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是焕活文化遗产、赋予其时代新意的最佳路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数字技术的赋能。通过社会合力,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才能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永续传承,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01 非遗数字化的价值与现实支撑
数字化赋能非遗保护与创新性发展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2名。同时我国有42个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了“中国色彩”。
数字化科技手段的出现,使非遗保护工作在记录、展示、生产、销售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非遗项目和其蕴含的精神价值可以在数字化手段的加持下被更加广泛地传播,促进人们对其全面的认知、了解。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开展的“南京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展示”项目,以“ZHI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展示平台为基础,对南京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进行数字转化及虚拟展示,对绒花、金箔、云锦等三项非遗工艺进行深度文化梳理。
目前,仅收集的高清大图就多达1758张,口述史涵盖了录音461分钟、视频691条,以期通过视觉化、审美化和数字化的方式建立对非遗传统工艺的当代解读,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南京与非遗传统手工艺相关的文化及知识。
@城市光网
其次,数字化等科技手段带动了“非遗+”,传承人和实践者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创意,加速非遗产品与现代社会审美的融合。
例如,依文集团立足苗族刺绣传承人和国际设计师资源,搭建了“绣娘数据库”和“全球设计师空间”。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拥有1600多位设计师、8000多个民族传统纹样的数据库,来自全球的设计师可以通过这个庞大的数据库,超越时空限制与绣娘一起合作。其中,77岁的苗族刺绣传承人潘玉珍和她的绣品已经成为国际时尚舞台的常客,为刺绣与全球时尚产业的结合带来了机遇。
最后,数字时代推动了消费升级,从而也为非遗助力包容性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互联网的普及和云计算、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产业数字化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使非遗发展的科技支撑发生重要改变。在数字化进程中,市场消费需求和供给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和重构。新消费环境追求效率,线上消费成为新的消费方式和习惯。根据相关报告,近年来人们对传统节庆活动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各类相关的非遗项目、非遗元素、非遗产品成为节庆活动消费的核心。
规范化助力非遗保护成为社会共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有坚实的政策保障。政策法规为非遗通过数字化等科技手段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宏观的战略方向与法律保障。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鼓励各缔约国通过科学技术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缔约国根据教科文组织的倡议,开始注重将数字化等技术手段运用到非遗保护工作中。
例如,在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的援助下,苏丹于2009年启动了民间传说和传统音乐档案的数字保存项目。到2013年,已初步建立了数字数据库,并制定了数字化档案管理和行动计划。
我国在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之初,就大力推动运用数字技术加强对非遗的确认、立档、保存、宣传等。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6年,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提出“鼓励地方通过大众传媒等手段普及非遗知识,促进社会共享”。这表明,在弘扬非遗方面也需要数字技术的参与,扩大非遗的传播效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进行总体安排和部署,从宏观层面持续强化对文化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
在良好的政策推动下,在不断实践探索中,非遗对于数字化的借力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由最初助力保存、记录、展示的辅助性工具,逐渐进化为助力创新和发展的支撑手段与科学动力。随着整个社会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围绕“文化数字化”的整体战略部署和各地助力“文化数字化”的细化配套政策将使非遗数字化创新发展步入快车道。
数字化推动非遗标准化进程
非遗数字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更重要的是不仅把非遗保护起来,更要让它活起来。
保护、传播非遗本质上就是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让人们能够以非遗为钥匙打开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承袭之门。随着全球化、数字化、科学技术发展的加速,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现代化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冲击,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非遗要从历史走向当代,必然要汲取科技,融入生活。
02 数字非遗创意场景案例
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
近年来,洛阳市加大“大遗址”保护力度,在原址保护的基础上建设应天门遗址博物馆,确保遗址和环境的历史真实性、完整性,切实保护遗址永续存在,实现遗址的可持续性参观。
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内集遗址展示、文化科普等于一体,将传统与新潮有机融合,“会动”的壁画、沉浸式演艺、声光电互动等新潮形式屡次破圈。
“馆藏与科技齐飞,传统共新潮一色”,在应天门遗址博物馆,你可以脚踩在新时代的土地,走过锦绣繁华的隋唐,“叫醒”沉睡千年的历史遗产,感知历史的鲜活、“科技+文化”碰撞的神奇。
《天街小雨》和《应天长歌》壁画将历史画卷和视觉艺术相结合,采用多媒体投影形式,将千年历史“复活”,你可以看到牡丹绽放、绿柳微动、坊市繁华、群臣毕至、伫立画前,昔日盛世恍若重现眼前;“一门三道”遗址通过25台超清投影数字化技术手段,再现各种繁盛场景,让“科技”助力“人文”的可持续展览。
同时,馆内还有各种声光电和数字化设施,将古遗址和多媒体相结合,将历史文化与数字科技相结合,突出古都文化属性,深度还原古都风貌。
御窑博物院“青花秘境”元宇宙
互动游戏“青花秘境”既是一款独立的游戏小程序,也是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御窑天下第一季·青花秘境”展的一部分,游客可以在现场或线上扫描二维码,进入“珠山之下”的元宇宙,通过趣味盎然的知识问答,来揭开青花图案下暗藏的千年秘语。
游戏主界面(全景图)游戏主界面以景德镇制瓷中心——陶阳里的经典景观:欠班窑、龙缸弄、南麓遗址、御窑博物馆、柚子广场等为基础,绘制了一幅远山飘渺,仙气萦绕的画卷,青花瓷中的青、白两色被设置为界面的主色调,每个关卡的符号都借鉴了现实景观的构造与色彩。
作为元宇宙最基本、最直观的体现,线上游戏创造的虚拟世界让人们的感受和思想在现实之外得以延展。将瓷艺历史与当代美学相结合,“青花秘境”游戏在神话与诗意的趣味交叠中,构建出一个集想象与现实于一身的异类空间,为这一古老工艺的传承与传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也加深了人们对于青花瓷器的系统性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