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R

esearch博雅研究

博雅视野丨如何推进乡村旅游扶贫?文旅部推出100个经典案例展示乡村旅游扶贫成果!(附部分案例解析)

文化和旅游部近日推出《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选编》(以下称《案例选编》),总结展示乡村旅游扶贫成果,促进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案例选编》收录了全国范围内100个典型案例,聚焦产业融合、创业就业、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乡村治理、创新提升等6个重点类型。博雅方略认为,乡村资源代表了一个地区独具特色的自然与人文风情,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乡村产业发展,激发了乡村发展新活力,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并致力于将文旅发展融入区域发展,助力区域振兴。


100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
案例选编收录了全国范围内100个典型案例,为广大干部群众开展“四史”学习体验活动提供更多选择,助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向下滑动查看详细名单)
一、产业融合
助贫助农发展乡村旅游 增效增收助推乡村振兴——北京绿蜻蜓特色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旅游扶贫案例
打造精品景区 助力融合发展——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隔河头镇花果山村旅游扶贫案例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助力乡村旅游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经济开发区台格斗村旅游扶贫案例
葡萄串起产业链 丁庄致富“金果果”——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茅山镇丁庄村旅游扶贫案例
茶旅深度融合 走出扶贫新路——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汀溪乡大南坑村旅游扶贫案例
芝麻开花节节高 如今日子变更好——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旅游扶贫案例
探索“郝峪模式” 实现脱贫梦想——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中郝峪村旅游扶贫案例
以“七联建”为有力抓手 打造“旅游+”产业平台——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骆驼坳镇燕窝垸村旅游扶贫案例
三产融合联动 创新扶贫机制——湖北省大冶市龙凤山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旅游扶贫案例
湘江河畔新家园 群众致富喜开颜——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茅竹镇三家村旅游扶贫案例
三产深度融合 促进乡村发展——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严塘镇白水洞村旅游扶贫案例
文旅深度融合 助推脱贫攻坚——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三坑镇安庆村旅游扶贫案例
康养旅游助力扶贫 推进巴马乡村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旅游扶贫案例
实现产业联动 助推高质量脱贫——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区五村镇巴某村旅游扶贫案例
实施“旅游+”战略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五里路有机茶园旅游扶贫案例
创新“企业+农户”模式 助推产业精准扶贫——海南省兴隆原产地有机咖啡有限公司旅游扶贫案例
打造旅游产业链 实现产业更富民——重庆市丰都县双路镇莲花洞村旅游扶贫案例
产业带动谋发展 乡亲生活“好花红”——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旅游扶贫案例
围绕产业融合 实现共同发展——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普古彝族苗族乡舍烹村旅游扶贫案例
依托优势资源 助力精准扶贫——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巴嘎乡岗莎村旅游扶贫案例
农旅结合促发展 乡村旅游助脱贫——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花果村旅游扶贫案例
实施文旅融合 让德吉更幸福——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旅游扶贫案例
推进产业融合 实施可持续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旅游扶贫案例
推进产业联动融合 打造边境旅游经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一八五团旅游扶贫案例
二、创业就业
探索“三带两减”新模式 实现美丽山村大发展——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西桥镇雷家营子村旅游扶贫案例
提升红河漂流品质 打造旅游扶贫聚合体——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红河峡谷漂流旅游景区旅游扶贫案例
建设创业就业坊 实现以技扶贫——吉林省松原市鼎润文化青年创业园有限公司旅游扶贫案例
依托民族文化特色 扩大贫困人口就业——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旅游扶贫案例
培育新型农民经营主体 扩大贫困人口就业——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连环湖镇南岗村旅游扶贫案例
创业创新 产业富民——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前锋镇白马湖村旅游扶贫案例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着力培育新型旅游主体——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桥头镇小杨村旅扶贫案例
