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N

EWS博雅动态

【行业观点】博雅研究 | 绿道建设和绿道旅游启示录

19世纪,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主导思想是建设公园。20世纪,重点思想是建设绿带,即公园道或者绿色通道;21世纪,人们渴望拥有多样化的城市开放空间,自然特征很强和很高的生态价值的绿道供了有效途径。最近几年,绿色通道被认为是保护城市生态结构、功能,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核心。绿道旅游也成了最时尚最前沿的理念进入大众生活。


1 概述


1.1绿道和绿道旅游概念

绿道(Greenway)1959 年首次出现并被怀特(Whyte)所用,查理斯.莱托(Charles Little)的经典著作《美国的绿道》(Greenway for American)将绿道定义为“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从字面上来讲,绿道“greenway”分两个部分:“green”表示自然存在——诸如森林河岸, 野生动植物等;“way”表示通道。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
绿道定义强调5点:
 绿道的空间结构是线性的;
 连接是绿道的最主要特征;
 绿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态、文化、社会和审美功能;
 绿道是可持续的,是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 绿道是一个完整线性系统的特定空间战略。
我国“绿道”具有景观设计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概念。一、指一种“绿色”景观线路。一般地,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可供游人和骑车者徜徉其间,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结合的带状景观斑块走廊,承担信息、能量和物质的流动作用,促进景观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效循环,同时加强各密近斑块之间的联系。二、社会学方面:我们不仅在大自然中建设“绿道”,还要在民众心中铺设政府与百姓顺畅沟通的“绿道”,让老百姓无障碍、少恐惧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提高民众在精神生活上的“宜居水平”。
住房城乡建设部2016年印发的《绿道规划设计导则》,绿道是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
旅游绿道是一种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资源建立,连接旅游景观,内设游憩线路和服务设施,兼具旅游、生态、环保、教育、健身、休闲等功能的线性绿色开敞空间。这些“绿道”可供游人和骑车者徜徉其间,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结合的带状景观斑块走廊,承担信息、能量和物质的流动作用,促进景观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效循环,同时加强各密近斑块之间的联系。
绿道旅游是以绿道旅行、游览为主要吸引物和纽带,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开展步行、骑行等活动的旅游。早期的绿道更多地强调了其生态环保、休闲游憩功能,绿道作为一种旅游载体或者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并没有特别加以强调与突出,绿道更多扮演的是绿色交通的角色,是作为人为开发的自然景观走廊。


1.2发展

从景观规划的角度来讲,绿道分为5个阶段,展示了绿道规划如何逐渐成为一项遍布全球的运动。
第一个阶段是1867~1900年,这是先驱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查尔斯•艾略特(Charles Eliot)以及霍拉斯•克里弗兰(Horace Cleveland)的时代。代表作品有最早的绿道是被誉为“翡翠项链”波士顿公园系统;通往大西洋和波士顿后湾区的查尔斯河绿道,明尼阿波利斯大都市区规划的绿道网络等。
第二个阶段是1900~1940年,包括了在20世纪的前30年致力于绿道规划工作的景观规划师们的作品。有奥姆斯特德的两个儿子,亨利•赖特(Henry Wright)和查尔斯•艾略特二世。代表作品有俄勒冈州波特兰市长64.37km的公园系统,简称为“40英里环线”,后来扩展成225.31km的环线;亨利•赖特从森林恢复到河流廊道的规划以及创新性地将内部绿色空间和绿道网络连接;美国国家公园和旅游胜地等重要游憩景观联结起来的公园道,最引人入胜、最美丽、最受欢迎的是750km的蓝嵴公园道;长达250km广袤的绿色廊道“环湾规划”包围了波士顿大都市区并且联结了区域内主要的湿地和排水系统。
第三个阶段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60~70年代的环保20年。代表景观规划师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菲尔•刘易斯(Phil Lewis)、祖伯(E.H. Zube)、法伯斯(J.G. Fábos)及其同仁。菲尔•刘易斯在威斯康星确认了220处自然和文化资源,并命名为“环境廊道”,来规划全州范围内一个主要的绿道/绿色空间系统,并着重于保护环境敏感地区或河流廊道。麦克哈格所有的规划都大量运用绿色空间和绿道系统。
第四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绿道运动的命名。威廉•H.怀特(William H. White)首次使用了绿道这个词。查理斯•莱托1959年在《保卫美国城市开放空间》中创造并使用了该词。总统委员会的报告《美国户外报告》(1987)提到“绿道”,表明其支持态度。而且,委员会将河流网络描述成一个“有生命的绿道网络”。查理斯•莱托代表作《美国的绿道》1990年出版,简要总结了16个绿道项目,对绿道进行了推广。
第五阶段是促进国际绿道运动的开端以及绿道影响到全世界。绿道规划和实施的发展在美国所有的规划和设计活动中是最快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绿道开始向全世界推广,全世界开始了对于绿道的探索。促进了绿道运动的发展。


