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大众休闲旅游为背景,以产业观光旅游为依托,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的旅游模式。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系列文件,决定从3月-7月启动首批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工作。我国首批262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将被打分评定,面临一场严格的“期末考”。
据悉,此前我国共公布过两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首批262个,第二批238个,目前,这些示范区均还停留在创建单位阶段,需要等考核等各项评定结束后才会确定真正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2015年9月国家旅游局启动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旨在推动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推动旅游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
2015年,国家旅游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
2016年2月5日,国家旅游局公布,262个市县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2016年3月4日,李金早局长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全面阐述全域旅游价值和途径。
2017年6月12日,国家旅游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提供行动指南。
2018年3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并实施。
2019年3月18日,公布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工作》的通知,以及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
根据文旅部本次发布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试行办法》),示范区是指将一定行政区划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统一规划布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公共服务,推进融合发展,提升服务品质,实施整体营销,具有较强示范作用,发展经验具备复制推广价值,且经文化和旅游部认定的区域。
对于示范区的认定,《试行办法》提出了多项要求,比如:
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定位明确;
具有不少于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或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或具有2个以上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
2016年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首批262个,第二批238个,共计500个。
据悉,这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期末考”总分1200分。其中,基本项1000分,创新项加分200分,将采取暗访、明查、会议审核三种方式进行“考试”。最终,只有通过考评和公示的创建单位,文化和旅游部才会认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业内看来,在这场覆盖全国的旅游“大考”之下,旅游及相关企业、景区乃至政府的城市治理策略都会掀起一次“巨变”。
具体来说,根据《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试行标准》)规定,我国对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将按照体制机制、政策保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等方面来评分,其中,近三年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重大市场秩序问题、“厕所革命”不达标等将作为“一票否决项”,而星级饭店、文化主题旅游饭店、民宿等各类住宿设施齐全,管理规范;餐饮服务便捷多样,有特色餐饮街区、快餐和特色小吃等业态,地方餐饮(店)品牌突出,管理规范等都被列为了“得分项”。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并不是一劳永逸,《试行办法》提出,我国将对示范区和创建单位旅游产业运行情况进行动态监管,而文旅部将建立“有进有出”的管理机制,统筹示范区的复核工作,原则上每3至5年完成对示范区的复核工作。对于复核不达标或发生重大旅游违法案件、重大旅游安全责任事故、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事件、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和严重负面舆论事件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旅部将视问题的严重程度,予以警告、严重警告或撤销命名处理。
其实,在我国旅游行业内,全域旅游的概念早已不再陌生,各种相关改革和项目也已陆续上马,相关产业新风口“来势汹汹”。
原国家旅游局曾明确表示,凡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录,将优先纳入中央和地方预算内投资支持对象,优先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纳入旅游投资优选项目名录,优先安排旅游外交、宣传推广重点活动,纳入国家旅游宣传推广重点支持范围,优先纳入国家旅游改革创新试点示范领域,优先支持A级景区等国家重点旅游品牌创建,优先安排旅游人才培训,优先列入国家旅游局重点联系区域。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作出部署。《意见》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景区内部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政府统筹推进转变,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
除了政策红利外,旅游消费需求的日新月异也给了全域旅游相关产业迅速推开的土壤。目前,各界对于全域旅游的理解虽不同,但在各式各样的定义背后,却都隐藏着同一个规模“可观”的全域旅游大蛋糕。中国旅游研究院曾这样解读全域旅游:“全时段、全区域、全产业、全人员”的旅游。其中,全时段旅游一方面是指昼夜均可旅游,例如除了白天旅游,还应重视夜间休闲的夜景、温泉、电影,酒吧等业态;另一方面是指一年四季均可旅游,例如春季可赏花,夏季可避暑,秋季可采摘,冬季可滑雪,贯穿其中的可以发展对受季节性影响较弱的文化旅游。
全域旅游就行相当于转变了此前各地在发展旅游时过度依赖个别或部分景区的发展方式,让地方在打造旅游产业时更强调“目的地”的概念。博雅方略认为,发展全域旅游,最重要的是要对全域旅游有正确的认识,并对全域旅游的核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博雅方略认为,全域旅游的本质是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级形式。全域旅游不是一触而就的,发展全域旅游需要一定的产业基础。此外,全域旅游不是万能药,一些地区时候做,也应该做,而另一些地区并不适合一步到位,要做到因地制宜。
博雅方略认为,全域旅游的核心是“产业为目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互动,强化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联、融通,同时传统产业链得以延伸,促进资源从传统产业向信息产业的转移,提升传统产业、服务业的文化含量和产业价值,最终完成产业转型,实现国民经济整体又好又快发展”。对于全域旅游的内涵,博雅方略认为发展全域旅游最关键的是进行“要素重组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发展全域旅游是拓宽旅游业态,加快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博雅方略认为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抓手,在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基础上再造商业模式,突破门票经济,最终实现区域绿色发展。
平台战略正精髓在于打造一个完善、成长潜力强大的“生态圈”。旅游的平台战略要求打破传统旅游思维,突破门票经济,摒弃旅游产业链的单向垂直流向的桎梏,实现“旅游+”为主体的“泛旅游全产业链整体发展模式”。通过产业渗透的方式,推动“旅游+产业”的功能互补延伸或要素重组,最终实现以旅游产业集聚为目标的旅游要素重组和以旅游为主导的地方产业融合。
博雅认为全域旅游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全域空间城乡美、全业融合产业美、全优产品体验美、全民共享生活美,即四全四美。
全域空间城乡美——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建构过程中,要以旅游为纽带,使城乡旅游形成互动互促,有效加强城乡间的空间联系,实现客源与服务在城乡间实现良性循环。
全业融合产业美——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多元化与个性化需求的出现,出行的目的由传统观光,衍生出度假、体育、休闲等多元需求,促使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等持续融合发展,最终形成多领域、多产业融合发展。
全优产品体验美——打造健康养生、避暑休闲、度假疗养、山地体育、汽车露营等各种旅游新业态,在传统旅游形式上,增加新的旅游产品体验,提升产品服务水平,以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服务要求。
全民共享生活美——旅游开始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浸润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全域旅游实践中,人们在游客与服务者的角色间来回转换,不仅能感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能享受旅游这一品质生活方式。
博雅方略在全域旅游规划方面极具前瞻性,是全域旅游发展极有影响力的推动者,并完成了国内首批2个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的规划编制,即海南与宁夏。2018年又中标了青海省全域旅游项目。三大省的全域旅游规划编制为博雅方略全域旅游规划奠定了坚定的基础。此外,博雅方略还完成了120余项省市级重点规划项目,助力数百个城市、乡村完成旅游规划目标,以旅游带动城市更美好,以旅游促进乡村更富裕。
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旅游产业由大众旅游向优质旅游迈进,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出现多元化、个性化、碎片化等特征,全域旅游作为优质旅游的重要抓手,必将引领旅游市场的发展与创新,未来全域旅游中的科技和文化要素将更加凸显。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博雅方略将秉持“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的使命,持续关注文旅事业中的文化内涵挖掘与创新,并充分运用科技的力量,创新文旅产品新品质,助力打造更优质、更具核心竞争力、更加契合旅游者休闲度假消费需求的优质旅游产品与旅游目的地。
注:素材来源北京商报、品橙旅游、博雅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