打造“小果桑” 铺就致富路——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观堂镇晨光村旅游扶贫案例
依托文旅资源优势 带动村民创业就业——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旅游扶贫案例
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助力乡村脱贫致富——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米山镇西山后村旅游扶贫案例
坚持志智双扶 推动自主创业——河南省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旅游扶贫案例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促进共同增收致富——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上东村旅游扶贫案例
培育集群化产业 支持微企创办增收——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关坝镇凉风村旅游扶贫案例
引导青年回家创业 实现乡村旅游脱贫——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夏云镇小河湾村旅游扶贫案例
打造精品民宿 共享旅游成果——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乃琼镇波玛村旅游扶贫案例
打造民宿品牌 激发内生动力——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托林镇札不让组旅游扶贫案例
实施“三变”改革 带动“产业兴旺”——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旅游扶贫案例
实施“三变”改革 带动“产业兴旺”——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旅游扶贫案例
三、文化传承
打造多元化服务平台 创新文旅扶贫新模式——北京文化旅游合作促进平台旅游扶贫案例
红色旅游助老区 谱写脱贫新篇章——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镇梁家沟村旅游扶贫案例
体验脱贫成就 助力乡村振兴——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旅游扶贫案例
盘活传统村落 实现幸福生活——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石城镇岳家寨村旅游扶贫案例
汇聚民心共脱贫 打造特色文化地——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白狼镇林俗村旅游扶贫案例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文化助力脱贫攻坚——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智新镇明东村旅游扶贫案例
传承红色精神 发展旅游经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天泉湖镇陡山村旅游扶贫案例
激活红色旅游资源 着力讲好辉山故事——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曹市镇辉山村旅游扶贫案例
提升活态乡土聚落 打造最美文化符号——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旅游扶贫案例
唱响红色故事 实现美丽蜕变——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旅游扶贫案例
传承红色基因 践行“两山”理念——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旅游扶贫案例
挖掘运河支队文化 凝聚旅游扶贫合力——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旅游扶贫案例
传承焦裕禄精神 见证扶贫蝶变历程——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旅游扶贫案例
打造高端民宿集群 实现旅游脱贫致富——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灵山街道办事处凉水泉村旅游扶贫案例
文旅融合显成效 韵出振兴好篇章——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龙韵艺术村旅游扶贫案例
农村民居变场景 习俗文化得传承——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旅游扶贫案例
活化潇贺古道 建设美丽乡村——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大洲镇东畔村旅游扶贫案例
开发文创旅游产品 汇织黎族美丽画卷——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浪论村旅游扶贫案例
保留传统民居特色 建设丹棱幸福古村——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顺龙乡幸福古村旅游扶贫案例
挖掘特色文化 唱响富美赞歌——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镇侗寨村旅游扶贫案例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乔甸镇新庄村旅游扶贫案例
深入挖掘藏戏特色文化 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扎西曲登社区旅游扶贫案例
精心打造非遗IP 提升旅游扶贫动力——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后柳镇中坝作坊小镇旅游扶贫案例
坚持传承保护 促进旅游发展——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古镇景区旅游扶贫案例
助力非遗赋能 推动乡村振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陈靳乡新和村旅游扶贫案例
四、生态保护
助力非遗赋能 推动乡村振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陈靳乡新和村旅游扶贫案例
践行“两山”理论 建好美丽家园——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黄尾镇黄尾村旅游扶贫案例
