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化和旅游部、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国家邮政局、国铁集团6家单位联合印发通知,公布了第一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典型案例。首批共遴选出十佳案例10个、典型案例36个。首批案例涵盖了公路、水路、铁路、航空、邮局、交通文化、交旅融合信息服务平台等领域,不乏实现旅游便捷化、多节点、全过程的创新特色产品。
本版选取“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为案例,以“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在丰富交通基础设施功能,提升游客的旅行体验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为文旅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2021年5月投入运营以来,山东省威海市“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的“网络曝光度”不断放大,今年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85万人次,成为“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现象级项目。作为交通干线融合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串联威海市90%的核心旅游度假资源,以1001公里全域山海景观环道让快进慢游沉浸体验成为可能。
一条路带来万千风景
威海地处北纬37度世界公认的黄金度假带,上千公里海岸线上,山海相拥、岛湾互映、泉城共生,是全国首个、全省唯一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国家公布的74种旅游资源基本囊括,优质旅游资源覆盖全域。
2019年,威海市立足精致城市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优势,锚定“威海特有、山东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目标,贯通东部环海路、西部环山路,通过体系和标准加快资源的整合、聚合和融合,高标准建设提升“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串联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城市道路和全市90%的核心度假旅游资源,在全国率先打造非高速公路标准化运营模式,有效推动威海国际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
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许宏妮介绍,“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坚持高点定位、高端规划、高标示范,是按照“系统化、智能化、人性化、生态化、品牌化”设计理念打造的全景式旅游公路。公路主线长501公里,支线长500公里,沿线布局49家A级旅游景区、48处精品民宿、66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8家非遗旅游体验基地。
@摄图网
截至今年10月,当地已建成并开放运营自驾驿站23处,建成对外开放观景平台66处、特色创意路段13条。通过以景引路,以路为景,已策划推出“爱在威海”“千里自驾游威海”四季文旅品牌产品,推出“千里山海 自在威海”旅游专线产品,不断深化目的地型产品供给,为游客打造多元化、沉浸式体验新场景。
特色导视系统业内领先
多数游客对“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独具特色的导视系统印象深刻。
目前,“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已设置旅游公路立面标识692处,实施特色旅游标线12.9万平方米。同时,规划建设彩虹路、音乐公路、盘山路等具有网红体验、感官冲击力强的创意特色路段,把旅游公路打造成为自带流量的“打卡地”。
技术创新上,“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的音乐公路线段打破传统公路路面设计模式,利用沟槽与轮胎发生摩擦原理,车辆经过可响起《在希望的田野上》和《歌唱祖国》两首群众耳熟能详的音乐。路侧护栏采用与环境更加融合的景观竹护栏及缆索式护栏,桥梁段护栏采取更加通透的梁柱式护栏,打造自然和谐的休闲旅游公路。
交通融合旅游,必须在丰富产品体系上做文章。“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开通运营后,威海市陆续开通和加密“千里山海 自在威海”旅游客运专线、观光专线和环海观光巴士线路班次,将城市公园、主题驿站、海水浴场、购物商圈、网红打卡点、美丽乡村等资源“串珠成链”,打通车站到景区的“最后一公里”,满足游客和市民滨海休闲、山景观光和都市观光等旅游度假需求,以快进慢游的方式解锁威海新玩法。
多部门联动助力营销
山东省自驾车旅游协会会长谢英民认为,“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有效解决威海旅游资源分散、淡旺季明显、区域整合程度不深、高端休闲度假产品不够等实际问题。对强化区域资源整合,做好自驾旅游与乡村振兴、红色教育、体育赛事、夜间经济等结合文章,促进新业态和新产品的多元化融合,创新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两年,威海市实施《千里山海乡村振兴路发展规划》,有效带动沿线800个村庄年增收6400万元。同时,“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带动威海目的地热度上涨,自驾游占比在威海市已达77%以上,2天至3天“深度体验游”占比提升80%。
由于涉及交通、文旅、公安等多部门,“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的运维和管理,充分发挥45家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综合协调、协作职能,形成全市上下“一盘棋”的工作思路和模式。围绕自驾路沿线市场环境综合整治,威海多部门强化联合执法,针对食品安全、交通疏导、安全生产等领域,建立市场问题快速联动处置机制,为游客营造放心舒心的旅游环境。
