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他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科学论断继承和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生产力理论,开辟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境界,为我们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双赢之路、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生态文明建设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内容。旅游业是资源消耗小、环境代价低、关联度高、辐射范围广、拉动性大、“横向成链、纵向成群”的综合性产业,也是公认的环境友好型绿色产业、幸福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设立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就是党的十八大后,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推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方面所进行的一个积极探索。回顾总结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三年实践,对我们坚定生态文明建设信心、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范围包括黄山、池州、安庆、宣城、铜陵、马鞍山、芜湖等七市,共47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7万平方公里,其中黄山市、池州市、安庆市和宣城市为核心区。这里区位条件优越,是安徽经济发展起步较早、工业基础雄厚、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正处在高速工业化的中期,同时,这里垄断性自然资源高度聚集,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原真优质,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浙皖闽赣国家东部生态旅游协作区(筹)等多个国家战略平台重叠,是全国乃至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区域。
为战略引领,政策拉动,在这一地区进入工业化高速增长阶段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良好生态齐头并进的新路子,2014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该规划明确,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更加注重文化建设和生态保护,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互动,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着力推动生态、文化、旅游、科技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发展质量和国际化水平,将示范区打造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努力建设美丽皖南、幸福皖南、和谐皖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1.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实现共赢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也直接推动了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落地。守得住一方青山绿水,才能赢得一座座金山银山。生态环境质量保持领先。
从2016年年终数据看,示范区的各项生态指标持续优化,示范区PM10平均浓度比2014年下降23.88%,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9.92%,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主要再生资源利用率、森林覆盖率都进一步提升。
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各项经济指标同时保持向好,区内GDP达到8905.3亿元、财政收入1557.9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9242.8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6.5%、7.47%和11.05%。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贡献率显著提高,促进区域内经济结构得到较大优化调整。示范区服务业增加值为3569.1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08%,比2014年增加7.9个百分点。
国土空间开发更加优化,促进了一批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形态转型。“三山三湖”山水观光旅游发展带、古徽州文化旅游发展圈、皖江城市文化旅游发展带初步形成。黄山、池州、宣城的徽文化旅游特色更加彰显,马鞍山、铜陵、芜湖、安庆的都市休闲、生态旅游、工业旅游、游轮观光、主题公园体验、健康运动养生更加多样。城乡和谐、天蓝水清山绿、宜业宜居宜游的国土空间,更使区域吸引力显著提升。招商引资走上新台阶。引进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企业入驻。
2.旅游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确立
对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消耗低、污染少、可循环发展的绿色产业的认识得到不断提升和极大普及。旅游产业地位显著提升。示范区中黄山市、池州市将文化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其他市将其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核心区初步形成文化旅游主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模式。产业贡献大幅增加。2016年,皖南示范区实现旅游总收入2594亿元、入境游客398.3万人次、国内游客2.63亿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8.8%、10.3%和17%,分别占全省总量的52.6%、82.1%和50.4%。示范区旅游产业增加值达到778.2亿元,占生产总值和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为8.7%、21.8%,贡献率分别达16.8%、21.8%。优质生态成就了旅游业,旅游业则成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产业形象更加靓丽。
以黄山为核心,体现“徽风皖韵”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山水人文”区域文化价值提升、魅力彰显、文化旅游影响力不断扩大,形成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安庆、歙县、绩溪等历史文化名城再现活力,一大批古村落古民居得以保护和利用,徽菜徽茶、文房四宝等再现辉煌。