旅游扶贫惠百姓 贫困山村变景区——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旅游扶贫案例
立足生态优势 发展乡村旅游——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中源乡旅游扶贫案例
发展生态旅游 建设秀美大坪——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大坪村旅游扶贫案例
学好用好“两山论” 走深走实“两化路”——重庆市武隆区旅游扶贫案例
实施生态再修复 回贤古寨焕新颜——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芒市镇回贤村旅游扶贫案例
打造观鸟天堂 促进旅游发展——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太平镇石梯村旅游扶贫案例
保护生物多样性 促进旅游可持续——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旅游扶贫案例
践行“两山”理论 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旅游扶贫案例
保护生态环境 实施乡村振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柯柯牙镇塔格拉克村旅游扶贫案例
五、乡村治理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 探索乡村治理有效模式——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狼山镇富强村旅游扶贫案例
实施综合管理 打造“马庄模式”——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旅游扶贫案例
探索“情境乡村”建设 共享美好生活——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龙洋乡西滩村茶园自然村旅游扶贫案例
充分发挥协会作用 走出旅游扶贫致富路——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梅口乡水际村旅游扶贫案例
招引投资来“授渔” 走上旅游致富路——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山城街道兴隆庄村旅游扶贫案例
旅游开发促脱贫 乡村治理结硕果——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官道口镇新坪村旅游扶贫案例
创新托管联营 实现合作共赢——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凤凰镇叫水坑村旅游扶贫案例
开展乡村环境治理 共享旅游发展成果——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沙美村旅游扶贫案例
发挥党建示范引领 搭建产业融合平台——重庆市万州区太安镇凤凰社区旅游扶贫案例
苦练内功提服务 综合治理出效应——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永新村旅游扶贫案例
六、创新提升
发展高端民宿产业 拓宽旅游扶贫新路——北京国资公司帮扶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梁家庄旅游扶贫案例
切实扛起新时代国企担当 不断创新旅游扶贫新模式——天津中国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旅游扶贫案例
科技文化新动能 农民致富好帮手——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旅游扶贫案例
发挥企业效能 实施科技扶贫——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天池店乡河北村旅游扶贫案例
开行文山扶贫专列 旅游奔上“快车道”——上海铁路国际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旅游扶贫案例
实施文创旅游开发 激发减贫内生动力——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旅游扶贫案例
打造骑行主题村落 激发扶贫发展活力——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南岳镇红星村旅游扶贫案例
探索镇村混合所有制 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水唇镇螺洞村旅游扶贫案例
创新民宿运营方式 探索乡村振兴之路——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南江乡龙广村旅游扶贫案例
文化创意为引领 景区带村促发展——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旅游扶贫案例
科技创新为驱动 打造利益共同体——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镇旅游扶贫案例
创新带动就业 实现精准扶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黑孜苇乡坎久干村旅游扶贫案例
100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
部分经典案例解析
1
产业融合型
产业融合型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发展旅游业,带动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种植业等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美丽繁荣,使乡村由单一农业经济转变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化经济。
典型案例:
康养旅游助力扶贫 推进巴马乡村振兴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旅游扶贫案例
相关情况:
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的新时期国家级贫困县。然而独特的地理位,丰厚的历史积淀,也造就了巴马县特殊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原始森林、天坑群、水晶宫、百魔洞、百鸟岩、赐福湖等自然旅游源;西山红七军21师师部旧址、韦拨群牺牲的旧址教育基地、“龙田精神”发源地燕镇龙田村红色旅游资源;仁寿源、长寿岛、田园风光、民族风情、实景演艺等人文旅游资源。脱贫攻坚战5年来,全县57个贫困村、65091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9年顺利实现整县脱贫摘帽,2020年现行标准下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如期实现全部脱贫出列,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经验启示:
