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文化地标打造者的行列,希望文化地标成为宣传城市形象、彰显城市特色、扩大城市知名度、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有效载体。部分城市的建设者过于热衷于表面形象的营造,依赖程式化的活动追求短暂的轰动效应和人气,忽视了对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与融入,导致城市形象趋于单一、刻板,无法有效发挥城市文旅地标传播意象应有的功能。
因此,在构建城市文旅地标传播意象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城市的具体现状和发展需求,以生动而充满活力的方式调和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更好地展现并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其可沟通性具体表现为沟通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沟通历史记忆与当下体验、沟通个体主体性和群体认同感三条路径。
PART.01 重塑历史记忆
01 拼贴历史现场唤醒历史记忆
历史现场凭借已有的意义系统,结合当代传播的特性,以“拼贴”的方式将现代元素进行文本创作,打造出融合历史记忆的空间景观。在城市文旅地标中运用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进行现代风格的拼贴,可以展现出当代设计者对历史现场的理解。例如,古风音乐是以传统乐器或传统旋律,加入古诗词内容,进行符号的拼贴而呈现出新的流行音乐风格,将之用于城市文化地标的意象传播中,能够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
02 提炼历史主题再现历史记忆
可以通过聚集内容和提炼主题的方式再现历史主题。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对于主题的提炼非常多,其中“12秒的记忆”是将动态水滴形式与时间相结合,阐述1937年战争开始后每隔12秒便有一个鲜活的生命逝去,将战争残酷的主题挪用至艺术装置中,以此把参观者的情感从抽象概念转移到具体客观存在的符号表达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转换为心理投射,达到意象传播的目的。
03 积累历史时刻构建历史记忆
上海外滩是中国城市历史文化建筑风貌区之一,展现着上海的历史变迁。外滩完美地融合了哥特、巴洛克等西方历史艺术建筑风格与东方建筑文化的理念,在时间的积累中形成近代上海乃至中国近代时期的历史缩影,使上海外滩不仅具备了历史在当代空间中的表征作用,同时呈现出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历史记忆。
案例分析: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
百年颐和,万国风华。潮流与质朴、怀旧与休闲、快节奏与慢生活融合的颐和路成了南京Citywalk的热门路线。南京鼓楼区按照“修旧如故、与古为新”原则,逐步设计、修缮、开放颐和路街区历史建筑群,让文化复兴、产业复兴、空间复兴,成为南京历史建筑与现代城市融合共生典范。
@人民网
风格各异的老建筑连通:“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位于鼓楼区的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之一。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目前共分为13个片区,其中11片区包括5幢文物建筑、2幢风貌建筑和若干辅助用房,形成街巷、院落、建筑本体、花园的四级空间,集成了近现代的历史风韵、国际范的建筑风貌与有故事的人文风情。
首进江苏品牌占比67%:在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的11片区改造与招商过程中,注重引入国际高端品牌的入驻,目前这些品牌占比已达到32%,显著提升了整个区域的商业品质和国际化氛围。同时,为了丰富本地消费市场并带动区域经济活力,该片区还引进了众多首次进入江苏市场的特色品牌,这一比例高达67%。这样的布局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多元、更高层次的购物体验,极大地促进街区文化的活化与传播。通过这种方式,颐和路11片区成功地将历史建筑群落与现代商业文化相结合,打造出一个集历史保护、文化体验、时尚消费于一体的综合型城市文化新地标,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感受其独特的街区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活化与再生地标不断“上新”:从修缮到保护再到守护开发,让历史文化‘活’起来是最终目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鼓楼带来了厚重感,更成为城市发展的根基和原动力。以沉浸式体验拓展消费潜力,以新消费场景激活老街区。自开街以来,11片区引入艺术展览、国际零售和休闲餐饮三大业态,策划安迪·沃霍尔《宠儿游记》、方文山《方道文山流》等十余场艺术展览,举办“玫瑰瀑布”美陈装置、“漫步颐和”艺术市集、“梧桐树下”音乐周末、“颐和·时空梦境”“山海颐和”等二十余场主题活动,吸引市民与游客纷至沓来,在这里看建筑、看展览、品下午茶,触摸街区肌理,守护传承历史文脉。
PART.02 打造特色景观
城市文化地标传播意象的建构离不开景观的塑造,打造具有历史特色的文化地标景观体现了一种新时代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在新媒介时代的情境主义背景下,城市文化地标意象的传播离不开商业景观的塑造,征用历史现场空间打造特色景观,可以运用历史现场中的艺术效果引发群体之间的共鸣,进而形成认同。