也有学者将绿道的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

第1阶段为绿道的萌芽阶段(约公元前1700年至1960年),19世纪中期,美国著名的国家公园运动与城市运动相互碰撞、相互交融,掀起了美国大规模的绿道规划与建设的热潮。经过一个多世纪发展,绿道建设当前已成为一项遍布全球的运动。主要有连接开放空间的各种轴线、林荫大道、公园道、河流廊道等形式,如奥姆斯特德1867 年所完成著名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Boston Park System);
第2阶段为以游憩为主要功能的绿道(约1960--1985年),在20 世纪80年代,美国户外游憩总统委员会强调了绿道给居民带来的接近自然的机会,这些以游憩为主要目的各种小径提供了人们通往河流、山脉等自然廊道的非机动车交通方式;1987年,美国户外游憩总统委员会为绿道的概念作了官方界定,认为绿道是指能够向人们提供接近居住地的开放空间,并用景观将乡村和城市空间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
第3阶段为多目标的绿道(约1985年以后),这一阶段,绿道运动蓬勃发展,世界上有数千个国际、国家和区域层次的绿道项目。其功能通常包括野生动物保护、防洪、水源保护、教育、城市美化、休闲和其他功能。
 

1.3功能和类型

生态功能:对于受人为干扰的景观而言,绿道能发挥防洪固土、清洁水源和净化空气的作用,可以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栖息提供充足空间,有助于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以为都市地区提供通风廊道,缓解热岛效应。因此,又称为生态走廊或环境走廊,被认为是一个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有力策略。
社会功能:绿道为人类的进入和游憩活动提供了空间,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贴近自然的场所,可供居民安全、健康地开展慢跑、散步、骑车、垂钓等各种户外活动;同时,提供大量的户外交往空间,增进居民之间的融合与交流。
经济功能:绿道能够促进旅游观光、商贸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并为周边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同时,还能够提升土地使用价值,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增长。
文化功能:绿道可将各类有代表性的文化遗迹、历史建筑和传统街区串联起来,使人们更便捷地感受历史的风采;同时,可以彰显城市文化魅力,提升城市品位,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促进作用。
旅游功能: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使居民在贴近自然的场所安全、健康地开展慢跑、散步、骑车、垂钓等各种户外活动,服务大众康乐休闲。
遗产保护功能:绿道网络为人们提供重要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价值,大多数绿道覆盖的地区或廊道有将近90%是遗产和文化资源所在地,绿道有助于遗产保护。


绿道类型
(1)城市河流型(包括其他水体):这种绿道极为常见, 在美国通常是作为城市衰败滨水区复兴开发项目中的一部分而建立起来的。
(2)游憩型:通常建立在各类有一定长度的特色游步道上, 主要以自然走廊为主, 但也包括河渠、废弃铁路沿线及景观通道等人工走廊。
(3)自然生态型:通常都是沿着河流、小溪及山脊线建立的廊道。这类走廊为野生动物的迁移和物种的交流、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风景名胜型:一般沿着道路、水路等路径而建, 往往对各大风景名胜区起着相互联系的纽带作用。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步行者能沿着通道方便地进入风景名胜地, 或是为车游者提供一个便于下车进入风景名胜区的场所。
(5)综合型:通常是建立在诸如河谷、山脊类的自然地形中, 很多时候是上述各类绿道和开敞空间的随机组合。它创造了一种有选择性的都市和地区的绿色框架, 其功能具有综合性。