(一)坚持富民增收的宗旨
坚把“富民增收”作为发展旅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旅游产业的辐射联动效应,鼓励城乡居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积极参与旅游服务,尽力为群众搭建创业就业平台,让老百姓获得更多实惠。
(二)坚持融合发展的路径
突破一产、二产和三产的界限,推进旅游与农业、工业、商业、文化、体育、交通、扶贫等相关部门和行业的融合,通过部门联合、产业融合为旅游发展创造新的亮点和经济增长点,形成多点支撑、全面发展的“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格局。
(三)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
巴马旅游需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论”。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是巴马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开发的关键所在;治山理水、依山傍水、显山露水,是巴马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开发的主要方向。
(四)坚持多元共建的模式
巴马旅游扶贫模式主要包括:
(1)景区开发带动辐射模式,累计带动3.68万农民实现了直接或间接就业;
(2)旅游项目投资拉动模式,引导贫困地区农民采取土地流转、房屋资产入股分红、门票分红等方式实现增收,带动4个乡镇4800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22168人;
(3)当地成功人士引领模式,通过当地企业家回乡投资创业,形成“旅游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土地入股、就业、分红等方式助力精准脱贫;
(4)村集体自主开发模式,成立以发展产业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目前有5个重点旅游扶贫村注册成立旅游开发合作社,通过种植食用菌、五谷杂粮、动物养殖等项目,实现旅游生产脱贫。
实践经验:
博雅方略认为,以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要从突出地方特色、遵循乡村发展规律、重视生态保护等方面着手,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为总指引,打造特色化的新时代乡村。在《广西省巴马县国际长寿旅游村建设规划》中,博雅方略围绕养生品牌,挖掘当地的绿色资源,拓展了滨水休闲、宗教祈福等活动,丰富了旅游产品体验,助力当地打响长寿品牌。
2
创业就业型
创业就业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有效激活贫困地区创新活力,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农民、返乡创业人才等就地培养成懂旅游、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达到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目的,助力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典型案例:
实施“三变”改革 带动“产业兴旺”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旅游扶贫案例
相关情况:
南沟村原是延安市安塞区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空壳村。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南沟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南沟村由偏僻落后的贫困村摇身变化为全国扶贫经验交流示范基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陕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园、陕西省水土保持示范园、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南沟已经成为全市最美的乡村旅游首选地,被延安市列为乡村旅游产业精准脱贫的典型,在全市进行推广。自2017年5月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接待前来考察学习的单位和组织达100多批,5000多人次。
经验启示:
(一)必须要有坚强领导核心
南沟村调整了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选用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党员干部作为村党支部成员,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村党支部成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领导核心。
(二)必须要有好的班子和能人带动
南沟的发展成效得益于村两委班子的主动作为,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更得益于企业家张维斌“领头雁”作用的发挥。此外,南沟村党支部积极动员全体村民以土地、人口等要素资源参股入股,极大地拓宽了农民致富渠道。事实证明,南沟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顺利进行充分体现了党的基层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必须要依靠龙头企业来引领
惠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南沟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利用企业在市场、技术、品牌等方面的优势,有效提升了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四)必须要牵住产业先行这个“牛鼻子”
