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Wetland Park)是指以水为主体的公园。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不同于一般类型的公园,湿地公园类似于小型保护区,但较于保护区又有些许差别。它是集自然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方面于一体的典型生态型公园,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具有较高的综合价值,也是目前解决湿地开发与保护问题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湿地公园本身具有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通过建立湿地公园,对人为活动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在对湿地公园内的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保育的基础上,建立流域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和新建多样性的湿地生境,能极大丰富湿地公园内的湿地景观类型,为各类湿地生物提供多样化的栖息空间,将显著提升湿地公园的生态承载力以及综合生态效益。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也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国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论,多次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湿地公园的保护性开发,是践行这一理论的重要实践。
2017年,住建部印发了《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和《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的通知,指出,城市湿地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和生态空间,要切实履行《湿地公约》,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和修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规范引导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为中国的湿地公园建设提供了一个标准规范,并提出了申请湿地公园的标准以及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的原则。
城市湿地实施全面保护、分级管理,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湿地公园,可以申请设立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1、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符合城市湿地资源保护发展规划,用地权属无争议,已按要求划定和公开绿线范围。
2、湿地生态系统或主体生态功能具有典型性;或者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或者湿地生物物种独特;或者湿地面临面积缩小、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威胁,具有保护紧迫性。
3、湿地面积占公园总面积50%以上。
己批准设立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应在1年内编制完成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经省级住房城乡建设(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审核后,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备案。对管理和保护不利,造成湿地生态要素、生态过程、生态功能等受到破坏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责令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撤销其设立命名,并予以通报批评,对有关单位和人员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原则应遵循三大原则:
国际案例——伦敦湿地中心
概况:伦敦湿地公园位于伦敦市中心5公里处,泰晤士河旁。2000年5月建成至今,已接待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并且赢得了很多奖项,这些都验证着伦敦湿地公园在湿地景观保护方面具有全球持续领先的地位。伦敦湿地公园共占地42.5hm⊃2;,由湖泊、池塘、水塘以及沼泽组成,中心填埋土壤40万土石方,种植树木两万七千余株。良好的绿化和植被引来了大批的生物,使公园成了湿地环境野生生物的天堂。同时,公园也给伦敦市区的居民提供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游憩场所,营造出了大都市中美丽绿洲,改善了周围都市的景观环境。
湿地特色:湿地公园在设计上针对水体和人流两方面作出了精心的处理。
水体
按照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湿地公园被划分为6个清晰的栖息地和水文区域,其中包括3个开放水域:蓄水泻湖,主湖,保护性泻湖,以及1个芦苇沼泽地、1个季节性浸水牧草区域和1个泥地区域——这6个水域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在总体布局上以主湖水域为中心,其余水域和陆地围绕其错落分布、构成了公园的多种湿地地貌。水域和陆地之间均采用自然的斜坡交接。陆地上建立了一个复杂的沟渠网将水引入,沟渠之间是平缓的丘陵和耕地,精致的地形设计使得水位稍微提高一点,就能产生一大片浅浅的湿泥地。因为各种生物的饲养和繁殖对环境的要求不同,伦敦湿地公园设计的关键点,就在于让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人流
公园内的水体是相对静止的、而人流却是相对活动着的。作为一个公共游憩场所,伦敦湿地公园对参观者开放,但同时力求让游客在近距离观测野生生物的同时,不惊扰生物的休养生息、不破怀保护地的价值。为了处理好这一矛盾,公园设计者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将整个公园分成了若干的区域和点。
湿地布局
入口:所有车辆都停在公园外围的停车场上,游客步行进入湿地公园。公园为全步行区域,入口处有一个小湖,水面形成的屏障有效地将城市嘈杂隔绝在外围。游客走过湖上的桥,便到了湿地公园的访客中心。彼得•史考特访客中心位于公园入口处,是一个封闭性较强的建筑组群,6幢功能不同的建筑围合了一个“活动核心”,通过升降梯、望远镜和玻璃墙来观测外界的生物,是访客和教育的活动焦点。所有进入公园的人流在此汇集、在最大程度上不惊扰外界生物的情况下,完成公众性较强的一系列活动。