3.实施完成一批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大力推进示范区生态创建。致力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统筹,抑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冲动,摆脱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互动共赢。
示范区核心区的黄山市、宣城市成功获批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铜陵市列入全国第五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潜山县跻身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宣城市、宁国市和芜湖县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县城)。
开展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建设。塑造地域性乡村风貌,凸显徽派建筑与青山秀水相互交融的特色,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和森林长廊创建,在新安江、青弋江、秋浦河、皖江等源头实施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工程。在太平湖、升金湖、花亭湖、南漪湖等开展湖泊生态修复,开展重要河湖和水源地河湖排污口整治,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推进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敬亭山等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原住民转移搬迁。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推进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引导使用生物农药。实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城市空气污染防治,加大城市烟尘、粉尘和汽车尾气的治理力度。
加强景区景点环境保护,建立一批低碳景区景点和绿色环保宾馆饭店。新安江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累计完成投资103.5亿元,流域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皖南金项链绿道基本建成。1500多个美丽乡村建设为全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纷纷进入各地党委政府的视野,新建了一大批文化旅游项目。乡村旅游、旅游小镇、旅游度假区、旅游综合体、养老旅游、生态旅游、在线旅游、旅游商品和户外休闲用品、特色民宿、自驾车和房车营地、特色餐饮住宿设施等成为投资的热点领域。
4.加强绿色制度建设和创新力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示范区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围绕生态建设、文化创新、服务业发展等进行一系列探索。在示范区内新安江流域开展了首个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为健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累了经验,走出了“以保护带发展、以发展促保护”的新路径。
大力推进大黄山国家公园创建,探索解决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自然遗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各类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等问题,力争形成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资金保障机制。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提升工程,使得徽州古村落、古民居这一文化历史遗存得以有效传承、永续利用。走进皖南,所到之处,处处是景,步步入画。省政府主动为黄山市“松绑”,取消了GDP等指标考核。
同时,示范区各地加强了重点景区景点的生态红线控制、战略环评、区域或行业限批、主体功能区划分、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等制度的强化实施,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既为文化旅游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又为绿色生态保护探索了路径、提供了保障。
5.共建共享
文化旅游业发展增强了居民福祉。绿水青山是生态,金山银山是生存,好生态带来了好生存。乡村旅游实现新提高,乡村观光、生态休闲和乡村度假齐头并进。
美丽乡村通过旅游成为老百姓的“致富快车”,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从门前屋后的环境卫生着手,主动参与、维护乡村环境,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过去砍树毁林,现在是栽树赏树护林。在保护了自家青山绿水的同时,也赢得了广大游客的青睐,皖南示范区作为一个独特的地理板块,更有魅力,车在画里走,人在景中行,成为游客高品质的旅游体验,更为当地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环境与收入实现同步提升。
旅游扶贫成为扶贫开发的生力军。如休宁县白际村,曾被《中国农民调查》认定为安徽最穷的村,现已成为远近有名的旅游专业村。2016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07亿人次,约占全省接待人次的59%;实现旅游总收入2120亿元,约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43%;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269.1万人,占全省旅游从业人数的64%。“十二五”期间,全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减少贫困人口45万人,约占全省同期脱贫人口的12%。
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方面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新要求新理念相比,还有一些差距,主要体现在:
1.思想认识还不够坚定
在皖南示范区建设发展中,还存在“发展就是经济增长”的落后理念,有的地区、部门、行业还有传统思维习惯,有路径依赖,看到一些所谓大项目、“好”项目时,还有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的冲动,寄希望“用空间换时间”,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信心不足,对文化旅游产业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信心不足。
2.文化旅游产业还不够强
皖南示范区旅游总收入占据全省的“半壁江山”,占地区生产总值和服务业的比重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与工业相比,与物流、信息、金融等服务业相比,旅游产业总体竞争力较弱,市场集中度不高,大型龙头企业较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担纲承梁的综合带动力不够,不能发挥增长极功能,尚未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
3.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