坚持因地制宜,选准项目,积极组织村民加入南沟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发展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及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帮助每户群众建起了稳定的致富产业,为农民脱贫致富注入了活力。
(五)必须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南沟村按照“入股分红、滚动发展”的方式,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又兼顾了各方利益,把利益分配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形成了使农民能增收、集体能做大、企业能发展的良好格局。
(六)必须要用足用活政策
现在,在扶贫和涉农发面支持政策很多,南沟村紧紧抓住了这个好机遇,把脱贫攻坚的政策与“三变”改革、发展集体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对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另一方面,对于各级支持的扶贫资金,除了直接用于贫困户脱贫外,其他的采用集体股的形式,用于壮大集体经济。
实践经验:
延安市面积约3.67万平方千米,是红色文化的发源地,革命精神的摇篮。博雅方略在《延安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通过“产品全域化、资源整合化、产业融合化、发展共享化”四化来激活当地“红+古+绿”特色文旅资源,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3
文化传承型
文化传承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挖掘农村传统建筑、农耕器具、民间技艺、民俗礼仪、风土人情,以活态化方式进行传承和创新,即可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又保护、传承和复兴了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打开乡村与外部世界交流沟通的大门,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典型案例一:
传承红色基因 践行“两山”理念
——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旅游扶贫案例
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地处黄洋界脚下,距著名的八角楼革命旧址群18公里,辖神山组和周山组两个村民小组,党员18人,全村共有68户243人,现有建档立卡脱贫户20户44人,为省定贫困村。当地坚持高起点规划,由全国红办组织北京博雅方略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为神山村做了《茅坪乡全域旅游规划暨神山村概念性详细规划》,规划经专家进行了评审并正在组织实施。
在全域旅游大格局下,神山村接待游客数由2016年的9.8万人次增加到30余万人次,农民人均收入达2.8万元,还先后荣获了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第七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
经验启示:
一是党建引领。
近年来,神山村牢固树立“党建+”工作理念,通过“党建+旅游”,进一步发挥村党支部的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村党支部深挖当地传统民俗风俗,推出打糍粑、磨豆腐、做竹筷、编竹艺等民俗风情游,结合当地农业种植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乡村体验游。以村党支部为引领,找准神山村乡村旅游发展路子,推动旅游业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二是组织参与。
为更好地规范神山村旅游业发展,特成立旅游协会,设专人管理,提升旅游管理的专业化和专门化,进一步提升神山村农家乐、民宿、旅游商品售卖、接待及讲解的服务质量和接待水平。
三是群众受益。
旅游协会将各个农家乐、民宿及旅游商品售卖点纳入管理范围,积极对接客源,团队接待统一派餐,将客流均衡分配,使原本位置偏远的农家乐也可参与接待,变“一家富”为“家家富”。


典型案例二:
传承焦裕禄精神 见证扶贫蝶变历程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旅游扶贫案例
基本情况:
张庄村位于九曲黄河的最后一弯东4公里处,隶属于兰考县东坝头镇。近年来,张庄村按照“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双轮驱动”的旅游发展思路,留住乡愁,记住老家,发展乡村旅游,相继建成了四面红旗馆、焦裕禄精神体验基地、农村干部培训中心、梦里张庄、桐花书馆、黄河湾书画院、年代记忆民俗馆、黄河滩区等多元化旅游景点,落户了张庄布鞋、张庄锦轩麦秆画、文氏醋坊、红晴天旗舰店、春光香油、花生糕、藏红花等业态旅游产品。
张庄村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2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是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河南省旅游创客基地。
经验启示:
(一)科学规划,实施精准定位
张庄村发展旅游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是张庄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二是张庄村是焦裕禄书记查风口和治理风沙的主战场,和焦裕禄精神有着紧密地联系。三是张庄紧邻黄河,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优美。四是张庄是全县率先脱贫村庄之一,肩负着兰考脱贫之后、实现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探路示范的重任。
(二)突出特色,鼓励全民参与
2015年,张庄利用6家闲置多年的农家小院,融入创意文化,通过简单的设计和改造,建成了占地3300平方米,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梦里张庄”,依托梦里张庄的示范引领作用,利用公司开发、群众自建等模式,出台奖励政策,鼓励农户参与乡村旅游。
(三)立足市场,建设红色教育基地
深挖红色文化资源,规划建设了四面红旗、焦裕禄精神体验教育基地。该基地是国内首家纯体验式、红色拓展基地,年接待近6万人次到此进行拓展训练,同时建成了农村干部培训中心,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培训,目前已经培训学员33期3200余人。
