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5-27日在北京举行。有近40位外国领导人、来自150多个国家的代表,来自约50个国家和和90多个国际组织的近5000位外宾出席政策沟通是落实基础设施、能源、信息、制造、经济开发区、居住环境和文化等领域共同发展项目的关键因素。
1.1“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概述
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自那以来,中国向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20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实施了100个“幸福家园”、100个“爱心助困”、100个“康复助医”等项目。开展援外文物合作保护和涉外联合考古,与6国开展了8个援外文物合作项目,与12国开展了15个联合考古项目。与蒙古、阿富汗等国,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相继签署了56个推动卫生健康合作的协议。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题为“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规格更高,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会人数明显超过首届论坛;二是规模更大,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各界代表与会;三是活动更丰富。将举办12场推动务实合作的分论坛,首次举办企业家大会,为工商界对接合作搭建平台,反响热烈政要云集。期间,中国有关部门将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发起“关爱儿童、共享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合作倡议。中国社会组织将启动“丝路一家亲”行动,推动沿线各国社会组织共同开展民生领域合作。中国也将继续向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勇立潮头,坚定支持多边主义
与时俱进,丰富合作的原则理念
携手同行,构建伙伴关系网络
面向行动,打造有力的支撑体系
内外联动,释放改革新动力
互联互通,自立更生,
开放(本色),绿色(底色)、廉洁(白色)
百年之变局,重要里程碑,全球治理
1.2回顾
2013年以来, “一带一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重点内容,扎实推进,从愿景转化为现实,认同感和参与度不断增强,从倡议转化为全球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取得明显成效。5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犹如一个历史长卷,正徐徐展开。“一带一路”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廉洁之路”,为全球治理体系带来了新鲜空气、新鲜血液,合作之风吹遍全球。
政策沟通
5年多来,“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变成全球共识,得到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广泛国际支持合作共识。截至2019年3月底,中国政府已与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3份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由亚欧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等区域。
设施联通
5年多来,以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等为核心的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加快形成。包括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和通道建设进展明显积极。
贸易畅通
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贸易方式创新进程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正成为推动贸易畅通的重要新生力量,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13-2018年,中国与沿线国家服务贸易由小到大、稳步发展。2017年,中国与沿线国家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977.6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14.1%,比2016年提高1.6个百分点。
资金融通
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合作支撑作用显现,各类商业银行不断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各类创新金融产品不断推出,积极拓宽多样化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合作水平不断提升,融市场体系建设日趋完善,金融互联互通不断深化。大大拓宽了共建“一带一路”融资渠道。截至2018年底已累计投资100多个项目,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民心相通
5年多来,各国开展了形式多样、领域广泛的公共外交和文化交流,文化、教育、旅游、卫生健康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救灾、援助与扶贫持续推进,向沿线国家提供减贫脱困、农业、教育、卫生、环保等民生援助,增进了相互理解和认同,奠定民意基础。与澜沧江-湄公河国家、中亚国家、西亚国家开展当地疾病等防控合作;先后派眼科医疗队赴柬埔寨、缅甸、老挝、斯里兰卡等国开展“光明行”;派遣医疗队赴斐济、汤加、密克罗尼西亚、瓦努阿图等太平洋岛国开展“送医上岛”;在35个沿线国家建立中医药海外中心和43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向老挝等国提供地震监测仪器设备,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在柬埔寨、尼泊尔开展社会组织合作项目24个,助力改善当地民众生活。
1.3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成就
铁路合作
以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雅万高铁等区际、洲际铁路网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项目稳步推进。泛亚铁路东线、巴基斯坦1号铁路干线升级改造、中吉乌铁路正积极推进前期研究,中国-尼泊尔跨境铁路已完成预可行性研究。中欧班列形成了多国协作的国际班列运行机制,截至2018年底,中欧班列已联通亚欧大陆16个国家的108个城市,累计开行1.3万列。与沿线国家开展口岸通关协调合作、提升通关便利;中国、白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蒙古、波兰和俄罗斯等7国铁路公司签署《关于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贝旧段开工,中俄同江-下列宁斯阔耶界河铁路桥中方侧工程已完工,中俄企业联合体基本完成莫喀高铁项目初步设计,中蒙俄(二连浩特)跨境陆缆系统已建成。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公路合作
