民地时期跟随英国划分了多个郊野公园,并于1976年颁布《郊野公园条例》。而国内城市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受香港郊野公园规划成功模式的影响,始于深圳 2003 年兴建郊野公园,之后是北京、南京、天津、成都、广州和上海。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高,郊野公园作为缓和城市化与自然环境矛盾的重要载体,得以迅速地发展。为控制城市扩张,保护城市郊区自然生态系统,满足居民游憩需求。国内各个城市兴建郊野公园的浪潮。列举以下城市:
深圳的郊野公园与城市规划共生发展,郊野公园是自然边界;主要功能为生态、防护、游憩,导控城市形态;主要特点是各种功能、各种层级的网络化布局,使用率适宜;绿地类型为城市组团隔离带。深圳的郊野公园更偏向于风景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等自然资源优越的游憩地类型;
上海的郊野公园是长藤结“瓜”下的郊野公园;上海建成“更可持续的生态之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有这样的描述:形成“双环、九廊、十区”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市域生态空间体系,推进国家公园和郊野公园的建设。上海郊野公园的核心特征是经济生产;主要功能为经济、游憩为主;主要特点为对区域发展有带动作用,使用率高;绿地类型为楔形绿地、滨水绿地、都市农业园。应用范围:城市近郊。未来上海将拥有30座郊野公园,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这对“久在樊笼里”的都市人来说,很值得期待。
北京的郊野特征为环境保护;主要功能为防护,导控城市形态;主要特点为绿带、绿楔等形态概念,使用率适宜;绿地类型为城市绿化隔离带;应用范围:城市特定区域、城市外围。上世纪八十年代,“郊野公园环京城”开始实施。1984年初,本市第一个郊野公园白河郊野公园开建。之后顺义潮白河郊野公园、碓臼峪郊野公园等其他郊野公园也陆续建成。进入21世纪,北京城的外围隔离带成为建设郊野公园的基础。2007年6月,北京启动“郊野公园环”建设。2007年到2012年,是北京绿化美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5年。2018年,在北京四、五环间,已建成郊野公园达52处,加上已有公园,第一道绿化隔离区免费开放公园达81处,总面积8万多亩,基本形成“郊野公园环”。按照城市规划,到2020年前,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内还将增建20处郊野公园,总数达到101处,免费向市民开放。届时在“一道绿隔”中,每隔2到3公里就有一处郊野公园,70%的绿地将变成人们的休闲去处,一个完整的“郊野公园环”将环抱京城。
天津建设“郊野公园环”打造城市“绿氧吧”。为了增加城市绿化、为城市的长远发展预留空间,给广大市民群众提供亲近自然和休闲游憩的场所,天津市大力推进郊野公园建设。2011年天津郊野公园建设工程启动,按照市政府批复同意的《2011-2015年天津市造林绿化规划》,到2020年,天津市将规划建设16个郊野公园,到2020年,全市规划建设的16个郊野公园总面积有867平方公里。形成一个包围城市的“郊野公园环”,为老百姓打造城市“绿氧吧”。
郑州市郊野公园专项规划(2018-2035)计划新增43个郊野公园,规划总面积约78000公顷,与现状1个湿地公园、4个风景名胜区、13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共同形成61个大郊野游憩空间,形成未来郑州都市区“一河一山大生态、三带一环大郊野”的大郊野游憩空间结构。其中2020年前实施的20个公园规划总面积约28000公顷。到2035年,郑州要全面建成以郊野公园为主导的风景游憩空间,形成生态郊野、多彩郊野、诗意郊野的复合郊野系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田园都市、公园城市,风景游憩空间与都市区国家中心城市目标相匹配。
总之,相较于国外郊野公园来说,我国郊野公园的建设与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深圳、北京、南京、天津等地郊野公园多结合当地资源,发展“休闲旅游”功能,北京、上海迈向新时代的城市规划,其中一个很大特点在于都大篇幅规定了城市发展的“生态控制线”,着重“生态涵养区”“生态保育区”的建设。郊野公园的建设,既有益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也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活动场所,并且对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张蔓延带了的危害起到了有效的缓解作用。
2.3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的郊野公园发展比较迅速,但是我国郊野公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休闲经济和区域带动不足
我国等地郊野公园多结合当地资源,我国的休闲经济在目前的起步阶段出现了休闲经济有浪费化、奢侈化、破坏化的发展趋势,这与我国目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相违背的。城市游憩场所在空间分布、可达性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发展“休闲旅游”功能,其对周边区域的带动作用依然不足。
游憩服务设施不足
郊野公园在以人为本的游憩服务设施存在不足。部分建成的郊野公园内公共设施有待完善,游览指引牌、公厕、路灯等设施少之又少,给游人在游览过程中带来了不便。服务设施的布局在郊野公园规划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我国郊野公园需要研究和改进的方向。
面积、数量和效益不足
与英格兰等世界上郊野公园发展最早最成功的地区对比,郊野公园数量、面积还是游憩效益都存在很大差距。郊野公园最通常也是最基本的游憩空间,是衡量一个城市游憩环境的基本指标。但国内城市公园相当有限。平均每5万-20万人才拥有一个公园,公园面积占建成区面积比例最低才8%,最高为20%。这也是我国郊野公园需要研究和改进的方向。
郊野公园建设尚缺乏严格的法律法规
目前,在我国内地郊野公园还缺乏严格的法律法规做保障。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先制订思路严密、措词严格、责任严肃的法律条文,再由规划部门确定总量控制和建园特色 。
规划设计缺乏系统科学的论证
破坏了自然环境,又必然增加城市负担,很可能不仅无法让游人享受郊游乐趣,反而可能给游人增添烦恼。
保护意识、力度不足、 缺乏公共监督:
郊野公园中经常会看到游人随手乱扔垃圾、把野餐喝剩的饮料倒水中污染了水质、公园游客带着宠物硬闯等,种种行为导致了郊野公园的秩序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休憩教育和人才培养落后:
相比美国70多年的游憩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以及英国的游憩高端人才教育和培育,中国的游憩学科发展和人才教育严重落后。
“三生”的规划设计
引入生态整体规划思路,以土地空间资源配置为基础,以“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结构、功能组织、用地布局、关键控制要素为核心内容,构建衔接多尺度、整合多功能的绿色空间规划框架体例、规划管控技术、管理实施策略,以弥补现行绿色空间不足,集现代农业、文化体验、农耕互动、科普教育、休闲旅游于一体“主题农场”的郊野公园。通过“有效保护、持续利用和合理开发”实现绿色空间的“生态优先、绿色生产、宜居生活”。将休闲经济与生态园林二者的建设结合起来,推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郊野公园强调自然风景美学
原始质朴、原生态,体现在原生植被和乡土植物的保留、原有用地方式(农田林地)的保护、原址乡土建筑和村落保护等;硬件设施建设也力求自然朴实,避免城市化、人工化。
合理规划,加大建设力度
郊野公园集群之间添加小型郊野公园,立足于“小而美”“小而精”。将现有郊野公园集群连接成片,形成与特大城市发展相匹配的都市游憩空间。在传统郊野公园游憩空间规划的基础上,提出生态空间策略、游憩空间策略和避难空间策略的“三合一”规划策略,以期为探索和优化游憩空间的规划提供参考。
生态修复的郊野公园
生态修复郊野公园的生态修复应该遵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以植被次生演替规律为依据,采取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措施,并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场地的植被修复、河流修复,针对不同的场地情况采用相应的修复技术,体现郊野公园自然生态、地域历史、人文特色。
“舒适设计”的PVESM评判标准
在乡土景观营造方面,郊野公园乡土景观设计的切入点从PVESM五个层次出发,即Physical、Visual、Ecologial、Social、Mental,中文是功能实用性、视觉艺术性、生态自然性、地域社会性、乡土精神性。
可持续发展设计
郊野公园的发展是根植于城市发展生态建设基础之上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应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中去,力求实现郊野公园的生态、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彰显自然特色
“郊野公园”应找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郊野公园应首先立足于做好城市生态的缓冲带。尽可能减少人工痕迹,提供服务的场所在建设时应尽量采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石材、木材等,在外观上保持浓郁的郊野气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让“久在樊笼里”的都市人“复得返自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可以找寻到一片恬静优美的乡村田园。
突出人与自然融合,提供“国民的游憩机会”
关注人的需求,实现人与生活空间的深度融合。郊野公园需要配套的游憩设施和服务。在不同路径中安排人文景点、自然教育服务站,既能享受自然野趣,又有充分的人类活动空间。形成一系列衍生主题如“郊野公园+艺术”“郊野公园+体育”“郊野公园+互联网”“郊野公园+科普课堂”“郊野公园+旅居”等一系列的拓展功能,使得郊野公园更有故事、有乐趣、有回忆。
推动农业实现从种植、加工到销售产业化,形成自运营动力。
农作物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将在公园周边生成,多层次的农业资源也将被充分利用起来,农业劳动能以“体验游”的形式让顾客亲自参与其中。在这种与田野的亲密接触中释放城市居民的生态需求,进而反哺个性化产品的形成,带动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
促进社区共管机制形成
由于郊野公园所在单元多分布在零散村落或动迁地,与居民生产生活边界毗邻,因此在做镇域规划、工业园区规划时,要注重与郊野公园的目标相协调。通过签订合作保护的协议,建立共同保护郊野公园自然资源的机制,形成“生活—生产—生态”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总之,郊野公园既对接城市又对接乡野,在大都市生态文明建设中,更加对接人的需求,这符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新时代现代化的定义,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有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和服务。郊野公园的建设,能够给生活在特大城市的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同时也助推早日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洁敏 曹子琛没有围墙的郊野公园越来越好玩东方网 2019-07-17 [2] 张嘉琪,北京郊野公园调查与规划研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论文.2016-05 [3]腾金慧.北京郊野公园服务设施研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硕士论文.2016-05 [4]陈渝.北京游憩规划的理论建构与策略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12-04 [5]郊野公园的概念、特征及发展历程.http://www.chla.com.cn.2018-03-19 [6]北京郊野公园是如何兴起的,第一家为什么选了这儿呢?.北京日报.2018-12-07 [7]刘瀚斌:郊野公园是都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中国环境报.2018-01-31 [8]翟永冠.天津建设“郊野公园环”打造城市“绿氧吧”.新华社.2016-10-02 [9]国内郊野公园的发展过程及特征对比.奇创旅游.2015-08-13 [10]天津这些好玩的郊野公园值得一逛!搜狐.2018-05-03 [11]姜婷 包存宽.郊野公园为何“遇冷”.解放日报.2019-05-07 [12]张玉钧 张力圆 张玏.郊野公园概念的演变与发展. 《风景园林》2013第5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