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R

esearch博雅研究

博雅视野丨上海大都市圈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者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加快现代都市圈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已经在积极探索。2022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编制并印发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成为践行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该规划从交通网络、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文化旅游等多个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划与部署,明确了上海大都市圈要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的目标,以及实现创新、高效、生态、人文等4个分目标。

©摄图网

从战略高度看,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从目标愿景看,这又是厚植区域发展软实力、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重大举措。上海大都市圈内的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等“1+8”个城市拥有优质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以及文旅融合发展实践中,已经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文化和旅游产业集群,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区域城市品质跃迁的重要支撑。

因而,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背景下,进一步推动上海大都市圈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雁阵效应,促进长三角文旅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从而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01现实基础


(一)文化和旅游基础的互联性

首先,从文化上看,上海大都市圈文化同属江南文化,这一文化根基具有丰富的历史元素、浓郁的特色内涵和创新的活力基因,为上海大都市圈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可以预计,以江南文化为纽带所形成的上海大都市圈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形态,极有可能塑造成为全球都市圈范围内最具有特色与内涵的文旅品牌。

其次,从空间上看,上海大都市圈城市之间地理位置相邻,8个城市与上海的距离都在200公里范围内。从世界大都市圈的发展经验看,这一空间形态结构十分有利于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集聚发展,进而产生强大的规模效应,推动世界级文旅产业集群加速崛起,从而使得上海大都市圈跃升为引领全球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地。

最后,从交通上看,上海与其他8个城市之间已经形成了密集完善的城际铁路网,并在航空、公路、轨道等方面构建了具备广泛承接能力的交通枢纽体系。交通的通达性与便利性,有利于降低文化和旅游产业要素流动的成本,增强产业的互动和高效集聚,从而提升上海大都市圈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文旅产业效益最大化。

©摄图网


(二)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互补性

第一,从产业资源特色上看,作为核心城市的上海兼具都市时尚与江南文化优势,因而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创意性特色明显。其他8个城市中,苏州和无锡的江南文化特色显著,园林、名人、自然山水等资源赋予城市灵动与魅力。

常州与宁波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突破资源依赖向市场创意转型,发展主题公园类文旅产品。南通和舟山均为港口城市,江海资源丰富,成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湖州和嘉兴均有丰富的红色、水乡古镇资源,成为打造文旅项目的名片。可见,在文化同源基础上,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成为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互补、错位发展的关键。

第二,从产业发展业态上看,近年来,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积极探索文旅新业态,不仅大力促进了本地文旅资源的深度利用,而且有效推动了本地游和周边游市场的深度发展。目前,上海已经逐步形成了包括家门口好去处、海派城市考古游、演艺新空间、郊野公园等在内的新型业态,其他8个城市也紧随其后加快文旅业态创新,如苏州推出园林演艺、诗意田园等,无锡打造文创市集、运河畅游等,常州发展音乐节事、烟火夜市等,湖州拓展康体养生、运动休闲等,嘉兴优化红色旅游、水乡旅游等,南通丰富话剧形态、文博产品等,宁波擘画滨海休闲、数字文旅等,舟山培育海岛探险、邮轮游艇等。积极培育和发展文旅新业态,有利于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形成文旅业态互补、产业互联的协同发展格局。

第三,从产业发展规模上看,一方面,作为上海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上海的文旅产业集聚优势明显,并且核心外围城市有自身的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有利于形成文旅产业核心辐射、圈层集聚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上海大都市圈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都足够大,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需求韧性。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大都市圈9个城市的GDP合计为12.6万亿元,占长三角41个城市GDP的45.49%;常住人口合计为7793.66万人,占长三角41个城市常住人口的32.96%。经济和人口集聚有利于上海大都市圈文旅产业形成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建设文旅统一大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摄图网


(三)文化和旅游市场的互动性

首先,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的互动和渗透。从国内旅游市场角度讲,上海是其他8个城市最主要的客源地;8个城市又是上海国内旅游客源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入境旅游市场角度讲,上海是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入境枢纽城市,上海大都市圈范围内绝大多数入境游客都是从上海分流出去;其他8个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各具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又都成为吸引境外观光与商务游客的重要吸引物。

其次,旅游节事活动市场的互动和呼应。近年来,上海旅游节走出上海,联同南通、湖州等城市推出人文精品旅游线路,出台文旅惠民政策,开展红色文旅、郊野游憩、美食购物、旅游演艺等多种活动,有力促进了长三角旅游节事市场的渗透与融合,这为上海大都市圈旅游消费市场的繁荣与协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最后,文化新型消费业态的互动与互鉴。

一是表现在上海国际艺术节加大了长三角分会场的覆盖力度,激荡起各城市居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精神共鸣和情感共振,这为上海大都市圈文化演艺市场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二是表现在乌镇戏剧节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吸引着长三角文艺青年的汇聚。资料显示,乌镇戏剧节购买人群中排名前十的城市都来自长三角,其中上海最多,这充分说明乌镇戏剧节已经成为长三角文化消费市场良性互动的一个典型,为上海大都市圈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合作提供了有力借鉴。