中蒙俄、中吉乌、中俄(大连-新西伯利亚)、中越国际道路直达运输试运行成功举办;2018年2月,中吉乌国际道路运输实现常态化运行;中越北仑河公路二桥建成通车;中国正式加入《国际公路运输公约》(TIR公约);与15个沿线国签署了包括《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在内的18个双多边国际运输便利化协定;《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货物及人员跨境运输协定》取得积极进展;中国西部-西欧国际公路(中国西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西欧)基本建成;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界河公路桥进展顺利;中蒙俄三国签署核准《关于沿亚洲公路网国际道路运输政府间协定》正式生效;昆(明)曼(谷)公路全线贯通,瓜达尔港疏港公路、白沙瓦至卡拉奇高速公路(苏库尔至木尔坦段)、喀喇昆仑公路升级改造二期(哈维连-塔科特段)顺利推进。
港口合作
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开通集装箱定期班轮航线,起步区配套设施完工;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经济特区已完成前期工作;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建成重要中转枢纽,三期港口建设即将完工;阿联酋哈利法港二期集装箱码头已正式开港;卡西姆港1320兆瓦电站;与47个沿线国家签署了38个双边和区域海运协定;宁波航交所不断完善“海上丝绸之路航运指数”,发布16+1贸易指数和宁波港口指数。
航空运输
与1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政府间航空运输协定;与卢森堡、俄罗斯、亚美尼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孟加拉国、以色列、蒙古、马来西亚、埃及等国家扩大了航权安排。5年多来,中国与沿线国家新增国际航线1239条,占新开通国际航线总量的69.1%。
通讯设施
中缅、中巴、中吉、中俄跨境光缆信息通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中国与国际电信联盟签署《关于加强“一带一路”框架下电信和信息网络领域合作的意向书》。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签署丝路光缆合作协议,实质性启动了丝路光缆项目。
2.1文化交流融合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倡导和谐包容、文明宽容的理念,推动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顶层设计方面,2016年出台了《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了健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完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品牌、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合作五大任务以及12个专项计划,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绘制了路线图。
5年来,“一带一路”推动沿线国家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媒体、旅游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与沿线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加强议会、政党、社会组织、智库、民间组织、地方交流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促进包容发展。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各领域人文合作,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初步形成了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文明共荣发展态势。
5年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断深化,文化交流形式多样。与沿线国家互办艺术节、电影节、音乐节、文物展、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图书广播影视精品创作和互译互播;丝绸之路囯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联盟逐步建立并完善;与中东欧、东盟、俄罗斯、尼泊尔、希腊、埃及、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共同举办文化年活动,形成了“丝路之旅”、“中非文化聚焦”等10余个文化交流品牌;打造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一批大型文化节会,在沿线国家设立17个中国文化中心。截至2019年4月,来自88个国家和地区的319家境外文化机构加入其中,为推动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开辟了新渠道。
5年来,教育培训成果丰富。中外高校合作设立“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合作发展学院、联合培训中心等,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为共建“一带一路”培养国际化人才。中国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2017年沿线国家3.87万人接受并来华留学;与24个沿线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香港、澳门分设“一带一路”相关奖学金;54个沿线国家设孔子学院153个、孔子课堂149个。中国科学院在沿线国家设立硕士、博士生奖学金和科技培训班,已培训5000人次。
