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R

esearch博雅研究

博雅视野丨从历史文化街区复苏的视角看轻旅游发展

从历史文化街区复苏的视角看轻旅游发展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光大好,即刻出发。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如今人们的旅行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随时出发的“轻旅游”越来越火热。“轻旅游”有别于传统旅游的概念,“轻装、轻便、轻松”的旅行方式正是“轻旅游”的理念所倡导的,同时也成为时下年轻旅游体验者所追求的旅行方式之一。

北京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800多年的建都史,文化底蕴不言而喻。现有国家AAAAA级景区八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个。随着“轻旅游”的发展,游客将不限于把知名景区作为旅游首选。新要素的层出不穷将新旅游“战场”与传统旅游区分开来,推动旅游业出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传统的历史文化街区为来自本地的原住民以及外来的游客提供了别样的旅游感受,成为“轻旅游”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设计艺术点亮城市空间探索实践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新模式

2009年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诞生,为北京这座城市增添了一张崭新的名片。北京国际设计周是一个首次为设计师、专家、学者、政府、企业、公众、媒体共同构建,为实现设计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而构建的沟通平台,它全面地展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果。

前门地区在过去近二十年间一直是旧城改造的重地,北京国际设计周将大栅栏改造项目设置为每年固定板块,同时还将大栅栏作为分会场,涵盖设计集群、工作坊、论坛、临时店、展览、艺术装置等诸多形式的活动将被有机地编织到胡同特殊的城市肌理及有趣的院落空间之中,通过空间改造、社区生态建设及环境提升、本地区手工艺探索及各门类艺术设计,持续加深大栅栏保护更新与改造的对话,部分群体也将成为大栅栏社区新主人永久入驻街区,成为繁荣复兴的种子,实现活化老街区的新景象。北京国际设计周实现让设计“牵手”大栅栏,每一次新理念的注入都能唤起老街区新活力。

2009年,北京市政府探索新的旧城更新模式,位于北京宣武区东北部, 大栅栏街道辖域东南侧的杨梅竹斜街成为文物保护试点。斜街全长490米,宽5.5米,杨梅竹斜街片区整体占地8.8万平方米,原是旧时京城最重要的出版商业街,现成为一个展示体验京味特色的文化街区。由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国有地产开发企业)作主要投资,斜街片区总投资52亿元,首期腾退居民安置成本超过13亿元。产权由开发企业和居民分散持有,目前有各类特色店铺共计60家。(2019年数据)

杨梅竹斜街的改造历程

街区空间更新:从街道景观设计、建筑单体更新及基础设施更新三个层面对杨梅竹斜街进行空间改造。代表举措包括:实施大栅栏12间公益设计计划,引进优秀创意设计更新街区;

街区产业更新:保留大部分原有店铺,植入与街区文化特性相符的店铺,增强文化氛围,避免过度商业化。代表举措:引入老北京兔儿爷等传统工艺品店,植入“内盒院”等建筑实验点;社区建设:引入大型策展活动,调动街区居民共同参与,构建新的活动及社会关系。代表举措:连续4年参与北京国际设计周,2014年参与威尼斯双年展。

遗址保护:对街区内建筑按历史文化价值分类评估,价值显著的古建筑予以严格修复保护,此外,保留了大部分原有店铺形态,使原街区历史文化氛围不因改造而丢失;点状更新:通过自愿腾退方式获取点状改造空间,避免大拆大建,降低开发成本,于此同时,选取适宜业态植入点状空间;

策展活化:引入北京国际设计周策展活动,将设计师、规划师的创意设计植入到街区,结合更新后的点状空间,联结成网,催化激发更多的生活、产业和社会关系,实现区域复兴。 

 

杨梅竹斜街是政府主导下的历史街区再造,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有计划、有目的地旧城改造,目前已发展成为有历史文脉与保护价值在的商业空间。相对田子坊与新天地,杨梅竹斜街是一种更为折衷的发展模式,其能较好的兼顾商业开发、遗址保护之间的平衡。但于此同时,为保护街区文化氛围而对入驻商业的筛选控制也减少了项目的收益来源,2014年,杨梅竹斜街招商收入仅460万元,尚不足支付银行利息。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性及可复制性尚且不足。未来,吸纳社会主体参与投资改造和带动社区共建将是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北京东城西打磨厂老院落“打磨”出的新生活 

西起前门大街、东至崇文门外大街的西打磨厂街属于前门商圈。这条形成于明代的老街,因汇聚石器打磨匠人和店铺而闻名。清末民初,这里曾是前门地区著名的四大商业街之一。百年来,数不清的会馆、旅店、饭庄、票号、邮局、药铺等相继在西打磨厂街生长与消逝,许多旧址诉说着昔日的繁盛。街边矗立的清末旅店“义诚店”旧址、瑞华染料行旧址、始建于明代的临汾会馆……依稀能看到这里往日的繁华模样。

