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晚,第71届戛纳电影节盛大开幕
全世界的眼光纷纷聚焦
这个法国南部的小城市戛纳
这里也迎来了一年一度最热闹的时候
每年五月中上旬,大概会有二十万人
涌入这个仅有七万多常住人口的小城市
为了一场全球电影人的盛会——
戛纳国际电影节
电影让这座小镇沸腾
20世纪30年代末,法国已明显感受到当时德国、意大利高涨的法西斯主义气焰,特别是纪录片《奥林匹亚》一事。当时的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在1936年大力运作莱尼·里芬斯塔尔拍摄当年的柏林奥运,后成为1938年的纪录片《奥林匹亚》,强势入围1938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并夺下最佳外国影片“穆索里尼奖”。
由此,法国公共行政及艺术部长尚·杰伊接受菲利普·艾蓝杰的建议,决定在戛纳创立新的国际电影节,第一届电影节全名为“国际电影节”,但电影节创立不久即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电影节也随之停办。
二战之后,1946年9月20日在法国外交部、教育部、电影联合会支持下由法国艺术行动协会再办戛纳电影节,也是目前官方认定的第一届。自1946年第一届以来,除1948年和1950年因财政困难停止举办以外,戛纳电影节至今已举办了71届。1949年,电影节启用新大楼“电影宫”,法国人亦称之为“红地毯大楼”,1979年增建了卢米埃尔宫,之后又开辟了拥有30多个展厅、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大型电影交易市场,此后历届电影节一直在此举办。一直到2002年,电影节才把官方名称定为“戛纳电影节”。
戛纳是一座位于法国南部的港湾城市,在尼斯附近。因为在青山脚下,并且濒临地中海之滨,所以位置得天独厚,拥有5千米长的沙滩,是名副其实的地中海式海边度假休闲小镇。里维拉海湾把临海的几个小城镇环锁了起来,距首都巴黎近千公里。
因为地处地中海地带,所以戛纳自然也是地中海气候,这里冬暖夏凉,夏季平均气温23度,冬季不低于0度,是欧洲人入冬日度假、夏日避暑的的首选之地。它面向地中海,气候温和,阳光充沛,拥有水清沙细、棕榈婆娑的优质海滩,5千米长的沙滩,四时有不谢之花,旅游业是其头号支柱产业。
戛纳曾经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直到1834年,英国勋爵布鲁厄姆因为一场意外被困戛纳,反而发现了这里景物丰美,于是在戛纳修建了自己的别墅,他的举动引发了欧洲上流人士的好奇, 雨果、毕加索,就连英国维多利亚女皇都慕名而至。上流人士都有攀比心,纷纷在戛纳修建自己的别墅等等,这样的攀比反而促进了戛纳的经济发展,落后渔村逐渐发展成艺术之都。
戛纳老港口
戛纳最引人入胜的是美丽的海滨大道(Boulevard de la Croisette),宽阔整洁,一边是沙滩海湾,一边是雅致的酒店,酒店的建筑有上世纪的古建筑群,也有非常现代化的楼宇。在街道中间的绿化带,全年皆有繁花盛开,阳光下生机勃勃的棕榈树,给小城更增添了魅惑的元素。
海滨大道的Malmaison展馆每年也会有三次大型展览,经常会有幸地被马蒂斯(Matisse)、毕加索(Picasso)、欧珍方(Ozenfant)等一些著名画家的杰作光顾。这里还展出一些20世纪和21世纪的现代派作品,比如米罗(Mir)和塞萨尔(Csar)。美术馆的静谧氛围很好地烘托出这些艺术作品的无穷魅力。
此外,颇具盛名的圣玛格丽特岛也是戛纳的著名风景名胜,圣玛格丽特岛除了优美的风景景观,还是一个神秘的岛屿。相传著名的“铁面人”路易十四的孪生兄弟曾在此处监禁了11年,岛上的堡垒内仍保留当时的囚室。除了“铁面人”传说,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在《茶花女》里也曾描写过圣玛格丽特岛。这座法国南部的港湾城市,是一座绝佳的休闲度假文艺小城。
而电影节期间,戛纳的旅游产业迎来一个爆发点。在此期间,戛纳人口数量会从原本的7万多激增到20多万人。当地的酒店餐馆,不仅接待人数成倍增长,费用也比平时上涨至少30%,而这样大幅度的上涨比例还在逐年增高中。
据数据统计,2002年第55届戛纳电影节周边产业的直接收益为1.1亿欧元;一年后,第5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价值达到了9亿欧元; 从2005年戛纳电影节起,戛纳市内旅馆平均每年接待过夜游客8.5万,15天内实现的营业额占全年营业额的15%,豪华饭店客房价格从600-25000欧元不等,并且通常情况下在3月就会被订购一空,卡尔顿酒店级别的总统套房一夜的晚会费用为3.8万欧元,如果想租借一周海边附近的豪华别墅,就要做好支付5万欧元的准备。同时伴随需求提高价格的还有私人房主的私家房,价格通常是淡季时的几倍到十几倍。
