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R

esearch博雅研究

博雅视野丨文旅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实践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元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正处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的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打造乡村振兴+文旅产业示范样板完全符合中央精神,恰逢其时,前景广阔。乡村振兴路在何方?乡村振兴样板如何打造?

浙江安吉

做美绿水青山 做大金山银山

安吉县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安吉县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农业产业为支撑、以美丽乡村为依托,探索三产联动、城乡融合、农民富裕、生态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打通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打造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安吉。2020年,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产值达46.6亿元,游客接待人次1056万、营收21.48亿元。
图片
科学规划,创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安吉模式。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运营”。一是在精准规划上发力。编制了《安吉县休闲旅游业规划(2011-2020年)》、《安吉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安吉县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初步形成3大中心、10个聚集地的乡村休闲旅游格局。涌现出鲁家村“家庭农场+村+企业”、目莲坞“农户+村+企业”、刘家塘村“慢生活体验区”等创新模式。二是在精准管理上用力。率先出台《乡村民宿行业的服务质量通用要求》、《安吉县农家乐服务质量通用要求》等地方标准,规范服务。三是在精准扶持上聚力。每年投入超30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农家乐(民宿)提升、乡村人才引进等,其中对民宿村落项目按当年开业运营数给予所在乡镇(街道)50万元/个的奖励。
多业融合,夯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基础。
因地制宜赋能“休闲农业+”,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与农业产业交叉融合、互促互融。一是打造美丽乡村。深化“千万工程”,大力推进“三大革命”,实现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打造县域大景区。二是厚植文化底蕴。注重农耕文明、田园风光、村落建筑、乡村生活等乡土元素保护,强化经营乡愁、经营文化理念,建立了26个村落文化博物馆,丰富乡村休闲旅游的内涵和人文体验。三是强化产业融合。依托农业产业资源和山水风光,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大力发展涵盖研学旅行、农事体验等分享经济、体验经济,唱响“春赏花、夏嬉鱼、秋品果、冬食笋”的休闲农业四季歌。  
创新突破,充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要素供给。
加强政策引导,激发产业发展的内动力。一是创新要素供给。积极探索农村闲置农房(宅基地)流转、农业标准地等改革举措,在全国率先创新推出农业产业融合项目建设“标准地”以及农业标准地抵押贷款等等举措,县内农业“标准地”实施主体整体授信额度达5亿元,有效解决产业发展 “用地难、贷款难”问题。二是加强人才保障。坚持实施人才储备培养计划,融合部门优势,加强校地合作,联合开展从业人员培训。组织大咖公开课,鼓励参加行业技能比赛,提升从业者归属感和荣誉感。广招贤才,在各类公开招考中,设立旅游专业人才岗位;在休闲经济奖励政策中开辟专项条款用以奖补旅游人才。三是丰富载体建设。每年举办“过个安吉年”“畲村三月三”等系列特色乡村节庆活动,以“一乡一节”推动本地特色文化活动进入旅游市场。在原生态特色基础上,立足村情,推出乡村品质游内容。如报福镇以“福”文化为主题,在全镇各村打造“休闲报福”、“山水统里”、“民俗中张”等十大不同景致。


山西云州
补齐产业短板 打造“小黄花大产业”

