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智慧结晶,是不同民族文化个性和多样思维的表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当代人认识和理解历史的活标本。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这对新时代非遗旅游活化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也为探索中国特色非遗旅游活化模式指明了方向。
非遗为传统景区的产品拓展和内涵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来,游客消费需求进一步休闲化、生活化、品质化,引入以非遗为代表的文化内容日渐成为传统景区创新升级的重要方式。通过引入非遗,景区探索形成了多种“非遗+景区”的结合方式,在业态调整、内涵提升、市场拓展、模式创新等多个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包括并不限于创新形成了“非遗+景区”的主题展演模式,主要通过在景区不定期开设非遗展览和演艺,以非遗传承人技艺展示、非遗产品展示等方式向来景区游客宣传普及非遗的精彩,并达到吸引游客和促进消费的目的。
其次是非遗的有机嵌入模式,通过在景区不同区域营造非遗的活化场景、设立游客沉浸式体验工坊等方式,使“活”的非遗成为景区的有机组成,让游客在景区内感受和体验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
三是产业综合体模式。这一模式一般是将非遗与景区的资源、业态及景区内外的产业相结合,使非遗展示、游艺、集市、文创及其生产等不同业态融入景区,形成新的景区产业生态,使景区和非遗都焕发新活力,景区也因此成为产业层面实践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重要载体。
景区正在成为非遗大众化普及和特色化传承的新阵地。
传统文化存续的能力主要来自社会,只有让它们在当代生活中找到生存空间并焕发生命活力,才能使其真正实现传承和发展。种类繁多的开放或封闭型景区、休闲街区和园区是游客异地化生活和当地人游乐的重要空间,在国民人均出游率超过4次且游客日益寻求触手可及的生活体验的当下,景区依托蓬勃发展的大众旅游客流能实现非遗宣传的有效可达,并通过非遗产品和服务转化助推非遗经济功能的实现,使其形成作为文化存在的支撑。因此,景区可以成为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特殊连接点,成为非遗大众化普及和特色化传承的新途径。这也要求“非遗+景区”必须准确辨识非遗的文化价值,重点保护仍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民间节会和民间工艺,切实重视对非遗中的有益思想的充分挖掘、准确表达和恰当展现,使大众能接受、愿践行,从而达到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目的,形成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
“非遗+景区”宜切实形成立体化传播方式和体系化开发格局。
目前的“非遗+景区”以短期结合的展演模式为主,能真正实现非遗与景区发展深度融合的不多,需要进行系统规划以遴选、丰富和拓展非遗在景区的传播方式和产品形式。通过体系化开发,把线上传播、线下展演、现场体验结合起来,将线上线下的宣传与后期的产品营销和服务落地结合起来,形成景区内容研发、生产、传播、交易一体化的开发格局和立体化的非遗传播方式。同时,国家、市场和社会是非遗保护和传承三种不可或缺的力量,要结合全域旅游景区社区化发展和生活化扩张的情势,适时吸收文化书院、技艺传承人、志愿者、社团及社区组织共同参与,充实非遗保护和传承队伍,提高景区与社区及游客等多元利益主体的粘性,增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非遗+景区”要充分重视人的因素和基础研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传承人是文化延续的核心,需要通过政策支持和系统支援充分调动和保护传承人文化传习的积极性,吸收市场主体、社会团体尤其是年轻人参与。包括通过政府补贴、信贷支持、财税优惠、智力扶持等多种方式,对吸收非遗进景区、吸纳非遗就业和培训进行支持。基于“非遗+景区”承载特殊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功能,要传递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为此要积极支持产研联姻,开展非遗保护和利用的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孵化能传递正能量且有市场前景的产品和业态,避免非遗在景区的庸俗化、过度商业化发展。
今年,第二届中国丹寨非遗周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雒树刚围绕非遗进景区的重要意义以及景区对于非遗的重要作用发表讲话,他指出:
非遗进景区,对社会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到本世纪中叶,我们党要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这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是一个富强的国家,也是一个民主的国家、一个文明的国家、一个和谐的国家、一个美丽的国家。什么是文明的国家,说到底,就是在所有人文活动中注入先进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所有人文活动,从而实现人的文明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极大提高。旅游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流动性人文活动,2019年已达60亿人次,是全国总人口的4倍多。这样大规模的人文活动,是建成文明高地,还是建成文明洼地,无疑对于整个社会的文明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我们这样一个旅游大国,抓社会文明建设,必须抓好旅游文明。抓好旅游文明,必须用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塑造旅游,使之成为旅游之魂。