2国外的绿道旅游和发展启示


2.1 美国绿道:走经济型景观之路

美国绿道起源于美国,是绿道建设最早、经验最成熟的国家。经历了从公园道到开放空间系统再到绿道的演变过程,如今风靡全球。公认最早的绿道是1867至1900年的规划先驱奥姆斯特德的作品“翡翠项链--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将绿道作为最大的经济产业进行建设,制定了许多政府法规。1991年《地区多元交通运输效率法案》以及《迈阿密河绿色通道行动计划》等,都推动了绿道建设的蓬勃发展。同时,美国的绿道建设坚持以人为本。
当前,美国已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绿道全国综合绿道网。美国有一半以上的州进了绿道规划和实施,逐渐形成了具有游憩、生态、文化功能的绿色网络,绿道规划发展到国土规划层面。目前,美国已有及正在建设绿道达1500余条,已拥有各种等级的绿道10万km,总长度列世界各国之首。纽约的城市绿道体系建设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已建成超过100英里绿道游径,实现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美国的绿道建设者们还注重为公众支持绿道建设创造条件。在绿道建设的工程现场还经常可见义卖T恤、地图、书籍等活动,既可筹集建设资金,又可有效推广绿道。其中“买一英尺绿道”巡游成为了这类活动的典范。


美国绿道建设成功案例分析
延绵4500多公里的东海岸绿道,是全美首条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的绿道。从缅因州的加拿大边境一直延伸到佛罗里达州,途经大西洋沿岸的15个州、23个大城市和122个城镇,连接了重要的州府、大学校园、国家公园、历史文化遗迹。该绿道总造价约3亿美元,全部建成后可带来约166亿美元的旅游收入,为超过3800万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阿巴拉契亚山游步道蜿蜒于辽阔的美国东海岸,全长约3300km,上世纪80年代平均每年都要吸引至少500万健身者。它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全程徒步长征”大赛,据悉,总共约有2000多名参赛者成功地征服了这条“超级健身道”。
纽约布鲁克林的郭瓦纳斯海绵公园(Gowanus Canal Sponge Park)。属于城市滨河绿道,具有海绵效益的城市滨河公园,并将周围遗迹,社区设施列入规划,建设开放的绿色空间。在滨河地区建设绿道,不仅连接了格瓦纳斯运河码头和周边社区,也在沿岸创造一个供人游憩和休闲的生态绿廊。

郭瓦纳斯海绵公园绿道观规划图
纽约高线公园绿道(High Line)。横穿纽约曼哈顿西区的23个街区,连接3个社区。其旧址为曼哈顿地区一条废弃的运输铁路。在20世纪30年代作为曼哈顿西区重建项目的一部分改造成公园绿道式的公共开放空间。位于西26大道和西29大道之间的野花花坛由硬质铺地,耐旱性的草坪和野花构成,简洁的直线形道路沿着两旁野花延伸开来,繁华盛开的花坛点缀在旧铁路道上,让行人尽情的欣赏这道绿色风景线并穿梭在城市之中。在开发中,筛选本地的植物品种发展绿地,形成了独特的铁路植物景观。同时,绿道设计与其他交通措施无缝隙衔接。其出入口与公共交通站点结合设计以提高绿道使用率。纽约高线公园被看成是旧城重建的典范。2012年,纽约高线公园(The High Line)二期正式向市民开放。项目总长约一英里,位于第10和第11大道之间,并回收利用了Gansevvort大街到西34大道方向的旧货运铁路线。