黄花又名萱草、忘忧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健脑安神、降脂养血、清热解毒、通气催乳等功能。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种植黄花已有600多年历史,素有“中国黄花之乡”的美誉,当地黄花角长肉厚,先后12次荣获农产品博览会金奖。近年来,云州区委、区政府把“一区一业一品牌”作为全区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集中力量解决一村一户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加工销售难题,为黄花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保障了黄花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云州区黄花种植面积已达到26万亩,年产值达9亿元,是地方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设立种植补贴,提高组织化程度。
为解决农民种黄花前三年没收成难题,当地成立种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形式,集中当地土地资源,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种植。云州区制定政策,种植黄花可享受每亩每年500元的补贴,同时当地农民可到合作社参加黄花田间管理打工挣钱,这项政策解决了种黄花前三年没收入的担忧。
改善水利设施,提高黄花产量。
黄花种植区积极争取水利设施项目,累计投资2.6亿元,新增和恢复水浇地面积22.68万亩,铺设地下管道、修复配套机井、实施节水喷灌,解决旱天没有淋头雨,黄花减产等问题。
统一种植保险,降低种植风险。
统一以合作社名义参加自然灾害险和目标价格险,种植户每亩出50元或200元(财政分别补贴250元和200元),最高可获得5000元、7000元的风险赔付,消除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及时组织收储,提升产品效益。
每到采摘季节(6月下旬起的40多天),合作社每天都会联系本地加工企业,深入地头,现摘现称现结算。村民采摘下的鲜黄花,及时进入地头冷藏库。鲜黄花集中出售解决了过去采摘怕高温,蒸后怕遇雨,晾晒怕阴天的难题,提升了产品品质和收益。
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云州区依托黄花产业、40天花期、近郊区位、乡土文化等资源,推进农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建成了火山天路、忘忧大道、忘忧农场等一批黄花采摘观光、健康养生等景点,与大同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西坪国家沙漠公园、峰峪国家湿地公园连成一线,形成山水田林湖的美丽景观,已经形成以黄花为媒的乡村旅游点23个,拓宽了产品类别和市场空间,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大同市云州区,当地农民告诉总书记,土地流转后每亩地一年可收入500元,在基地做工一天还能赚150元。习近平细致察看黄花产品后,感慨地说:“就是要立足本地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把大同黄花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乡亲们富而忘忧。”

袁家村
村集体组织带动以创意文化为核心

袁家村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北部,位于举世闻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九嵕山下,距离西安 60 公里,约 1 小时车程。村庄共有 62 户,286 人,土地面积 660 亩,发展到今天已经吸引外部 3000 人来到这里。袁家村模式可以归结为“以村集体领导为核心,村集体平台为载体,构建产业共融、产权共有、村民共治、发展共享的村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以村集体领导为核心,以村民为主体。

组建了以村两委为核心的村集体领导队伍。袁家村所有村干部都形成了共同思想认识:干部没有任何特权,干部队伍就是服务队,就是为村民跑腿、为群众服务的,村里发展好了,自己家也会跟着好,有大家才有小家。袁家村在发展之初村集体就明确提出自主发展的路径,坚持村民的主体地位,树立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村民当家做主,自主发展、自我发展。不管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有多大,袁家村都不拿村民的自主权和控制权做交易,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动摇,确保全体村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以村庄集体平台为载体,组建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组织。
为了盘活集体和群众闲置资产,把散弱农户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结合,实施村集体内部无物不股、无人不股、无事不股。将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集体保留 38%,其余 62% 量化到户,参与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都可以持股。对于旅游公司、合作社、商铺、农家乐等经营性主体,可以自主选择入股的店铺,互相持有股份,入股的范围不仅是本社区居民,还包括袁家村社区的经营户。在合作社入股过程中,遵循全民参与、入股自愿、照顾小户、限制大户的原则。以产权同享为核心,所有入股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共进退、同发展,极大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了村集体与农户个体的均衡发展。

在管理上,由村委会牵头,组建管理公司和协会,包括农家乐协会、小吃街协会、酒吧街协会,协会成员由商户们自己推选,为协会提供义务服务,构建了自我治理的发展模式。

实施产业融合,不断提档升级。

不走传统“由一产向二产和三产拓展”的思路,探索出“由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并立足品牌溢价的多维度产业共融”的发展路径。从发展民俗旅游开始,袁家村的第一步确定了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拉动手工作坊兴盛,形成了“前店后厂”和加工企业,企业不断转型升级拉动第二产业发展壮大,进而提升对优质农副产品的需求,推动了第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形成,构建了一个相容共生、互补兼顾、层次递进的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闭环产业链和成熟商业模式。目前,袁家村共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10 个,旅游服务企业 6 个,建成菜籽、玉米、大豆、红薯等优质农产品基地 14 个。还大力推动农副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培育发展新动能和后劲。