5年来,挖掘中华文化尤其是“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人文内涵,推动人文交流与合作走深走实。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邀请来自24个国家的28位汉学家举办“汉学与当代中囯”座谈会, 73个国家的225名学员参与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进行深入研讨;文化和旅游部持续打造“意会中国”人文交流品牌,组织举办“一带一路”艺术大师工作坊、“感知·互鉴——第三届上海合作组织青年文创人才夏令营”等人才培训项目;大力实施对非文化人力资源培训,全年邀请外囯艺术家、学者访华人数突破1000人次,为扩大“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从历史文化遗产的视角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开创新历史、发展新文化、造就新繁荣。在以文化遗产的交流与合作中,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携手,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物援外合作、联合考古合作,推进博物馆交流合作。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缅甸、塞尔维亚、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等国签订文化遗产合作文件;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联合申遗成功;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积极参与援助“濒危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基金”建设,通过智力支持和捐款资助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究、保护和联合申遗;中沙(特)塞林港联合考古,柬埔寨吴哥古迹、缅甸蒲甘“他冰瑜”寺、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希瓦古城、尼泊尔震后文物古籍保护修复等重大文化援助工程取得显著社会效益。2013-2018年,我国与沿线国家举办“华夏瑰宝展”“海上丝绸之路主题文物展”等文化遗产展览54次,有效拉近了“一带一路”沿线民众心与心的距离。
5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政党、议会、智库、地方、民间、工商界、媒体、高校等“二轨”交往渠道,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开展形式多样的沟通、对话、交流、合作。组织召开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深入交换意见;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成员已达310家,成为推动民间友好合作的重要平台;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与相关国家先后组建“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丝路国际智库网络、高校智库联盟等;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哈萨克斯坦等国建立“一带一路”研究机构,举办形式多样的论坛和研讨会;中外媒体加强交流合作,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通过举办媒体论坛、合作拍片、联合采访等,提高“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能力,让国际社会及时了解“一带一路”。
2.2旅游发展成就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旅游合作逐步扩大,提高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等在内的多项措施,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活力。形成了多层次旅游合作机制;与欧盟、东盟、中东欧、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克罗地亚等沿线多个国家和地区互办旅游年,成功举办中俄、中韩、中印、中丹、中瑞、中哈等系列旅游年;创办世界旅游联盟、丝绸之路旅游市场推广联盟、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万里茶道”国际旅游联盟等旅游合作机制;以“美丽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年”为主题,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出中国旅游资源的系列宣传推广活动。旅游交流合作不仅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更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5年多的“一带一路”建设,有力地提升了相关区域的旅游便利化水平,签证、航班等旅游便利化因素有较大改善。与57个沿线国家缔结了涵盖不同护照种类的互免签证协定,与15个国家达成19份简化签证手续的协定或安排。在民航、铁路、公路、水运等方面都取得实质性进展,特别是民航的进步显著。中国与1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政府间航空运输协定。与卢森堡、俄罗斯、亚美尼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孟加拉国、以色列、蒙古、马来西亚、埃及等国家扩大了航权安排。中国与沿线国家新增国际航线1239条,占新开通国际航线总量的69.1%。
当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为最重要的客源地和目的地,双向旅游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人次,预计到2020年,与沿线国家双向旅游人数将超过8500万人次,旅游消费约1100亿美元。我国出入境旅游带来的数千万人次交往、千亿美元产出和规模巨大的人文交流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倡议践行中最为显著的“可视性”成果。2018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达14972万人次,同比增长14.7%,与沿线国家双向往来人数7034万人次,缅甸、越南、俄罗斯、蒙古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沿线囯家成为我囯主要客源市场。
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旅游业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5.36%直接就业贡献,14.11%的旅游综合就业贡献,对降低失业率、减少贫困作用明显。“旅游让人增强沟通,彼此了解、信任”。为应对旅游消费需求迅速增长,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一带一路”沿线各地旅行社等相关产业链企业积极增加从业人员服务中国游客。携程旅行网数据显示,2019年携程在“一带一路”国家中有1300余名注册当地向导,占海外所有国家当地向导的43%。其中,有近百人是外国人注册做向导,并且增长迅速。旅游业的红利影响着沿线国家就业选择。一代一路“洋导游”因旅游受,也成为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的重要纽带。
2.3文化旅游