(四)大力宣传,提升旅游形象
树立品牌意识、叫响“梦里张庄”品牌。深挖豫东传统文化,先后成功举办了张庄村红红火火过大年,兰考第二届兰考非遗节、梦里张庄灯光节、梦里张庄菊花节等节庆活动,宣传、推介张庄,让游客分享、感知张庄的人文之美、环境之美。
实践经验:
《兰考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博雅方略第一个零利润扶贫规划的项目。兰考是国家级贫困县,博雅方略集团将对于兰考县的规划作为公益项目,以“零利润”方式支持兰考旅游业发展。


4
生态保护型
生态保护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把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生态与经济互促共进、协同发展。
典型案例:
国家“一号风景大道” 百姓的脱贫致富路
——河北省承德市国家“一号风景大道”旅游扶贫案例
基本情况:
承德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践行“两山理论”,以举办第三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契机,以“生态旅游、绿色发展”为主题,全力打造了国家“一号风景大道”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脱贫攻坚贡献了旅游扶贫的坚实力量,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2018年,国家“一号风景大道”荣获“中国自驾游行业奥斯卡”自驾游奖;2019年荣获第七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旅游扶贫年度典型案例;2020年入选《2020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2021年2月25日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经验启示:
(一)坚持共建共享是旅游扶贫的动力源泉
为带动一方发展、富裕一方百姓,承德市坚持把旅游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扶贫易地搬迁、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等项工作有机结合,有效组织动员当地群众积极参与进来,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充分参与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家庭收入,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更加有效地推动了“两山”理论深入人心,使发展生态旅游成为当地群众保护生态、爱护家园、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最大动力。
(二)强化市场运作是旅游扶贫的有效途径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理念,除必要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外,所有的旅游项目一律由企业投资建设。政府整合旅游、交通、美丽乡村、山水林田湖等专项资金11.3亿元,主要用于交通设施、服务设施、智慧旅游、旅游专业村改造等项目,建设了20个旅游新业态项目,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在脱贫攻坚中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打造了一条持续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大道”。
实践经验:
坝上草原位于河北省北部,是国内知名的避暑旅游圣地。当地森林、草原、湿地、湖泊、山地等各种优质资源聚集,是名副其实的风景长廊。在博雅方略为其编制河北坝上草原国家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过程中,提出了充分研究风景道,发挥风景道交通、美学、游憩、历史、文化等功能,打造国家级风景道的方案。北京博雅方略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与北京交通大学风景道与旅游交通研究中心共同编制了《河北省坝上草原国家1号风景道设计专项》,对于打造坝上草原国家一号风景大道的发展条件分析、系统规划设计、生态保护管理等提出了具体的方案。


5
乡村治理型
乡村治理型通过发挥村级基层党组织政策、信息、资源优势,带领贫困地区农民因地制宜开展乡村旅游,广大农民获得收益,党组织聚人气、得民心,巩固组织建设,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促进乡村组织振兴。
典型案例:
苦练内功提服务 综合治理出效应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永新村旅游扶贫案例
基本情况:
永新村处于罗山大道、利红快速通道、盐兴三条公路交汇处,属红寺堡区柳泉乡管辖,距红寺堡城区15公里。近年来,永新村乡村民宿发展异军突起,闻名遐迩,成为红寺堡区首个乡村旅游示范村。
永新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示范引领作用,成立智慧民宿合作社,鼓励农户以“一户一特”的方式参与乡村民宿。从最初的2户到2019年的20户,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头雁效应”,形成了特色鲜明、群众广泛参与的发展格局。
打铁还需自身硬,永新村在乡村民宿的路上不断苦练内功,不断完善产品体系和提升服务。在为游客提供食宿的同时,永新村大力打造以田园采摘、特色养殖、农耕活动体验、农耕用具展览和休闲观光等旅游产品,让游客体验绿色、无公害瓜果蔬菜采摘、土特产品烹饪等农家生活风情。在饮食上打造特色,以回族传统饮食文化为载体,推出油香、撒子、盖碗茶等独具特色的餐饮体系,着力打造“八县菜一村品”的乡村美食招牌,探索“共享菜谱”,让游客从“农家味”、“乡土味”中感受特色浓郁的饮食文化。
经验启示:
一是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业态,既要不失时机,勇于实践,又要防止一哄而上,遍地开花。
乡村旅游的发展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根据产业基础、交通区位、人文风尚等条件,对具备发展条件和突出优势的村落推进乡村旅游发展,避免一哄而上造成资源浪费。
二是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充分调动农户发展的积极性。