@摄图网
今年以来,威海市成立以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跨区域、跨行业精准协调自驾路相关建设和保障工作,研究解决自驾路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其他重大问题。
如今,“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采取“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营”的模式,由威海市文旅集团牵头采取共建和加盟的方式,线下搭建加盟商合作平台,线上搭建“自在威海”智慧旅游平台,构筑以路为核心的运营生态体系。目前,“自在威海”平台累计上线门票、线路、商品等6939个,注册会员超28万人,正在开发同名APP闭环导航系统。
专家观点
日前,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博雅方略文旅集团首席专家窦文章接受《中国文化报》专题采访,深入分析了文化旅游与交通运输相融合的理论逻辑与现实意义,对于如何进一步放大自驾旅游公路在丰富交通基础设施功能,提升游客的旅行体验方面的赋能效应、为文旅行业发展提出了思考与路径建议。
以下为采访原文:
盘活资源、突出优势,推动文旅交通融合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是影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的关键因素。当前,文化旅游与交通运输的融合发展走向纵深,风景道、自驾游、旅居车旅游等文旅交通融合业态、产品加速创新,海陆空立体网路推进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更入佳境。第一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十佳案例和36个典型案例公布,包括干线、乡村旅游公路,水路、铁路、航空旅游产品,服务区等拓展旅游服务功能的交通设施,交旅融合服务平台和主题邮局等,案例涵盖类型丰富、业态多元。
文旅交通融合发展,不是简单地将交通与文旅要素堆砌在一起,而是要相互赋能、相辅相成,实现集聚效应。一方面,充分发挥交通的功能,带动旅游资源开发。一条路带来“人、财、物、信息”流动,成就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美丽公路”“网红公路”“极限公路”等各领风骚,文旅交通深度融合新业态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发挥景区、景点等旅游目的地的引流功能,串点成线,创造“慢游览、深体验”的休闲集聚新空间。交通要素的加入,与文旅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城乡交通+全域旅游”“‘四好农村路’+乡村旅游”“风景道+景区”“服务区+营地驿站”等融合业态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此次入选的十佳案例和36个典型案例显示出文旅交通融合发展各方探索成果斐然。千里山海自驾游公路、长江三峡旅游产品、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庐山西海旅游度假服务区等,交旅融合赋能地方文旅高质量发展,丰富了地方文旅产品,延展了地方文旅空间。独库公路、怒江美丽公路、侗乡旅游环线、东光至塔子沟“美丽农村路”、大渡河风景道等,交旅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一条路改变N个村庄”。
以路为线,串联青山绿水,描摹诗情画意。近年来,在赋能地方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文旅交通融合发展被地方寄予厚望。走好文旅交通融合发展之路,目的地要分“三步走”。第一步,聚焦水陆空快交通网络高效接驳,让八方来客无障碍地“进得来”“出得去”;第二步,注重内部慢行畅游交通系统的融会贯通,让八方来客“留得下”“散得开”;第三步,鼓励“交通文旅+产业”融合创新,让八方来客“玩得美”“游得乐”。交通文旅与产业要素、景观廊道、公共服务充分融合,形成“文化自信、旅游优质、生态文明、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当下,文旅交通融合发展路上,仍存在交通拥堵、信息不透明、投建运资金不足等诸多问题。对此,笔者有四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和出行环境,建成布局合理、安全畅通、服务优质、绿色经济,链接城乡、乡乡、城景、乡景、景景的文旅交通融合网络。
第二,构建旅游交通秩序综合治理责任、监管、防护、科技共同体,推进旅游交通综合治理;加快旅游交通数字化进程,健全完善交通标示线动态评估长效机制,优化互通立交及出入口、新旧公路并行交汇、多运输方式衔接的指路标示信息指引;加强多元化警示信息发布和安全诱导服务,强化动态通行管控,鼓励恶劣气象监测预警及保障装备体系建设应用。
第三,探索特许经营、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TOD(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模式)、EOD(生态引领发展型开发模式)、EPC(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等推进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沿线土地利用、资源开发与交通建设、旅游发展的统筹整合,探索交通建设带动旅游发展、旅游发展反哺交通发展的融资模式。
第四,改善旅游交通融合发展的营商环境,针对乘车难、换乘麻烦等疑难杂症,构建高铁、高速、民航有效接驳的“最后一公里”交通网络体系;针对停车难、占道隐患等安排巡逻管控,严厉打击违法拦截车辆追拉客行为和各类交通违法违规现象,及时掌握服务区、游客服务中心、客运站、停车场的车辆停放动态,确保游客不滞留,维护稳定的道路秩序;全面推行市、县、镇、村四级路长制,建立“景区+城乡+交通”联结机制,加强日常巡查,制定爱路护路民约、村约,调动沿途人民群众积极性,走出一条旅游公路管理保护新路子。
注:来源于中国文化报,博雅方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