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正焕发新的生机和魅力,国人文化自信日益崛起。
日前,河南卫视“端午奇妙夜”开场的一支水下中国舞《祈》,以辞赋名篇《洛神赋》和敦煌壁画《飞天》中的人物和故事依托,凭借创新和在线的审美,让中国文化惊艳全网。在当下娱乐喧嚣的综艺节目市场,这并非孤例。
前有豆瓣高评分的《中国成语大会2》(9.4分)、《我在故宫修文物》(9.4分)、《国家宝藏》(9.3分)、《一本好书2》(9.2分),《见字如面》(9.0分)、《典籍里的中国》(8.9分)、《万里走单骑》(8.1分),以及年初刷爆全网的《唐宫夜宴》,后有年中占据了白玉兰奖综艺提名半壁江山的文化类节目。
此类节目以一套看似背离“流量至上”的市场逻辑,但又忠于创作规律的制作思路,不炒话题,不上热搜,凭借良好口碑的自我发酵,始终在年高达百部的综艺节目市场保有一隅。据悉,下半年还将有十档左右待播的文化及国风类节目。
时长45分钟的《端午奇妙游》共有七个节目,包括了演绎“水下飞天”的《祈》,再现端午前祭祀盛景的《龙舟祭》,凸显兰陵王波澜壮阔一生的《兰陵王入阵曲》,以及《唐印》《医圣传人》《粽横一面》《丽人行》。
其中,在开场节目《祈》(又称《洛神水赋》)中,舞者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姿态通过水下舞蹈呈现出来,成为晚会的最大亮点之一。据悉,为完成这支舞蹈,舞者需要50秒换气一次,一天反复下水超过200次。
在短视频时代,《祈》是当之无愧的精品。但这种“视觉奇观”只是一个引子,《祈》大受欢迎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瞬间就触动了观众内心对于传统文化、历史传说、艺术审美的钟情与厚爱。
创作者借用先进的创作理念与技术手段,“复活”了洛神,并在洛神与观众之间,建立了有效的衔接,使得久远的《洛神赋》以及它承载的古典浪漫主义元素,瞬间到达了观众的内心。
节目执行策划徐娜在接受采访时说,“好的作品国人看了会有感受,会奔走相告,希望用好的作品来吸引流量。”的确如此,传统文化要想达到如此大的影响力,必然和其他传播力广泛的产品一样,要采用适应青年网民群体的艺术表达方式,要能够让人们完全自发地产生分享欲望。新鲜的表达手段,其实才是传统文化“出圈”“刷屏”的必杀技。
有评论指出,《唐宫夜宴》和《端午奇妙游》先后出圈,表明河南已经敏锐地拥有了全新的创作与传播意识,发现并掌握了对传统文化新的表达手段。
文化“出圈”给河南带来的不只是知名度,对当地形象的提升、文化吸引力的集聚以及旅游品牌的强化,都有很大作用。《唐宫盛宴》走红后,当地就曾出现游客排队进博物馆的一幕。“有文化”成为河南的城市印象新标签,而这种印象更新是花大价钱也难买来的。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发文点赞水下舞蹈《洛神水赋》,收获了很多国际网友的回应和喜爱。稍后,汪文斌也在Facebook个人账号上发出了同样的内容。赵立坚也使用个人推特转发了华春莹点赞《洛神水赋》的推文!
那么,文化类节目的风口来了吗?