案例分析:深圳南头古城
南头古城里保存有纪念文天祥的信国公文氏祠、东莞会馆、南城门洞、报德祠等历史建筑,仿古县衙也成为昔日行政中心的印记。古城内还有40余座在清代和民国年间修建的,具有岭南广府建筑风格的民居。其中包括1处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头古城垣)、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莞会馆、育婴堂等)、10处保护建筑和34处历史建筑。
@搜狐
顺势而为,重张定位:南头古城启动“蝶变重生计划”——南头保护修复与特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项目,立足“粤东首府,深港之源”的高占位,营造具有历史人文底蕴的特色街区,留住乡愁,面向未来,旨在将南头古城打造展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深圳本地文化和深港澳源头文化的城市文创新地标。
确立原则,有机更新:更新改造旨在强化南头古城历史文化挖掘、对文物建筑进行保护与利用、对整个古城进行整体规划和方案设计、进行城中村综合治理、引入特色业态带动片区发展。南头古城的保护与利用提出有机更新的主张,采用微改造方式,以空间升级、业态升级为抓手植入新的内容,突破单一的商圈业态,带来新的人群,注入新的活力,打造具有古城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标杆。
以点带面,分期改造:南头古城的改造是采取以点带面、先易后难的方式,分期开发各街区,其中中山南街、北街作为一期示范段改造工程,中山东街、西街及创意厂房、园区为陆续改造的二期工程。
景观优化提升:南北主街以老麻石铺贴、小料石收边,还原明清时期的街道铺装,并利用高差嵌入文物构件进行展示。同步对沿线的街区景观和关键场景进行更新,如入口牌坊、临街围墙、城门广场、街道绿地等,并增设休闲设施。
南头古城自开街以来,先后呈现了万化同源-献礼特区40周年展、出土文物系列展、南头牌匾故事展、香港文创设计IP展、深圳设计周、深港文创设计IP展、源野集市集活动、中秋国庆双节活动、衍生品设计竞赛、南山戏剧节、深圳湾艺穗节、古城里·创意生活节等创意文化类精彩活动,为古城居民与深圳市民带来具有深度体验的文创生活方式。
PART.03 弘扬地域文化
我国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和多元文化,塑造着人们生活与实践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城市文化地标传播意象中,应当结合当地的优秀文化传统,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地标。
案例分析:重庆长嘉汇弹子石老街
弹子石老街在沿袭原老街肌理的前提下,保护区用地面积不变,用地范围略向南偏。加上沿长江展开的老街风貌延续区,整个老街的沿江界面比以前宽,辐射面可扩大至渝中朝天门地区。同时新的设计将赋予古老的风貌以新的内涵,旧时南岸的弹子石老街将成为重庆一条富有地域特色和怀旧情怀的老街,复原古时老街的繁荣面貌。
@同花顺财经
原有的弹子石老街是典型的重庆风情,新建的“老街”也将延续传统空间的尺度、地域特色及建筑风格。老街处于弹子石老街风貌核心保护区域,从弹子石路蜿蜒而下直至法国水师兵营,街道宽度以5-8米的小街道为主,建筑高度为1-2层,注重近人尺度的趣味营造,立面风格采用“重庆老街原始的老建筑提取元素,用现在的材料和手法营造”,打造成为新重庆的城市地标。
@城市光网
PART.04 渲染在场互动
城市文化地标在传播意象时加入体验式的历史现场,增强受众的在场互动,从而有利于提高传播效果。体验式历史现场是以“身临其场”的游戏方式融入城市文化地标的传播意象中,将一种可供消费和展示的时间融入历史现场的空间中,将当下的人们从真实的空间环境穿越到历史的空间中。呈现历史现场不仅要回到特定的空间,而且依靠先进的媒介手段,在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中呈现出历史现场感,营造出回到历史现场的情境中、回到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中,让受众身心多通道接触历史。
@城市光网
依托传播技术的发展,城市文旅地标意象传播可以采取多种传播渠道,全方位、多视角地在传播中呈现出全面融合的局面。在城市文化地标意象传播中,为了体现历史现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需要多重主体的共同努力。以官方媒体做正面引导,通过民间媒体丰富的创作主体和源源不断的传播创意,打破由于受众接受需求不同的传播壁垒,形成媒体间的多元传播,提升传播效果。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加强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播,已经成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事业、提升国家文化事业软实力的重要政治任务。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认同民族身份和增强文化自信,还有助于将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播与景观空间经济相结合,开发出蕴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城市文化艺术产品。
这些产品不仅有利于开拓中国文化景观市场,更有助于培育和发展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的第三产业,塑造属于中国的景观文化国际形象,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文化体系的形成,在国际社会中更好地传播国家城市形象,提升文化传播影响力。
注:来源于城市光网、南方plus、同花顺财经、网络等,博雅方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