除此之外,电影节期间还少不了豪车、游艇等富豪们的奢华标配,这也让租赁业的老板们心里乐开了花。而每年4500名左右的媒体记者的到来,对于奢侈品牌来说,也是一次不容错过的绝佳宣传机会,电影节期间,从香槟、珠宝、化妆品到各家奢侈品牌服装的高级定制,几乎所有品牌都毫不吝啬的大把甩钱,各家广告投放预算总额可达到4000万欧元。
在电影节的带动下,戛纳逐步形成了以商业展销为主体、以吸引游客为目的经济模式,并发展出以电影节为中心,囊括了旅游、住宿、广告、餐饮、会展、赌博等在内的一系列会展服务产业链,将原本单一的电影产业发展为以会展经济为主要模式的复合型文化产业链。但这个15天就能收获利润高达戛纳旅游年度收入的四分之一的电影节,还仅仅只是戛纳每年举办的三百多个展览之一,戛纳每年的会展囊括了电视、手机、汽车、船舶、珠宝、信息技术、旅游、建筑等各个经济领域。
戛纳电影节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并不是影节宫这样的旅游景点和爱凑热闹的游客。更重要的,是它创造的经济价值。今天的戛纳是欧洲拥有奢侈品店品牌最为齐全的城市。在市中心商业街上,价值连城的奢侈品橱窗金光闪闪。任何一个奢侈品店,可以在伦敦找不到,可以在巴黎不开张,但不能在戛纳没有店面。戛纳拥有南法最棒的海鲜,街头上也少不了高档的米其林餐厅……这一切一切,充分说明,文化活动不仅仅能塑造一个城市品牌,更能带动区域的发展。这些最好的服务和享受,就是电影节催生出来的"戛纳产业链"。
戛纳的美景,为它带来了布鲁厄姆小土豪的青睐,之后,又为引来莫泊桑和司汤达的驻足,这些文化底蕴最终让它拥有承办电影节这样的机遇,从而成为史上对电影最有影响力城市之一。但反过来说,电影节也捧红了戛纳这座小城,让这小小不足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了电影人士对于电影的热爱。
戛纳还是一个散发着活力的城市。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电影海报涂鸦和经典人物壁画,跃然于墙上;那些流浪在棕榈大道的艺术家,他们或带着自己的乐器,或美妙的歌喉,在大海边忘我地宣扬自己对艺术追求;还有每年电影节期间,组委会都会在海滩上架设起海滩电影院,通过临时的播放设备,免费放映那些非竞赛单元的入选影片,让那些并不能走上红毯的游客和本地居民,也能亲自体验到影节宫里的电影氛围……这些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对电影的热爱,才是真正的戛纳。
马波认为“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戛纳电影节这样的节庆旅游为人们提供了社交和文化体验的机会,旅游节带来的大量人流和信息流为来自不同领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提供了接触的平台,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形式。
而城市的建设规划是通过文化建设表现出来的,城市文化体现着城市形象,节庆旅游的开展为城市文化的发掘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连续70多届的电影节举办,已将电影与戛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电影艺术成为戛纳的一个文化象征,成为戛纳的旅游新名片。
旅游又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将旅游与节庆结合,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来说,也具有极大地推动作用,这从戛纳电影节的经济收益可见一斑。综上,节庆旅游将成为城市文化旅游的新趋势。对于不同的城市来说,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独特的气候、历史、政治等造就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气质,因此,打造旅游节庆,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各项因素,找到城市最核心的文化价值,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