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R

esearch博雅研究

博雅关注丨 “风景名胜区体制整体保留”多次经相关部门明确,博雅方略积极探索风景名胜区创新发展

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原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06年09月19日公布并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的《风景名胜区条例》,由国务院批准公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反映重要自然变化过程和重大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或者保持历史原貌,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建国70多年以来,我国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从无到有持续推进,目前全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点1.18万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44处)。风景名胜区具有生态防护、游憩健身、景观形象、科普教育、经济催化等多项功能,在国内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风景名胜区不参与整合优化,名称、范围不变

8月2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印发《关于加强和规范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数据上报工作的函》(林保区便函〔2020〕14号),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明确:
“风景名胜区不参与整合优化,名称、范围不变。与之交差重叠的自然保护地按71号函调整范围、整合归并。”
时值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关键时期,主管部门严格落实《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综合评价,为防止风景名胜区过度破碎化,决定整体保留风景名胜区体系、范围和名称,把对风景名胜区资源特征和功能定位的深入体认落实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行动指南中。
5月18日,自然资源部部长陆昊主持的“研究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相关问题”的专题会议决定,“风景名胜区可以继续保留”。8月20日,国家林草局副局长李春良在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正确把握风景名胜区政策新要求,主要是“在省级预案中,风景名胜区体系整体保留,名称保留,范围不做调整”。

今年7月,国家林草局保护地管理司向各级林草主管部门下发《关于切实加强风景名胜区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保监字〔2020〕41号)。通知开宗明义,“风景名胜区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和传承自然遗产、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求各级林草主管部门、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提高政治站位、严格执行政策法规、全面开展排查、强化监督管理。
同时强调,“要严格执行《风景名胜区条例》,严格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严禁在风景名胜区规划批准前进行各类建设活动,严禁破坏自然生态和自然人文景观,严禁不符合风景名胜区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坚决防止新增违法违规案件。”

要求各国家级风景名胜管理机构,“加强日常巡查、监测和监管,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违规的开发建设活动,对于重大破坏风景名胜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开发建设活动,要及时报告省级自然保护地主管部门和我司。”
这是国务院机构改革以来,新行业主管部门第一次以书面形式正式明确,风景名胜区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名胜区条例》为风景名胜区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风景名胜管理机构履行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职责。

风景名胜区规划要注重“保护第一”

设立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目的即在严格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利用,供社会公众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将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纳入到《条例》中,是为了依法依规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
对风景名胜区的“利用和管理”,《条例》也作了明确规定,设立风景名胜区就是为了规范风景名胜区的各项活动,将风景名胜区的利用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所以,做好风景名胜区工作,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仍要继续贯彻执行好《风景名胜区条例》,履行好公共事务管理职能。

风景名胜区规划本质上是保护性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在风景区大力发展旅游,而是在保护与利用好风景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开发活动。对于风景名胜区来说,一般包含以下几个系统,即风景子系统(包含风景名胜区的自然景源,人文景源),旅游子系统(包括吃住行游购娱+文商养学闲情奇等),居民子系统(即宜居系统:生活、生态、生产、生动)。做好风景名胜区规划,要正确平衡处理三个子系统的关系,做好各方利益的维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风景名胜区的价值化。

博雅方略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思路

风景名胜区保护极为重要,这是由它自身所固有的珍稀性、唯一性、不可再生性和社会服务性的特征所决定的。风景名胜区赖于存在的风景名胜资源非常稀有和脆弱,价值弥足珍贵。风景区资源多种多样,在地质地貌、生态生物、森林植被、水文气象、文物古迹、景观形态、文化特色、功能结构、观赏类型、审美意义和科学价值诸多方面千姿百态,独具特色,且具有不可再生性。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不仅关系到我国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因此极为重要。
博雅方略在风景名胜区建设中,积极践行”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四位一体开发模式,以保护为开发要务与第一前提,充分挖掘风景名胜区资源特色,包括山水自然生态、历史文化遗存、地域特色餐饮等,通过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体验,将传统实物展示保护与传承、声光电介入、实景演艺等形式突破传统旅游产品形式,打造更符合现代化体验的文旅产品新业态,通过山水生态、民间曲艺、艺术中心、社交互动、特色美食、历史文化等多维度的景观吸引核,以此提升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吸引力。运用多项技术与手段,采取“从资源到综合价值,以此来确定风景名胜区开发框架”的策略,实现风景名胜区的价值化。

四、博雅方略风景名胜区经典案例

风景名胜区的概念从2006年提出,距今已有十四、五个年头,博雅方略规划设计院在文旅规划业奋斗深耕近二十年,见证并参与了中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为各级政府和林业局、风景名胜区开发商提供开发策略、项目策划、融资筹建及管理运营的专业咨询服务,以及风景名胜区项目提供整体策划服务、总规详规、项目解决方案、整体解决方案等,完成数十项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开发项目。在风景名胜区规划开发中积攒宝贵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

经典案例

《飞天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总体定位
以飞天山国家级地质公园为基础,以飞天新城、许家洞镇、五里牌镇、桥口镇为重要依托,整合碧水丹霞、许家洞温泉、仙道文化、田园乡村等资源,以“动感 养生”创新的理念,营造“动感丹霞、乐享飞天”氛围,凸显“健康养生”主题特色产业,把飞天山打造成为集山水观光、养生度假、健康运动、乡村体验、文化休闲、生态宜居于一体的国际化动感体验型休闲度假旅游区、国家级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中国首席丹霞水城、国家AAAAA 景区。

《临武县通天山风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总体定位
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战略指引下,积极发展以佛教参拜、森林体验、乡村休闲、生态服务为主导的旅游产业,加快推进以森林生态为主题,用理念的创新、空间的突破、战略的提升、产品的创新、产业链的打造营造生态健康时尚的休闲生活体验,以通天山自然山水和产业融合旅游开发为主轴,以生态景观、风电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为背景,打造以人文旅游、自然观光、山野健身和科普教育活动开发为主导的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哈密市东天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提升规划(5A提升)》

总体定位
以东天山景区高品位、多样化的旅游资源为基础,以生态观光和高品质休闲度假为核心, 以民俗文化体验为卖点,打造集自然观光、生态休闲、特色运动、会务避暑度假、民俗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具有国际水准服务品质的东天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全国知名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近期打造成自然观光、特色运动、避暑度假、民俗文化体验旅游胜地,中远期成为会务休闲度假、高端冰雪度假中心。

《中国武隆公园建设规划》

总体定位与产品谱系:围绕建设“中国武隆公园”和“国际级知名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结合武隆旅游资源的优势基础,积极发展和培育特色主题旅游产品。重点主打“自然遗产观光、峡江风光旅游、休闲运动、民族民俗体验”四大旅游产品,从战略层面构建武隆旅游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内涵,打造具有冲击力和市场吸引力的产品组合。

《云竹湖文化旅游、康养度假概念性规划》

规划理念

舞于云竹之间,秀立太行之巅
规划结构
“一带连四片,多点相串联”的空间结构
功能分区
结合地块条件,构建四大功能板块,打造旅游体验功能闭环

 

 

风景名胜区是整个中国,甚至是整个世界的宝藏。它们需要保护,因为保护,才能得以持续留存与发展,它们同样需要开发,通过合理的开发,能够让他们的多姿多彩的风貌走进更多人的眼中,实现他们的价值最大化。未来,博雅方略将继续探究新时代的风景名胜区规划新趋势,新方向,在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建设中走出更加长远的路,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博雅关注丨全国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名单公布(附详细名单) 返回列表 下一篇:博雅关注丨重磅!北京发布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未来15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