纽约高线公园全段鸟瞰图。


加拿大横穿国家的绿道
1992年,“横加步道”(Trans Canada Trail)连通加拿大东西两岸,全长2万4000公里,创下一项“全球最长绿道”世界纪录。不仅横穿东西,而且还能一直连接到西北部地区,穿过13个省份、3个大洋,15000个社区,沿途经过山脉、湖岸、城市、农村、绿道和荒野,是全加首条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的世界首屈一指的“超级绿道”!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旅游者和健身者,是加拿大人和各国旅客欣赏加拿大风景的绝佳机会。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遗产”。“横加步道”把成千上万的公园、大型绿地及许多大中城市以“绿色串联”,通过对全国范围长短、风格、规格不一的数以万计“小绿道”整合、规划,加拿大全国性的综合绿道网络即将应运而生。
“横加步道”可骑车、旅行、散步、慢跑、越野跑甚至骑马。夏秋季开展游泳、蹼泳、水球、独木舟、皮划艇、帆船等水上运动,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拉雪橇等冰上或雪上运动。据悉,高达80%的加国居民走出家门30分钟以内,便可快捷方便抵达步道的任何一段,接着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与步道相关的活动。横加绿道是一个非营利项目,在捐助者的资助下不断扩大。工程花费不菲,其经费主要来自捐款:包括政府、企业和慈善基金。过去十数年间,加拿大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共捐助超过3500万美金。这条全世界最长步道除了能发挥教育用途提倡自然环保的观念之外,还有机会带动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增长,推动可持续经济发展。


英国绿道是城市开放空间的核心
1943-1944年,由帕特里克•阿伯克龙主持伦敦开敞空间规划,引入绿道的设想:用绿色通道将开敞空间连接起来,创建伦敦的“绿色通道网络”,目的是让城镇居民从家门口通过一系列的连续性的开敞空间方便地进入乡村。二战后,为了保护具有英国特色的地区不被战后的快速工业发展所破坏,国家公园、国家杰出风景地区和远足路线运动得到发展。英国乡村局(Countryside Agency)在1965年规划建设了奔宁线国家绿道。1976年后的伦敦开敞空间规划继承并发展了“绿道”理念,并将该理念加以延伸,形成包含不同类型的绿色通道组成的“绿链”理念,开发绿道的旅游休闲潜力。此后,英国绿道系统发展起来。到目前为止,英国共形成了长约18000多km的绿道。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共有19条国家绿道,总长约4000km。绿道中的一部分可供骑马者和骑自行车者使用,如奔宁骑道可供骑马者和骑自行车者全程使用。英国人还创造性地将城市中不同类型的绿色通道组成“绿链”,规定城市发展只能限于“绿链”之内。“绿链”增加开敞空间可进入性和环境质量,对伦敦的绿地框架、游憩和自然保育都很重要。伦敦各区镇已在可能的地域,保护、创建和管理绿链。
英国伦敦“绿链”标识


法国:唯美的田园
法语“绿道”专用术语是“trame verte”。法国人热衷跑步和骑车,故专门考虑绿道设计。在繁华的巴黎,所有名胜都由密密的绿道串在一起,于奢华中又透着几分田园风味,令游客更为迷醉。法国的城市绿道常是一种细沙,晴天不尘土飞扬,雨天又不潮湿泥泞。滨海城市的绿道往往宽至10米,中间以白线划开:一半路面供跑步或散步,另一半则供骑车,两者各司其职,互不干扰。法国最负盛名的绿道首推位于法国中西部地区的卢瓦尔河流域绿道,全长近800公里,横跨法国卢瓦尔大区和中央大区两个行政大区、6个行政省、8个大中城市以及1个地区级自然公园,沿途设有14个自行车租赁和维修服务点,150个可接待自行车的餐饮住宿点,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自然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同时也是欧盟“绿道网”(规划全长6万km)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国绿道标识