如果没有农户的发展意愿和内生动力,纯粹依靠政府的推动和输血,最终会是无源之水,半途而废导致资源浪费。
三是旅游扶贫是一种最有尊严的扶贫。
旅游扶贫是基于农户发展意愿之上的扶贫,是在农户发展之路上的“帮一把”“扶一程”,最能激发农户发展的内生动力,避免农户形成“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因而是一种最有尊严的扶贫。
实践经验:
农旅融合,既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博雅方略服务项目《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20-2030年)》中,博雅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园区景区化、企业景点化、村居景观化发展进程,打造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


6
创新提升型
创新提升型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引领,发展乡村创意产品、特色民宿、科技农业等,推动贫困地区旅游业从资源驱动和低水平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升乡村旅游产品附加值,促进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激发贫困地区发展新活力。
典型案例:
发挥企业效能 实施科技扶贫
——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天池店乡河北村旅游扶贫案例
河北村位于娄烦县天池店乡,总面积3.8平方千米,由2个自然村组成,全村现有贫困人口148户543人。村庄设有公交站点,交通便利,人杰地灵,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天蓝水清。村庄背靠山体,有很好的景观资源;有杨树林、松柏等,已形成良好的生态屏障;此外,旧村区域留有多处特色窑洞,依山而建,乡土特色浓郁。这里不仅气候凉爽宜人,冬暖夏凉,草林茂盛,空气清新,是太原市及周边地区人们的休闲避暑胜地,而且民风淳朴,民俗文化丰厚,是娄烦县的美丽乡村示范村。
当地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全村脱贫工作的重头戏来抓,依托村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既有红色旅游又有休闲体验的综合旅游业,充分带动发展农家乐、林家乐等餐饮服务业,策划举办各种旅游娱乐活动,吸引八方游客前来旅游。


2017年,河北村引进四季风旅游集团,率先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以“企业+农户”的扶贫模式,充分调动了村民的参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企业效能,为乡村经济的转型跨越寻找突破口,将河北村打造成“云栖谷创意文旅小镇”。全力在“创意窑洞、农家小院、微型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厕所”等9个方面铸就独特个性,将云栖谷打造为国内最具文化表现、最具村民参与感的创意文旅小镇之一。
经验启示:
扶贫运营机制要创新,河北村采用的“政府+公司+农户”模式,其实质是政府引导下的“企业+农户”,也就是在村庄旅游开发中,由娄烦县各级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按市场需求和全县旅游总体规划,确定开发地点、内容和时间,发动村民动手实施开发,开发过程中政府和旅游部门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引导。由当地村民或村民与外来投资者一起承建云栖谷创意文旅小镇,旅游经营管理按企业运作,利润由村民和外来投资者按一定比例分成;除此以外,村民还可以通过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获取收益。这个模式一是减少了政府对旅游开发的投入,二是使当地居民真正得到了实惠,三是减少了旅游管理部门的管理难度,因而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
村民一方面通过村集体参与农民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与收益分配,同时参加生产,在农业、手工业、旅游业等方面创造财富;另一方面自觉参与到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之中,使村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标准得到显著提高。项目可直接创造就业岗位400个以上,可带动间接就业约500人。根据测算,村民综合收入可达到平均每人每月2300元以上,切实实现村民稳定增收目标,有效推动项目地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实践经验:
娄烦县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是历史悠久、生态优美、文化璀璨的革命老区。这里是中共早期领导人、山西党团组织创始人高君宇的家乡,是红军东征左路军、八路军120师在晋绥边区的主要活动地,留下的革命遗址遗迹几乎遍布全县各村镇。在《娄烦县红色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中,博雅方略提出深挖娄烦红色文化特质,培育娄烦红色旅游产业优势,构建红色旅游产品体系,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老区振兴发展及脱贫攻坚。
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猛,成为推动相关地区产业转型、 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2021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未来,博雅方略将继续关注乡村文旅,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以文旅业推动乡村扶贫的新路径,助力更多贫困地区人民实现美好幸福生活。

资料来源:文化和旅游部官网

上一篇:博雅视野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空间布局要素解读 返回列表 下一篇:博雅视野丨《“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发布,体育旅游如何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