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早春,在浙江省义乌市西北部大峰山脚下的分水塘村,29岁的陈望道躲在破旧的柴屋里翻译《共产党宣言》,“蘸着墨汁吃粽子,还说味道很甜”。从此,“真理的味道”留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心里。
近年来,浙江义乌立足《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地“红色根脉”优势,不断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共富。
01 盘活“红色根脉”,资源优势
“红色根脉”蕴含着党的初心使命,蕴含着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基因密码,是浙江精神之源、使命之源、力量之源。《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西流泽义乌,东灌润浦江。”故名分水塘。近日,分水塘村红色文旅很热,踏上“信仰之路”,寻访“红色印迹”,品味“真理之甘”……络绎不绝的游客来到陈望道故居,探寻望道先生的人生足迹;在初心承诺厅,书写承诺,体验木版水印,重温入党庄严时刻;在宣言诵读厅,诵读红色篇章、诗词,感受信仰的力量。
陈望道故居所在地分水塘村面貌一新,访客不绝。
义乌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多年来,义乌盘活“红色根脉”的资源优势,依托“红色三杰”中陈望道的原型故事,立体展示革命精神,将陈望道故居打造成红色资源展示教育基地。为让“信仰的味道”传播得更远,义乌着力打造望道信仰线。该线起于城西街道横塘村,经七一村至何斯路村,止于分水塘村,全长约13公里。该线从自然景观提升、产业植入、文化发掘等多个方面入手,用红色文化、山水景观、人文历史等串起各个小村落,将《共产党宣言》诞生及海外宣传、国内宣传的历史过程,以景观小品形式布置在各个重要节点,形成以《共产党宣言》为主题的红色文化之路,让游客可以在红色旅游中品味和感受红色文化。
02 推动“红色文化”,广泛传播
义乌市赤岸镇神坛村亦是红色研学之旅的重要节点。村口的五角星门牌下,刻着“雪峰故里”的石碑也变得锃光瓦亮;黑瓦白墙的村中民房,倾斜而下的村口溪流,以及拔地而起的一栋栋红色文化建筑……一走进神坛村,就能感受到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
100多年前,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冯雪峰在此出生、成长,并成为走完红军长征路的少数文人之一,为革命奉献了自己的全部。100多年来,“红色文化”“雪峰精神”在此代代流传。
6月,在冯雪峰诞辰120周年之际,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授牌暨雪峰书屋启用仪式举行。雪峰书屋,包括雪峰图书馆、雪峰文学馆两大场景,集创作、展览、教育、研究与交流等功能于一体,是具有义乌辨识度的文化新地标。雪峰图书馆总面积360平方米,现有藏书2万册,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捐赠,成为该社在外地支持设立的唯一书屋。雪峰文学馆,则以冯雪峰“人物生平”为时间轴,以文学成就为灵魂,穿插红色革命历程,真实再现冯雪峰传奇一生。
为让“红色文化”广泛传播,义乌每两年举办一次“雪峰文论奖”,推出《望道》《鸡毛飞上天》等一批叫好又叫座,且具有义乌辨识度的文艺精品;组织万名中小学师生踏寻先辈足迹,通过观看红色话剧、走访老战士、听老战士讲革命故事等活动,“沉浸式”体验红色岁月。
03 借助“红色基因”,促进共富
义乌市还借助“红色基因”,推动乡村旅游共富。例如,分水塘村按照全面保护、深度开发总体思路,以“一街一居一房一馆”为核心,通过村民众筹、股份制经营,吸纳民间资本投资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深入打造红色文旅品牌。
同时,分水塘村还招引义新欧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名特优新农产品馆、荷塘月色民宿、“橙心青创”共富工坊等项目,吸纳20余位村民家门口就业,带动瓜果蔬菜等农产品实现不出村售卖50万元以上,分水塘村也从原来的经济薄弱村蜕变成能够辐射带动周边经济薄弱村“摘帽”的“明星村”。
无独有偶,神坛村抓住红色旅游发展的契机,积极探索了一条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利用与美丽乡村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冯雪峰故里”项目紧扣“微改造,精提升”,围绕“养、学、闲、精、奇、新”等要素展开业态运营,将更多旅游产业的元素植入到村居中去,形成乡村旅游和商业活动的良性互动。
注:来源于中国文化报、网络等,博雅方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