三是表现在长三角城市间戏剧文化交流频繁,一方面上海的戏剧类型多元且质量高,吸引着长三角居民前来打卡;另一方面长三角城市间的民营院团会相互组织优秀剧目推广巡演,以此促进各地民营剧团的借鉴交流,以及区域戏剧市场的繁荣发展。这种以戏为媒构建起的文化消费市场为上海大都市圈文化产业的联合互动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

©摄图网


02发展建议


(一)影响因素

上海大都市圈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除了受宏观意义上的协同机制影响之外,还受微观上的供需平衡、区域均衡等因素的影响。

第一,各城市在文旅产业供给与居民需求之间的平衡。笔者所在的上海师范大学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课题组针对上海大都市圈9个城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评价结果显示,上海、苏州、宁波的文化和旅游设施规模水平相对较强,但是人均文化和旅游消费水平还相对较低,呈现出与文化和旅游产业供给不够匹配的特征;无锡、常州的文化和旅游产业供给较好、居民消费意愿较强,但休闲游憩环境和对外吸引力还有待提升;南通、湖州、嘉兴的人均文化和旅游消费能力较强,但相应的产业供给规模还不够充分;舟山的人均文化和旅游消费能力也相对较强,但比较缺乏多样化的文化和旅游供给体系,从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居民文旅消费潜能的释放。可见,上海大都市圈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需要致力于优化文旅供给体系,并进一步加大创新以适应未来该区域人口增长的趋势和差异化的需求。

©摄图网

第二,各城市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上的均衡性。上海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强,并与其他8个城市拉开一定的差距。这一差距除了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还与人口规模有关。当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越大,越有可能聚集起不同消费偏好的个体,从而引致文旅产业的多样性供给。《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显示,上海属于超大城市,无锡、苏州、常州和宁波属于I型大城市,南通属于Ⅱ型大城市,湖州、嘉兴和舟山属于中等城市。人口规模差异所产生的需求差异、人才质量差异等,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城市文旅产业的发展差距,因此更需要在需求满足、人才建设上下功夫,实现文旅产业水平上的均衡性。

(二)对策建议

第一,强化目标牵引,落实协同战略。

上海大都市圈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一体化进程中,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是该区域实现共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的重要内容,因此,上海大都市圈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坚定不移地落实各项任务。

一是在理念上,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是实现上海大都市圈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挖掘江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路径,还是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的必然要求。

二是在机制上,建立上海大都市圈文化和旅游产业共建共享的协同发展机制,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共同打造文化和旅游新空间,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和旅游发展新优势,使得上海大都市圈成为文旅产业新发展格局中的引领者。

三是在政策上,要联合制定关于上海大都市圈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支持政策,强化政策协同。一方面要在财政、金融、用地、信息、服务等政策内容方面互联互通,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动;另一方面要在组织保障、落地实施等政策措施方面互通合作,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管理体系、服务体系的创新发展。

第二,发挥比较优势,激活协同潜能。

上海大都市圈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需要结合不同城市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形成优势互补、梯度发展的格局。上海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这为文化和旅游场景的多样化塑造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在协同化进程中需要进一步放大上海文旅新业态和新场景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无锡、苏州和常州是上海大都市圈江南文化的核心代表,需要继续深入挖掘彰显江南文化的文旅资源,讲好江南文化故事,形成以江南文化为底蕴和品牌的苏锡常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范本;湖州和嘉兴两地的红色旅游资源和古镇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且地缘相近,可以加快实现文旅一体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成为展示上海大都市圈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的典范;宁波和舟山均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二者可集聚海洋资源优势开展文旅商体的深度融合,共同提升两城市在滨海旅游城市中的影响力,成为上海大都市圈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的亮点。

第三,创新发展思维,探索协同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要有创新思维。一方面,要打造虚实融合平台创新文化和旅游业态,凸显文化内涵,比如各城市用戏剧、音乐、展览等多种线下形式活化和传播文旅产业的“灵魂”,用动画、动漫等多种线上方式保护和传承文旅产业的“精神”,最终构建起融规模、效益、质量于一体的多维协同发展路径;另一方面,要推出文旅消费新场景,创造沉浸体验,比如各城市可通过挖掘各自特色、创新活动形式,形成品质化和多样性并存、生活场景和文旅内容相融的吸引物,从而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潜力,推进上海大都市圈形成有效而实在的内部大循环。

第四,吸引人才集聚,提升协同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要缩小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文旅产业的发展差距,就需要人才集聚,激发产业协同发展的力量,提升协同质量。一方面,要以高质量文旅产业供给来赋能美好生活,使其成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从而在消费端为上海大都市圈文旅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动能。另一方面,要以开放便利的政策来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形成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安排、互补化发展的文旅人才高地,在供给端为上海大都市圈文旅资源的转化、业态的创新、产业的升级提供势能。通过人才集聚提升文旅产业的协同发展质量,在更大程度上推动上海大都市圈承担起强大的全球人才中心功能,从而使得上海大都市圈能够朝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方向不断迈进。

注:内容来源中国旅游报,转载仅为交流学习。 

上一篇:博雅关注 | “沉浸式古建游” 东方甄选山西行带火的不仅仅是土特产 返回列表 下一篇:博雅关注丨文化和旅游部启动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三批“最佳旅游乡村”遴选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