2014年,在北京市政府、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东城区政府的支持下,北京天街集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组成前门东区旧城保护与更新联合推动平台,发起以城市更新和保护为目的的“城南计划”,西打磨厂街作为这个计划的示范区,于2015年初启动了风貌恢复与建筑修缮工作。

如何留住北京味儿,还能使老街换发活力?老街需要保留原先的味道,但新的功能又需重新建构,如何破题?相关负责团队从物理空间的修缮到新功能的注入都进行了深思熟虑的论证。确定了以修缮为主、少量新建、新老结合的原则,引入集群设计方式,聘请隈研吾、马岩松、朱小地等7位国内外知名建筑设计师,选取具有保留价值的7处院落,对建筑修缮和风貌重塑开展设计工作,确保街区建筑形态丰富,实现风貌保护、功能提升,激发新活力。

西打磨厂210号,原为瑞华染料行。这是近代中型店铺的代表性建筑,依稀可见门头印有“靛青颜料、零整批发”等字样,而门外的圆雕石相传为颐和园旧物。非常建筑师事务所将其改造为“打磨场共享际”生活区。传统的四合院经过建筑师之手变成了胡同长租公寓。曾经的临街铺面成为共享型的厨房、会客厅、洗衣房,里面有14间小公寓。每间屋子分为上下两层,底下是客厅、卫生间,二层是卧室。

打磨厂218号(西打磨厂街218号)民国时期是家医院。建筑师马岩松和他的MAD建筑事务所在里面实施了大胆的构想:在四合院原有的结构和低矮尺度里挤进大大小小几个银色泡泡,不规则形状,外表光洁如水银,内部空间则不影响正常使用。现在这里是一家名为“和院”的高新科技交流互动平台。不远处的打磨厂220号(西打磨厂街220号)院落由日本建筑师隈研吾的事务所改造设计,完成后一部分作为其事务所在北京的办公地址,另一部分是先锋文化活动空间,每月举办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活动。该院在清末时期曾为协和医院旧址,先后作为苏联医院、日本医院使用。建筑大师隈研吾发挥其特长,使用了由两种铝质构件组成的不规则格网幕墙,罩在灰砖墙和玻璃幕墙外面,传统与现代的对比呈现了别样的张力。

古建筑的新生——修缮与再利用

故宫东北角的胡同深处,有一座600多年历史的智珠寺。它过去是皇家御用的印经、藏经所,曾经的地位比雍和宫还高。建国后被改为民用,但后来却被当作工厂、废品回收厂,最后沦为无人问津的废宅。直到2007年一位比利时人以私人名义开始修缮智珠寺,他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做的是修缮不是翻新,足足花费了近5年时间才得以完工。

如今的智珠寺被Temple东景缘团队打造成为以文物及当代艺术相结合,为世界顶尖文化艺术及品牌搭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平台。Temple东景缘于2014年美国著名灯光装置艺术家James Turrell的作品“云集天界Gathered Sky”带入中国,作为在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Skyspace装置艺术。2018年日本的数字艺术创作团队TeamLab 曾在智珠寺内北京Temple东景缘展出了一个装置艺术,“Enso in the Qing Dynasty Wall”作品是一件相对简单的18分钟户外投影,与过去展出的巨大互动装置不同。每天日落后,这件作品将在Temple东景缘内院东侧院墙上显现:黑色的墙体上,禅宗书画里的“圆相”在空间中一笔画出(空书),然后随着视点的转移,渐渐呈现圆相。圆相旋转,墨汁滴落,雾气蒸腾。最终,圆圈透明,墙体恢复黑暗。

不仅如此,除了文化艺术展外,这里还经营高端餐饮,TRB作为北京现最为知名的法餐品牌之一,吸引无数食客到此一品美味,智珠寺的“面纱”逐渐被揭开,他逐渐走近大众的视野。

这种保护式开发的方式虽然兼顾遗产保护与商业之前的平衡关系,但还是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在很多人看来,大量融入现代因素其实是对古代文化的一种亵渎,而这些过于商业化的元素更是让智珠寺失去了原本的纯粹……智珠寺不仅是北京城的一个角落,他也仿佛是北京这座现代古都的一个缩影。

以上提到的街区活化改造、古建遗址保护等方面各有优劣,但从街区开发的方式来看,商业植入、建筑改造及文化策展几已成为街区活化的通用举措。未来,明晰街区改造中相关产权归属,缺乏文化遗产相关保护法,平衡街区传统建筑保护与商业开发之间的关系是复兴历史街区的重要考量点。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新旅界《老街区改造如何把握文旅新机遇?历史街区改造模式实例分析》、《前门东区的“新旧城”,北京最后一块老城区华丽变身》

上一篇:博雅视野丨讲好城市故事,都市文旅时代来临 返回列表 下一篇:博雅视野丨城市夜间文旅核心业态及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