虽然皖南示范区建设探索了一些新路子,但在方法、路径等方面还有许多空白点,特别在防控旅游的过度开发与过度消费方面,还要不断总结、完善和创新。比如,乡村旅游提升的方向在哪里,大黄山国家公园创建如何规划设计,全域旅游发展怎么推动,等等,都需要下功夫研究。
4.群众生活水平还不够高
与江浙发达地区相比,皖南示范区内居民生活水平尚有显著差距。个别地区仍有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的现象,找不到其中的转换路径,文化旅游业发展对老百姓生活水平提升助推不够快,部分群众对保护生态、发展旅游促进增收致富的速度与质量,特别是追赶东部发达地区缺乏信心和耐心。
三、启示与建议
1.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皖南示范区的实践印证了“自然生态产品的供给也是发展”的观念。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基于生态与环境优势的认定,确定适合发展的方向并选择相应的发展模式和产业配置,就可能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旅游业具有内生的创新引领性、协调带动性、开放互动性、环境友好性、共建共享性,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起到联结作用和转换作用。
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会进一步激发旅游业发展动力和活力,促进旅游业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优势产业。生态好旅游旺,生态坏旅游败。而旅游业的发展,也会激发更多人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各级政府更加重视生态和旅游协调发展,促进更多的城乡居民参与旅游,优化旅游业的发展环境。
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主动自觉地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战略引领,将旅游业的发展自觉纳入生态文明建设中,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业。
2.积极将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主导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皖南示范区发展的实践也表明,旅游业在统筹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方面具有其他产业所没有的优势。一定意义上讲,旅游业是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的承载者转换者,也是绿水青山的守望者建设者。要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律,进一步发挥旅游业担纲承梁和综合带动的作用,坚定不移地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在战略上不能有摇摆,不能因旅游业的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对环境的要求高而选择急功近利,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
在政策上不能有反复,要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加快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领导,完善旅游建设与管理各项配套政策、制度,提高整体服务与管理水平。
当前,要持续推进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工作,推进旅游综合管理制度改革,推进旅委+旅游警察+巡回法庭+旅游工商“1+3+N”管理体制创新。
3.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推进绿色发展的有效载体,要把生态和旅游结合,把资源和产品对接,把保护和发展统一,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
要推动区域内资源优化,实施绿色旅游开发,在空间上要共有共通,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打破各种制约发展的边界,促进区域内外各种要素的开放整合,大力推进“多规合一”,促进旅游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其他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保护利用等规划的衔接协调,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美丽生态环境。
要与城镇、文化、产业、生态、互联网、科技、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旅游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将全域旅游区建成农民的幸福家园、城镇居民的休闲公园、游客的旅游乐园,让每一方国土都成为“优游”的胜地,主客共享、居旅相宜。
要推进旅游+新的生活方式,大力培育新产品新业态,加强特色提炼,在创建精品旅游品牌上下功夫。要树立底线意识,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建立约束机制,宁可“荒”,不能“慌”,坚守土地、资源、环境底线,避免过度开发、重复开发、低效开发,努力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要防止过度消费,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旅游消费模式,为旅游发展留下物质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
4.加强项目建设
理念需要通过项目来落实。项目建设是生态保护和修复、促进生态与旅游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要抓好项目的谋划储备,分领域、分层次谋划一批生态与旅游融合度高的重大项目,建立重点项目库,形成源源不断、梯次推进的项目供给。
要重视项目选资,紧盯企业形象好、社会责任感强、有长远发展战略的大企业集团,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批有生态保护作用、有市场前景的PPP项目。要抓好项目的储备实施,强化高层调度,及时解决旅游项目在立项、审批、用地、资金、政策等方面的难题,将重要旅游项目纳入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等支持范围。
要特别重视具体项目的组织实施,弘扬大国工匠精神,精雕细凿每个工程,防止粗制滥造,防止在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名义下给生态造成二次伤害、在打造旅游景点的名义下制造环境垃圾。要创新项目融资方式,强化产业、风投基金支持。
5.鼓励实践创新
落实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切实转变旅游发展方式,走出传统路径依赖,知易行难,必须坚持创新理念引领,弘扬实践实干精神。皖南示范区的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百村千幢古民居古村落保护利用工程、大黄山国家公园创建、方特度假村建设及营销模式、旅游综合执法等,都是基层较为成功的实践创新。必须念好创新诀,用思维创新,推动规划、管理、市场、模式、企业、产品等方面的创新。必须重视实践、尊重实践,认真总结、推送基层的创新创造典范,防止人云亦云,更要防止轻决盲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