纵观近几年的节目市场,爆款年年有,但多出于选秀或者各种竞演类真人秀。文化类节目在体量上并未有太大增减,出圈频率却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此类节目的出圈,势必带动大众对于传统文化及文化类节目的热情。
然而,这类节目因依托于本土文化,没有模式或者先例的借鉴,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上多是纯原创。鉴于众口难调,要将当下人愿意接受的表达形式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巧妙的结合,并在未经市场检验之下,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一切都并非易事。
缺乏参考数据,广告主避之不及,商业模式的前路不明也进一步掣肘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据优酷人文资深总监王立明透露,一些文化类节目的成本往往只能达到头部S级综艺的二十分之一,A级综艺的十分之一,“像《隐秘的细节》,一整季10集的投入大约相当于一些A级综艺节目一期的投入”。
十多年来始终耕耘于文化类节目的资深制作人关正文则认为,身处其中,虽然也制作了多档优质文化类节目,但自己并未感受到市场太多的热度,“人类文化是一条长河,大家已经(在纯娱乐节目中)乐呵十年了,或许这是人类文化的修复作用,在自然而然起着效果”。“虽然受众在娱乐那边的时间比我预想的还长,但我们整体上依然对受众的评估偏低了,低估了受众的智商”,关正文告诉“传媒内参”。
时至今日,节目的高水准是引发网友对文化类节目关注的最重要原因,然而我们无法忽视的是,文化自我修复的背后,离不开90后、00后主动引领的国潮热。自2011年到2021年,国潮文化相关内容关注度同比上涨128%。
百度联合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百度2021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认为,我们已进入国潮3.0时代,国潮不再局限于新国货,而是文化、科技等领域背后中国力量的全面崛起。作为文化产品的文化类节目,成为当之无愧的国潮之一。
今年,百度发布的十大热门国潮内容IP就包含了《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上新了·故宫》四档文化类节目。
而据易观发布的《国潮品牌发展洞察》显示,国潮不是短期热点现象,已经成为一种长期的消费趋势,而国潮兴起的根本动力是社会文化认同与归属感。新国粹和新文化IP在短期未来的增长将更为强劲。国潮热的背后,驱动者主要是年轻的消费主体,其中关注国潮内容的48.6%是90后,25.8%是00后,16.9%是80后。
河南卫视总监刘林军告诉记者,当下年轻人普遍接受到了更好的教育,素质水平更高,他们对于文化的追求不是充当门面,而是一种内在的追求。“年轻人体现出来的这些特质,让我们做文化类节目越来越有信心,而不再是沮丧”。或许,这也正是河南卫视在《唐宫夜宴》之后,能够再度呈现出高难度《祈》的重要动力之一。
随着节目的热播,很多节目或者节目中的人物本身就成为一个文创IP。《唐宫夜宴》火爆全网之后,郑州在今年五一首次入围黄金周热门地前十名。郑州歌舞剧院分别申请了“唐宫宴”和“唐宫小妹”商标。河南博物院则上线了《唐宫夜宴》展览。
最受大众欢迎的是河南博物院官方淘宝店售卖的唐宫夜宴版仕女乐队系列盲盒,以及仕女形象相关的手机壳、书签、水杯、钥匙扣、扇子等。依据淘宝数据,仅盲盒一例月销就过千。
优质的文化类节目正从节目内外滋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如刘林军所言,娱乐内容依然会存在,也不会退潮,但是作为对另外一种有品质的生活的追求,文化类的节目会越来越好。我们也同样期待像《祈》这样承载绝美传统文化的节目越来越多。
旅游平台大数据显示,端午期间最受欢迎的景点前三位中,故宫、三星堆博物馆分别列第一和第三。
随着近年来博物馆等文化类景区的文创产品日益丰富,故宫的御猫、河南省博的考古盲盒、三星堆纵目萌萌杯等“潮玩”成为吸引年轻人前去打卡的理由。
端午假期,带有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券的门票套餐最受欢迎。购买故宫文创产品的用户中,6成在平台上购买了北京出发的机票。
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活的载体,是今天中国人都仍然都浸润其中的生活方式,是活生生的精神文化遗产。河南卫视以“中国节日”作为抓手,打造“中国节日”IP。把华夏文明、黄河文化、出彩河南作为核心战略,以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为依托,用创新的视听艺术方式呈现河南历史文化中最耀眼的元素。
来源:综合传媒内参及网络新闻报道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