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规划范围为土地革命时期湘鄂西、黔东特区及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据地所在地区,包括湖南、湖北、重庆、贵州4省(市),共64个县(市、区)。其中,湖南省涉及永定区、武陵源区、慈利县、桑植县、武陵区、鼎城区、津市市、汉寿县、澧县、临澧县、石门县、安乡县、桃源县、龙山县、保靖县、永顺县、溆浦县、麻阳苗族自治县、辰溪县、沅陵县、沅江市、华容县22个县(市、区);湖北省涉及恩施市、鹤峰县、来凤县、利川市、咸丰县、宣恩县、建始县、巴东县、沙市区、荆州区、江陵县、石首市、松滋市、洪湖市、监利市、公安县、东宝区、掇刀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夷陵区、当阳市、远安县、枝江市、宜都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秭归县、兴山县31个县(市、区);重庆市涉及黔江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5个县(市、区);贵州省涉及碧江区、万山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德江县和松桃苗族自治县6个县(市、区)。规划面积14.3万平方公里,辐射近4000万人口。
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资源储量丰富且类型多样,涵盖了名人故居(旧居)、重要机构和重要会议旧址、纪念馆、战斗遗址遗迹和烈士陵园等诸多类型。从红色旅游资源品质上看,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据地地区部分红色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红色文化研究价值、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和革命传统教育价值,有160余处红色旅游资源被列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7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大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红色旅游资源多层次开发的优势。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据地还拥有优越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多样的民族风情,涵盖了革命教育、文化观光、户外运动、研学科普、生态康养、民俗体验等多项功能,便于将红色旅游资源与原生态的山川、河流和极具地域性的楚文化、湘文化、巴渝文化、民族村寨等整合,在空间分布和资源类型上形成功能互补,发挥组合拳优势,进一步开发多样化的红色旅游产品。
同时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据地还面临红色资源产权不清,整合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备,旅游体验感较差;展馆展陈手段单一,接待能力有限;红色旅游产品同质化等问题。
坚持以红色引领、融合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域统筹、协调发展和完善机制、创新发展的发展战略,按照“红+山”、“红+古”、“红+水”、“红+俗”的发展模式,将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据地打造成为红色革命精神承载地、红色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革命老区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样板区、中国红色旅游网络高地中的重要一极。
打造“一廊两带两区四片多点联动”的空间格局。
一廊,红色引领融合发展廊。深化交通运输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统筹推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以交旅联动为重点。以安来高速和龙吉高速为主要干道,联通恩施州、吉首市、凤凰古城、怀化市的南北向通道。
两带,北部沿江通道贯通带和南部红色经典连接带。其中北部沿江通道贯通带。以中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主通道之一的沿江通道为主要通道,向东连接长江中下游的成渝城市群与长三角地区,向西连接重庆市、恩施州、荆州市等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区域。通过沿江大通道,将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据地连接到国家发展大战略中,为湘鄂川(渝)黔根据地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南部红色经典连接带。以龙吉高速、杭瑞高速为东西向主通道,连接张家界市、铜仁市和遵义市三大红色经典城市。串联起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的关键节点城市,实现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据地与全国红色网络的红色旅游一体化、网络化发展。
两区四片。以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据地和黔东革命根据地两大区域为核心,以湖南省、湖北省、重庆市、贵州省涉及到的相关县(市、区)作为四大片区。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实现以红色文化为引领,融合每个片区绿色生态、蓝色水系、历史文化、多彩民俗特色,打造具有差异化的红色旅游产品。
多点联动。以桑植县、永定区、永顺县、龙山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鹤峰县、夷陵区等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重点区域为核心,以天门山、梵净山、乌江百里画廊、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三峡大坝等国家5A级和重点4A级景区为依托,以红色文化吸引游客,以生态资源留住游客,以当地特色民族民俗文化打动游客,充分发挥精品景区辐射带动效应,引领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差异化发展。
提炼红色文化精神。通过梳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黔东革命根据地、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脉络,铭记伟大革命历史征程。通过提炼革命精神内涵,加强革命精神理论研究,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的时代新价值。
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系统收集整理红色文献,构建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和数据库;建立分批保护制度,修缮保护红色遗址遗迹;通过定期开展综合环境整治、合理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积极开展集散缅怀活动,对重点革命纪念设施进行保护;同时强化对可移动红色文物管理保护工程。
构建红色旅游产品与项目体系。全力打造以红色旅游产品为核心的旅游产品,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民俗旅游产品的三大旅游产品,创新发展自驾游、节庆赛事游、户外体育游和康养度假游的四大新业态旅游产品。
优化提升湘鄂西革命纪念馆、红二六军团纪念馆、黔东特区革命纪念馆、湘鄂川(渝)黔革命纪念馆四大核心项目;完善贺龙故居、五里坪革命旧址、南腰界革命根据地、木黄红色旅游小镇四大重点景区。同时整合各地区红色培训教育资源,联动各县(市、区)正在打造或即将打造的红色旅游项目,争取每个县建设一个红色教育中心。
推进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完善传统旅游要素体系,实现旅游餐饮个性化、旅游住宿品质化、旅游商品创意化和旅游休闲全天化;构建“红色+研学”、“红色+文创”、“红色+演艺”、“红色+培训”等“红色+”融合产业链条。
加强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新时代红色旅游担当着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使命。通过实施乡村道路硬化工程、风貌改造工程等措施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同时依托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重点推动一批乡村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推出一批集红色文化、自然生态与民俗古建等于一体具有当地特色的精品旅游路线,开展乡村旅游,打造红色旅游地标。
来源:博雅e刊红色旅游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