德国绿道:工业遗产之旅
德国从一开始建立绿道就目的明确:将绿道建设与工业区改造相结合,控制城区肆意膨胀,重定居点,提高空气质量,提供休闲机会。德国鲁尔区将绿道建设与工业区改造相结合,通过七个“绿道”工程将百年来原本脏乱不堪、传统低效的工业区,变成了一个生态安全、景色优美的宜居城区。把燃气管、炼焦炉等鲁尔区的独特标志作为其150年的工业发展历程的见证,建设一整条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线路。现今,鲁尔区作为借助于绿道成功地将百年脏乱的老工业区变为宜居城区的典型代表被广为传播。鲁尔区通过恩瑟尔河的治理,沿着以恩瑟而流域为主轴,串联了7个都会绿地和19个景观公园(包括自然景观公园和文化景观公园),规划了长80km,面积达300km2的区域绿道,绿道由自行车道和步道贯穿起来,完整、连贯、不间断,便于人的参与,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周边土地的价值。鲁尔区成功整合了区域内17个县市的绿道,并在2005年对该绿道系统进行了立法,确保了跨区域绿道的建设实施。


德国鲁尔区工业旅游线路

瑞典的多功能绿道

瑞典建设多功能绿道,旨在改善高强度管理农业区域可达性、休闲活动可能性和生物多样性。绿道规划在瑞典历史很短,随着人口增加、农业集约化发展和乡村可达性的降低,人们认识到准城市地区缺乏户外休闲区域,在瑞典进行绿道规划的必要性。目前瑞典的绿道设计源自20世纪80年代末一位地产业主自发创造的原型,他将闲置的土地围绕田野形成长条状步道,用于散步或骑马,沿耕地边缘4m宽的条状余地播种混合草籽,创造了一个14km长的绿道网络。市政府欣赏这一为散步和骑马提供通道的主意,并向农民发放农业补偿金并一直持续至今。绿道被看作一项增强可达性和提高休闲活动可能性的适宜途径。绿道在瑞典不仅被当作创造通向乡村通道的工具,更被看作增强高强度农耕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的工具。在大多数成功建立绿道的城市中,项目都是由区域或者国家资助的。瑞典农业部已计划在未来对空闲农田和水道沿线的野生花带进行补贴。为市民休闲活动引入农业补贴,鼓励利益相关团体的倡议,改进市政绿地规划,瑞典绿道规划将具有极大潜力。


日本绿道串起名山大川

日本国土狭小、人口密集、自然资源匮乏,而建设绿道网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矛盾。在东京等寸土寸金的大都市,政府在市中心修建尽可能多的绿道,为市民提供健身、游玩、放松的平台。绿道串联起沿线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绿道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体验自然、欣赏自然的机会和一片远离城市喧嚣的净土。日本绿道网设计得异常精巧,多沿河修建。城市绿道还担负着为定居或路经城市的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的重任。高楼林立的市中心随时能听到野生鸟儿快乐的啼鸣。日本通过绿道网的建设来保存珍贵、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日本对国内的主要河道一一编号,加以保护,通过滨河绿道建设,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栖息提供了空间;日本效仿西方建设大片的绿道开放空间,并逐步形成为都市人们提供舒适环境的成熟新城绿道系统。另外,日本还通过滨河绿道建设来连接自然景点,将人们带回自然郊野中,同时,延伸了动植物生长活动空间。



新加坡绿道促进社会和谐


新加坡从1980年代末开始绿道运动,1991年提出建设一个遍及全国的绿地和水体的串联网络,连接自然开敞空间、公园、体育与休闲用地、隔离绿带、局部的绿化通道及其他开敞空间等,与滨海地区连接,计划20-30年完成。该系统不仅为居民提供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的健身径,还可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之所,保持生物多样性。2001年,提出提高绿地空间可达性的目标,要求通过公园串联系统将公园、新镇中心、体育设施和公共邻里连接起来。2002年,《公园、水体规划及个性规划》,提出将串联绿化廊道总长度从40公里增至120公里。通畅的、无缝连接的串联绿化廊道为生活在高密度建成区的人们提供了足够的户外休闲娱乐和交往空间,提供了足够的场所和空间让人们去尽情娱乐和享受。同时,绿道系统为快速都市化的亚洲城市提供了绝佳样本。
新加坡绿道理念图