“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了良好的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机制。5年来,“一带一路”为文化和旅游合作交流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条件。文旅部以“政府主导,开放包容;交融互鉴,创新发展;市场引导,互利共赢”为原则,加强多双边文化旅游合作,扩大文化旅游交往,创新推出文化旅游产品,不断夯实“一带一路”人文基础。首脑外交文化和旅游合作的国际共识,部长级会议等高级别文化和旅游磋商机制,推动了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文化和旅游资源交流与合作机制。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双边文化、旅游合作文件108份,推动建立中国—东盟、中国—中东欧、中俄蒙等一系列双、多边文化旅游合作机制。合作机制基本成型,形成了大量具有建设性的成果文件。
2013年以来,文化和旅游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扎实推进。中国先后成立中国驻曼谷、布达佩斯、阿斯塔纳旅游办事处,指导完成巴黎、悉尼中国旅游体验中心建设,在沿线国家建成17个中国文化中心,举办文化活动近2000场;成功举办中国与日韩、东盟、南亚等沿线国家的文化或旅游部长会议,与中东欧、东盟、俄罗斯、尼泊尔、希腊、埃及、南非等成功举办文化年活动。此外,推动举办了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暨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等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综合性节会。
通过世界旅游联盟、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联盟等国际性平台强化“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合作。文化和旅游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手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和旅游活动,打造“丝路之旅”“欢乐春节”“中非文化聚焦”“美丽中囯”等文化旅游品牌。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精心筹划“一带一路”建设5周年民心相通展、“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主题展,并在全球298个驻外机构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展出。2019年,“欢乐春节”系列活动在133个国家和地区的396座城市举办,开展近1500场活动,欢乐、和谐、共享的理念成为世界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
加强文化旅游领域交流合作,促进民心相通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议题和共识。“文化的本质是发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旅游的本质是体验价值和分享价值。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从粗放发展到优质发展,从关注自然和历史到更多关注当下生活,从有限领域到无限空间,从物理空间到多维空间,从观光到更加注重体验和分享等。
当今世界正处百年之大变局,展望未来,“一带一路”旅游充满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前景。文化复兴和自信将进一步激发国内游增长,小程序将成为旅游目的地标配,营销推动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全民UGC激发成为目的地内容生产的重要方式,“跟着节庆去旅游”成为新潮流,以“网红”将引发目的地新一轮增长,创意内容引发旅游裂变式传播,旅游将成为一带一路扶贫中坚,跨界联合将为目的地旅游注入新活力,而跨境(文化)交流也将推动全球旅游的重点合作。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未来“一带一路”建设要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入精耕细作的“工笔画”。正如习主席主旨演讲所言:未来5年,中国将邀请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政党、智库、民间组织等1万名代表来华交流;将鼓励和支持沿线国家社会组织广泛开展民生合作,联合开展一系列环保、反腐败等领域培训项目,深化各领域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将持续实施“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举办“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青年学生“汉语桥”夏令营等活动;将设立共建“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新闻合作联盟等机制,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
我们要同心协力,不懈努力,精心呵护,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一带一路”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廉洁之路,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造福沿线国家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程文.旅游服务“一带一路”促进民心相通.《中国旅游报》.2019-04-26- [2]刘坤.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光明前景.《光明日报》.2019-04-25,10版 [3]魏金金.文旅融合的新趋势、新探索、新业态.中国经济网.2019-04-22 [4]王红彦.打造文旅开放新高地 树立融合发展新标杆.《中国旅游报》.2019-04-22 [5]杨劲松.文化和旅游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活力.《中国旅游报》.2019-04-24 [6]宋佳烜.文化和旅游助力“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中国文化报》.2019-04-24 [7]文化交流形式多样旅游合作逐步扩大.《中国旅游报》.2019-04-23 [8] 耿志刚.一带一路: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11-12 [9]郑士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提升文化自信.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9-21 [10]王楠.加快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建设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06-12 曾荣.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02-06-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新华网.2019-04-22 [11]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9-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