动静分区:在访客中心聚集后,参观者便沿着通往各个观察点的观光小径散去。观光小径分为两路,分别朝向东方和北方。小径曲折回环,无形中组织起了一个曲折蜿蜒的视觉长廊。参观人流在移步换景时,便被不知不觉地逐渐分流,小股的人流对环境造成的干扰力减低,自然地渗入到周围环境。沿这两条路径向前走,访客将会先后通过静与动2个区域。
建筑:公园中的建筑稀少,而这些建筑作为凝聚人流的“点”分布在公园中,对整个湿地公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主体建筑集中在入口处,和一般传统英国建筑类似。其余建筑散布在公园内,大都是些简朴的小平房木屋。此外观察平台,桥,栏杆,椅子,路牌,垃圾桶等等也是木制,和周围自然环境结合得非常融洽。建筑多为一到二层,最高的孔雀观测塔也只有三层。散布在公园中的人流在这些“点”上聚集起来,游客的观测活动都在建筑物内部进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这些湿地生物的打扰。
国内案例——杭州西溪湿地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离杭州主城区武林门只有6公里,距西湖仅5公里。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约为11.5平方公里,分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2009年11月03日,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2年1月10日,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7年12月,被评选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作为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全力探索“西溪模式”,寻求科学保护与适度利用之间的平衡点,努力走出一条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之路。
按照“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6大原则,近年来,杭州市投入100亿元,实施湿地综合保护工程。西溪湿地被划为湿地生态养育区、民俗文化展示区、秋雪庵湿地文化区、曲水庵湿地景观区、湿地自然景观区5大区域,按不同要求,分区严格保护。其中,湿地生态养育区占总面积的80%,谢绝游客进入,以保育现有池塘、林地、植被,为鸟类和其他湿地生物提供静谧的栖息繁殖地。
为减轻西溪湿地的生态压力,目前已动员区内2226户农户外迁,并外迁企事业单位150余家。目前,西溪湿地水质平均比2005年开园之前提高了三至四个等级,总体保持在Ⅲ类以上。个别区域的个别指标,甚至达到了Ⅰ类和Ⅱ类标准。
为提高经济效益,西溪湿地组建了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与4200家旅行社、企事业单位签订了销售协议,开通了每天往返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散客班车线路40条。随着知名度、美誉度的不断提升,入园游客和经营收入稳步攀升,彻底扭转了前3年连续亏损的局面。2014年,西溪湿地游客达445万人次,经营收入达2.45亿元。
特色:
水主题旅游与湿地旅游保护的成功结合
西溪湿地拥有丰富的水资源,项目充分挖掘这一优势条件,发展水主题旅游,这种开发方式既保护了湿地环境又打造了旅游特色,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达到了完美结合及和谐发展。
项目在湖面景观布置、沿岸旅游景点的开发设计、水路交通路线及水上交通工具的设计等方面均做足“水”文章,着力为杭州西溪湿地项目营造出江南水乡的主题基础特色。将项目设计得景色旖旎、特色鲜明,有别于其它生态公园,为喧嚣城市里来此的游客带来了宁静优美的游览感受。这是西溪湿地公园受欢迎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化产业(艺术家村落)开发与湿地保护的成功结合
西溪这片土地留下了文人们许多的墨宝和足迹,湿地公园延续这一文脉,恢复重建泊庵、西溪草堂、西溪水阁、西溪梅墅、梅竹山庄、秋雪庵、高庄等以古代文人宅院为核心的文化主题景点,使得游人在西溪厚重的文化气息中,去追随当年文人隐士的避世清闲。
在恢复重建古建筑的基础上,西溪湿地三期大力引进文化产业,规划建设“西溪国家公园艺术家村落”,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包括“梦西溪”艺术家酒店、“意象西溪”当代美术馆、西溪学社、“长生殿”人文讲堂及10多处离散式创意会所聚落,是中国唯一的城市湿地艺术聚落、杭州艺术建筑群。
湿地保护、水主题湿地公园与文化产业发展这三个主题在西溪湿地公园紧密结合、完美和谐、相互促进,为湿地公园的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一个极好的发展方向。
农、渔业体验主题旅游开发与湿地保护的成功结合
西溪湿地系列与湿地结合较为成功的旅游开发项目为形形色色的以湿地农耕渔耕文化体验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落,如烟水渔庄、西溪桑蚕丝绸故事、西溪人家、垂钓俱乐部、西溪婚俗馆、五常民俗文化村。游客在欣赏当地美景的同时,还可以在里面种种菜、钓钓鱼,充分体味当地民俗生活。这种因地制宜的开发方式推广了当地民俗文化的同时,为本地农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拉动了当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并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湿地旅游开发强度,减小了拆迁和开发力度,使旅游开发和湿地保护和谐发展,互不影响。
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的重要路径和实践成果,是一种基于生态保护思想的可持续的湿地管理和利用方式,通过建设湿地公园,不仅能够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通过设置完善的服务、游览设施向人们展示城市湿地风貌,为公众提供休闲游憩、科普教育的场所,为地方的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注入活力。但是城市公园建设要切忌盲目,首要任务是保护生态湿地的完整性,在合理利用的原则中,强调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水资源、矿物资源等,开展休闲与游览、科研与科普活动等。在协调建设的原则中,强调城市与湿地整体风貌的协调、限定湿地公园人工设施数量与规模等,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注:素材来源网络,博雅方略整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