3我国的绿道建设和旅游发展


3.1我国绿道发展和绿道旅游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绿道建设的萌芽期,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将“绿道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绿道作为后工业人文精神回归大背景下的产物,是一种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绿色空间通道,拥有生态、文化、休闲、景观、通行于一体的综合功能。2010年以来,国内许多城市地区陆续开始绿道的规划和建设,在全国掀起了“中国绿道运动”。时至今日,我国各大城市都掀起绿道建设热潮。2017年,《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新增绿道2万公里的目标。据《人民日报》,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共建设绿道5.3万公里,其中2018年就新增绿道 1.4万公里。而真正意义上且骑行绿道既是一项民生工程,又是一种旅游新业态,它顺应绿色发展和全域旅游发展趋势。
在中国经济强劲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会开始显现。集环保、生态、低碳、康体、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绿道旅游形式在我国的逐步开展起来,为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不断延伸的城市绿道,不仅是城市的颜值所在,更是市民提升生活品质所求、城市绿色发展所需。如今,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绿道正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时至今日,中国各地的绿道建设方兴未艾,绿道正在一座座城市生根开花,南京环紫金山绿道、上海黄浦江滨江绿道、武汉东湖绿道等。建在百姓家门口的城市绿道大大提升了生活幸福感,是名副其实的“幸福通道”。事实上,建设城市绿道,不只是人行步道,更重要的是建设大绿色通道,编织城乡融合的绿道网,打通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生态廊道,城市绿道串连起山水人文资源。一条条城市绿道既是生态廊道,又是展现厚重历史文化的“橱窗”。打通绿色出行的“最后一公里”,让城市绿道充满活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生机。


3.2 我国绿道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绿道旅游活动逐年开展,有关绿道方面问题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
1 概念不清,开发层次差异
绿道产生的关键是将林荫道、公园路、景观路与景观生态学提出的生态廊道理论相结合。部分设计单位将绿道建设看成自行车道建设,设计了大量占用机动车道和人行车道并与机动车道即没有绿色屏障隔离、旅游资源又匮乏的所谓“绿道”;部分绿道建设是将已有小道或荒道进行修补即为绿道,绿化功能和配套旅游服务功能不完善、维护管理亟待加强,产生理论认识偏差。
2 研究水平和实践水平不高。
作为舶来品,绿道在国内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理论和方法还不成熟。虽然实践探索如火如荼,但是成功案例、影响和概念还没有被更多人接受,在三、四线城市中的实践也需要更多的探索。
3基础设施配套不全,安全保障薄弱
目前很多绿道旅游点都匹配了相应基础服务配套设施,如绿道沿线停车场、医疗、环保、路灯、电信、厕所、商店、旅馆、餐馆等,但是很多绿道仍存在危险警示标志表示不清、路标注解不明、服务设施不齐全、救援系统不完善、绿道咨询服务提供不到位等问题。
4规范管理水平不高,服务质量参差
绿道旅游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却远远跟不上建设的步伐,绿道旅游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参与运营、维护和服务组织众多,提供服务人员素质差异,面临包括绿道绿廊系统、慢行道、标识系统、环境卫生的维护以及提供通讯系统、咨询、救护、保安服务等的运维监管问题,旅游服务、安全卫生等质量方面问题。
5 我国绿道可达性还比较差
目前,我国的绿道建设还比较初级,除了个别城市,大部分所谓的环绕城市的绿道,并不具备便捷的可达性,还不能满足城市中所有居民便捷地进入和享受城市绿色空间,没有形成的服务城市的满足社区休闲健身功能的绿道。
6 绿道的公共参与不足
绿道是一种具有经济、环境、社会价值的公共产品,在我国方兴未艾,但能否真正为广大市民所接受和享用,关键在于公众的支持和广泛参与。