景区是旅游的龙头单位,旅游文明首先从景区文明抓起。非遗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非遗进景区,实质是优秀传统文化进景区,是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景区的品质。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它包括三个主要内容:一是核心思想理念,如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等。二是中华传统美德,如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三是中华人文精神和审美理念等。优秀传统文化,最充分、最全面的载体,一个是经典古籍,一个是非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非遗进景区,就是使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地渗透到旅游景区之中,浸润景区、塑造景区,也无疑将使景区整个旅游业更具文化底蕴,更具文明品质。
非遗进景区,对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一再强调,要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非遗是依托于人而存在的活态遗产,其特点是活态流变,只有进入时代、进入日常生活、进入寻常百姓家,才能有生命力和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非遗“活”起来,离不开人群,人群越大,非遗传播越广。旅游是最大流动性人群,非遗进景区,为非遗的广泛传播和大力弘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无限的空间。
景区对于非遗的重要作用体现在
第一,非遗进景区将有力推动非遗的保护工作。
我国有80多万个非遗项目,这些非遗项目生存的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总的说,这些年,非遗保护的力度在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但也要看到,还有相当一部分非遗项目没有保护好,甚至濒临灭绝。以戏剧为例,戏剧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有3068人,其中最大的群体是戏剧类传承人,有784人。过去老百姓90%以上不识字,五千年来的很多文化就是靠说书、唱戏传承下来的,起到了教材的作用,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给予重视、大力扶持。现状如何呢?我国有348个剧种,其中,241个剧种拥有国办的院团,107个剧种无国办团体,仅有民营团体或民间班社,其中70个剧种仅有民间班社。这对于保护我国戏曲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保护濒危种群,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这是政府的责任;另一方面,要为剧团和戏剧班社搭建平台,让他们多演出,既培育观众又培育市场。景区无疑具有这方面的优势。现在,有许多生存困难的剧团借助景区的演出,有了观众,有了人气,恢复了生机。
第二,非遗进景区会大大推动非遗的守正创新。
举一个旅游纪念品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现在,总的说,我们景区旅游纪念品开发十分不够。一方面种类少,另一方面质量不高,有的甚至粗制滥造。许多景区都有古玩一条街,卖的产品大体雷同。为什么古玩一条街能盛行,而且大家都知道这里面假冒伪劣居多,却仍然大行其道。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好的旅游纪念品来代替它。旅游纪念品的供给不足、不好,导致游客要么因为种类太少“没得买”,要么担心有假货“不敢买”,游客购物愿望普遍不强。而购物是旅游的一个重要环节。旅游有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这六大旅游要素中,购物是最大短板。解决这个问题,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把非遗产品打造成旅游纪念品。非遗是旅游纪念品取之不尽的宝藏。把非遗打造成旅游纪念品,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通用做法。
当然,非遗产品不等同于旅游纪念品,要通过守正创新,升华为旅游纪念品。守正,就是守住精神、守住精髓、守住精华;创新,就是紧跟时代,融入时代。非遗的守正创新是在与受众的互动中实现的。在景区这个平台,非遗传承人在向游客提供非遗产品的同时,也在感受游客对非遗产品的爱好、品位和趣味。这种互动,推动着非遗守正创新、弘扬光大。
注:本文内容来源中国文化报以及网络内容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