推进产权共有,推进三股改革。

袁家村股权结构由基本股、交叉股、调节股三部分构成。①基本股,将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集体保留 38%,剩下 62% 分配到户,每户平均 20 万元,每股年分红 4 万元,只有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才能持有,缺资金的农户以土地每亩地折价 4 万元入股。②交叉股,集体旅游公司、村民合作社、商铺、农家乐相互持有股份,交叉持股 460 家商铺,可自主选择入股店铺。③调节股,全民参与、入股自愿,钱少先入、钱多少入,照顾小户、限制大户。实现了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的高度统一,全民参与、入股自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利益共同体。通过调节收入分配和再分配,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利益均衡。袁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入股分红、房屋出租等财产性收入占 40.1%。

 

贵州凯里
传统文化嫁接现代要素 苗绣产业焕发新活力

苗绣是苗族民间刺绣技艺,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贵州凯里积极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以脱贫为核心,以培训为抓手,以市场为目标,以合作社为落脚点,做大苗绣传统产业,在指尖上绣出一条发展产业致富的新路。截至2019年底,凯里市相继投入400余万元,帮助17个村寨数千名绣娘对接时尚、对接电商,绣娘每年增收数千元。苗绣走出大山,站到了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前沿,成为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美丽产业。习近平总书记评价苗绣为: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

整合资源,带动抱团发展。

2015年,凯里制定苗绣扶贫计划,培育发展特色手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通过“一带一,一带多”抱团式发展,辐射带动了更多村寨妇女参与发展刺绣产业。梅香村在政府扶持下成立刺绣合作社,经过三年发展,累计接到企业订单一百余万元,苗绣作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国外,绣娘收入达到三千元,有的近万元。随着订单量不断增加,梅香村合作社“一带多”,将多余订单分发给周边的凯棠、凯哨、养小等苗寨,带动了周围村寨妇女共同增收致富。

强化培训,提升自身水平。

为解决刺绣因村而异,因家庭而异,因人而异,与市场接轨不畅的问题,凯里以刺绣合作社为基础,组织开展村寨培训、集中培训,提升刺绣产品标准化水平,更新绣娘发展理念。创新培训形式。针对苗族村寨的少数民族妇女文化程度较低、识字率低问题,制作凯里方言和苗语双版本苗绣视频教材;开展作品晒、比、评,调动绣娘培训积极性。丰富培训内容。邀请省级大师传授苗绣技艺,邀请企业负责人讲解市场需求,走进企业实地学习文化创意、电商经营、市场理念,不断提升培训针对性、实效性。截至目前,凯里市已培训各村寨绣娘3500余人次,有效解决苗绣标准化难和绣娘市场观念缺乏的问题,推动苗绣作品变产品,转化为商品。

交流合作,对接外部资源。

从2015年开始,凯里市先后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达成合作实施“嘉人女性幸福基金”苗绣村寨扶持项目、“指尖上的幸福”经济赋权项目等协议,推动凯里及周边地区苗绣发展。在项目带动下,大山深处的绣娘走出凯里,到贵阳、杭州、上海等大城市参观学习、开拓眼界。通过与外地企业和厂商的接触交流,不仅提升了绣娘的刺绣技艺,还让她们学会造血,自己找订单、签订单、做订单,逐步拓展市场。

加大宣传,打造苗绣品牌。

为拓展发展空间,提升苗绣市场影响力,凯里市积极与多方合作,打造苗绣品牌形象。与深圳艺立方公司合作,打造“凯里试点”,建设“走出去”合作平台。邀请许晴、赵薇等为苗绣代言,提升知名度。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牵线,与知名化妆品牌签订苗绣大单。在巴黎组织中国苗绣公益展,在上海举办中国苗绣展等。苗绣进一步与现代都市接触、结缘,走向时尚和国际舞台。

注:图文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上一篇:博雅视野丨红色旅游国际经典案例借鉴分析 返回列表 下一篇:博雅视野丨文创旅游产品的特点及开发要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