3.3我国绿道成功案例


我国广东省住建厅在2010规划建设珠三角绿道网,计划用3年(2010-2012)左右的时间,率先建成六条总长约1690 km的区域绿道,构成珠三角绿道网的主体框架;用五年时间完成广东全省绿道网建设。现经过两年的建设,全长2372km的珠三角绿道网已全线贯通,为2565万居民提供了新的游憩空间。是国内第一个规划并实施的区域绿道案例。例如广东省增城市建设了从市区到白水寨风景区长达100多公里的自行车休闲健身道,以绿道串起沿线的村庄农家乐和乡村游,编织生态休闲旅游产业链,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同时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绿道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
广州市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较快。作为国内较早开始绿道建设的城市,广州市绿道建设较为完善,大力发展绿道旅游,提升城市观光旅游发展。在《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和《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深圳组织编制了绿道的建设规划,并将绿道建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统一实施,将绿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交通、环保、旅游、水利、林业等有关规划充分衔接和协调,增强了规划的可操作性。
南京自2013年全面启动绿道建设以来,相继建设环紫金山绿道、滨江风光带绿道、明城墙沿线绿道等共863公里,总投资超15亿元。苏州规划,到2035年绿道总里程要达2000公里。
西安绿道建设助力城市品质提升:以秦岭、八水为生态基底,充分依托区域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资源以及城镇节点,构建起“区域级-市级-区级-社区级”四级绿道网体系,实现西安绿色奔跑 漫步生活。未来,大西安范围内将形成“一城、两山、八水、五环、十廊”绿道空间结构,串联全市生态区、遗址公园、小游园、街头绿地,形成全域绿化体系。未来,西安绿道将打造成民生之道、健身之道、休闲之道、幸福之道,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成都自2017年起规划建设总长16930公里的天府绿道,被称为“世界最长绿道”,目前已累计建成2607公里。天府绿道穿越城市和乡村,沿着河滨、溪谷、山脊,连接湿地、公园、游园、绿地,由点到面、串联成网,塑造着公园城市的基础脉络。如今,天府绿道已经形成了慢行交通、文化展示、体育健身、生态景观等场景功能,形成了时尚消费、文化创意、流量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业态,天府绿道生态保障、慢行交通、休闲游览、城乡统筹、文化创意、体育运动、农业景观、应急避难的八大功能已开始彰显,而其“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的理念,城市绿道大大提升了生活幸福感,是名副其实的“幸福通道”,变成市民触手可及的“绿色获得”。绿道经济初步成势、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初步显现,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典案例。


3.4国内外绿道建设带来的启示


绿道作为一种新型游憩空间进入居民生活,覆盖整个城市,深入到社区,使居民可以方便进入城市的主要公园绿地和公共游憩场所,使单个游憩空间的生态效益、游憩效益和历史文化效益得以更好的发挥。
绿道要求所有的绿道首先要建立在城区附近,所有居民都应能在15分钟内从家或工作场所到达最近绿道;建立在风景区内或偏远的国家历史线路沿线,其绿道建设兼顾生态、游憩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协调,其中游憩功能更为重要位置。
数成功的绿道是公园、绿地、历史遗迹、人文景观与其他开敞空间的联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联系,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生活品质的联系。注重发动社会公众参与规划建设和运营维护,确保绿道的公共产品属性得到切实体现。
城市绿道不断延伸,既满足了市民放松身心的“慢生活”渴望,也适应了低碳出行的绿色需要。城市需要延伸到家门口“最后一公里”的步道、跑道、骑行道。通过绿道,倡导绿色出行、健康生活、绿色消费等生活新风尚。绿道为高密度城市提供弹性空间,为居民的休闲活动提供场地,打造出理想的人居环境。
绿道建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还可以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地方风貌特征,提升发展品位。
绿道将成为21世纪户外开敞空间规划的主题,绿道是城市慢行系统的重要物质载体,既承载休闲游憩、文化体育等多元功能,亦反映城市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孙帅.《都市型绿道规划设计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06
[2]张苗荧.《强化区域资源整合 做足绿道旅游文章》.中国旅游报.2019-06-05
[3]吴学安.《绿道为城市发展注入生机》.中国交通报.2019-05-22
[4]蔡瀛.《公众参与是绿道建设的原动力》.南方周末.2011-09-15
[5]J.G.法伯斯.美国绿道规划:起源与当代案例.景观设计学
[6]向守乾:国外“绿道”建设略谈.2010-07-29
[7]于思洋.绿道旅游及其标准化现状研究初探.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

 

上一篇:博雅研究 | 游憩休闲与运动:城市公园功能和发展考 返回列表 下一篇:博雅研究丨智慧城市建设新进展