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利用,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相得益彰。绿色旅游正以其独特魅力,描绘着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十四五”以来,各地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自然修复力,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适度发展绿色旅游,将“两山”理念融入旅游业发展全过程。
在重庆铜锣山矿山公园,曾经的废弃矿区,通过微生物修复等技术手段实现环境修复,如今,矿区湖水碧蓝如宝石,被网友亲切地称为“重庆小九寨”。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游客们沿着木栈道漫步拍照,欢声笑语此起彼伏,矿区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浙江杭州西溪湿地则通过实施“固淤净水、还湿于鸟”的系统治理,恢复畅通原先部分淤塞的水系,显著提升了生物多样性,使“城市湿地”成为绿色旅游的新标杆。为守护“城市水乡”的生态底色,杭州市持续推进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通过疏浚河道、恢复植被、建设生态浮岛等措施,大幅提升湿地水质和生态功能。同时,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全面采用电动游览船,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2024年,西溪湿地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

@摄图网
“十四五”期间,各地锚定绿色转型方向,创新推出一批融合自然之美、文化之韵与低碳理念的旅游产品和线路,让游客在感悟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自觉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形成绿色消费和健康生活方式。
在吉林查干湖,绿色旅游产品不断创新升级。当地除了传统的观鸟、摄影、冬捕体验外,还推出了生态研学、渔猎文化体验等深度旅游项目。游客可以参与渔业养殖课程,了解“计划捕捞”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还可以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制作鱼皮画、鱼骨雕塑等特色工艺品。
而云南滇池之畔的咖啡文化嘉年华,则将生态智慧注入一杯咖啡中。咖啡渣被创意再生为绿植肥料,并广泛使用可降解环保杯具。这场9天吸引约280万人次的活动,以“与万物共生”为主题,让绿色消费在互动体验中深入人心。

@摄图网
“十四五”期间,各地以绿色旅游为纽带,科学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延伸旅游产业链,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努力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从“生态守护者”转变为“绿色受益者”。
近年来,西藏林芝嘎拉村依托百年古桃林打造“嘎拉桃花源”3A级景区,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目前,以嘎拉村“桃花源”为核心,周边区域已经形成集桃花观光、藏文化体验、高原康养于一体的旅游产业带。除了春季赏花,当地还积极培育松茸采摘、藏药种植等生态农业,开发系列深加工产品,带动农牧民多渠道增收。
在江西上饶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这个藏在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中心区的千年古村,因全球极度濒危鸟类蓝冠噪鹛成为“生态网红”,更让守着古村、护着青山的村民,从“守村人”变成了绿色旅游的“带头人”与“受益者”。随着蓝冠噪鹛数量从200多只增至600多只,更多观鸟爱好者慕名而来,生态优势在这里转化为多元的旅游体验。以石门村观鸟旅游为支点,婺源县打造了“翼境婺源”观鸟长廊,串联起10个生态观鸟示范基地。当地还依托800余家精品民宿,带动徽州三雕、歙砚制作、绿茶生产等传统产业复兴,形成“观鸟经济+民宿产业+非遗传承”的融合发展模式。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超28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6亿元,带动8万余人直接或间接就业。

@摄图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各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区域发展的持久动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旅游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