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体育健身运动逐步向全民化、常态化、休闲化发展,体育旅游日渐成为文旅消费的新热点、新趋势。体育与文旅的深度融合让更多的游客在旅途中享受运动的乐趣,感受城市的活力,推动着体育赛事带来的“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的“留量”。
不论是北京冬奥会期间“全民上冰雪”热潮下张家口迎来旅游旺季、还是今年暑假“村BA”,“村超”、成都大运会等赛事爆火出圈……这些现象都反映了体育赛事对于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强力促进作用。同时,此类“赛事经济”也为一些拥有自身特色体育赛事小城提供了发展机遇。
那么,相较于大城市,小城在体育场馆建设,配套基础设施以及在所举办赛事影响力方面固然无法比拟。那么,小城市如何发扬自身赛事特点,抓住体育机遇,获取流量关注?
一、贵州“村赛”:引爆暑期旅游热
今年暑期,贵州两项“村赛”成功出圈。从台江“村BA”到榕江“村超”,极具“烟火气”的乡村体育赛事点燃了大众的运动激情。尽管球场内坚持保留乡土味、拒绝商业化,但是赛事的举办激活了当地消费市场,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活力。
统计数据显示,台江县自去年7月“村BA”开赛至今,共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亿元。今年5月至7月20日,榕江累计接待游客250.6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39亿元。全国各地观众慕名而来,只为亲身参与到贵州热烈欢快的氛围之中。
赛事举办地成为旅游目的地,带动了当地景区客流量增长,拉动了当地餐饮、住宿和其他消费增长,也成为展现地方特色文化的一个窗口。
二、小城发展“赛事经济”的路径选择
01深挖自身文化资源禀赋
小城的体育文旅发展,既要深度依托体育氛围,也应重视文化禀赋,需要当地深挖自身文化资源。地域美食、民族歌舞,抑或非遗文化、自然风光,都可以作为赛事开办之余的填补。
地区发展应做好长远规划,使服务项目连贯,设施逐步配套,满足游客的好奇心,维持新鲜感,才能把游客“引进来”,还“留得住”,形成旅游业的“长消费”。
02立足于旅游产业链融合
小城发展“赛事经济”也要立足于旅游产业链融合。“体育文旅”的发展无疑为城市提供了一个整合当地旅游文化资源的契机,应做好成果转化,丰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统筹旅游资源,形成产业链条的“良性循环”。
通过体育赛事观赏及地方风土宣传体验的“组合拳”盘活小型城市的旅游市场,既为相关部门缓解了管理压力,也为后续发展留足了空间。
03注重体育赛事氛围构建
“体育文旅”模式是建立在有一定基数关注体育,深度参与体育群众的基础之上的。正如学习“村BA”“村超”的“出圈”经验,也不能忽视当地数十年来浓厚的体育氛围与办赛传统。
小城赛事的灵魂在于氛围感,而氛围感的构建,来自于热爱体育、关注体育的群众。只有养成全面注重健康,热爱运动锻炼的社会风气,“赛事旅行”才会更可持续,那些从前“不为人知”小型城市的体育赛事才会被人们所发现、所关注,从而使该地区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
榕江“村超”,台江“村BA”,海南“村排”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比赛能够为大众所欢迎,甚至吸引游客亲自前往当地感受赛事,一方面在于“村味”,“土味”的新鲜感与趣味性,另一方面也在于其独特的体育氛围。
这种氛围是以往的赛事中观众没有接触过也没有感受过的。小城与村镇能“引流”,靠的是乡土需求,靠的是人文特色与地域禀赋,靠的是“实打实”“接地气”的赛事氛围。
能否将赛事办出自身特色,给予游客与互联网受众同类型比赛所没有的东西;能否做好宣传工作,使得比赛可以被“发掘”,是小城小赛“引流”之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各地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开发当地水域、沙滩、山地等资源,积极探索“体育+旅游”发展模式,通过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推出新产品、新线路,激发旅游市场新活力,将更多赛事“流量”变为消费“留量”、地方发展“增量”,实现推广全民健身运动与促进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注:来源于中国旅游报、光明日报、东方网等,博雅方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